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臨床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中醫學作為一門具有東方古老傳統思維方式的應用科學有其內在的本質規律可循。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頸椎病中醫臨床護理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逐漸升高的發病率和向年輕化發展,使得青年人就開始出現了頸椎病的症狀,如果不加以注意,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控制,會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長,療效慢,易復發,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頸椎病;中醫;臨床護理

  1 頸椎病的定義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徵、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徵。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症狀和體徵。屬中醫學"痺證"範疇。

  2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縮、噁心、嘔吐、嚴重者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吞嚥困難,四肢麻痺,大小便障礙,出現癱瘓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係。

  3 頸椎病的辨證分型

  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4 頸椎病的中醫臨床護理

  4.1 情志護理 要詳細瞭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尤其是對長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懼的患者,要讓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動積極地配合治療,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4.2 飲食調護 加強營養,適當食用甲魚,豬腰及核桃,腰果等堅果類食物。按照中醫證型配合中藥飲食調理食膳。氣滯血瘀證:症見頭頸部不能俯仰轉側,壓痛拒按,或痛連肩背、脹痛,或痛有定處,日輕夜重,痛如針刺,舌質有瘀斑瘀點,脈弦緊或澀,治宜活血行氣,通絡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鮮蔬菜瓜果等還可食田七青蛙湯,木耳,金針菇,蒸瘦肉;寒溼證:食溫熱祛風寒食品,瘦肉,豬牛蹄筋,羊肉燉生薑,當歸等;溼熱證:症見頸部關節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飲,溲赤,頭暈頭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治宜清熱利溼,通經活絡,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臥床休息期間防止腹脹和便祕,以免加重病痛。寒溼痺阻型:見頸部關節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熱痛減,舌質淡胖,苔白膩,脈弦緊或弦緩,宜溫經散寒,祛溼通絡。陰虛型:食綠豆,百合,沙蔘,冰糖燉銀耳或海蔘,白鴿,甲魚,蜂房等滋陰補腎,強筋壯骨。腎虛痰瘀痺阻,症見頸部關節或肌肉僵硬、疼痛,難以屈伸,伴腰膝痠軟,舌質暗淡,苔白膩,脈細弱或細澀,治宜補腎化痰,活血通絡,食海帶,淡菜,豬腎等補腎化痰。

  4.3功能鍛鍊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做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區域性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鍛鍊原則是循序漸進,以患者耐受為宜。

  4.3.1左右旋轉 取坐位或是站位。雙手叉腰,頭輪流向左、右旋轉。動作要緩慢。當旋轉到最大限度時,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韌帶等組織受到充分的牽拉,左右各旋轉10次。

  4.3.2 提頸縮頸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時頸部向下縮,停留3~5s,再自行放鬆,重複10次。

  4.3.3 環繞頸項 取站位,頸放鬆,呼吸自然,緩慢轉動頭部,順時針與逆進針方向交替進行重複10次。患者站位,兩手叉腰,頭部向左側偏,再向右側偏,動作要緩慢,幅度勿過大,重複20次。

  4.3.4前後活動頸部 取站位,兩手叉腰,頭儘量向前屈,低頭看地。在仰頭看天,頭儘量後仰,動作緩慢

  4.3.5體操方法 雙手側平舉,像鐘錶指向9點15分一樣,然後兩臂向上抬,舉到10點10分處,連續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雙臂像飛鳥的翅膀一樣上下扇動,手臂儘量向後貼每天做一組。

  4.4用藥指導 中藥湯劑宜溫服1劑/d,分2次口服,間隔4~6h,服藥期間忌生冷及寒涼食物,同時外避風寒,以免加重病情,隨時觀察用藥後的效果及不良反應。

  4.5 康復指導

  4.5.1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或低頭玩手機。

  4.5.2飲食宜補益肝腎,氣血之品,如:黃芪煲雞湯,參芪龍眼粥,參棗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藥湯劑宜溫服。

  4.5.3按摩頸肩疼痛部位,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鍊,在工作空閒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4.5.4樹立正確的心態,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4.5.5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4.5.6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4.5.7勞動或走路時要避免挫傷,避免急剎車時頭頸受傷,避免跌倒。

  4.6自我治療及預防

  4.6.1搖動上肢: 肩部放鬆,左肩畫圈擺動、右肩也畫圈擺動。次數一般為20次。

  4.6.2抓空練指: 兩手臂向前平伸,雙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數可50次。

  4.6.3提揉兩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後進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發熱。

