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論語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論語這門課程讓我學習了很多名句和知識,更讓我懂得了很多東西,它對我的人格操守方面也起了一定影響。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在我大學的最後一個學年裡,由於選修課還差一分,所以我選修了論語這門課程。雖然以前我也學過有關論語的課程,但都是一部分,沒有從全面的角度來看待過這門學問。但是我從上了這門選修課以來,給我很大的觸動和啟示。

  記得以前學習論語的時候,都是從學習的角度出發的,很少看見有關人格塑造的方面,學習了這門課程我才知道原來論語這麼博大精深,很多東西我到現在我才知道,甚至現在我還有更多的東西還不知道,不過我相信沒有關係,因為學習知識不在乎你學習了多少,而在乎你從學習的這麼知識中懂得了什麼,得到了什麼與自身有關的東西,明白了更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當初選選修課時,本來就是隨便選了一個,心想湊夠學分就行了,沒想可以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反正馬上畢業了,在學也沒有什麼效果了,只想找到個工作就行了。可是自從上了這門課程後,我才發現論語不愧為儒家的經典之作,它裡面有很多關於學習、做人和做事的學問。一直學到現在結束的時候,雖然選修課的課時比較少,但我還是學到了很多知識,同 時老師也講了很多有用的東西,這些給我在人格塑造方面有很大的啟示,主要的有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在學習方面論語對我們也有很好教育意義。很多同學自從上了大學以來就開始放鬆學習,他們以為高中的時候努力的學習終於過去了,上大學來就不用努力學習了,在這裡每天的課程不多,而且學習也不緊張,於是就開始享受起休閒的生活了。在我上大一的時候我也是這樣的,每天不是上網就是看看小說等,但是後來我才發現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許多要考的證書和專業的知識,所以上了大學後我們也不能放鬆學習,而論語對於學習方面也會對人格的塑造產生影響。

  在學習方面我們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要有學習的內容和要有明確的目標。孔子認為學為習就應該實事求是的學習,不能在學習中有欺騙的行為,同時,對待學習更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趣事去看,以作學問為樂趣,不斷地去追求知識,對我們大學生來說也是這樣的,做學問要踏踏實實,不能好高騖遠。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際網路,培養獨立學習和研究的本領,為適應今後的工作或進一步的深造做準備。除了學習老師規定的課程以外,大學生一定要學會查詢書籍和文獻,以便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在大學期間,我們應該學習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其他有關的內容。目標能指導人的一切行動。進入大學,等於眼前的理想實現了,新的理想—目標又等待著自己去確立,這種新目標的確立要根據大學的學習規律,結合自己的實際,並且要進行新的努力。在目標的確定中應該注意使個人目標與社會責任聯絡起來,把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否則這一目標就難以實現。

  第二:在做人做事方面論語更是有很深的道理,其他方面我不太清楚,可是老師上課講的主要是“君子之道”,做人要周全、全面,如論語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像君子一樣品德,不能因為小的利益或者不符合現階段的利益而改變自己的操守。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上課老師說作為一個君子要有三個標準,它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既然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仍需學習這種君子之道,它對我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會有很大的作用。我們不應該像孔子所說的小人一樣,在你取得成就時他們只是會對你曲迎附和,而當你需要他時,你會發現他除了隨風附和之外什麼都不會,真正的君子也許他不會這些,但他們終會把你需要的事完成的很好。所以在以後的做事時,我們應該做這種君子,而不是做那些小人。對於現在大學生的我們,現在應該和自己的舍友、同學和老師等保持一個良好的關係,不爭權奪利,也絕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我們應該用一個溫和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論他們的出身、修養等,可以包容他人的錯誤。同時我們不應該為了某種目的而接近某些人,當我需要的時候就去拉關係,不需要時就一腳踹開。

  論語這門課程讓我學習了很多名句和知識,更讓我懂得了很多東西,它對我的人格操守方面也起了一定影響。其實學習這門課程的同時也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並且與自己的一些壞毛病、不正確的世界觀作鬥爭的過程,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使我不斷的改正自己的缺點,並在以後的時間中繼續保持下去。我相信這段時間不會白白的浪費,它是有價值的,今後更是對我有作用的。

  篇二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篇三

  大學生人文素質論文我們處在一個人文精神凸顯的時代,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優秀群體之一,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增強自己的人文精神。這不但與每個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格建構息息相關,也關係到國家與民族的昌盛、富強。

