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問題參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目前許多高校頻頻發生大學生違法犯罪、精神失常、輕生等案例,這些案例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不少同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學存在著嚴重的心理疾患。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

  摘要:目前許多高校頻頻發生大學生違法犯罪、精神失常、輕生等案例,這些案例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不少同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學存在著嚴重的心理疾患。然而,由於人們認識上存在的誤解和偏差,以為只有表現出明顯的精神症狀才算是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因而忽視了大學生一些心理異常的早期表現。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

  目前許多高校頻頻發生大學生違法犯罪、精神失常、輕生等案例,這些案例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不少同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學存在著嚴重的心理疾患。這些心理疾患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巨大心理障礙。。然而,由於人們認識上存在的誤解和偏差,以為只有表現出明顯的精神症狀才算是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因而忽視了大學生一些心理異常的早期表現。本文依據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並提出了建議和應對策略,為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

  1.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1.1現狀

  最近,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導致的過激、犯罪行為頻頻見於報刊,如劉海洋傷熊案、馬曉明殺親案,還有馬加爵殺害同學案等等,大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出普遍性、嚴重性的特點。最近幾次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他們的精神行為陽性檢出率約為16%,心理處於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學生約佔50%左右。就目前的現狀看,大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鬱、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的呢?筆者認為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1.2產生的原因

  1.2.1家庭方面的影響

  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壓力下,家長片面重視對子女的智力教育,忽視了對子女其他方面,特別是對子女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養方式上,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父母對他們在生活上非常溺愛,有求必應,但對他們的升學、成才期望過高,。其結果是這些學生除了會讀書外,其他什麼都不會,高分低能。一方面養成了他們任性、依賴、驕橫的心理,缺乏集體合作精神,適應能力差,社會交際能力弱。進入大學後,失去了父母的照顧和安排,他們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又不懂得如何與同學相處。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使他在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面對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目光,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常常恐慌、焦慮、內疚,惟恐考試成績不好,不能成才而無顏面對父母,甚至有些學生因此產生了畏學、厭學和逃學的心理。

  家庭氛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也很大,從幸福和諧的家庭裡出來的學生,一般都性格開朗、樂觀大方;而從單親家庭,或父母不和等不幸家庭出來的學生一般顯得敏感、寡言、冷漠、孤僻,心理上存在著陰影。因為父母往往將生活的不滿和憤恨轉化為一種觀念加諸到子女身上,使孩子產生多疑的性格,否定他人的行為。這種學生往往好走極端,一旦遇上挫折,甚至會仇視社會。

  家境貧困也是造成部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其中更有5%——7%是特困生,這些人在極其貧困的物質條件下求學。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際交往成本上升,也使校園中貧富分化加劇,經濟因素阻礙了貧困大學生與其他同學的必要的交往,使他們變得孤僻;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面對同學優裕的生活條件時,感到了強烈的自卑,與同學相處變得特別敏感,經不起貧困帶來的精神壓力採取逃避、自閉的做法,有的學生甚至發展成自閉症、抑鬱症而不得不退學,還有的學生因此而心理扭曲走上犯罪的道路。馬加爵殺人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貧困導致他產生強烈的自卑,與同學格格不入,進而心理扭曲仇視同學而引起的。

  1.2.2學校生活方面

  大學新生在入學之初,進行角色轉換與適應時,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不統一,心理落差太大。其次是新生在大學中只是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裡作為佼佼者,被眾人所關注完全不同,失去鮮花和掌聲的他們會感到失落,這也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大學教育採用的是一種與中學完全不同的教學模式。在中學裡學生主要是被管理者,所有的時間基本上都有老師和家長來安排。進入大學後大學生活有自治性的特點,它要求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可是許多“被管慣了”的學生,面對這樣的“自由”,反而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大學生迷戀上了上網,想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獲得心理滿足,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於虛擬世界。其結果是自我封閉,與現實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對網路產生精神依賴性,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舉止失常、神情恍惚。這樣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可能導致人格分裂。

