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內傳太極拳體系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談起楊式太極拳,許多人都知道,在國內練習太極拳以健身者普見於街頭公園,男女老少,打拳舞劍;如痴如醉 隨著中國迅速崛起,太極拳對外的傳播更為廣泛,使西方許多國家興起學練太極拳熱。但是談楊式內傳太極拳,不但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就是國內著名的“太極拳家”也沒有幾位見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楊式內傳太極拳架原本只在楊氏子弟和極少入室弟子中傳承。 楊澄甫先生的弟子汪永泉先生在《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中這樣寫到:“從歷史來看,楊式太極拳的前輩初到北京時,除了教練旗軍,主要是在王府教貴族子弟練拳,這些養尊處優的人不能刻苦習武,因此,教授的只是由陳式太極拳發展成的楊式太極拳養生架子。目前流傳於世並廣泛習練的就是這套養生拳架,單練這個套路是不能技擊的,需要補充揉手技法。楊式太極拳的技擊架子只傳給了自家子弟和部分門徒”。尤可見世傳的只是一套養生拳架,楊文內傳太極拳另有一套體系。

  當代楊式太極拳傳人付鍾文先生說:“總共只有這麼一套大功架,沒有第二套拳”。***見《精武》1998年第八期《楊式太極長拳》一文***,這說明楊澄甫先生於1928年應弟子陳微明先生之邀赴上海授拳後,付鍾文在上海向楊氏學拳時,楊澄甫先生已不傳快拳了。楊氏1936年去世時,除長子楊守中20多歲外,另外三個兒子年齡都在10歲上下,同付鍾文一樣,他們沒有得到快拳的傳授,“只得到這麼一套大功架”,即江永泉先生所說的“這套養生架子”。付鍾文先生講“沒有第二套拳”。這說明楊文內傳太極拳體系,在楊氏子弟中未能傳承下來。付鍾文先生及楊氏後人都不否認,欲全面掌握太極拳技術,一些快速練習仍是必要的。但是由於楊式快拳傳世不多,他們只不過把慢練的架子進行快練而矣、在河北省水年縣楊式太極拳的故鄉,有傳統老架,與後期揚澄甫先生所修定的大架基本相同,對中的拳架也無人得授。

  綜上所述,儘管如此,然而,楊式內傳太極拳並沒有失傳。

  我師張文炳***字?虎臣***先生,是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楊澄甫先生和楊少侯先生合傳得登堂入室內傳弟子。得授楊式內傳太極拳“108式”,第二路“加手”、第三路“小快式”***簡稱“快式”、“小式”***和太極內功,揉***推***手功及各種太極門器械,全面繼承了楊式內傳太極拳完整體系。是楊式內傳太極拳弟子中極少數外姓內傳弟子。

  我師張文炳***字?虎臣***先生,生於1898年,北京人,自幼讀書,成年時到北京前門外昌盛銀號學徒,學成後任該銀號分號經理。先生酷愛武術,始學於原“北平體育研究社”。1923年有幸拜在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楊澄甫先生門下,成為登堂入室弟子。學藝四載,得授楊澄甫先生早期拳架,即正路子***108式***、太極推手、太極十三刀、太極六十四劍等。1928年楊澄甫先生應弟子陳微明之邀赴上海授藝,特將愛徒張文炳舉薦給其兄楊少候先生,繼續學藝。

  楊少候先生所演拳架由其伯父楊班候先生所傳,勢小勁剛,靈活多變,招法迅捷,出手即打,是為楊式太極技擊拳架-一小快式。據傳,少候先生性情剛烈,教拳嚴厲,喜歡出手打人,有其伯父之遺風。許多人因難以忍受而輟學,或敬而遠之,因此傳人甚少。

  楊少候先生見張文炳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功底紮實,為人又忠厚誠實,而且還是弟弟楊澄甫舉薦來的愛徒,心裡特別喜歡,將他視同為自家子弟,故將楊式太極柔身術,太極揉球功,內功功法,楊式內傳太極拳加手,楊文內傳太極小快式,太極推手,技擊應用以及太極46式刀,太極大杆等拳械精髓,傾囊傳給了張文炳先生,並祕傳《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拳譜。那時楊家傳拳內外有別,先生所學多為楊氏家中內傳功夫,所以與世之所傳多有不同。張文炳先生前後六年在兩位大師的培育下,練就了一身卓絕的太極功夫。

  先生所練的小快式,勢架低小,中正安舒,輕靈優美,小 中寓大,無中寓有,圓活快捷,動作時緩時疾;剛柔忽隱忽現,神意細微獨特,非常精彩。先生所演練的內傳太極拳加手;中正安舒,輕靈不浮,沉穩不僵,瀟灑脫俗,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動如運球,連貫圓活,神意細膩。先生推手時體鬆、心靜、神效、氣聚、勁整,步法迅捷,飄忽不定,發勁冷彈脆快,迅若雷霆,沉長綿軟,虛實潛轉,變化莫測,常於不知不覺中將人發出丈外,他對弟子常說:“太極無法,一動即法。”先生內功極深,二目銳利如電,神光熠熠,時常目露精光,使人膽寒,不敢與之直視。