  目前,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人文素質欠佳。首先,文化素養不高,知識結構單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學生愛好廣泛,知識面較寬,但也有一些大學生文史知識欠缺,,文化底蘊淺薄。知識結構單一,表現為有專業知識,而普遍缺乏必備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方面的素養,缺乏對自己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精華的基本瞭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其次,道德水準不高,社會公德失範。道德作為社會規範,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它確保社會穩定,人際關係和睦,社會和個人共同發展,大學生理應成為社會秩序井然和平穩發展的忠實衛士,但一些大學生文明素質低下,遵守社會公德的自覺意識不強。比如,某些人對個人衛生非常講究,對宿舍髒亂卻習以為常;不愛護公物,不注意愛護圖書,將課桌亂刻亂畫;滿口髒話,不文明舉止時有所見等。再次,人生主體價值觀不明朗,在價值選擇上缺乏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是務實的一代,表現出務實化、個人化和功利化的總趨勢。許多大學生把社會本位轉向個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轉向注重實惠,把英雄崇拜轉向功利主義。在物質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質利益,缺乏社會理想。在道德的責任意識方面,對社會的終極關懷錶現淡漠。

  部分大學生人文素質較低有其複雜的社會及歷史原因。首先,現代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學人文教育的失落。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和歷史程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前,科技被強調為第一生產力,其在經濟、國防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這使得科技教育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的最主要的內容。這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進人大學學習理工科,就成為優秀中學生升人大學的首選目標。對科技教育的過分強調,導致了人們對人文教育的輕視和排斥。而大學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強烈形響下,出現了知識化的傾向,只重視人文知識的傳授和研究,而忽視了對人的培養和完善。其次,我國高等教育在其發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學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紀50年代以後,極左思潮摧殘了我國人文學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學科被簡單歸結為階級鬥爭學說,傳統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紀50年代初的大規模院系調整,對推動我國改善高校的地區分佈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系設定上的文理工分家、單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這雖然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但不利於大學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不利於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和優秀人才的培養。再次,市場經濟的負而效應造成大學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但市場經濟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看重工具層而忽視價值層面,看重現實追求而忽視理想追求。市場經濟強調物質利益,追求利潤最大化,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重利思想侵蝕下,使本來就缺乏獨立判斷能力的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急功近利。

  21世紀的大學生要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不僅要有較高的科學素養,也應具備相應的人文素質,要從各個方面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知識,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

  首先,要努力學習人文科學知識。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學技術史以及倫理學等在內的人文科學知識是形成人文素質的基礎。作為高層次人才預備軍的大學生,如果不瞭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又如何能對國家、對民族有感情、有責任心呢?又如何談為國家、為民族服務和獻身呢?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楊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畢業生在論文答辯前,必須能背誦《論語》和《老子》,否則就不能參加博士論文答辯。楊院士認為,博士生作為國家高層次的人才,不能不瞭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背《論語》、《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責任感,鍛鍊其形象思維能力和學會如何做人。事實上,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有很高的文學、藝術造詣,例如愛因斯坦既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又能熟練地演奏小提琴;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地質力學的創始人,但他同時又是我國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的創作者。

  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對人類、對祖國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會,瞭解自己,瞭解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才會做到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祖國之間的關係。理想人格表現在具有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在上課、實驗、課外作業、考試及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現象,更要堅決杜絕投機取巧、弄虛作假和考試作弊等惡劣行為。

  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園。大學生要具備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調、情趣操守、氣質風度等內在潛質和外在形象。從一切非文明的、低階情趣的影響中擺脫出來,確立具有歷史合理性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拋棄錯誤的價值取向,建立體現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價值觀。使自己不至於在依靠知識和技能獲得了物質世界的“家”之後,反因價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為物質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最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要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鍛鍊自己。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自己的社會服務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養自己的社會服務意識,體會社會角色的意義,接受來自勞動人民群眾中的人文、道德教育,養成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品質。

  人文精神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價值和理想,作為人的現實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在人全面發展的素質結構中佔據著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學生是淺薄的,沒有厚重感的。新世紀的大學生只有努力增強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地發揮作用,真正成為一名既具有科學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蘊的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
 

大學生論語心得體會
于丹的論語心得作文
相關知識
大學生論語心得體會
大學生論語心得體會
導遊專業大學生實訓心得體會
大學生支教心得體會範文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大學生拓展心得體會範文
大學生實訓心得體會怎麼寫
大學生創業心得體會範文
大學生工作心得體會範文
大學生植樹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