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演講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所謂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親愛的俄羅斯公民!

  尊敬的各位來賓!

  三軍將士們!

  今天是偉大勝利的紀念日,是和平的節日,是正義勝利的節日,是善良戰勝邪惡、自由戰勝暴虐的節日。我向你們表示祝賀。

  已經過去60年了。但每一年的5月9日我們都哀悼那些逝者,回顧那場戰爭。那是一場呼喚我們的理性、呼喚我們崇高責任感的戰爭。它使我們深深地意識到,當時的世界處於怎樣的懸崖之邊緣,暴力和種族仇視、屠殺和凌辱會導致多麼可怕的後果。

  我們將永遠牢記這些暴行給人類帶來的恐懼、屈辱和死亡。

  我們將永遠尊敬所有在當時獻出生命的人、浴血奮戰過的人和在後方忘我勞動的人。

  我們將永遠緬懷死者。作為被拯救者,我們向他們致以人類最崇高的謝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烈焰席捲了61個國家,殃及全球近80%的人口。熊熊戰火不僅橫掃歐洲,而且席捲亞非國家,蔓延到埃及和澳大利亞,一直波及大洋彼岸的新大陸和阿拉斯加。 然而,決定這場慘無人道戰爭的局勢以及最終結果的那些最殘酷和決定性的事件則發生在蘇聯境內。法西斯分子妄圖以閃電戰的方式奴役我們的人民。實際上他們是妄想消滅我們的國家。 他們的圖謀破產了。蘇聯軍隊先是在莫斯科城下擋住了納粹分子的攻勢。在接下來的三年裡,蘇軍不僅頂住了敵人的壓力,而且最終將其趕回了老巢。

  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重重圍困中的列寧格勒的英勇不屈、庫爾斯克弧形地帶和第聶伯河沿岸所取得的戰果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終結局。而通過解放歐洲和發動柏林戰役,蘇聯紅軍為戰爭的勝利劃上了句號。

  親愛的朋友們!

  我們從沒有把勝利分成是自己的和他人的。我們將永遠牢記盟友的幫助,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反希特勒聯盟的其他國家,以及德國和義大利的反法西斯人士。

  今天,我們在這裡向所有抵抗過納粹的歐洲人致敬。

  然而我們還知道,蘇聯在戰爭的年代裡失去了數千萬公民。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士來自前蘇聯各個民族。 蘇聯各族人民和所有加盟共和國當時遭受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傷痛降臨到每一座房屋、每一個家庭。因此,5月9日對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所有成員國來說都是一個神聖的日子。

  我們有著同樣的不幸,有著同樣的記憶,對子孫後代也有著同樣的責任。

  我們應當將這種同史同源、同心同德和同願同望之精神傳遞給後人。

  我相信,除了和睦相處、友好相待,我們別無選擇。 俄羅斯願意與我們的近鄰和世界上所有國家建立友好關係,這種關係不應僅僅依靠過往的教訓來維繫鞏固,而且應面向我們共同的未來。

  歷史告訴我們:各國和各民族都應盡一切努力,不再忽略這樣一個問題:新的致命學說如何產生,新的威脅如何形成,由什麼轉變而來。

  戰爭的教訓警示我們:縱容暴力、漠不關心和等待觀望必將導致可怕的世界性悲劇。因此,面對當前客觀存在的恐怖主義威脅,我們應當忠實於我們的父輩,應當捍衛以安全與公正為基礎的,以既不允許“冷戰”也不允許“熱戰”重演的相互關係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從全球對抗時代結束以來,我們已經向確保歐洲的和平與安寧這一崇高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我們正在建設以自由和民主為理念的政治架構,我們認為每個國家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的政策是建立在各民族相互信任並共同謀求文明前景這一基礎之上的。這其中包括那些曾經歷對抗、而後又成功地找到對話與合作之路的民族。

  俄羅斯和德國曆史性的和解便是這種政策成功的典範。我認為這一和解是戰後歐洲最寶貴的成就之一。這一典範應當在當今國際政治中推而廣之。 尊敬的俄羅斯公民!

