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迴圈經濟哲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當前,迴圈 經濟 已由 理論 研究 走向政策 實踐,但迴圈經濟本身卻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不同學者對迴圈經濟的理解大相徑庭。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迴圈經濟的哲學分析

  摘要:當前,迴圈 經濟 已由 理論 研究 走向政策 實踐,但迴圈經濟本身卻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不同學者對迴圈經濟的理解大相徑庭。該文試圖從馬克思 哲學 的角度對迴圈經濟進行理論 分析 ,探討迴圈經濟的哲學涵義,論述迴圈經濟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 發展 迴圈經濟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迴圈經濟;理論研究;哲學分析

  “迴圈經濟”是最近幾年國內學術和政策研究領域頻繁出現的一個學術詞語。國內學者對迴圈經濟的理論進行了大量探討,國家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迴圈經濟的實踐。但是,國內生態經濟學界、 環境經濟學界以及主流經濟學界對迴圈經濟實質的認識至今仍存在較大差異[1]。為深入揭示迴圈經濟理論內涵,部分學者從哲學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如,董艾輝在分析迴圈經濟與 中國 傳統哲學價值觀一致性的基礎上,指出迴圈經濟是對近代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揚棄,也符合馬克思主義人與 自然 關係的思想[2]。張連國等認為,迴圈經濟的哲學基礎有二,即知識論基礎與存在論基礎[3]。崔勝輝等則從迴圈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在內涵和目標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迴圈經濟的哲學內涵和經濟倫理觀[4]。

  應該說,從哲學角度探討迴圈經濟,既是對迴圈經濟理論研究的豐富,也為哲學研究領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課題。但從已有研究來看,迴圈經濟的哲學研究在哲學分析與梳理上還不夠全面和系統。本文試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比較系統地分析迴圈經濟的哲學內涵、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展望迴圈經濟的未來發展。

  1.迴圈經濟的哲學涵義

  1.1迴圈經濟的產生、發展和目標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迴圈經濟思想起源於人們對自身生活環境和質量的憂慮,也是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達國家 工業 化帶來的環境後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針對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這種對環境的憂慮逐漸變成一種全球性的反思,環境 問題 得到了國際 社會 的關注。我國從參加1972年斯德哥爾摩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開始加入這個行列。迴圈經濟不僅反思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資源耗竭,也積極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 方法 。迴圈經濟的目標就是提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者說新的技術經濟正規化[5]。這種發展模式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強調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體系的融合,減少單位產出資源的消耗,節約使用資源;通過生產技術與環境保護技術和清潔生產相結合,減少生產過程中汙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過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實現物質資源的迴圈使用;通過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生態環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經濟層面上,迴圈經濟是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執行方式,旨在實現經濟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環境的均衡,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社會公平。它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社會大眾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迴圈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分配。它既要求改變生產的社會成本與私人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成本內部化;也要求改變環保 企業 治理生態環境的內部成本與外部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效益內部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哲學,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迴圈經濟的實踐性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無論是其思想來源和目標指向都是實踐,迴圈經濟的理論發展更是離不開實踐,需要在實踐中反覆檢驗和 總結 。因此,迴圈經濟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或者實踐是迴圈經濟的基礎或唯一尺度。

  1.2迴圈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符合馬列主義的認識論和否定之否定 規律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並對認識起決定作用;人的認識的發展總是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總要有一個過程,充滿著複雜性和曲折性。迴圈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正完整體現了上述觀點。首先,迴圈經濟在特定 時代 產生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工業化以前和工業化的低階階段,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消耗較少,還不足以使人類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產生像今天這樣的深刻後果。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對環境和資源的產生足夠大的衝擊和 影響 時才可能產生迴圈經濟思想。其次,對迴圈經濟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人類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到迴圈經濟發展的主要內涵或全部規律,而且,認識的深化不可能脫離經濟和 歷史 發展階段。最後,對迴圈經濟的認識是能動的認識。這不僅僅停留於理論層面,也不是對實踐的簡單反映和被動認識,而是為了 應用 於實踐,改造經濟發展的模式。通過迴圈經濟的這些特點,可以較好地理解當前在我國開展迴圈經濟所遇到的種種思想障礙。比如,有人抱怨 目前 我國生產方式仍較粗放、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較大等。這是事實,但也要注意到,我們不可能脫離我國的歷史前提來談論這些問題。馬克思主義者從來就不是先知先覺的智者,而是實事求是的實踐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但錯誤本身並不可怕,關鍵要遵循規律,對自身發展方式進行反思和揚棄,最終解決問題。畢竟,在一窮二白的薄弱基礎上搞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現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經濟起步、經濟總量和人民溫飽問題,難以為了保護環境從一開始就放棄經濟和工業發展。

