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齊下的成語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雙管齊下”比喻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同時採用兩種辦法或兩件事同時進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唐朝的張璪,官拜員外郎。曾被貶為衡州司馬。後來,又被調為忠州司馬,在官場上很不得志。但是,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的松樹,令人稱絕。

  他畫松樹時,總是雙手各握一支毛筆。他用一支筆畫新枝,另一支筆畫枯枝。用兩支筆畫出來的松樹,不論是新枝還是枯枝,都勢凌風雨,氣傲煙霞。人們請教他作畫的方法,他說:“畫的形在於大自然,畫的神藏在你的心裡。”

  人們喜歡他的畫,紛紛上門求索。大家稱讚他的畫為“神品”。他繪畫的方式,則被稱為“雙管齊下”。

  現在用“雙管齊下”比喻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同時採用兩種辦法或兩件事同時進行。

  ***出自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故事拾遺》***

  相關人物介紹:

  張璪[zǎo],一作藻。字文通,漢族,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官至檢校祠部員外郎。後坐事貶衡、忠兩州司馬。建中三年***782***作畫於長安,技法受王維水墨畫影響,人謂"南宗摩詰傳張璪",創破墨法,工松石。

  朱景玄謂其畫鬆:"手提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凌風雨,槎枒之形,鱗皺之狀,隨意縱橫,應手間出,生枝則潤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又評其山水:"高低秀麗,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噴如吼;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遠也,若極天之盡。"當時有畢巨集***庶子***亦以寫松石擅名於代,一見璪畫驚異之,因問其所受。璪答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巨集於是擱筆。此說對中國畫論有深遠影響。畫跡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六件,著錄於《宣和畫譜》;《松石圖》後歸郭佑之,著錄於《雲煙過眼錄》。又《流水澗鬆圖》,傳說也是他的作品,著錄於《清河書畫舫》。著有《繪境》一篇,今佚。

  張璪約活躍於8世紀後期,擅長文學,善畫山水松石,尤以畫鬆為人所稱道。擅水墨山水,尤精鬆石,傳說他能雙手分別執筆畫鬆,"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凌風雲,槎枒之形,鱗皴之狀,隨意縱橫,應手間出。生枝則潤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有雙管齊下之譽,可見張璪的高超技藝。又用手蘸墨作畫,不求巧飾。畫山水重靈感,富於激情,其山水高低秀麗,咫尺重深,為唐代水墨山水畫之代表。朱景玄還說他的山水畫"高低秀麗、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噴如吼"。蓋以為"其近也,若逼人面寒,其遠也,若極天之盡"。形象生動而富有感染力。

  《唐文粹》卷九十七記載張璪作畫時情景,可以看出其作畫筆勢激越,颯爽英姿。其時座上賓客二十四人,都來看他作畫,張璪居其中,箕坐鼓氣,少頃"神機始發",他便"若流電激空,驚飆戾天,摧挫斡掣,***援***霍瞥列,毫飛墨噴,捽掌如裂,離合惝恍,忽生怪狀"。作畫之後,"投筆而起,為之四顧"。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山水樹石》中說到"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之後,緊接著便說"樹石之狀,妙於韋偃,窮於張通***張璪***"。在唐人心目中,張璪的畫還是高於王維等人的。張璪作畫喜用紫毫禿筆,屬於吳道子型激情一派畫家,他往往禿筆抹寫,畫至得意處,忘乎所已。乾脆以手醮色,揮塗起來,久而久之,形成習慣,乃至於發展為王默的"腳蹙手抹"。後世的指畫當受其影響。

  張璪的山水畫另一大特色就是以墨為主,不貴五彩。荊浩《筆法記》雲"張藻員外樹石,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曠古絕今,未之有也。"這種"不貴五彩"、"筆墨積微"水墨畫法在繪畫技法上是一個極大的突破。

  張璪已無作品存世,他在理論上的貢獻也很大,對於中國畫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雖然他所撰的《繪境》今已不傳,但是他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方法,主張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感的統一,成了畫學的不朽名言,在中國美術史上有巨大意義,對後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間字開頭應該怎樣做成語接龍
雙管齊下的成語故事
相關知識
雙管齊下的成語故事簡介
雙管齊下的成語故事
雙管齊下的成語故事
雙管齊下的成語故事介紹
雙管齊下的成語故事介紹
關於萬馬齊喑的成語故事
舉案齊眉的成語故事
關於十行俱下的成語故事
關於舉案齊眉的成語故事
關於舉案齊眉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