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勵志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期末中考的之前可以翻看幾則勵志的故事給自己打氣哦,那麼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適應是另一種奮鬥

  美國波士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H·巴洛有一段時間住在鄉下的農莊裡,農莊前是一片樹林。有一天,巴洛教授在樹林邊散步時發現,長得最粗最壯的那棵紅杉上,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螞蟻。顯然,螞蟻將紅杉當成了安樂窩。

  巴洛教授很討厭這些小傢伙,他決定把它們從樹上趕走。在樹幹上,教授找到了螞蟻窩。他先是用溼泥巴將樹洞結結實實地堵上。可是,第二天,教授過來一看,螞蟻們從另一個地方咬了個洞,泥巴對它們毫無用處。教授找來了更結實的木楔,結果,還是不能阻止這幫傢伙快樂地進進出出。

  後來,教授聽人說螞蟻很怕膠水和樟腦丸。教授將膠水和樟腦丸混合在一起,塗在螞蟻洞口。這一招似乎有些效果,螞蟻們不敢從新的洞口經過了。然而,一週後,教授遺憾地發現螞蟻們在遠離樟腦丸的樹幹上重新打開了一個洞口。

  在與螞蟻的較量中,教授敗下陣來。是什麼讓這些小動物能夠在人為製造的惡劣環境下生存下來呢?教授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是螞蟻對環境的超強適應能力。

  回到波士頓大學,教授在課堂上將這件親身經歷的事講給學生們聽。他說:“很多時候,我們被奮鬥誤導,認為奮鬥必須是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事實上,面對社會乃至整個自然界,我們人類是極其渺小的。螞蟻要在樹洞裡生存,也需要奮鬥,但它們沒有被奮鬥誤導,沒有和強大的人類對抗,而是選擇了適應。知道自己無法改變洞口被堵死這一事實時,它們很快就適應了。與獅子、老虎這些生存境況岌岌可危的動物相比,螞蟻似乎更懂得奮鬥的另一層涵義,那就是適應。”

  適應其實就是另一種奮鬥。在困難面前儲存實力,重新開闢戰場去應對生活,才會有更大的勝算。

  :摘月的手,至少不會髒

  第一次去臺灣是在幾年前,那時住的酒店下面有一家賣炸雞排的小攤位,令我印象深刻。

  老闆是個滿臉絡腮鬍子的大漢,開口卻是標準的臺式軟糯腔。主動跟我聊天,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的店一定要成為全臺灣最好吃的雞排店。”

  起初我並沒在意,可後來經常看到他拿著本子在寫寫畫畫,說是最近新調配的雞排醃製祕方。還聽到他對店裡的員工訓話,大意是最近的九層塔不夠新鮮,雞肉還可以拍打得更鬆軟之類。

  我說:“至少這附近的攤位我都吃過,覺得你家是最好吃的。每天生意也不錯,應該知足了。”他表示感謝,但言辭鑿鑿:“我不會知足的,我就是要做出全臺灣最好吃的雞排。”

  過了幾年,我再去臺灣,恰好又住那家酒店。剛進街口就震驚了,有一條長長的人龍從街裡排出來。路人告訴我,這裡有家雞排店特別好吃,每天如果不來排幾小時隊都吃不上。我走到最前面,果然是那家小攤位,居然已經蓋起了一家不小的店面,乾淨整潔,雞排的香氣半條街都聞得見。

  我恭喜老闆生意越做越好了,他呵呵地笑:“還不夠,現在只是這個區最好的雞排店,離最終的目標還很遠。”他的語氣一如幾年前的斬釘截鐵。我買了一大包雞排,然後由衷地祝福他。無論他最後會不會做成全臺灣最好吃的雞排店,我相信他永遠會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

