武氏太極拳推手的要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太極推手作為太極拳的重要內容,也受到廣大武術愛好者的青睞。推手競賽傷害性較小且對抗性很強,同時也有很好的健身效果,因此,它容易在武術界和群眾中進行推廣和普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武氏太極推手的步法原來僅有活步推手一種。即:進步三步半,退步三步半;第一步、第二步前進時,進步的一足都是踏在對方前足的左側,第三步前進時,一足踏在對方擋步中間,第四步則後足移至前足邊,足尖虛點地,稱為半步。

  無論踏在對方外側或檔步中間,都要求貼近對方前足,在一條直線上我進彼退,彼進我退,運用“掤、捋、擠、按”四手,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

  至武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陳國安,又對武氏推手作了進一步發展和改革。

  陳師變專一活步推手為定步推手、順步推手、合步推手、花腳步推手,及大捋大靠等多種推手技法,並利用騰、閃、折、空、拍、拿、摔、打、勾、掛、掠、彈、抖、放等各種技擊方法。

  用拳、肘、頭、膝、足、胯全身各部位進行衝擊和撞打,充分發揮推手的實戰性及技擊性。

  武氏推手的身法要求是:涵胸、撥背、裹艄、護臀、提頂、吊襠,騰挪、閃戰。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

  武氏推手在著重於身法步法的同時,更蹂合於引、化、拿、發之勁法。身法、步法、勁法是推手的三大要點。

  而要練好勁法首先要學會聽勁、懂勁,才能引勁、化勁、繼之才會運用拿勁、發勁,制服及擊敗對手。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一文中說: “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懂勁是推手中勁法的第一步,也是鍛鍊全身靈敏度及觸覺的關鍵。

  不懂勁,就不能知彼,不能知彼,如何能戰用對手呢?什麼才為懂勁呢?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從心所欲,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走即是粘,粘即是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就為懂勁。

  欲求懂勁,則務必要勤練練熟,方能豁然皆通。練熟是懂勁的一個重要階梯。

  引勁其實就是指對方不動引誘其動,其即動而引落其力於空。只有引對方落空,才能四兩撥千斤。

  要正確使用引法,必須順彼來勢,靈活運用,要掌握“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

  引法形式多樣,可以先引後進,半引半進,即引即進,引高打低,引直擊橫,指上打下,聲東擊西;還可以製造假象,使彼判斷失誤。

  總之,引法不能固定,須趁勢而引,乘勢引進落空,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借力打人,隨手奏效。

  化勁是武氏推手中的精華。對手來勢洶洶,勁力十足,如運用化勁,先化解對方勁道,才能體現出太極的以柔克剛,如不注意利用化勁。

  去硬碰硬,就容易出現頂牛現象。但是運用化勁時,用柔不可無剛,無剛不能進逼對手。用剛又不可無柔,無柔則難以利用外旋里裹纏繞,所以要用好化勁。剛柔不能偏用,要剛柔相濟。

  其實,化勁中就含有掤勁,掤勁是利用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纏繞來化解來勢,並須用兩臂肘摺疊,利用槓桿原理,源動腰脊,勁貫四梢,足蹈之角,意動身隨,不用拙力,以伸為剛,以層為柔,以柔克剛,以疾克遲,以曲取直。變化迅速,化勁鬆快。

  楊澄甫先生在談到太極拳推手時有一段精彩論述:“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辯。

  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出丈餘矣。

  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既如膠不能脫,使人雙臂痠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這番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太極推手中勁法的精髓。

  對於不懂勁,不會運用化勁的也作了評論:“若用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制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乾脆,反之,欲以力擒制太極拳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

  陳老師在論及運用化勁時,也強調:“不能單純依仗手和臂,如果光用手和臂,那是強硬的撥勁而不是太極拳的化勁。”

  化勁要全神貫注,精力集中,靈活機智,園活自然。意動身隨。動急急應,動緩緩隨,動靜相宜,輕鬆柔和。

  連貫均勻,化勁鬆靜。發勁整脆。這些話在推手實踐中一直作為基本原則和座右銘在武氏傳人中廣為流傳和遵循。

  拿勁是武氏推手以及散手中的重要手法。如不能掌握拿勁,就無法發勁,能拿才能發。

  運用拿法能給對方造成極大威脅,一拿筋骨,二拿脈絡,三拿穴道。筋骨被拿。可傷筋斷骨,脈絡被拿,身無主宰,氣血難行,穴道被拿,神氣喪失,血不周流,輕者失去還擊能力。重者可致傷致殘。

