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素質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素質教育”是當今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大課題。隨著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越來越正視提高作為素質教育組成部分的數學學科的素質,並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素質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素質教育論文範文一:淺談中學素質教育中的新課堂:資訊科技課

  論文關鍵詞:資訊科技 素質教育 興趣 創新能力

  論文摘 要:資訊科技課程是中學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對培養中學生的興趣、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尤為重要。熟練掌握資訊科技,為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努力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21世紀是資訊化時代,以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已成為人類發展的創造性工具,對海量資訊的獲取、分析、處理、釋出、應用能力是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誌。《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得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科技手段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因此,為了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努力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跟傳統課堂相比,資訊科技課程在教改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重點探討在資訊科技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新能力。

  資訊科技課程是中學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規定,初中生應該初步瞭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裝置和技術資源來支援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資訊來源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樹立正確的智慧財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

  一、素質教育下的資訊科技課

  以計算機應用技術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資訊科技課,我們要培養的目標:一是面對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要培養學生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新事物、新技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有可能學以致用;二是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計算機技術只有在實踐中練習、摸索才能熟練掌握;三是學會應用,培養學生在應用中創新的能力。創新能力是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尤其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1.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布魯納說得好:“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各種愉快的情境,時時引起學生的驚奇、興趣、疑問、新鮮等情緒。吸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地獲取知識。

  中學生性情活潑,精力充沛,求知慾旺,好奇心強,易接受新事物,加強資訊科技教育,可以使他們在學習中領略到現代科技給當今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中學階段加強計算機教育不僅能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去追求對科學未知領域的探索。

  在教學中,老師首先給學生演示利用新的計算機技術或軟體製作的課件,一旦學生被這些新奇的技術吸引後,再循循善誘,講解其中的基本的知識點,指導學生實際上機操作,完成教學任務。以Google公司開發的地球虛擬軟體Google Earth為例,老師在課堂上演示如何用該軟體進行美國白宮的查詢、定位、縮放、漫遊,激起學生的興趣後,再指導他們如何完成自己家鄉的查詢等任務。

  2.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資訊科技課的教學過程要素已經不同於傳統學科,教材中安排了許多實用的、可操作的內容,以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1基礎的操作反覆練習,比如打字訓練,使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掌握正確的打字方法,調高打字速度;2熟練的學生帶相對較弱的,這樣可以克服學生對老師的“懼怕”心理作用,產生良好的效果;3開展學生之間的競賽,通過競爭,使學生在良性的比賽氛圍內完成提高。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資訊科技課課堂中,鼓勵學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約束,對所學的知識作出猜想和判斷,並將其猜想作為創造新知識、探索新功能的基礎,使質疑和疑問成為資訊課的“主旋律”。

  計算機多媒體進入教學中,通過聲音、影象等多種表現形式,使學生能對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更加形象,有利於調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激發積極的思維,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所發現,有所提高。

  比如簡單的數學運算程式設計小工具,解決同一個數學問題,可能有幾種不同的程式設計程式碼,鼓勵學生不僅僅侷限於教材,嘗試不同的程式碼編寫,尋求最有效率和耗時最少的最優程式碼。

  二、中學資訊科技課面臨的挑戰

  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在中學開設資訊科技課是目前全國範圍內普及資訊科技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標,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一方面,中學生的資訊科技課持續學習能力欠缺。由於中學生正處在對事物好奇的年齡段,雖然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一旦遇到困難,會容易沮喪和洩氣,缺乏持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資訊科技課任課老師的知識更新能力欠缺。由於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對資訊科技課的任課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否能跟得上這種技術的進步,是個大大的疑問;最後,資訊科技課的軟硬體環境欠缺。大多數農村的中學,並不具備開展資訊科技課所需要的師資條件和硬體環境,這也需要改進。

  資訊科技在素質教育方面的應用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如何將其更有效地運用到教學中,運用到教育教學的什麼環節,以何種方式進行是我們需要關心的問題,必將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的鍛鍊和創新能力的孕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鍾鳳健.中學素質教育應加強計算機教育.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920.

  [2]王以林.中學素質教育問題的思考.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2.