  尊敬的各位來賓!

  對我國來說,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5月9日永遠是一個神聖的日子,永遠是一個使我們大家受到鼓舞、得到昇華的節日。

  這一天,我們的內心百感交集--有高興也有哀傷,有悲憫也有崇敬。

  這一天喚起我們最崇高的道德良知,使我們有機會再一次向那些施予我們生存、勞作、快樂、創造和相互理解之自由的人表達敬意。

  在我國,勝利日是最具親情和真情的全民節日。對前蘇聯各族人民來說,勝利日永遠是人民建立豐功偉績的日子。而對歐洲和全球各國來說,勝利日永遠是一個拯救世界的日子。

  我們的祖輩與父輩為了國家的榮譽和自由不惜付出生命。他們團結一心,捍衛了自己的祖國。

  今天,我要向所有參加過偉大衛國戰爭的老戰士們深鞠一躬,祝你們健康長壽。

  勝利屬於老兵! 光榮屬於俄羅斯! 祝你們勝利日快樂!

   篇二

  今天我想和大家談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

  第一問,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問?因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體,我們才有本錢去尋求幸福,實現崇高的理想。否則,一切都將是空的。健康的身體,離不開自覺持久的鍛鍊,離不開科學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希望你們從小樹立“健康第一”的觀點,築起“科學的健康堡壘”。

  第二問,自己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問?因為“學問是一切前進活力的源泉”。我們是學生,求知是我們的主要任務,有了學問,將來才能更好的造福於社會。要想自己的學問有進步,就要專心致志,就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要認準目標,鑽進去,展開來。這樣,我們就能夠達到勝利的彼岸。

  第三問,自己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問?因為工作的的好壞對我們今天和未來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學校和班集體中,你們多多少少都承擔著一些工作,如值日、值勤、班級和學校的管理等等。這些工作雖然都是一些小事,卻能培養我們的責任心,鍛鍊我們的辦事能力,是我們將來步入社會做大事的基礎。認真負責地做好自己手上的每一件事情,這也是一種學習,一種和聽課、讀書、作業同樣重要的學習。

  第四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問?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壞,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需要每個人既要講究“公德”,也要講究“私德”,要“建築人格長城”。我們到學校裡來,除了要學習文化知識,更要緊的是要學習做人,學習做“真人”。

  以上我談的就是“每天四問”。如果我們每天都這樣問問自己,這樣地激勵和鞭策自己 ,我們就一定能在身體健康、學問進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長足的進步。

   篇三

  校長先生,女士們,先生們:

  衷心感謝薩莫斯校長的盛情邀請

  哈佛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精英薈萃,人才輩出。建校367年來,曾出過7位總統,4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是你們的光榮。今天,我很高興站在哈佛講臺上同你們面對面交流。我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我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有過苦難的童年,曾長期工作在中國艱苦地區。中國有2500個縣區,我去過1800個。我深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把目光投向中國。

  中美兩國相隔遙遠,經濟水平和文化背景差異很大。但願我的這篇講演,能增進我們之間的相互瞭解。要了解一個真實的、發展變化著的、充滿希望的中國,就有必要了解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的中國,是一個古老並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大國。大家知道,在人類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西亞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北非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發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等等。由於地震、洪水、瘟疫、災荒,由於異族入侵和內部,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中華文明,以其頑強的凝聚力和雋永的魅力,歷經滄桑而完整地延續了下來。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及其他許多也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學說流派,這就是有名的 諸子百家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特別是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愛國情操, 民為邦本民貴君輕 的民本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所有這些,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繫與調節作用。

  今年9月10日中國教師節,我專程到醫院看望北京大學老教授季羨林。他已經92歲高齡,學貫中西,專攻東方學。我很喜歡讀他的散文。我們在促膝交談中,談到近代有過 西學東漸 ,也有過 東學西漸 。17、18世紀,當外國傳教士把中國的文化典籍翻譯成西文傳到歐洲時,曾引起西方一批著名學者和啟蒙思想家的極大興趣。笛卡爾、萊伯尼茲、孟德斯鳩、伏爾泰、歌德、康德等,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過研究。