  去一家街頭籃球社團做採訪,有個球員很矮,但長相很萌,個性可愛,記者們都很喜歡他。他跑來跟我聊天,忽然問我:“姐姐,你說我還能再長高嗎?”我認真觀察他的模樣,瘦瘦小小的。對一個籃球運動員來說,不到一米七的身高實在有點太矮了,而且他不再是少年,已經很難再發育。我不忍心打擊他,拐彎抹角地勸說:“身高並不重要,你這麼聰明,將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很成功的。”他搖頭說:“我一定會長高的,將來我要進入NBA,成為中國的喬丹。”

  有緣的是,去年我們在一場籃球比賽中再度重逢,他居然還記得我,開心地跑過來。站在我面前的他並沒有長高,但卻不再瘦弱,面板黑了也更健康了,渾身散發著陽光與朝氣。他跟我報喜:“姐姐,我入選了市隊,家裡人都特別開心!”我忙道恭喜,順口逗他:“還是想進入NBA?”他點頭:“對,中國的喬丹。”

  我知道,無論任何一個成熟的人以理性思維分析,面前的青年都不會再長高,也很難進入NBA,成為喬丹更是遙不可及。但那一刻我完全不想否定他,並且清晰地知道他註定擁有燦爛的未來。

  這絕不是好高騖遠,而是一種奇妙的信念篤定。

  某次與大學生朋友座談,我提到了一個觀點,即“夢想總有實現的可能”。當時就有女孩子站起來反對。“我不同意,起碼我的夢想沒辦法實現。”她很大膽,坦然道:“我想嫁給王思聰,這根本就不可能。”大家鬨堂大笑,我也忍不住笑。還有湊趣的男生在一旁喊:“我想取代奧巴馬!這也不可能!”我等他們笑得停了,問那個女生:“你學什麼專業的?”“藝術。”“那現在改修金融或者企業管理還來得及。”

  我說:“如果你想嫁給王思聰,首先第一步要改修與他的事業相關的專業,畢業後進入萬達集團,通過努力證明自己,逐漸向他靠攏。如果你不夠美,就通過手段來讓自己變美;如果你不夠聰明,就通過學習來讓自己豐富。”

  我轉頭又看向那個男生:“如果你想取代奧巴馬,首先要把英文學好,考過託福,進入著名高校攻讀法律,然後畢業留在美國成為中堅力量,如果可以還得改換身份從政,學會政客的圓滑。當然出於愛國角度,我不建議你這樣做。”

  女生張大了嘴巴,男生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雖然聽起來頭頭是道,但如果做到這些還沒有成功呢?”

  我笑起來:“如果真的做到了這些,哪怕只做到了一半,你還會那麼期待嫁給王思聰、取代奧巴馬嗎?”

  在我們所受的教育與所處的環境裡,大部分時間會聽到相似的話:年輕人要踏實,自不量力會摔得很慘。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然而他們從不會告訴我們,固然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夢想難以實現,但把目標調整到觸手可及的謹慎人生,並沒有過得多麼輕鬆滋潤。

  夢想是枝頭唯一的果實,看上去高不可攀,摘下它的當然不一定是你。然而與裹足不前、偏安一隅、白首方知悔恨相比,你選擇哪一種結局?

  伸手摘月,未必如願,但也可能摘到星星或明燈。更重要的是,起碼天空不會弄髒你的手。把人生的標準定得高一點,是信任自己並對命運負責的最佳體現。

  :頂尖人才是怎麼學習的

  呂思清,小提琴演奏家。8歲時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17歲奪得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

  很多時候,我們仰望並羨慕著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我們渴望成為成功後的他們,同時,我們想問的是:頂尖人才究竟是怎樣修煉而成的?他們用的是什麼樣的學習方法?

  中國傑出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4歲開始學琴,8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11歲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選到英國他創辦的天才音樂學校學習,17歲即參加成人比賽,一舉拿下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義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打破11年無人得到金獎的紀錄,被國際權威音樂雜誌《TheStrad》譽為“難得一見的天才”。

  一家國際名媒採訪呂思清:“您年僅17歲就站在世界巔峰,用的是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是不是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呢?”