  中學素質教育論文範文二:中學生素質教育的評價思考

  1999年6月15日至6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主持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界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十多年來,素質教育在探索中不斷髮展,但是,有許多必須解決的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省新課程改革中心組長劉堅最近指出,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有三個基本問題還存在著:即什麼樣的教學是好的教學?什麼樣老師是好的老師?什麼樣的學生是好的學生?這三個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對學生的評價有關。

  教學評價機制,是對教育教學過程及其結果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進行評價的各種標準的總和。其本質上是一個教育價值觀問題,即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才是有價值的?具備哪些因素的學生才是素質較高的?由於一定的價值對人們的行為有導向作用,因此,構建科學、公正、合理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關係到教師行為,學生行為乃至整個教育行為的方向和趨勢,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前瞻意義,然而我們在看待和評價學生的態度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

  現行的考試製度改革還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以高考的核心的考試製度改革儘管做出了巨大嘗試,注入了素質教育的因素,更加註重能力和素質考查。然而學習和考試畢竟不能劃等號。學習更加關照學習者的素質,而考試更加關照考試的功利目的,也許人們可通過考試來促進學習,但人們往往把考試當作達到某種功利的工具,如為了考進重點學校或是為了考進名牌大學亦或是為了謀取一個好的職位,等等。這就是說考試被工具化了。人們關心考試甚過關心學習,為考試而學習再地無法阻擋。儘管大學拼命擴招,也招收了各種特長生,都無法根治“考什麼教什麼、考什麼學什麼、考多少學少、沒考的不知道、考完了全忘掉”的頑症。

  工具性的考試使學習失去了本該應有的童貞和樂趣,成為縛住孩子們雙手的繩索,套在我孩子身上的枷鎖,架在孩子頸項上的冷劍。一個孩子以上學那天就註定了要與沉重的書包、無休止的考試、殘酷的淘汰聯絡在一起,人設的知識陷阱,教條式傳授,僵化地灌輸,死記硬背等等就一直伴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孩子們越來越多地失去成長的自由和樂趣,隨之而來的是對學習的恐怖。目前,我國自費出國留學的超低齡化趨向,一方面體現了公眾教育消費能力的增強,更重要的則是對我國教育機制弊端和痛疾的逃避。

  工具性的考試也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滿足一定時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結構的需求,伴隨著教育的社會化,教育應當與社會發展更加密切,更加協調,更為洽合。未來社會渴求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不斷湧現。當某種評價方式變異為一個純粹選拔與淘汰的無情的機械工具時,其價值功能已經喪失殆盡,帶來的是它反社會化。孩子的創造性、批判性被這個工具所扼殺!孩子的理性、智慧和思想被這個工具所扭曲!為什麼有本事考進名牌大學的劉海洋竟幹出把硫酸潑向黑熊的蠢事,而那個沒有本事考進重點學校的學生能寫出讓大作家們大跌眼鏡的《三重門》。所幸的是考試改革的步伐沒有停頓,但願這樣的錯誤不再發生。

  我們看待和評價當代中學生們受傳統觀念束縛,遭遇困惑在所難免。

  很多教師將現在的中學生同五六年代的中學生作縱向比較,結論是現在的中學生缺乏遠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沒有信仰。過去說為祖國學習、為人民服務,而現在由於社會經濟的轉軌,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把學習與自己的命運聯絡起來。高中畢業生選擇專業時考慮最多的就是希望將來有好職業,好收入,學生填報志願好像一個晴雨表,報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熱門、最有發展前途、最容易掙錢的專業,而那些冷門專業,雖然國家要,卻很少有人問津。

  現在的校園很難看到過去那種“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風,學生之間建立在金錢上的交往大大增多,借錢不還、借東西不還等經濟糾紛很多,過生日送禮,請客吃飯之風日益盛行。越有錢越吃得開,露富不露窮,笑貧不笑富。教師們對學生這種高消費,追求名牌,享樂主義風氣盛行,反映非常強烈。集體主義淡漠,個人主義、自我中心是當前中學生的又一明顯特徵。過去提倡“一幫一”、“一對紅”,現在學習好成了“個人專利”,幫助別人好像和個人競爭勢不兩立,幫了別人,勢必威脅到自己,誰還肯為提高別人學習成績花時間和精力?

  現在的中學生缺乏奮鬥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學,大約有半數學習對學習缺乏信心,他們有一句口頭彈。“我們這些不會讀書的人……”。以為自己本來就不是會讀書的料,讀書是別人的事。當他們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尤其遇到困難時,適應能力差,不能進行良好的自我調節。考試失敗或學習上遇到難題,生活中遇到不順利的情況時,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信、嬌氣、怕吃苦,勞動觀念淡漠。筆者在農村中學親眼目睹了許多同學,對別人勤奮苦讀視而不見,當別人考上重點學校卻死活想不通。為了自己也有進入重點高中的資格不惜砸鍋賣鐵,甚至不惜舉債。

