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季養生知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冬季是最寒冷的季節,此時人們要攝入更多的營養,以滿足人體的需要,那麼需要了解哪些知識呢?冬季養生食譜有哪些?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冬季養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一、冬補以溫補為原則

  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

  冬要溫補,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養生:因人、因地而異。

  二、喝酒不暖身,最好喝生薑紅茶

  因為面板下的微細血管因酒精而迅速擴張,血液會由於表面擴大而快速降溫,所以喝了酒之後反而容易感冒。專家建議,冬季暖身最好喝生薑紅茶。因為紅茶中的紅色色素有提高體溫的作用。生薑中的成分具有利尿、發汗的功效。

  三、早上吃“硬”,晚上喝稀

  這裡說的早吃“硬”,其實並不是指口感硬的東西,而是營養豐富、能量較高的食物。劉德泉說,早飯吃得好,才能更好地保證一天活動所需的能量。如瘦肉、穀物食品等。但消化功能較弱的老年人也得同時考慮食物是否易消化。

  晚飯後,人的活動量會減少,為了避免食物堆積,應少吃點,並選擇好消化的食物,以稀粥為好,肉類、辛辣食物等最好避免。晚餐喝粥還有養胃、安神的作用,推薦老人可以吃些山藥粥、蓮子粥、紅棗粥等。

  四、少食鹹,多食苦

  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當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加旺盛,從而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功能。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之陽氣。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損害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五、冬季進補需對路

  冬令進補時,為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就是打基礎的意思。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用以調整脾胃功能。

  如果經常感到四肢無力、精神疲乏、講話聲音低微、動則出虛汗,這大多屬於氣虛。可選服人蔘、黨蔘、太子參、五味子、黃芪、白朮或者黨蔘膏、參花膏等益氣藥物;食品有黃豆、山藥、大棗、栗子、胡蘿蔔、牛肉、兔肉等。面色枯黃、口脣蒼白、頭暈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鳴心悸的人,大都屬於血虛。可選服阿膠、桂圓肉、當歸、熟地、白芍、十全大補丸和滋補膏等養血藥,食品有酸棗、龍眼、荔枝、葡萄、黑芝麻、牛肝、羊肝等。

  六、多晒背,壯陽氣

  冬天是抑鬱高發的季節,這與缺乏日晒有關係。冬季裡中醫提倡“晒背”來養生。背部是身體最重要的七條運輸和管理陽氣的經脈彙集處,經常背對日光而坐,讓太陽把脊背晒得微暖,陽氣會通過背部穴位吸收到體內,然後運送到全身各處。當你晒了太陽感覺遍體和暢時,就是體內陽氣充足,經脈通暢的表現。陽氣補足了,我們又可以精神抖擻地享受生活。

  冬天裡的陽光情緒很重要。面對年終考核等職場挑戰也讓人感到壓力重重。養生專家提醒,遇到不順心的事要積極調整情緒。也可以通過傾訴、唱歌、理智的爭論等適當的方式宣洩出來,保持心態平和。

  冬季適宜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這樣可以補充身體內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還要多吃高蛋白食物,少吃燒烤食品,對於辛辣食物也要少吃一些。還有不要吃過熱的食物,否者會損傷到胃粘膜。

  冬季五穀養生粥

  五穀養生粥做法:

  材料:蕎麥、薏米、黑米、芡實、脫皮綠豆、糙米、紅豆、麥仁各1大匙,紅棗10粒,桂圓10粒,粳米100克。

  做法:1、將蕎麥、薏米、黑米、芡實、脫皮綠豆、糙米、紅豆、麥仁洗乾淨後在水中泡兩個小時,桂圓去殼,紅棗、粳米洗淨備用;