  1.3迴圈經濟的模式特徵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 聯絡規律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絡的整體,聯絡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迴圈經濟的發展模式,正是將社會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孤立地探討經濟問題,或單純採用經濟手段分析解決問題。它要求綜合考慮制度層面和技術層面,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來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公平與進步。迴圈經濟深刻分析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對人與自然和諧模式進行大量有益的探討。同時,將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帶來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消耗作為相互聯絡的有機整體加以考慮,既注重分析經濟生產領域各個部門、行業及其相互聯絡,又注重生產流程的各個階段及其相互聯絡,還注重生產與生活兩大部類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中的具體情況與相互聯絡,統籌考慮城市與 農村 、地區之間、工業與 農業、國內經濟與對外經濟等在環境汙染和資源消耗方面的關係。迴圈經濟在分析問題和提出對策時,也認識到單純經濟知識和經濟手段的侷限性,強調學科間的聯合,強調經濟社科與自然 科學 、工程技術學科領域的統籌並重。

  1.4迴圈經濟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為理解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認識論基礎。迴圈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正規化,強調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代際公平以及國際視野,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既包含科學的邏輯推論,也汲取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正反 經驗;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態度,也體現了向歷史、向子孫的負責態度。迴圈經濟是在環境已遭受重大破壞、資源過度消耗的情況下產生的。根據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消耗的歷史教訓、 現代 科學和經濟學的推斷,如果這種趨勢不加以阻止和逆轉,造成的後果將不堪想象。但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消耗的趨勢並非不可逆轉,通過迴圈經濟的途徑,人類完全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種分析和對比揭示了人類對自身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  2.迴圈 經濟 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

  迴圈經濟的定義是 目前 國內學者爭論的焦點,根本分歧主要在迴圈經濟的本質屬性 問題 。筆者認為,只有解決本質屬性問題,學科的 理論 基礎才能更加紮實,學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質屬性問題解決了,相應的內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 分析 的迴圈經濟 哲學 內涵已為探討迴圈經濟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作了鋪墊。

  2.1迴圈經濟的本質屬性

  筆者贊同齊建國教授關於迴圈經濟的描述,即迴圈經濟是一種技術正規化的革命,是 中國 新興 工業 化的最高形式,是通過制度創新建立一種新的經濟形態[6]。齊教授認為,從技術經濟學角度看,迴圈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正規化的革命。微觀上,按照著名經濟學家喬瓦尼·多西的定義,所謂技術正規化可定義為解決所選擇的技術經濟問題的一種“模式”。巨集觀上,技術正規化可定義為 社會 生產主導技術體系的基本特徵和程式模式。在社會經濟 發展 的不同 歷史 階段,不同社會形態對應不同的技術正規化。在技術層次上,與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開放***或稱為單程***型物質流動模式相對應,迴圈經濟是“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其技術特徵表現為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態 環境的利用效率,本質是生態經濟。

  筆者認為,在齊教授定義的基礎上,還可從哲學高度對迴圈經濟的本質屬性作進一步的歸納和 總結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人類社會總是不斷由低階向高階演變,每個社會歷史階段都有與其相應的社會形態。因此,迴圈經濟應是人類社會在特定歷史階段選擇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者技術正規化。迴圈經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產生和發展,承載著特定的歷史使命。可以預見,迴圈經濟將對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程序起重大的歷史作用;同樣可以預見,迴圈經濟絕不是萬能的,不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技術正規化的最高形態或終極形式。

