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道德的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2日

  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它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社會道德現狀初探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語。在道家老莊那裡,道德是個哲學範疇。“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是對“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心,並按照自然規則辦事。《道德經》五十一章講:“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孔子主張“道之以德”,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禮、智、信、和等。“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辭海》對“道德”的定義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和調節人的行為的規範手段和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社會價值形態。”今天,我們通常講的道德是指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

  一、我國的道德現狀

  隨著現代化建設事業進一步深入,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奮發向上的良好態勢,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精神不斷髮揚光大,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蔚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可以說我國的道德建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優秀的思想道德觀念正在中華大地上延續和發展,“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規範進一步深入人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湧現出了一個個道德楷模,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這些道德楷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無私奉獻、捨己為人,在繼承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先進人物高尚道德的同時,又結合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等新形勢,形成了新的時代特點,體現出當代道德精神的精華。在如今人們呼喚“救救道德”,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渴望回到德風淳樸的年代的時候,這不正說明人們越來越需要道德,越來越重視道德嗎?

  但是,我們在看到道德生活中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在道德建設上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問題。如物慾橫流、精神空虛、信仰淡薄、信譽危機、誠信缺失、見利忘義、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變形等在不少人身上表現十分突出。職業道德、婚姻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公共道德也受到了很大沖擊。在商品經濟大潮下,人們似乎失去了應有的約束,許多行業不正之風、政治腐敗現象日趨蔓延。所以,目前我國的道德現狀是“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

  二、出現道德危機的原因

  當今中國之所以出現道德危機是因為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的生成過程中,成熟的道德文明建設相對於物質文明建設往往更為複雜和緩慢。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目標雖已明確,但其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還處在不斷探索、建設過程之中,因此其道德危機本身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歷史現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轉型的背景使然

  這從中西方社會發展史中都能找到證明,如我國近代歷史上兩次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期間出現過社會動盪,龔自珍將當時的情景描寫為“人心慣於奢侈,風俗習於遊蕩”。而西方社會在原始積累時期,從封建道德束縛下脫胎而來的新興資產階級更是將追求個人利益推向極致。對此黑格爾也曾說過:“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藉以表現的形式……自從階級對立以來,正是人的惡劣情慾、貪慾和權勢造成了歷史發展的槓桿。”而每一次社會動盪或改革初期實際上都是人性惡的大暴露。隨著市場經濟改革逐步展開,中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我國目前道德危機的出現可以說是轉型時期不可避免的狀況,因而必須加快改革建設,從而儘快度過這一道德危機期。

  2.新的道德體系的缺失

  中國向來重視道德教化,有著幾千年的道德教育傳統,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道德教育經驗。但近代中國社會自現代化轉型以來,從鴉片戰爭經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後,對落後腐朽的封建傳統道德進行了批判,這種批判無疑是極為必要的,但對於繼承傳統道德中的積極因素方面則缺乏應有的重視,現代化轉型缺少傳統道德資源的必要支援。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重建和文化的轉型,原有的道德規範所依存的社會基礎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傳統道德在總體上處於守勢,它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在地位上又處於被重新審視和批判的位置。於是,舊的道德體系動搖甚至瓦解,而比較完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正處於道德建設青黃不接的真空時代。

  3.道德教育的畸形與無力

  道德教育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佔有重要地位,國內外社會環境的變化給中國的道德教育帶來較大沖擊。家庭教育單一、學校道德教育滯後、社會教育偏弱等也是導致中國當今社會“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4.社會賞罰機制不夠完善

  孟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中華民族具有重教化、重個人修身養性和自律的傳統。但是,在當下社會失範、失序、失調現象比較嚴重和人們的自律意識匱乏的情況下,要使人們都“擇善棄惡”,光靠傳統美德似乎還遠遠不夠,而應更依賴於完善有效的賞罰機制。如果我們的政策、制度能夠充分體現“德得相通”,使人因德而得、因不德而失,那麼其價值導向作用必然是強有力的,也必然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道德危機。

  三、消除道德危機的舉措

  中國道德危機給正在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帶來極大的困難和阻力,因此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序、消除道德危機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

