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望嶽給人高遠的視野,廣闊的胸襟。來幾篇,交流一下閱讀心得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篇二:原文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篇

  這首詩大約寫公元736—740年間,杜甫漫遊齊趙之時。雖然此前考進士落榜,詩裡卻依然豪情萬丈,表現了希望登上事業頂峰的雄心壯志以及對前程萬里的樂觀和自信。

  泰山是傳說自堯舜以來就受到歷代帝王祭祀的名山。杜甫之前詠泰山的名作寥寥無幾。晉宋詩人謝靈運的《泰山吟》本是樂府題,但全詩用大量雙聲疊韻詞著力形容泰山的高峻奇險,強調封禪的肅穆神聖,風格典重生奧,完全失去了樂府的原味。或許正是因為泰山的宗廟色彩過於濃厚,詩人題詠便不得不考慮它的神聖意義。所以連善寫山水詩的大謝一旦涉筆。也只能寫成板滯的頌體。李白的《遊泰山》六首,以遊仙詩的形式抒寫了他在泰山頂上與仙人同遊、精神飛揚於天地之間的自由與快樂。倒也符合泰山在漢代被視為“神仙道”的形象。杜甫這首詩則選擇了一個“望”的角度,將泰山壯美的自然景象和象徵崇高的人文意義融為了一個整體印象。開頭以散文句式自問自答。發端直稱“岱宗”,本身已包含了帝王封禪之地的意蘊,接著說從齊到魯都望不盡它的青青山色,又以景色,描寫烘托出它的高大。同樣,下面兩句說大自然把神奇和靈秀都集中與泰山,山南山北的沒明暗由高高的山峰分割,既是讚美泰山景色的壯麗和雄奇,也隱含著“岱宗”一詞的本義:萬物代謝、昏曉變化正是陰陽造化之功,既然集中與泰山,那麼此山當然不愧為五嶽之首了。這就超越視野的侷限,化為泰山傳統的人文含義概括了泰山的主要特徵:一個象徵造化偉力和代謝變化的自然奇觀。

  後半首寫詩人遙望山中雲層起伏,心胸豁然開朗;目送飛鳥歸山,眼眶幾乎為之睜裂。以“蕩胸”二字置於“生層雲”之泰山時精神的激盪,以及將大自然的浩氣都納入胸懷的豪情。有此力度,下句說目送歸鳥以至要“決眥”的誇張,才更顯出詩人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登上的極頂。於是結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極其現成,極其巧妙。既自述懷抱,又回到了泰山豐富的人文內涵中。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全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看過的人還看了:

1.關於杜甫的詩詞名句

2.杜甫的勵志詩句

3.杜甫勵志名句

4.關於杜甫的散文

5.杜甫相關的古詩經典摘抄

王維相思讀後感
健康生活英語作文3篇
相關知識
望嶽讀後感
關於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範文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五篇
外國名著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三篇
古詩望廬山瀑布讀後感
戴望舒雨巷讀後感精選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小學生望廬山瀑布讀後感
麥田裡的守望者英文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