  這一階段過後,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開始集中到人際交往、學習與能力培養、情感與戀愛、擇業等問題上。首先在人際交往上,許多大學生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得交往的技巧與原則,由於交際困難,導致他們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其次在戀愛上,開放的校園使戀愛成為大學生活的重要話題,一些學生難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現問題可能走向極端。。第三在學習上,一些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成績一落千丈,學習壓力過大導致了疾病的產生。第四是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在校大學生帶來新的壓力。近年來大學生一次性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大學生就業難度將進一步加大,就業壓力使大學生失去安全感,產生焦慮情緒,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作為專科院校學生還存在這樣一種狀況。專科院校的許多學生是高考的失敗者,他們因為考試失利,被迫選擇專科,許多學生的專業也都是調配的。原本上專科心理就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且所學專業又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於衝突和痛苦之中,既對目前所處的現狀有極大的不甘,又想在新的環境中重新振作,可是因為對專業不感興趣,感覺課業負擔過重,學習成績不理想,精神過度緊張,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同時,專科院校的學生對前途比本科生更多了一份危機感。學歷上的差距使他們對就業前景感到渺茫,為了能在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作,他們參加五花八門的證書考試,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這極可能導致他們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從校方來看,多年來高校以“學科本位”為主題的專業教育模式,過於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意志品質的鍛鍊,許多學生往往專業知識紮實而個性心理不太健康。同時,不少高校只把“大學生心理健康諮詢”當作可選可不選的一門選修課來開設,不夠重視,儘管許多高校都設有“心理諮詢中心”,但工作開展得並不盡如人意,學生有了心理問題不願去心理諮詢中心解決,參與諮詢的教師也並非是專家型的,難於對症下藥。

  1.2.3社會方面的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容易誘發大學生心理障礙。我國是一個封建社會歷史特別長的國家,封建大一統思想和自給自足的封閉型的小農經濟,形成了靦腆、含蓄、矜持的“內向型”民族性格,對個性心理少有關愛和研究。這種“內向型”性格,固然有其優點,但也極易誘發心理疾患。社會上又對心理問題有錯誤的看法,諱疾忌醫,心理問題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文明湧入我國,網路時代到來,這些迅速湧現的新事物、新思想,給原有的傳統的,穩定的價值體系極大的衝擊。導致主體的、核心的價值信仰發生危機,社會倫理價值重新構建,社會道德評價出現真空。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大學生對傳統的社會倫理道德標準的認同度普遍降低,道德評價出現混亂。知識經濟的到來、複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大學生面對社會人才的激烈競爭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種證書時,卻無法把握自己的未來命運。人們很難對什麼最能體現人生的價值、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一系列問題達成共識,從而使人產生不安和焦慮。作為大學生,學生聽到的多是社會的期望之詞,許多學生對自身在社會位置的定位極高,然而一接觸社會後,困難重重的求職之路,讓部分大學生感到了強烈的苦惱和自卑,巨大的心理落差也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因就業壓力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主要出現在高年級身上,特別是畢業班學生身上。

  2.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曾給“健康”下過一個定義:“健康是一種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都日臻完滿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狀態。”也就是說健康不僅僅體現在生理方面,還表現在心理上,要使專科生要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從家庭方面來說,家庭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大學階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階段家庭教育的延續。家長在這一階段應多瞭解學生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瞭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及時與子女進行交流,為他們創造寬鬆的成長環境,並配合學校、社會進行綜合素質培養。有可能的話,家長還應學習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瞭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好其心理壓力的調節和疏導工作。

  其次,在學校方面,針對當前的現狀,高校應開始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並從兩個方面開展工作:其一,建立專業化隊伍,強化心理諮詢功能。心理諮詢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容易在引導方法上產生偏差,因此高校應加強心理諮詢隊伍的建設。。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並不只是心理老師的工作,心理學教育應融入整個學校的管理和教育的方方面面。所有教師應隨時留意學生的心理問題,並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學校的所有工作人員,特別是後勤服務隊伍應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因他們的家境不同而區別對待。其二,心理教育課程化、多渠道的開展。大學階段絕大多數學生碰到的只是些尋常的心理問題,對尋常的心理問題預防效果遠勝於“亡羊補牢”。學校應加大對心理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地開設相關的課程,同時,通過校刊、校廣播站、校園網等載體,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再次,從社會方面來說,重要的是轉變觀念、更新認識。過去,由於歷史文化傳統原因,我們對人的個性心理品質問題關注、研究不夠。這種現象要求得轉變,關鍵是要轉變人民的觀念和意識,為此,要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使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都是一個人的“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對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會要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關愛,不可歧視他們、嘲弄他們。也就是說,對待心理問題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顆平常心。同時,社會應加快新的道德觀的建設,擯棄金錢價值觀,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正確的以對社會的貢獻的大小來衡量人的價值的觀念。

  最後,作為學生個人,應加強心理素質的自我訓練,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提高自己面對挫折的能力。正確認識、評價自己,學會心理調適,有了心理疾患就象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以求得諮詢、疏導,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增加人際交往,以保證學業的順利完成。

  參 考 文 獻

  1.王澤和,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6卷5期

  2.廖日文,思想道德修養,浙江教育出版社

  3.魏範青、劉曉春,大學生心理問題探

  4.傅北水,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八大誘因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大學生學習心理問題論文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生心理問題參考論文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初探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論文範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探討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參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