  1.大力發展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古人說得好,“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當前社會的物質供應量尚不能充分滿足每個社會成員的需求。社會發展和收入分配的不平衡造成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這也為道德危機的產生埋下了隱患。公平和公正是社會道德的基礎,但如果沒有強大的社會生產力保障,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料供給,沒有先進的生產關係,就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公平和公正。   2.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當前中國正處於偉大復興之際,構建優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復興的重要保障。其中以儒家為主的傳統思想文化的優秀部分應當並且完全可以成為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其中孔孟學說更能體現儒學的本意,它包含了樸素的真理,擁有可以繼承和發展的廣闊空間。其仁義禮智信之五常,仁義、忠恕、孝悌、誠信的勸諭,在現實社會中因稀缺而顯得彌足珍貴,它可以規範人們在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科學教育等各方面的活動。對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要學習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同時要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思想文化、哲學科學,做到為我所用。個人力量是渺小的,民眾的力量是偉大的,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有靠發動各階層民眾,才能走出適合中國的道路,創造先進的價值體系,為世界提供新的選擇。

  3.加強道德教育

  在新的時期,加強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用強大的精神支柱和良好的社會風尚,全面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為此,我們應突出重點,全面加強各個領域的道德建設。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道德教育。

  一是黨政機關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要強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意識,努力成為勤政愛民的模範和廉潔奉公的楷模。二是企業的經營者,企業家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係到整個企業的發展,影響到職工的積極性和企業的凝聚力,他們在參加對外經營活動和公關行為中表現出來的道德素養和道德指向對整個社會的職業道德面貌也產生很大效應。因此,要加強企業家的職業道德修養,使他們自覺遵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職業道德規範。三是青少年,他們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國家、民族的未來。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關係祖國未來和民族強盛的基礎性工作,我們要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網路。

  4.建立健全社會賞罰機制

  道德主要依靠良心自覺發揮作用,但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兒童道德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良心的形成過程,就是逐漸社會化的過程,從根本上說,良心就是內化的社會道德規範。在這個過程中,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言行會受到肯定和獎勵,違反社會道德規範的言行會被否定和受到相應程度的懲罰,人們在激勵與約束相輔相成的機制中經受著道德磨鍊。這一過程表明,道德良心既是“獎勵”出來的,也是“懲罰”出來的。因此,一方面我們要樹立典型、表彰先進,充分發揮其示範導向和輻射帶動作用。事實證明,充分運用先進典型和榜樣的力量,積極發揮高尚人格的示範和引導作用,是加強道德建設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另一方面,我們應讓法制建設成為道德建設的堅強後盾。

  人們往往只看到發達國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卻忽略了發達國家社會公德背後的法律支撐,當闖紅燈、亂停車、隨地吐痰等輕微違法行為的代價都承受不起時,人們自然就會變得更加“有道德”。中國自從實行“醉駕入刑”以來,酒後駕車的人數陡然下降。這是道德覺悟提高了,還是懲戒機制奏效了?答案顯然是:雙贏!治亂當用重典,治理當前的道德突出問題,必須更加重視發揮法治的作用。這就是說,既要有道德的教化,又要有法律的約束。因為道德良心僅僅靠正面的肯定和獎勵是不可能健全成熟的,一定要有相應的否定和懲戒機制,才能促使人們形成“趨善避惡”的條件反射並養成道德行為習慣,逐漸形成健全成熟的道德良心。

  5.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加強道德建設,解決道德問題,是一項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擔當。每一位公民都應該成為道德建設的參與者,而不能只當旁觀者;都應該成為良善道德環境的維護者,而不能只當享受者;都應該成為躬身行德的實踐者,而不能只當評頭論足的“批評家”。強調道德建設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就是強調道德建設人人可為、時時可為、處處可為、事事可為。每個公民都負有道德建設的責任,都是道德建設的主體。道德建設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勞,道德領域的問題人人有一份責任。一滴水能夠反映太陽的光輝,一個人的德行能夠折射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我們理想的道德家園。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樹立新時期的道德觀,必須讓“八榮八恥”走進內心,融進自己的實際行動中。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把道德建設不斷落到實處,並逐漸滲透、融入到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去,積極參加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城市文明建設活動,主動參與“希望工程”“志願者”“手拉手”“春蕾計劃”“扶困助殘”等公益活動,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加強自身修養,加強人格錘鍊,為弘揚社會新風、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盡心、盡職、盡力。

  參考文獻:

  [1]龔自珍.西域置行省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黑格爾・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2

