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實習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作為大學生涯的最後一課,實習不僅重要更有其獨特性,正是通過實習,讓我們逐漸掌握怎樣把學校教給我的理論知識恰當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讓我們慢慢褪變學生的浮躁與稚嫩,真正地接觸這個社會,漸漸地融入這個社會,實現我們邁向社會獨立成長的第一步。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幾篇優秀的,供大家閱讀!

  篇一

  在我的理解中,有兩種行業是無法計較得失的,一是教育,二是醫療,因為一個給予的是思想,一個是給予的是健康,這兩者是一個人所必備的。而我們就是那個健康之門的“守門人”。

  作為一個一年級的全科住院醫生,現在結合在普外科輪轉的所見所學來談談我輪轉後的一些感悟吧。

  血管外科的病人可以說是全科病人的“加重版”,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凡是來三甲醫院就診的,很大一部分是都有一身的“基礎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有的甚至經歷了多次手術。我所見到來就診的患者很大部分是腳痛或者腿痛引起行走困難的,甚至有一些病人腿上常年帶著的“爛疤”,反覆地感染、疼痛,過了很久才來看病。有些病人治療有效,有的病人後來治療效果不好,甚至需要手術截肢。還記得有個老人家腿上綁著厚厚的一大塊東西,仔細看了一下,這是小孩子的尿不溼啊。然後問老人家,他說:我這腿20多年了,爛疤也好久了,記不清了,好一陣壞一陣的,這疤流水,用尿不溼是吸水的,現在我是走不了了才來的。聽著老人家的這番話還是蠻心酸的。其實老人家是多年的靜脈曲張,後來又有靜脈血栓的慢性期,腿部腫痛,足踝部出現了大片的潰瘍。

  這讓我想到為什麼老人家沒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呢。後來詢問才得知,老人家覺得腿靜脈曲張就是不好看一點,走路沒什麼影響,後來腿部出現酸脹,他認為休息後好了就可以。直到出現“爛疤”,反反覆覆好不了,才想到要看病。像這樣類似的病人,我們在社群可以遇到很多。可以說我們全科醫生和病人關係應該是最密切的。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把好關,不要讓疾病發展到難以診治的程度再去解決問題?

  首先,我們一定要有良好的溝通,增加患者對我們的信任,凡事站在患者的角度,從病人的角度瞭解問題,從專業的角度解決問題。

  其次,類似靜脈曲張這樣還未被列入慢病的病種,老百姓對這樣的疾病認識很少,而我們在這部分的宣傳教育做的不到位。如果我們在今後診療中遇到的類似疾病,我們要多學習,多瞭解,多宣傳。

  然後,在前面的基礎上,我們要重點篩查高危因素的病人,對於“重點病人”做到“重點宣教”,早診斷,早治療,需要轉診專科檢查的,積極轉診,待患者從上級醫院治療回來後,我們依然要做到後續疾病的管理。從整體上來對待患者本身,做好跟蹤隨訪,無論從患者發病、篩查、後續治療,我們都要把它穿成“一條線”,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這條線都可能“斷掉”。

  在浙大邵逸夫醫院培訓因為有自己的全科醫學科,讓我們有自己的專業歸屬感,全科的導師們一直強調讓我們在輪轉過程中要時刻保持我們自己的專業方向。通過在專科的學習,更讓我明白全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特點,在專科看病,從全科思考。我也體會到全科的老師們安排輪轉計劃的用意和苦心,回到我們全科自己的科室,通過對專科的學習和體會,再結合全科的特點,從全科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全科,通過在病房和門診的學習,加深全科理念,我們既要學會“治病”,更要學會“防病”。我想這就是全科住院醫師不同於專科住院醫師的地方,我們學會的不只是“看病”,而是用結合了一種完善的“全科理念”去防患於未然。“全科”讓我們做一個更好的“健康守門人”。

  篇二

  一個月的理論學習時間雖然短暫,但課程內容安排豐富,大量融入最新、最前沿的醫療與護理知識,聘請國內的護理專家給我們帶來了最新的護理理念,使我對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價值、前景的認識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沈瑩老師的慢性心衰患者的監測與自我管理,孫羽老師的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觀察護理,特別是邀請到香港理工大學高階臨床講師、香港護理專科學院ICU專科院士陳永強教授講解的重症患者的護理及病情觀察。想想以前在平時的工作中更多的是聽取患者的主訴,彙報給醫生,讓醫生去判斷,機械地執行醫囑,這樣的工作是多麼的乏味、單調,體現不了任何護士價值,久之護士會喪失工作熱情,價值感嚴重缺失,護理也只能永遠依附於醫療。通過護理知識與護理理念的更新使我堅信護理學是一門獨立學科,增加了我要改變現階段工作的決心,從我做起,影響周圍的人,讓我們一起為護理事業、為患者的健康而奮鬥!