  運用拿勁,掌握拿法,就要求作到:“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

  左過右來,右過左來,手從心內發,落向前落,力從足上起,足起如火作。準、狠、快、靈,是拿勁的四大要點。

  武氏推手對發勁要求尤為嚴格:發勁須上下相隨,立身中正,八面支撐,靜如山嶽,動如雷發。

  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屈中求直,蓄而後發。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伸要伸得盡,屈要屈得緊,如卷爆竹卷得越緊,崩得才有力。

  發勁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氣如車輪,腰如車軸,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重於沾粘不離,身要過人,步要過人,向前退後。

  要得機得勢,閃開正中而定橫中,粘著相觸,挨在何處,何處動,心要用在何處,手實足亦實,手虛足亦虛,虛實分明,機由已發。力從人借,進固是進,進中有退,退仍是退,退中隱有進機。

  步分明暗,法有展閃,宜剛則剛,宜柔則柔,剛而不滯,柔而不散,以輕制重,以重製輕,因人而宜。攻防靈活,避實破虛,進退有轉合,往復分陰陽,不鑽不展,一鑽即發。

  推手中要注意身佔巧地,手把要靈,發手要快,打手要狠,腳步要活,存心要精,以意領先,以氣運身,以身推手,以意發人。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人,步要過人,手起足要落,足落手已起,手到身到。

  武氏推手在攻防中一般要求是:足來提膝,拳來肘撥,順來橫擊,橫來捧壓,左攻右防,右攻左迎,遠處上手,近處用肘,遠用足踢,近便用膝,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擊兩肋,迎胸打中心,前打丈遠,近打寸間。

  武氏推手既講究身法、步法和勁法,也非常講究戰術。戰術運用得活會使拳術錦上添花,威力倍增。

  常採用的戰術是察清來勢,探敵短長,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避實擊虛,克長打短,取本求末,擊其不意,攻其不備,尚力尚巧,不使人知已,靈活多變。故露破綻,誘敵深入,出奇制勝。

  武氏太極拳的學習須知

  太極拳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其內容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又融合了中國的周易學說、中醫學說、道家學說、兵家學說等,被現代人稱為“哲學拳”或“文化拳”、“文人拳”。

  武氏太極拳是由河北永年廣府武禹襄祖師***名河清,字禹襄,號廉泉***與其二外甥李經綸***字亦畲***、李承綸***字啟軒***於清朝咸豐年問共同研創的。

  武李兩家為永年廣府城內旺族。富豪家庭,武禹襄不好功名,自幼在家習文練武隨父武烈習練長拳、洪拳。後因公赴豫,從藝於趙堡鎮陳青萍,後得《王宗嶽太極拳論》與《太極拳概要圖》等。

  歸裡後與二外甥李經綸、李承綸一起研究數載終於創出風格不同於別家太極拳的武氏太極拳。

  武氏家傳太極拳因是文人所創、文人所傳、文人所練,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涵裡,都深深打上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烙印,它把中國儒、佛、道家文化巧妙地融合了起來,創出了文人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小巧緊湊、中正安舒,起承開合、進退自如,重氣勢不重形式、重身法不重招法、重內不重外,被形象地稱為“乾枝老梅、中庸捋順”之拳架。現淺談特點如下:

  一、 拳架小七緊湊

  武氏太極拳屬太極拳系中的中小架勢,又稱中捋架。由於武氏太極拳的創始人出自於書香門第,平時穿長袍大褂,不邁大步,不下大勢,特別注重內在修養,所以在練功時架子較高,拳勢緊湊舒緩。

  武禹襄祖師早年隨父武烈習練長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到趙堡得有《王宗嶽太極拳論》等歸裡後,另創有二路太極炮捶和三路太極小架,於對敵應用,蹦跳躥躍,貼身近打,發力快如閃電、用勁動如雷霆,步伐變化快速、身法有剛有柔。

  此拳法充分發揮了武氏太極拳的文武兼備之特點。

  二、重內不重外

  武氏太極拳尤其是永年廣武***李***氏家傳太極拳,要求虛實開合都在體內中求,外形的招式不要過於表現。

  棚捋擠按四法融於筋骨之內,用意領氣,意到氣到、氣到身到、身到勁到要求在行功走架中必須“腹內鬆靜氣騰然、周身輕靈頂頭懸”,氣勢巨集大,逐步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衰,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所以老前輩經常說練拳先練心,這也就是“意氣君來骨肉臣”之用意。練習武氏太極拳還要求骨肉分離,節節貫穿,捨去後天肌肉之拙力、開發先天骨肉之靈勁等等,這些說明了武氏太極拳更重視內涵修養。

  三、步法靈活多變

  步法在練習拳架中佔有更大的比重。武氏太極拳的步法靈活多變,實用性較強。

  在步法上,除了包括普及太極拳中常用的弓步、馬步、丁步、虛步、撲步五種步型和退、進、橫跨三種步法處尚有叉步、後虛步、下勢步、橫襠步、三七步等步型和扣步、擺步、碾步、踐步、跨步、引進落空步等步法。

