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禪太極拳的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楊露禪太極拳是一種優秀的漢族拳術。主要講述太極拳的發展.它、對人有很好的幫助.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楊露禪太極拳的基本方法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

  背、垂肩,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八種勁法中,掤勁是八勁之本,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託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掤勁,若掌心由外向內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向外掤出,則稱為擠勁。掤勁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禦手法;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後,用時要 含胸 轉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出;採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採後挒;挒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說;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楊露禪太極拳的太極原理

  先師郝少如在教學中對身法要求特別重視。他指出:"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著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後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援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

  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產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鬆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於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於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鬆,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於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於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著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閤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於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

  常見多年純功不能運化、雙重之病未除者有之,發勁不能如放箭、有的放矢者有之,甚至有拳法變形走樣者,凡此皆由於十三勢身法末參悟,缺明師指點,學者不可不辨耳。 武禹襄的《太極拳論》全文如下: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便有缺陷處,無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內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楊露禪太極拳的動作名稱

  42式太極拳動作名稱

  01: 起勢 02:右攬雀尾 03:左單邊 04:提手 05:白鶴亮翅 06:摟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擠式 09:進步搬攔捶 10:如封似閉 11:開合手 12:右單鞭 13:肘底捶 14:轉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腳 17:掩手肱捶 18:野馬分鬃 19:雲手 20:獨立打虎 21:右分腳 22:雙峰貫耳 23:左分腳 24:轉身拍腳 25:進步栽捶 26:斜飛式 27:單鞭下勢 28:金雞獨立 29:退步穿掌 30:虛步壓掌 31:獨立託掌 32:馬步靠 33:轉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勢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轉身擺蓮 39:彎弓射虎 40:左攬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勢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楊露禪太極拳的實戰應用

  太極拳是一門最講求省力打人的藝術,所以借力打人、引進落空是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要掌握"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藝,就是要懂得身法輕靈之理,以意運氣、以意打人,久之則身法無所不合。一身之勁在於整,一身之氣在於斂,身法能一一求對,輕靈自如,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機,而在上即能得勢,上下相隨,前後左右無不得力也。能得機得勢,乃能捨己從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敵變化;能因敵變化,"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

  楊露禪太極拳的傳奇人物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 1873***,幼時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為僱工,學習太極拳,壯年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

我喜歡打排球的作文4篇
楊露禪太極拳的簡介
相關知識
楊露禪太極拳的簡介
楊露禪太極拳的簡介
吳式太極拳的簡介
侯氏太極拳的簡介
武當雲房太極拳的簡介
董氏太極拳的簡介
武當密傳太極拳的簡介
忽雷架太極拳的簡介
趙式太極拳的簡介
宋式太極拳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