  呂思清搖搖頭,苦笑了一下:“說句實在話,學琴真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事業當中要成功,職業上的天賦只是其中一部分,情商的高低對人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情商簡稱EQ,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從古至今幾乎無一特例,比如勃拉姆斯、貝多芬這些西方古典音樂巨匠,以及現今郎朗這樣出類拔萃的音樂家,都是在童年時,經受了特別多的磨鍊才成長到今天。在事業領域,如果不具備自我約束精神,缺乏執著的追求,縱使你有再大的才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通常意義上,我們所說的快樂學習法,是以普通大眾為主的。而頂尖人才,大多用的是痛苦學習法。”

  媒體又提出這樣的疑問:“眾所周知,帕格尼尼是義大利著名的魔鬼小提琴家,這個比賽是以他命名的,素以演奏技巧高超、演奏曲目難度大令人望而生畏。您作為第一個拿到此獎的東方人,靠的是幸運還是實力呢?”

  呂思清沒有正面回答,卻如同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1987年,中國文化部推薦我去參加義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同去的還有我的老師和文化部一位領導。旅途並不順暢,本來我們應該坐飛機先飛到義大利首都羅馬,再從羅馬轉機到義大利的熱那亞***帕格尼尼的出生地***。出人意料的是,羅馬突起濃霧,導致飛機無法降落,只能改航道飛往瑞士蘇黎士,在蘇黎士我們等到羅馬霧散了,又飛到羅馬,大家已是身心俱疲。在羅馬,因為語言不通,只簽到了從羅馬到熱那亞的末班飛機。折騰了將近30個小時,我們終於在晚上8點鐘,輾轉到了熱那亞。安排好住宿酒店已是晚上9點,累得渾身像散了架一樣。我整理好行李,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興沖沖地說:‘終於可以出去吃飯了!’在飛機上吃了將近30個小時的航空食品,味同嚼蠟的感覺實在令人不舒服。可是,我的老師卻嚴肅地說:‘不行!你看你飛了將近30個小時,晚上再睡會兒覺,就是40多個小時。將近兩天的時間,你的手指都沒動過琴,一定會對你的比賽產生影響。所以,你現在趕快把琴拿出來練吧!’我只得餓著肚子拉琴,這還能忍受,最難捱的是時差效應,再加上在飛機上沒有睡好,我整個人就像是浮在雲端,在夢裡晃晃悠悠地拉琴。拉拉拉,一直練了兩個小時,快11點鐘,老師才肯讓我罷手。幸好,義大利人吃飯時間晚,要是換成北歐,我們這個時候再出去吃飯就沒餐廳開門了。在酒店附近一家中餐館,我抱起一碗酸辣湯,風捲殘雲般喝到肚子裡,我敢保證,那是我人生中最絕妙的美味……”

  超常的實力,往往來源於苛刻到近乎痛苦的修煉。2014年,被稱為“古典音樂男神”的呂思清依然非常忙碌,現在他已安排好明後年的檔期了。但是,不管多忙,呂思清每天總有一個專案雷打不動:拉不少於三四個小時的琴。 在他心目中,練習高於一切。每天保證充足的練琴時間,並且以專業態度練琴,之後才能吃飯、喝酒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

  “成功不在一時,而在一世。”這是呂思清的座右銘。成功中的快樂與痛苦是辯證的關係,一個頂尖人才在人前有多輝煌,他背後就要忍受多大的痛苦。頂尖人才的終極快樂,只有一步一步攀上峰頂,回瞰最初那個自己的時候,才會真正體會到。遺憾的是,此快樂需要付出N倍的艱辛勞動方可獲得,並且具有專屬性,心存僥倖者不可複製。

 

有哲理的正能量句子
能傳遞正能量的故事
相關知識
期中考試勵志故事
關於中考的勵志故事大全
備戰期中考試勵志名言
期中考試勵志簽名
考試勵志故事
初三期中考試勵志演講稿3篇
期中考試勵志文章
期中考試勵志演講稿3篇
期中考試勵志標語
高中期中考試勵志名言黑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