  論和諧社會視野下倫理道德建設的意義

  【摘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中華民族對倫理道德的傳統高度重視,而“和諧”是中國倫理思想的主要範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徵。先哲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中,不管是治國、做人、持家、人士、人文、從教、經商,都要把倫理道德放在第一位,自覺接受倫理道德規範的約束,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社會秩序。

  【關鍵詞】和諧社會;倫理道德;市場經濟

  從古至今,倫理道德已成為人們價值觀形成的思想道德基礎,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離不開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揚棄。

  一、傳統和諧社會倫理道德建設

  ***一***傳統和諧精神的公平正義觀

  針對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和不公平的社會制度,追求公平正義一直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理念的核心內容。《管子·形勢解》中記載:“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管子·牧民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老子》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於“公”的解釋就是“平分之,從八從厶。八猶背也”。上述這些觀點,帶有強烈的平等色彩。歷代農民起義,所喊出的口號也是追求平等,如“均貧富”、“等貴賤”等。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這種狹隘的平等觀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沒有上升到法權意義上的權利平等來認識,肯定具有無法彌補的缺陷。古人之所以對公平正義如此重視,一方面說明公平正義對社會安定和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作為一種倫理道德理想,公平正義是社會和個人的普遍追求。任何社會時代,只有公平得到體現,正義得到伸張,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繁榮進步。

  在當代,公平正義觀念要求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它要求黨和政府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時,邏輯起點必須恪守公平正義的原則,必須使公平正義在社會每個階層、每個群體甚至每個人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公平正義成為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追求和努力實現的價值取向。這裡我們必須清楚,今天我們所倡導的公平不是平均主義,不是均貧富,公平體現的是人的基本權利的平等,公平是公民的社會回報與付出相等。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受生產力總體水平的限制,社會的公平程度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越是這樣,越應該儘量做到公平正義,因為公平與正義是人民的希望。

  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核心。社會的文明進步,來自於社會自身建立的公平正義的架構,以及生活在這一架構下的社會公民倫理道德意識中對公平正義的主張和實踐。現實中,每個人都需要公平正義,希望自己獲得公平正義,但是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倫理道德準則.,需要每個人共同遵守,我們不能僅僅希望自己享受公平或者正義只降臨在自己身上而不做公平正義的實踐者,只有每個公民都為公平正義不懈努力的時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巨集偉理想才能變為現實。

  ***二***傳統和諧精神的明禮誠信觀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上至治國安邦的舉措,下至個人的行為活動,無不受到禮的指導和約束。“禮”作為“法”的必要補充,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調節人際關係的重要職能。從廣義上說,我國古代的“禮”是泛指典章制度、社會規範以及相應的儀式節文規矩。荀子說:“禮者,法之大分,類這綱紀也。”***《荀子·勸學》***此外,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和程頤也曾說:“禮者,人之規範。”***《河南程氏粹言》***這些都是指廣義的禮,涵蓋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

  市場經濟是一種誠信經濟,和諧社會是一種誠信社會。誠信成為融洽現代社會的最基本的元素。明禮誠信是處理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乃至國家與國家關係的道德準則,缺乏誠信,無論是國家、集體還是個人,都無立身之處。《孟子·離婁上》中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韓愈在《原道》中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曾國藩在《復賀耦庚中丞》中說:“竊以業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要求,是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個人無形資產,誠信的約束不僅來自外界,更來自我們的自律心態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二、和諧社會視野下倫理道德建設的意義

  和諧,追溯其詞源,意即和睦協調。和者,睦也,即和衷共濟、內通外順;諧者,合也,含順暢協調、相輔相成之意。作為倫理道德的範疇,“和諧”一詞源遠流長,從孔子的“和而不同”到孟子的“天人合一”無不包含著“和”與“合”的文化倫理精華。

  中國傳統和諧倫理思想豐富而深刻,老子、莊子、孔子等不僅對人類生命形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著透闢的論述,而且在極為明晰的哲理思辨中還包含著人與自然關係的一般原理,指出了人對自然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及如何踐履這些準則的方法,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天地、無以人滅天、天人不相勝等環境倫理思想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規範,開創了和諧倫理思想的先河。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人際關係的“和諧”理論是十分深刻的,它能夠調節社會矛盾,使之達到適度、適時、適當的和諧狀態,併為中華民族帶來穩定與祥和。將“和諧”用於人際關係,則能“寬則得眾”,以寬和的態度待人,就會取得眾人