  2、將所有材料一起放入高壓鍋中,加1500ml的水,蓋蓋壓閥,大火噴氣後,關火,等到氣全部洩光後,再開火煮至噴氣,再關火。如此,噴氣三次後即可。

  3、喜食甜的,食用時可以加糖,但是最好是紅糖,補血益氣效果最佳。

  功效:蕎麥富含保健療效功能的纖維素,有軟化血管、降低人體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薏米有促進新陳代謝和減少胃腸負擔的作用,還能增強腎功能,清熱利尿、防癌、美容。黑米具有滋陰補腎、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功效。芡實具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特點,是秋冬進補的首選食物。糙米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迴圈,還有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和貧血症。紅棗具有補虛益氣、養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功效。桂圓能安神,治失眠、健忘、驚悸,有滋補強體,補心安神、養血壯陽,益脾開胃,潤膚美容的功效。

  女性冬季如何進補

  一、怕冷的女性進補

  有些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婦女,每逢冬季特別怕冷,醫學上稱為冷感症。醫學研究認為,女子由於經期、孕期、產褥期或患有貧血、胃腸病及久病體虛等,機體抵抗力降低,抗寒能力差,故冬季特別怕冷。另一方面,營養缺乏、低血壓或甲狀腺功能減退,也會引起區域性或全身血液迴圈障礙,導致手腳冰冷。

  進補原則:

  歷代醫家認為,多吃羊肉、牛肉、狗肉、雞肉、鵪鶉、大蒜、辣椒、生薑、香菜、洋蔥、桂圓、栗子等溫熱的食物,有助於禦寒。為了預防或減輕冷感,應積極參加適宜的體育鍛煉,尤其是從事久坐或久立工作的婦女,應重視工間活動,多做手、腳和腰部的運動。

  食療方案:

  薑絲爆羊肉羊肉切薄片,生薑切細絲。鍋內加油少許,入花椒、八角,炸出香味,入薑絲略炒,加入羊肉片翻炒,加入鹽、味精,出鍋時淋麻油即可。

  大棗枸杞羊肉湯羊肉切八分大塊,在開水鍋中汆出血水備用。大棗5枚、枸杞15克洗淨備用。鍋內加水,放入羊肉,蔥、姜、大料同煮。煮至半熟時,加入大棗、枸杞、鹽,煮熟即可。放大棗時加入1~2片桔子皮可減輕羶味。

  二、貧血或血虛的女性進補

  血虛,相似於現代醫學的貧血症,患者經常出現頭暈、眼花、面色萎黃、失眠、多夢、月經不調等症狀。

  進補原則:

  血虛的代表補品為阿膠、當歸。阿膠被稱為“補血聖藥”,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肺等功能。中青年女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比較高,約佔20.6%。因為經常食用的乳類和蛋類含鐵都比較少,致使體內造血原料不夠;而月經致使女性每月都會失血,因此更容易發生貧血。

  對貧血或血虛的女性來說,補鐵是最重要的,可以多吃一些動物肝臟、瘦肉、大棗、枸杞、蜂王漿等含鐵豐富的食物,以及木耳、海帶、核桃仁等含蛋白質和鐵等造血原料豐富的食物,有條件者可以多吃一些海蔘、鮑魚等。

  對於患有月經不調、經量過多的女性,可選用人蔘、當歸、川芎、黃芪等中藥,也可選用烏雞白鳳丸、阿膠補血漿等中成藥。日常生活中多吃海蔘、魚蝦、紅棗、獼猴桃、葡萄、桂圓、芝麻、菠菜等食物。

  食療方案:

  龍眼紅棗粥龍眼肉15克,紅棗3~5枚,粳米100克,同煮成粥,熱溫服。龍眼紅棗粥養心補脾養血,滋補強壯。

  薏米紅棗粥糙糯米100克,薏苡仁50克,紅棗15枚,同煮成粥,食用時加適量白糖。常喝薏米紅棗粥可以滋陰補血。蛋黃羹雞蛋2個,取蛋黃打散。水煮開先加鹽少許,入蛋黃煮熟,每日飲服2次。蛋黃羹具有良好的補鐵功效,適用於缺鐵性貧血的女性。

冬季健康養生
冬季火鍋養生之道
相關知識
秋冬季節養生知識
冬季的養生知識
春季的養生知識
女性秋季的養生知識有哪些
冬天的養生知識
立冬時節養生知識
立冬飲食養生知識
立冬飲食養生知識
立冬節氣養生知識
立冬節氣養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