  兩個月的臨床實踐過的飛快,我有幸到了心血管的一些功能科去實習,特別是超聲心動圖室,我基本掌握了超聲心動圖報告上的正常值,瞭解異常值的臨床意義,並且會看簡單超聲圖,對心臟超聲結構有了初步瞭解。在心外科手術室實習時,我有幸觀摩了心臟搭橋術、主動脈夾層患者人工血管置換術,讓我對心臟結構、解剖位置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最難以忘懷的是在CCU實習,CCU老師操作的熟練度、規範性、工作態度、理論水平都使我佩服,CCU的護理管理非常棒,它的消毒隔離、無縫隙的工作流程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我們幾個學員就會在一起學習討論,有時還會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這種學習的方法能挖掘更多更深處的知識,大大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使我們越學越想學,理論結合實踐讓我們對心血管內科疾病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對以前一知半解的知識點也有了很好的彌補。

  一週的公共課的學習,使我認識到專科護士培養的作用,明白今後我肩上所擔負的責任。省廳還安排了相關的護理科研、課堂授課技巧、PPT製作技巧等的講授,讓我們在掌握基礎醫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下,學會了論文的撰寫、科研的開展等,提高了我們自身的綜合素質,這對以前把護理科研當做是不可攀越的珠峰的我來說是一種核聚變,我非常慶幸抓住了這次學習的機會,為我以後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是的,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品質。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的感到:觀念、理念的改變才是促發一個人工作積極性的源泉,讓更多的護士有機會接觸新的護理理念,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相信這樣的護理團隊才能更優秀。

  篇三

  在成為正式的醫生之前,每位醫生都會經歷實習醫生的階段。在作為實習醫生輪轉的過程當中,我常常疑惑,實習醫師需要具備哪些品質和習慣來學習臨床案例,從而逐漸成長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合格醫生。僅僅將輪轉當成任務,卻不主動地投入臨床工作,不對臨床中遇到的病例進行思考和鑽研,對於實習醫師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筆者想借此機會分享作為一名實習醫師,在輪轉血管外科期間學習臨床病例的體會與心得,旨在引發實習醫師對於輪轉以及導師們對於教學的思考。

  在我輪轉血管外科期間,病房內住了一位因高血壓入院的青年女性患者,吸引我注意的是,她背部有多個散在的牛奶咖啡斑及神經纖維瘤,同時她父親也有相同的體徵。經過查閱相關的資料和文獻,我們明確了此患者及其父均可被診斷為神經纖維瘤病I型,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之後經過全面的檢查,我們發現患者左腎動脈遠端靠近腎門處有一直徑約為2cm的動脈瘤,累及多個分支。之後,以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鄭月巨集教授為首的團隊,決定給此患者行體外腎動脈重建及自體腎移植手術,手術過程中在體外切除動脈瘤後,應用自體大隱靜脈重建腎動脈,再與主動脈吻合。術後隨訪1年,患者血壓恢復良好,未發生併發症及再狹窄。

  這個臨床案例整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患者罕見的體徵、醫師們對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整個高難度手術的全過程。通過廣泛地閱讀相關文獻,並同鄭月巨集教授進行探討,我對於神經纖維瘤病合併腎動脈瘤的案例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我們將這個臨床病例進行總結、歸納、分析,並寫成報告,於今年年初發表在the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雜誌上。經過對這個案例的學習,我認識到了保持好奇以及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兩週後我在血管外科門診遇到一名中年男性患者,以全身多系統多發動脈瘤為主要表現,臨床診斷為血管型Ehlers-Danlos綜合徵。因為鄭月巨集教授在2002年報道了中國第一個血管型Ehler-Danlos綜合徵家系,所以患者不遠萬里從安徽趕往北京尋求治療。這個患者也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體徵,包括特殊面容、面板彈力增加等。我們知道,全身多系統的多發動脈瘤常由結締組織病引起,而其中血管型Ehlers-Danlos綜合徵是非常少見的一種。Ehlers-Danlos綜合徵患者的動脈壁脆性明顯增加,導致手術及介入的失敗率顯著增加。為了提高血管外科醫師們對此病的認識和重視,我們撰寫了相關的綜述及報告,同其他的血管外科醫師們分享、交流我們的發現。通過這個臨床病例,鄭月巨集教授教會了我在學習過程中分享與交流的重要性。

  同時,能夠在輪轉過程中提出問題、保持批判性的思維也是非常關鍵的。另一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手術,是對靜脈內平滑肌瘤病年輕患者行的一期腫瘤切除術。此患者腫瘤起自子宮,通過雙側生殖靜脈延伸至下腔靜脈,最後至右心房。接觸這個病例後,我對靜脈內平滑肌瘤病中腫瘤的延伸途徑產生了疑問,通過閱讀大量的材料,同時請教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我發現文獻中從未報道過雙側生殖靜脈受累的情況,我們的案例有可能提示了靜脈內平滑肌瘤病中腫瘤延伸的一種新路徑。這讓我認識到,能夠不斷提出問題、保持批判性的思維有助於我們進行有創造性的學習和發現。

銀行實習學習心得
學前教育實習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血管外科實習心得
心血管內科實習心得體會完整版
外科實習心得體會範文
肝膽外科實習心得
外科實習心得體會
泌尿外科實習心得體會範文
血液內科實習心得總結
脊柱關節外科實習心得
口腔外科實習心得感想
護士心胸外科實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