  張文炳先生所傳太極拳,有一個嚴格的循序漸進的拳架練功體系。這個體系包括楊式內傳太極拳正路子***108式***、加手和小快式,傳授學員,先學正路子,繼而學習楊式內傳太極拳加手,待功夫達到基本要求了,最後才能學習楊式內傳太極小快式。此程式從不逾越,非至誠至愛弟子,不可窺其全貌,故傳人甚少。

  楊式內傳太極拳正路子***108式***類似於目前普遍傳播的楊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其姿勢高低與動作幅度皆適中,速度較慢,初學太極拳必須從此拳架學起,先求形似,後求神似,在手眼身法步皆合度的基礎上,做到圓活連貫,上下相隨,由鬆入柔,運柔成剛,漸至輕靈不浮,沉穩不僵,再加推手練習,可達相當功效與技巧。此架體用兼備,老幼皆宜,尤以健身效果最佳。因而最適合在廣大群眾中普及推廣。

  楊式內傳太極拳加手,主要是在正路子練好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招式,兩手常似抱球運轉,使拳式之問的連線更加圓活,行拳主要以內氣運身,以練腰的轉動和下盤功力為主、由鬆入柔,運柔成剛,漸至輕靈不浮,沉穩不僵。為楊式太極拳有一定基礎者習之,以增加功力,其演練速度與正路子相同,練完一套不少於45分鐘。堅持演練可以舒筋活血,順氣通絡,調節陰陽,祛病延年。

  楊式內傳太極小快式,簡稱為“小式”或“快式”,是繼楊式內傳太極拳加手之後更高層次的拳架,它是在加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內容更加豐富。小快式的風格特點與前面兩路拳有很大差異,正路子和加手,動作幅度適中或稍大,舒展大方,瀟灑自然,緩慢悠長,輕柔圓順,外形不見發勁。而小快式則不然,它的風格特點與之迥然不同,它勢架低,動作幅度小,運動速度快,步法靈活,時緩時疾,發勁冷彈脆快,剛柔忽隱忽現,招式多變,輕靈優美。但不失楊式太極拳中正安舒、鬆柔圓活、輕靈不浮、沉穩不僵、上下相隨、連貫一氣、合順自然的基本特點。小快式實用性很強,整個套路二百多個式子要在10分鐘內打完。

  學習小快式的方法與學前兩路方法不同,必須先學成一式,方可再學一式,如此一式一式完成,隨著功力的增長,每式練至純熟,從內到外成為一體,方可逐式連線,漸至一氣呵成。會小快式的人很少,先生不輕易傳人。而且先生授拳,因材施教,特別注意基本功單操訓練,教弟子都是單個教,一式一式教,在教你時我不可以在旁邊聽著看著,要在遠遠的地方自己去練。教我時候你也不準在旁邊聽著看著,也必須到遠遠的地方自己去練。弟子之間不得串學串練,教誰什麼樣,就按什麼樣去練,非常嚴格。說手時更是在沒人時才給說。這就是先生因材施教,單個傳拳的方法。先生是根據弟子的身體條件、性格和悟性來傳授功夫,使每個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故拳路不盡相同。

  師得授真傳,卻從不炫耀於世。他性格溫順“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僅尊師命,隱於鬧市,練功不輟,深研體悟太極拳真諦。在新中國建國前一直是北平昌盛銀號分號經理,收入頗豐。偶爾應一些富賈聘請到府上講授養生之道,傳授養生太極拳架。新中國成立之後,先生因工作和經濟狀況的 變故,不得已露世授拳,但大多數習者學到得僅是第一路拳, 能學得第二路拳者不多,能學得第三路者更少。因為先生擇徒慎嚴,且因材旋教,單個傳拳。如今能全面承其衣缽者僅有王秀田、李順波、樑禮、蔣林等六、七名入室弟於,這幾位老師都已過古稀、花甲之年,仍然在積極努力栽桃育裡,發現和培養人才,發揚這一國粹精華。近年來在永年縣太極拳界有點聲望者,多次千里迢迢赴京尋師訪友,聞悉到有楊式內傳太極拳傳人,為學回這楊式內傳太極拳的精華功夫,他們千方百計,苦苦追求,放下昔日所學拳架,正式拜師求教,從頭學起,循序漸進,已初見成效。

  一九七九年先生仙逝了,享年八十有一。雖然先生走了,但先生對我們的諄諄教誨依然在耳中迴盪;先生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在我們腦海中。先生雖然走了,但先生將強身健體,防身自衛,修身養性的寶貴財富留給了我們。留給了後來者,使它永放光芒!

  先生所傳的,清楚地揭示出楊式內傳太極拳傳功有序,三套拳架,各有其功效。三個相關內容,練習三層功夫,體現練功的三個階段。使習者攀登有梯,進步有法。雖同屬楊式太極拳門戶,卻有自己流派精微獨到之處,成其為楊式內傳太極拳練功的完整體系。這個體系的發展,確為太極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我們研究太極拳的流源,太極拳架的演變,太極拳技法與練法等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楊氏太極拳技擊傳統快架
楊氏內傳太極拳小快式
相關知識
楊式內傳太極拳體系
楊氏內傳太極拳小快式
楊班侯傳太極拳九訣
楊氏外傳太極拳加手
楊式太極拳體用七要訣
楊氏府內派太極拳後天法怎麼練習
楊氏府內派太極拳後天法怎麼練習
楊氏府內派太極拳
楊氏府內派太極拳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學習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