  傳統教育情況更是令人擔憂,一個值得深思的例子是:一次學校組織學生看電影《劉胡蘭》,當劉胡蘭大義凜然走向敵人的鍘刀時,老師們禁不住激動地流下了熱淚,但讓他們吃驚的是,周圍的學生不但沒有任何悲傷,反而鼓起掌,甚至有人笑起來。這究竟是惡作劇,還是道德感,同情心,憐憫心淡漠,抑或對時代和故事情節難以理解?實在令人費解,如果說他們不愛國,沒有民族責任感,又怎麼解釋他們為中國足球隊衝進世界盃而歡呼雀躍?如何解釋他們對中國加入世界組織,美國對臺軍售,菲律賓對黃巖島挑釁,神舟飛天等事件的熱情關注?

  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如果我們對當代中學生的認識只能“霧裡看花”,那麼提高當代中學生素質不知要從何入手?我們國家正處於急劇轉型時期,這種社會大變革對教育的影響,絲毫不亞於對國家經濟社會的影響。在這種變化的大環境中,我們應如何看待當代中學生?他們的道德面貌,人格發展有什麼時代特時?這些特點中,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許多老師認為,現在的中學生主流意識越來越淡漠,思想越來越多之化,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場來評價當代青少年,他們確實是充滿矛盾的一代。從整體上看,他們身上可以發現許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繼續用因有的現念去看待他們,我們很容易陷入困境。時代在前進,難道中學生就沒有隨著前進?

  必須用新視角看當代中學生的時代特徵

  “總有人在說我們的青年如何以自我為中心,如何冷漠,他們錯了。很多年輕人在以不同於前輩的方式改造社會。”①法國《星期四事件》週刊中一篇評價法國當代青年的文章這樣說。那麼,我們在評價當代的青少年時,是否看到了他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尋找的方式,是否允許他們採用一些不同於前輩的方式。

  在一個多元,變化的社會中,社會成員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觀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體。他們最少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領悟到什麼樣的行為適應現代社會。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消費觀念,法制觀念,以及對平等權利的追求等,無不以最快的節拍與周圍變化著的環境相調。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們成年人那些固執,僵化的歷史沉積。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完全可以推斷,現在青少年的觀念,也許才是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

  現代社會是資訊社會,資訊傳播技術日新月異,成年人很容易扮演那個落伍的角色。許多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的老師普通話水平測試無法過關,還要由學生給予糾正語言錯誤。許多教師都有一種痛苦尷尬的體會:發現學生對計算機、網路知識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師非但沒有東西可以教給學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學生。面對諸如CEO,SOFO這樣的新概念,許多老師如在雲裡霧裡,茫然不知所云。現在的中學生好奇心,求知俗,探索性的特徵非常突出,他們的創新性遠遠超過過去時代的中學生。

  當代中學生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事物,事件和現象,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這種獨立判斷精神是過去學生所不具備的。一個身體弱小的中學生被一個身體強壯的同學打了,他就把那同學的飯盒扔到地上,飯全撒了。老師主要批評了扔飯盒者,而他不服氣,說:“這樣的事您不要管,讓我們自己解決。”當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態度,建立一種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體系,儘管這種探索是無意識的、不繫統的。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等價交換,自由競爭,其道德體系相應地就是主張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現在,我們的學生就有把自己玩膩了的玩具轉賣給班上同學,還有的同學在街上買了食品、賀卡之類的東西,再拿到班上加價轉賣。這些行為,教師常常當做反面例子。我們的教育最終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樣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將來也未必就不能適應社會。

  現在的中學生對個性自由發展充滿渴望,充滿熱情。他們非常希望家長和教師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給他們更大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社會每個成員潛力的最大調動,就不知不覺地發生在每個人對自由的這種追求上。遺憾的是,我們許多家長和老師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還是以過去那種“大人管小孩”的方式對待他們,或者“恨鐵不成鋼”過多幹預他們的行動。例如:說起搭積木,中國的家長總是要求孩子按照說明書的圖樣去進行固定模式的訓練,如果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樣,就會提出來,讓孩子重來,直到搭得一模一樣為止。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創造的探索慾望。

  過去,我們的理想總是很遠大,但確買很空洞。現在的中學生理想抱負切合實際,通過發展自己來振興國家和民族。所以特別注重個人能力的鍛鍊。比如,現代社會特別需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表達和自我表現能力,靦腆,羞澀在他的眼裡已經成為缺點。他們認為膽小、退縮的人不容易被社會認同,所以崇尚大膽,注重表現,這和激烈的社會競爭有著直接的關係。今天,個人利益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認,它已被納入道德的內涵。競爭意識,平等意識同樣被現在人所關注。現在需要反思的也許是我們的學校,家長和教師自己,我們的教育方式能夠適應這個激烈競爭的時代的需要嗎?能夠適應這些充滿激情和個性的中學生嗎?