  4.***區域性按摩: 在頸部、大椎骨、風池穴附近尋找壓痛點、硬結點或肌肉繃緊處,對這些部位進行按揉。   4.6.5頸部運動: 頸部運動主要包括頭部前仰、後仰、左傾、右傾,四個方向慢慢的轉動頸部。頸部轉動,可在短時間內緩解頸部的痠痛。

  4.6.6遠道點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側、小腿外側尋找壓痛點。然後對其進行按揉。

  4.6.7掐捏踝筋: 兩手變替掐捏足踝後大筋。

  4.6.8預防措施

  4.6.8.1告知患者臥低枕休息,側臥時頸部與軀幹成一條直線,儘量減少頸部活動。

  4.6.8.2戒菸限酒,避免風寒潮溼。避免在入睡前洗頭,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頭髮未乾就入睡,否則會使潮溼入侵頸部,誘發頸部疾病。此外,還要特別注意對頸部保暖,溫暖的頸部環境對防止頸椎病復發很重要。

  4.6.8.3避免頭頸部負重及過度疲勞,減少刺激有利於頸椎病的恢復,保持情緒穩定,積極向上,開朗樂觀,正確對待頸椎病。

  4.6.8.4糾正生活中不良姿勢,生活中的坐、臥,看電視的不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當工作或其他勞動需要持續低頭或仰頭1~2h的時候,一定要抽空適度活動頸部,以放鬆頸部肌肉,減輕肌肉的持續緊張度和頸椎的疲勞。避免做頸部過伸或過屈活動。

  4.6.8.5選擇合適的枕頭。人一生1/3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挑選適合自己的枕頭,對防止頸椎病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枕頭高度以一拳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的調節,多攝取一些強筋壯骨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西蘭花、牛奶等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有助於骨骼營養。大蒜、洋蔥、蘆筍和雞蛋等食品中都含有豐富的硫,硫有助於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和重建。

  5 結論

  我科根據中醫辨證原理採用中藥燻蒸,微波,隔物灸,氦氖鐳射等物理治療,可以達到舒筋活血,祛風止痛的作用,通過中藥的滲透作用起到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加速組織修復的作用,同時對其進行情志護理,合理指導飲食,正確的功能鍛鍊,緩解患者區域性肌肉緊張,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持之以恆,還能夠強健筋骨,使疾病長期得以緩解,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夏治平.中國推拿全書[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0.68.

  [2]羅平,馬建,餘好.中醫辨證施膳在頸椎病患者中的運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33***:164-165.

  篇2

  淺析中醫臨床思維

  摘要:中醫學作為一門具有東方古老傳統思維方式的應用科學有其內在的本質規律可循。因此,要掌握這門科學就必須具有中醫思維。中醫醫生應以這樣的思維方式進行疾病的診療。而在臨床中,患者的主訴、需求與醫生頭腦內摻入的西醫的資訊,並與中醫的資訊混合或交織在一起,使中醫自身學術的臨床思維淡化、異化、西化,從而降低了中醫辨證論治的臨床療效。故中醫醫生應建立良好的中醫思維及正確的臨床思維。?

  關鍵詞:中醫思維 臨床思維

  1 關於中醫思維的概念?

  中醫學思維是中國醫學體系構建中的理性認識的方法學體系,它是在長期的實踐醫療活動基礎上,運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並採納了古代的天文、歷算、地理、氣象、生物、心裡等科學知識,對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因病機、養生治則等進行了總結、分析、歸納和整理的過程。[1]?

  2 中醫思維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

  辯證法思維是古代哲學的核心,也是中醫診療決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著三大內容:①陰陽五行學說;②取類比象的形象思維;③多端思維[2]?

  2.1 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的抽象思維。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基本的宇宙觀和方法論,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一直受這一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是中醫學理論和臨床的基本指導思想。歷代的中醫名家無一例外地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著這一哲學層次的理論指導著自己的醫療實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2.2 以取類比象的直覺認識和推演為特徵的形象思維;

  “比類取象”是中醫思維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現象進行簡單明潔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規的概念抽象。在中醫古籍的記載中運用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獲得了比邏輯思維更多的認識。在說明中藥作用機理和指導臨床處方用藥時,都其重要作用。歷代醫家都大量藉助比類取象的方法,或藉以求得新知,或藉以論證說理。?

  類比思維是中醫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不僅用於一些未知現象的解釋與推演來進行理論的闡述,而且還用於臨床的辨證論治。古代醫案中用類比思維進行辨證者甚多,此類醫案,巧取比喻,深入淺出,形象明瞭,發人深思,易於讓後學體會領悟。當然類比思維於臨床,不僅要啟示於自然社會現象之理,更要與中醫基本原則不相違背,所以只有善於將二者聯絡起來並融會貫通,才能正確地應用類比思維於臨床。?