  以及蹬腳、起腳、踢腳、十字擺蓮腳、二起腳等腳法。上述種種步法皆以丁八步為主,也可稱“不丁不八步”。

  兩腳前後沿線為60 度左右,每一動作所邁出步都是以腳跟先著地,腳尖翹起,以後腳跟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隨後前腳掌慢慢踏平,進步必跟,退步必隨,進步退步都要以虛腿的腳尖點地。

  虛實變化在腳跟,每一轉以實腿腳跟為軸虛實變化,兩腳間的距離在進步與退步定勢之後,應保持有一腳的距離,步法必須虛實分明。

  後腳定勢後是推動身體發力的主根,不可隨意挪動,更不可離地,前腳是調節人體運動的方向和角度。身體調正兩腳在定步後不可在一條直線上。始終保持自身重心平穩變化。

  四、注重理論

  注重太極拳理論總結。除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太極拳概要圖”等拳論外,現其他創新各派的太極拳著作理論無超越武氏太極拳祖師武禹襄的***敷、蓋、對、吞***和第二代宗師李亦畲的***擎、引、鬆、放***經典著作的概括性的。

  說明前輩文化水準武功境界已達到上乘。所以說武氏太極拳的理論對太極拳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再如武氏太極拳第四代嫡系傳人李公錦藩恩師集畢生精力著有《悔藝精言》上、下兩冊,《舊譜再善》,《掘遺綴初》四本拳譜。

  並經常叮囑我們學習武氏太極拳要把它當成一種傳統文化來學習,讀書志在聖賢、學拳志在苦練。要用心揣摩,善寫練功筆記總結成文,為後學者留下寶貴的經驗財富。

  在此我再淺談一下習練武氏太極拳中捋架與推手應用中的隨曲就伸的問題,我們在行功走架中一舉手,一投足,應做到目有所視,意有所念,身有所行,勁有所達。

  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之境界。上下四肢周身一家,手腳相隨,隨曲就伸。

  首先要安排好自身骨胳、肌肉、氣血、意念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同時應有眼前無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無人之意念,專注對方隨時隨刻向我方進攻。

  我方隨時隨刻應戰對方,化解對方進攻。並且要認識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化打不可分割。隨曲就伸就是隨著對方而曲,應著對方而伸。

  用著自身的曲、就著自身的伸,而進行攻防。敵強我讓化解其力避而進之,敵弱我強勇往直前曲中求直而攻之,使其不得力、使其被動,我方佔領優勢地位。但身法中正始終貫穿整個套路之中。

  隨曲就伸與捨己從人是相輔相成的。捨己從人並非完全把自己一切都捨去服從於對方,而是暫時的區域性的隨從於對方去變化,去摸清對方虛實狀況,攻防主動權仍在我方,可更好地利用我方的優勢來戰勝對方的劣勢。

  例如,在太極推手訓練過程中,兩手臂的隨曲就伸,是聽從對方的掤、捋、擠、按……瞭解對方曲伸變化程度,摸清其力度的大小和方向及速度,我方繞內圈走小國去隨從對方而走捷徑,逼近對方、掌握重心、戰勝對方。

  但我們的主幹腰脊一定要正直的,丹田氣一定要充實飽滿,內氣內勁的陰陽變化由我方來調動。

  隨曲就伸與捨己從人的內在要求是整體節節貫穿,上下一體,同時注重培養和充實自身的丹田氣。古人言:“善養吾浩然之正氣,外可御強敵,內可固精神也。”

  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捨己從人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一時的隨從,長時的主動。區域性的捨己,整體的從己。舍小得大,有舍才有得。

  在隨曲就伸時要注意“鬆”沉。“鬆”並非懈而不用力,沉好似整麻袋的鐵砂子、滾來滾去的不倒翁,上身變化重心穩重。骨節放鬆節節貫穿,肌肉放鬆筋骨粘連。鬆是為了更好的緊,緊也是為了更好的鬆。

  各太極拳流派練功方法不同,拳理是相通的。到一定層次鬆緊並用,剛柔並濟。

  武氏太極拳初學者應嚴守身法,內外三合貫穿於每一勢中。同時要做到“鬆”中求“緊”,“緊”中含“鬆”,“鬆”“緊”為一,最終要有“靈”、“整”。
 

武氏太極拳的學習須知
武氏太極拳的五個階段
相關知識
武氏太極拳推手的要領
武式太極拳推手的技巧介紹
武式太極拳推手的技巧
武式太極拳推手的技巧
初習太極拳推手的要求
孫式太極拳推手的要訣
陳氏太極拳推手勁法的練習
太極拳推手的訓練步驟和方法
太極拳推手的入門知識
學太極拳推手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