  我年輕時讀過伏爾泰的著作。他說過,作為思想家來研究這個星球的歷史時,首先要把目光投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非常有意思的是,一個半世紀前,貴國著名的哲學家、傑出的哈佛人愛默生先生,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情有獨鍾。他在文章中摘引孔孟的言論很多。他還把孔子和蘇格拉底、耶酥相提並論,認為儒家道德學說, 雖然是針對一個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社會,但我們今天讀來仍受益不淺。

  今天重溫伏爾泰和愛默生這些名言,不禁為他們的睿智和遠見所折服。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大國。費正清先生關於中國人多地少有過這樣的描述:美國一戶農莊所擁有的土地,到了中國卻居住著整整一個擁有數百人的村落。他還說,美國人儘管在歷史上也曾以務農為本,但體會不到人口稠密的壓力。

  人多,不發達,這是中國的兩大國情。中國有13億人口,不管多麼小的問題,只要乘以13億,那就成為很大很大的問題;不管多麼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那就成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這是中國領導人任何時候都必須牢牢記住的。

  解決13億人的問題,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的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時也走了一些彎路,失去了一些機遇。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我們終於找到了一條發展自己的正確道路。這就是: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這條道路的精髓,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尊重和保障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自由。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政治、文化、社會領域。它的每一步深入,說到底,都是為了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

  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曾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過去人們在擇業、遷徙、致富、投資、資訊、旅遊、信仰和選擇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形無形的不合理限制,被逐步解除。這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一方面,廣大城鄉勞動者的積極性得以釋放,特別是數以億計的農民得以走出傳統村落,進入城市特別是沿海地區,數以千萬計的知識分子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規模龐大的國有資產得以盤活,數萬億元的民間資本得以形成,5000億美元的境外資本得以流入。這種資本和勞動的結合,就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演進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極為巨集大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去25年間,中國經濟之所以按平均9.4%的速度迅速增長,其奧祕就在於此。

  25年間中國創造的巨大財富,不僅使13億中國人基本解決了溫飽,基本實現了小康,而且為世界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所有這些進步,都得益於改革開放,歸根到底來自於中國人民基於自由的創造。

  我清醒地認識到,在中國現階段,相對於有限的資源和短缺的資本,勞動力的供應是十分充裕的。不切實保護廣大勞動者特別是進城農民工的基本權利,他們就有可能陷於像狄更斯、德萊塞小說所描寫的那種痛苦境地。不切實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就難以積累和吸引寶貴的資本。

  因此,中國政府致力於兩個保護:一個是保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一個是保護財產權利,既要保護公有財產,又要保護私人財產。關於這一點,中國的法律已經作出明確規定,並付諸實施。

  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是為了推動中國的人權進步,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改革開放為人權進步創造了條件,人權進步為改革開放增添了動力。如果把兩者割裂開來,以為中國只注意發展經濟而忽視人權保護,這種看法不符合實際。正如貴國前總統羅斯福曾指出的 真正的個人自由,在沒有經濟安全和獨立的情況下,是不存在的 , 貧者無自由 。

  我並不認為,今天中國的人權狀況是盡善盡美的。對人權方面存在的這樣那樣的弊端和消極現象,中國政府一直認真努力加以克服。在中國,把發展、改革和穩定三者結合起來,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和艱鉅性。百聞不如一見。只要朋友們到中國實地看一看,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權進步和中國政府為保障人權所作的艱苦努力,就會有客觀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發展,不應當也不可能依賴外國,必須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這就是說,我們要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充分和自覺地依靠自身的體制創新,依靠開發越來越大的國內市場,依靠把龐大的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要義就在於此。

  當然,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存在著明顯發展差距。如果你們到中國東南沿海城市旅行,就會看到高樓林立、車流如織、燈火輝煌的現代景觀。但是,在我國農村特別是中國西部農村還有不少落後的地方。在那些貧窮的偏僻山村,人們還在使用人力和畜力耕作,居住的是土坯房,大旱之年人畜飲水十分困難。古詩云: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作為中國的,每念及還有3000萬農民同胞沒有解決溫飽,還有2300萬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鎮人口,還有6000萬需要社會幫助的殘疾人,我憂心如焚、寢食難安。