  的信任。他們所提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對於我們今天都極有啟發意義。只有與自然界保持和諧,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人類社會才能維持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才能既滿足代內需求、實現代際公平,又能與自然界共生共榮、協調發展。但是,中國古代關於和諧的思想有著它的歷史侷限性,它的倫理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有很多糟粕的成分,也必須進行揚棄和改造,使之成為我們構建新型的、和諧的倫理道德的一部分。

  三、構建與市場經濟秩序相適應的和諧倫理道德

  ***一***通過制度創新促進和諧倫理構建

  市場經濟是有規則的經濟,每個人必須在遵守信用和法律的條件下行事;每個企業必須在遵守信用和法律的條件下生產、經營,自由選擇合作、買賣、轉讓,經營虧損企業依法破產賠償;政府行為也必須在法律約束下進行。要建立和諧的經濟秩序就要促進市場經濟的制度建設,用制度創新促進和諧倫理構建,這是市場經濟秩序的倫理構建的重要途徑。

  首先要通過信用制度創新,強化信用約束機制,促進市場經濟秩序的倫理構建。信用制度包括個人信用制度和社會信用制度。完善信用制度必須建立個人通過信用方式獲得支付能力而進行消費、投資和經營的制度,建立資信評估、資信調查、資訊諮詢的中介機構,建立社會信用管理監督系統。其次是強化信用的法律保障,維護信用秩序。要從立法上明確法律責任,從司法和執行上落實法律責仟,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樣,就可以通過制度的約束實現道德約束的硬化,使個體的道德意志上升到群體道德意志,使人們在遵守制度中,實現從他律到自律、從必然到自由的超越。顯見,制度創新是倫理建構的前提和保證。

  ***二***完善與市場經濟秩序相適應的倫理約束體系

  建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道德體系,推進道德建設的現代化,是倫理建構的內容和基礎。首先,市場經濟的倫理建構必須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發展規律為基礎。不僅要樹立利益導向、等價交換、社會需求決定生產等市場經濟的基本倫理觀念,而且要繼續進行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等社會主義道德的教育宣傳。

  其次,市場經濟的倫理建構必須體現市場主體的基本特徵及主體間的倫理關係。要促使血緣倫理、地緣倫理、親戚朋友倫理向適合於整個市場、社會的普遍倫理髮展,實行普遍尊重人的生命、財產和自由的主體責任倫理,強調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此外,市場經濟的倫理建構必須把倫理體系的選擇、繼承、創新結合起來。我們需要繼承傳統的儒家倫理,因為它是以善為價值取向、以人的群體為價值主體的;繼續發揚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強調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公而忘私、集體協作;對西方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倫理觀進行有選擇地創新,吸收以功利為價值取向、以個體作為道德主體的倫理道德的合理因素。

  ***三***加強社會各行為主體的道德協調

  市場經濟秩序的倫理建構關鍵在於實施和運作,因此,離不開社會組織結構的道德協調。首先是通過政府進行道德調控,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不偏離市場的目標,保證市場經濟的有序進行。其次是加強社會結構包括消費者、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等的道德監督管理。此外,還要營造公眾輿論環境,通過教育和宣傳進行道德評價、道德教育,提倡規範的倫理觀念,制約和約束不守倫理的行為。

  四、結論

  人類社會包括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個方面,倫理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固然反映並服務於社會存在,但它同時又作用於社會意識本身。這不僅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充實和完善自身的需要。當政治、法律思想借助強制的力量與手段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和調整社會的秩序時,倫理道德可以採用和風細雨的方式,強化人們遵紀守法的內心信念。

  參考文獻

  [1]祝成生著.和諧文化與倫理秩序的當代重建[M].群眾出版社,2008.

  [2]王鐸.略論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的相互支撐與和諧發展[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3***.

  [3]牟永泉.崇尚倫理道德 促進人際和諧[J].經濟師,2010,***7***.

  [4]趙志浩.揚棄傳統倫理道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農村農技論文參考文獻
關於社會大學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社會道德的論文範文
關於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
關於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關於社會工作的論文
關於社會調查的論文
關於社會問題的論文
關於社會政策的論文
關於社會實踐的論文
關於社會民生的論文
大學生社會道德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