  2.2迴圈經濟的內在要求

  2.2.1特定的時空觀念。在我國開展迴圈經濟的理論和政策 研究 ,需要明確特定的時空觀念。我國是一個具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21世紀開展迴圈經濟,離不開立足自身現實發展迴圈經濟。要花大力氣研究我國的實際,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問題,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勝利。同時,要對迴圈經濟的發展道路的複雜性和曲折性有著足夠的心裡準備。

  2.2.2統籌觀點。發展迴圈經濟需要統籌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問題,但由於資源有限,只能統籌加以考慮。要把握髮展迴圈經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確定重點領域和優先發展領域,循序漸進,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

  2.2.3理論 聯絡 實踐。發展迴圈經濟要善於理論聯絡實際,在實踐中不斷總結 經驗、上升為理論,並以此指導實踐,然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理論。如此反覆,推動經濟與社會向良性方向持續發展。迴圈經濟是實踐的學科,迴圈經濟理論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書本中、檔案中、口頭上,不能在實踐中得以貫徹落實,迴圈經濟的目標就會是水中月、鏡中花。因此,必須貫徹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觀點,尊重客觀 規律 ,努力推進迴圈經濟建設,同時反對把迴圈經濟誇大化、萬能化的傾向。

  2.2.4公眾參與。迴圈經濟涉及全社會的各領域,離開公眾參與的迴圈經濟將難以成功。目前,我國居民的 科學 文化素質尚有待提高,特別需要在社會上進行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啟蒙,通過政府政策宣傳,引導社會生產和消費觀念。公眾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覺醒將是迴圈經濟得以貫徹落實並取得成功的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3.發展迴圈經濟的政策建議

  3.1系統的 工作思想

  發展迴圈經濟特別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要立足現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五個統籌,制定系統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綜合協調區域、行業和部門利益,以長遠發展和大局為重,抓住主要問題,確定重點領域、優先領域和戰略步驟。

  3.2制度和技術並重

  要堅持社會科學和 自然 科學的統一,既注重制度層面的政策設計,也注重技術層面的政策設計。加強對現有經濟模式、生產技術與過程、 管理 方法 的改進和創新;加強對專案立項進行充分論證以及專案中、後期的評估;加強對節能減排領域重大技術的開發與 應用 。同時,開展大量調查,掌握迴圈經濟的動態發展,及時研究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3.3建立長效機制

  根據迴圈經濟的不同參與主體,包括政府、 企業 、大學、公眾等,制定相應的政策,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同時,探討建立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有效聯絡機制,完善政府考核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

  3.4自主創新與 學習 借鑑

  既要立足自身國情積極探索發展迴圈經濟的有效理論和政策,又要學習借鑑一切有益的國外經濟、管理和政策實踐的成果;既要發揚自主創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術支撐體系,又要進行必要的技術引進和模仿消化。  4.未來展望

  發展迴圈經濟是歷史的必然。這個必然既凝聚著人類對自身處境的深深憂慮,也包含了對更高階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美好願望。馬克思主義認為,儘管過程往往充滿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發展的。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迴圈經濟有著自身發展規律,雖然當前還有很多爭論,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將促使迴圈經濟研究更快走向成熟。迴圈經濟在中國已經啟航,並將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程序長期相伴。儘管道路充滿艱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參考 文獻 :

  [1]李兆前,齊建國.迴圈經濟理論與實踐綜述,《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輝.迴圈經濟的哲學思考,《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張連國.迴圈經濟的哲學基礎,《東嶽論叢》,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勝輝,洪華生,黃雲鳳.關於迴圈經濟的哲學思考,《 科技 進步與對策》,2003年10月號***下半月***.

  [5]齊建國.中國迴圈經濟發展的若干理論與實踐探索,《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2期***總第157期***.

  [6]齊建國.關於迴圈經理論與政策的思考,《新視野》,2004年弟4期.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關於迴圈經濟哲學論文
夫妻哲理句子
相關知識
關於迴圈經濟哲學論文
關於迴圈經濟哲學論文
經濟哲學論文
關於柏拉圖的哲學作文
關於旅遊的心理學論文
關於企業經營誠信論文
有關以人為本的哲學論文
關於廣告的心理學論文
關於行為社會科學論文
關於婦產科護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