  因其簡潔明瞭的特點,儘管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思維方法在人們處理問題的思維過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況且,目前仍有一些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無法解釋,因此類比思維仍有其存在的意義。?

  2.3 在實踐基礎上厚積薄發而形成的多端思維。

  多端思維法是指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分析事物內在的有機聯絡,從而得到啟發或結論。因為疾病本身就如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一樣,是由相關聯的多個因素並錯綜複雜促交織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維的方法使我們通過認真仔細的分析複雜的因素,從而把握疾病的發展變化規律。?

  中醫以五行學說、髒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來認識人體、認識疾病,無不體現多端思維的方法。由於多端思維常常從一個方面展開,而向多個方向延伸,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多種思路,使醫生在臨床中思路廣闊,有助於明確診斷和臨床治療方案的提出。?

  3 關於臨床思維的探討?

  3.1 目前對臨床思維的認識。

  對臨床思維這個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國內,多數人是從侷限的角度來看待的:第一種理解為臨床診斷思維,即認為臨床思維是認識疾病和判斷疾病過程中的推理和思維方法,也就是臨床醫生將疾病的一般規律應用到判定個體所患疾病的思維過程。[3]第二種理解為臨床診斷思維和治療思維,是利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對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從錯綜複雜的線索中找出主要矛盾並加以解決的過程。[4]?

  3.2 目前對臨床思維認識的侷限性。

  雖然以上對臨床思維的理解第二種較第一種要進步,但是從臨床看,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侷限性:一是隻考慮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而對其他方面的知識考慮較少。隨著疾病譜的改變,疾病的複雜化,醫學問題還需要綜合考慮人的心理、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利用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等知識才能找到合適的答案。二是侷限於診斷與治療。對疾病的預防、康復等考慮不多。使一些臨床醫生在實踐中預防醫學思維缺乏。對群體健康問題,尚未納入考慮之中。而醫學的目的不是在於治癒疾病,而是促進、保護和維持健康。當健康受到損害時,將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為中心。

  以病人為中心,就關係到從醫者的職業道德水平,醫德高尚的的醫生是以病人和社會的利益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職業道德則易引起錯位的臨床思維,使思維淺表化、狹窄化、金錢化,導致診治失敗。另外,以病人為中心加強易患的溝通與理解,提高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度,也是促進病人早日康復的“良藥”。四是重經驗,對以證據為基礎的循證醫學方法注意不夠,要麼“夜郎自大”,要麼“固步自封”。五是過分依賴儀器及化驗指標。在當代醫學技術發展非常迅猛,雖然日趨形象化、客觀化、數量化、精密化,促進醫學診斷和治療。但過分地依賴先進儀器檢測,而忽視“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傳統的診斷和常規檢查方法,思維就容易侷限化、簡單化、偏激化甚至思維逆轉現象,造成誤診誤治。[5]?

  3.3 對臨床思維的探討。

  臨床思維應是運用醫學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知識,以病人為中心通過充分的溝通與交流,進行病史採集、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得到第一手資料,藉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證據和資訊,結合病人的家庭與人文背景,將多方面資訊進行批判性的分析、綜合、類比、判斷和鑑別診斷,形成診斷、治療、康復和預防的個性化方案並予以執行和修正的思維活動過程。?

  因此,中醫思維是從病人的社會背景和心理變化出發,結合生理與病理現象,對病人所患疾病進行全面的分析及診斷,的臨床思維,形成有利於病人的綜合診斷、治療、康復、預防方案,提高醫學處理的效果與效率。可見,中醫思維在臨床當中更符合現代生物醫學模式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緒論[M].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61?

  [2] 顏德馨.中醫辨證思維與臨床診療決策之優化[J].上海中醫藥雜誌.2000.5?

  [3] 趙書雲,姚有為,劉豫安等.醫學生臨床思維欠缺及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8,6***42-43***?

  [4] 王鳳華.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66***?

  [5]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99-107

電腦硬體主機板是什麼
中醫臨床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中醫臨床的論文
關於中小企業的論文
關於中國建築的論文
關於中國武術的論文
關於中醫美容的注意事項
關於中醫減肥的方法
有關於中醫專業的求職信帶圖片
有關於中醫拔罐的常見方法
關於心理健康的論文怎麼寫
關於藝術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