  中國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還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長期艱苦奮鬥。明天的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和充滿希望的大國。

  中華民族歷來酷愛和平。2000年前,秦始皇修築的長城是防禦性的。1000年前,唐朝開闢通向西域的絲綢之路,是為了把絲綢、茶葉、瓷器等銷往世界。500年前,明朝著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了同友邦結好,帶去了精美的產品和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正如俄羅斯偉大文學家托爾斯泰所說,中華民族是 最古老的民族,最大的民族 , 世界上最酷愛和平的民族 。

  近代以來,由於封建王朝愚昧、腐敗和閉關鎖國,導致社會停滯、國力衰竭,列強頻頻入侵。中華民族儘管災難深重、飽受凌辱,但始終自強不息、愈挫愈奮。一個民族在災難和挫折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

  中國已經制訂了實現現代化的 三步走 戰略。從現在起到2020年,中國要全面實現小康。到2049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週年的時候,我們將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清醒地估計到,在前進的道路上還要克服許許多多可以想見的和難以預料的困難,迎接各種各樣嚴峻的挑戰。我們不能不持有這樣的危機感。當然,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足夠的信心,勵精圖治,艱苦奮鬥,排除萬難,實現我們的雄心壯志。這是因為:

  當今世界的潮流是要和平、要發展名人經典演講稿演講稿。中國的發展正面臨非常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已下定決心,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內環境,集中精力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堅持的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大海,大海容納百川,永不枯竭。我們立足國情,大膽推進改革開放,勇於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來充實自己。一個善於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社會主義,其生機和活力是無限的。

  改革開放25年來已積累起一定的物質基礎,中國經濟在世界已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億萬人民追求幸福、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乃是推進國家現代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力量。

  中華民族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和而不同 ,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個偉大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用 和而不同 的觀點觀察、處理問題,不僅有利於我們善待友邦,也有利於國際社會化解矛盾。

  女士們、先生們:

  加深理解是相互的。我希望美國青年把目光投向中國,也相信中國青年會進一步把目光投向美國。

  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從移民時代開始,美利堅民族的頑強意志和拓荒氣慨,務實和創新精神,對知識的尊重和人才的吸納,科學和法治傳統,鑄就了美國的繁榮。美國人民在遭受 9 11 恐怖襲擊時所表現出來的鎮定、互助和勇氣,令人欽佩。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更加複雜。文化因素將在新的世紀裡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的語言各不相同,而心靈情感是相通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態,其合理核心往往是相同的,總能為人類所傳承。各民族的文明都是人類智慧的成果。對人類進步作出了貢獻,應該彼此尊重。人類因無知或偏見引起的衝突,有時比因利益引起的衝突更可怕。我們主張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尋找雙方的共同點,開展廣泛的文明對話和深入的文化交流。

  貴國著名詩人梅爾維爾在《麥爾文山》中曾這樣寫道: 無論世界怎樣變化,樹木逢春便會綠葉招展 。青年代表著國家和世界的未來。面對新世紀中美關係的廣闊前景,我希望兩國青年更加緊密地攜起手來!

  女士們,先生們:

  中華民族的祖先曾追求這樣一種境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今天,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我呼籲,讓我們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我們的成功將承繼先賢,澤被後世。這樣,我們的子孫就能生活在一個更加和平、安定和繁榮的世界裡。我堅信,這樣一個無限光明、無限美好的明天,必將到來!

  謝謝諸位。


六年級演講稿祖國在我心中
走向社會主題演講稿
相關知識
重溫經典演講稿
溫芳玲經典演講稿
萊溫斯基ted經典演講稿中英文版
萊溫斯基ted經典演講稿中英文版
小學生勵志經典演講稿
我與國學經典演講稿
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_值得收藏
國學經典演講稿
關於人生理想的經典演講稿
關於青春夢想的經典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