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6日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一起看看吧!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溼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中秋節各地食俗

  北京:老北京的傳統月餅有自來紅、自來白和提漿月餅。提漿月餅是指月餅皮面的一種製作方法,說通俗點“提漿”就是熬糖漿,另外在皮面中還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鬆的作用。有回民購買時,就把大油換成黃油。這種月餅的特點是皮酥、餡香,老北京中秋特愛吃。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嚐螃蟹的時節,北京尤其講究品嚐醉蟹。

  陝西:陝西西安一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裡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孃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

  中秋佳節,陝西人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它作為解暑良品,性寒涼,糖多,能清熱瀉火,具有寬中下氣、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中秋月圓之時,一邊乘涼賞月,一邊吃著西瓜,涼意宜人,更增一家團聚的天倫之樂。而且,吃月餅之餘吃上塊西瓜,清熱解膩。久而久之,吃西瓜成了陝西人過中秋的習慣,所以,當今陝西人中秋都會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蓮花狀,只是為了配合中秋的節日氣氛,增加喜慶吉祥。

  四川: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吃麻餅和蜜餅等,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殺鴨子。在川西地區,煙燻鴨子是中秋節的必備佳品,因那時當年生鴨已長大,肥瘦適宜。師傅選當年生的仔鴨,宰殺後褪盡羽毛,開膛取出內臟,洗淨後,去翅尖、鴨腳,加鹽碼味醃漬一夜後,入沸水中略燙至皮緊,撈出抹乾水分,置薰爐中,用稻草煙燻至呈茶色,出爐放入滷鍋中滷熟,食時切開裝盤,色澤金紅、肉質細嫩、煙香濃郁的煙燻鴨即成。

  山西:山西三晉中秋節喜食月牙月餅。山西月餅大多用油和麵,餡子有紅棗、核桃、豆類、柿子、果脯、紅糖等。其中,繁峙縣有一種特殊的球形月餅,是當地農家的獨特創造。一般農家打月餅時,還專門為孩子們打製一些兔形小月餅,希望他們將來“蟾宮折桂”,步入仕途。

  江蘇: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桂花鴨和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又叫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在江蘇東臺一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寓意和睦團圓。

  廣東:潮汕中秋美食品種頗多,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糕餅類,即潮汕各地的月餅,甜的、鹹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都有,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雲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汕人送親戚之佳品,潮汕人送月餅有睦親的含義。二是水果,中秋季節,潮汕一帶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汕人中秋的另一類美食。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製作的芋泥、瓜漿也是人們喜歡的,芋頭、餈粑等則是潮汕人中秋必吃的。

  臺灣: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公水鴨初長最嫩的時候,高雄美濃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公水鴨加菜,這已成為當地中秋的一個習俗。宜蘭地區在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叫“菜餅”的食物。菜餅以麵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臺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廣東各地中秋特色習俗

  廣州——樹中秋

  在廣州,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東莞——照月

  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舊時東莞有些婦女相信“月老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無意中人者,便於中秋夜晚三更時,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相傳中秋之夜,靜沐月光,可使婦女懷孕。在一些地區,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婦女便走出家門,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貴子,謂之“照月”。

  佛山——舞火龍

  去到佛山市南莊鎮,中秋有舞火龍的習俗,寓意年年都好,身體健康,至今已經流傳了上百年。“火龍”是用草編制而成,在出場之前,要先插上香燭,再插上頭柱香。然後在“龍”身上每隔80釐米處放置一油盞,周邊插滿寄託著村民心願的香火之後,火龍開始出遊。炮竹和鑼鼓開路。村民將近百米的龍身,高高舉起,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子舞起龍尾,翻騰起舞,場面異常熱鬧。

  惠州——舞火狗

  在廣東惠州龍門藍田瑤族鄉,每年中秋佳節都要舉行“舞火狗”活動,以感謝狗對瑤族人的養育之恩。相傳瑤族峒主年幼喪母,其父用母 狗奶水把他養大。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這裡村寨舉行舞火狗活動,據當地老人講,舞火狗至少已有三百年曆史。

  舞火狗的服飾道具主要為線香、竹笠、黃姜葉、山藤。黃姜葉是瑤民祖先的服裝,用黃姜葉表 演就是為了紀念先人生活的艱辛。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白天,各村婦女就要上山採摘黃姜葉,為晚上的舞火狗作準備。姑娘們都是村裡的未成年少女,她們要在長輩的幫助下捆紮服飾,完成“火狗姑娘”的扮演工作。

  客家——賞月吃月餅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潮汕——中秋美食多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 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陸豐中秋習俗
各地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相關知識
各地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各地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關於中秋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臺灣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北京中秋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北京中秋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南京中元節的風俗習慣
中秋佳節的風俗習慣
全國各地春節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