  “教師的威信來自思想前沿性,語言的哲理性、認識問題的深刻性,對學生作出總體值價的積極向善性,對學生缺點的寬容性,來自蘊藏於我們自己的人格深處,體現著真善美的、充滿魅力的人格。”②的確,一個思想保守,僵化,說話婆婆媽媽,看問題膚淺,總是以苛刻,挑剔的態度對待學生,這樣的教師肯定適應不了現代思想積極活躍的青少年一代,肯定會成為素質教育發展的伴腳石,那麼應該建立一種什麼樣的教育模式呢?

  正確評價和看待當代中學生要有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的學生觀

  過去的中學生生活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質的相對貧乏使他們更懂得艱苦相素,吃苦耐勞;政治氣氛的濃厚使他們從小就具有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體主義、革命傳統深深地紮根於他們的心裡。然而誰能說他們的信仰就沒有盲從性?

  現在的中學生生活在變革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訊多變的時代特點,賦予了他們極易接受新事物的品格和獨立思考的勇氣和能力。他們興趣廣泛,知識而廣,善於交際,求真務實,這些優點都是過去的中學生所不具備的,時代的差異導致了現在的學生和過去的學生之間的差異,其實兩者各有所長,他們的優缺點是他們的生活時代所賦予的,他們的群體面貌有著各自時代的特徵。如果把過去的觀念強加於現在的學生,用傳統的標準評價現在的學生那顯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難以奏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受舊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影響很深,當面對新的時代觀念的中學生,由過去慣用的教育方法再沿續下去,必然失靈。

  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有新的評價機制產生

  著名學者秦暉有一句話:“應試作為手段是最不壞的選擇。”③素質教育不是要把考試連根拔掉,而是要建立包括考試在內的多元的評價體系。對學生評價不但要看考試成績,也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現,要用時代的眼光,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使他們全面發展。美國總統小布什在接受那魯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時說:“對你們當中獲得榮譽、獎勵和獎章的人,我要說幹得好;而對學習成績為C的學生,我要說的是你們也可以成為總統。”④我們的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不只是關心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只是關心學生能否在各類大賽中拿名次,獲大獎,還要關心學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質。教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促進其各方面發展的和諧性,具有各方面發展的潛能。“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長。”因此,評價學生的標準應該包括考試評價,心理品質評價,動手能力評價在內的多元的評價體系。

  素質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在愛的世界,在平等,快樂的氛圍中接受教育。評價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人格。著名特級教師丁有寬說得好:“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是聖潔的、真誠的、無私的,是我們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條件。當代中學生對人格獨立的要求尤其強烈,如果我們教師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們,漠視他們的合理要求,必然導致關係緊張,甚至對抗。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成為時代的要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切創新都依賴於具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尊重學生人格尤其要尊重學生的創新人格⑤

  要與學生建立對話式、互動式、融洽式的教育模式。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資訊迅速積累,市場商品不斷創新,一個又一個流行色,一次又一次季節風,使我們眼花繚亂,目瞪口呆;風靡一時的知識折舊論,令我們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知識、資訊、能力、技術、技能、網路……一系列新名詞、新概念和賦予新內涵的老名詞、老概念,都令我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修改自己對世界的認識。面對這個急速發展的世界,成年人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孩子不懂得成年人也不懂;成年人懂得,孩子可能也明瞭;甚至孩子已經明白,成年人尚不知道。在孩子面前,我們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權威了,我們需要學習,需要同他們一起成長。教師對自己的定義應是一個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擁有者和源泉。教師應置身於學生中間,去體會他們廣闊、豐富的內心世界,去同他們平等交流。

  總之,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教育觀念。正確看待和評價當代中學生首先要從轉變觀念開始。教育者應當擺正自己的位置,用新的視角觀察當代中學生的時代特徵。歌德說:“你要我指點四周的風景嗎?首先你要爬上屋頂。”不論是爬上屋頂還是蹲下身來,都是突破以往的侷限。有了這樣的勇氣,就能開闢出素質教育的新天地。

中小學健康教育論文
淺談綜合素質教育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中學素質教育論文
淺談綜合素質教育論文
化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論文
大學素質教育論文
幼兒園教育中的素質教育論文
淺談中國基礎教育論文
數學素質教育論文
淺議職工素質教育論文
淺談中國夢與素質教育論文
淺談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