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古詩兩首》有兩首古詩。一首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首是杜甫的《絕句》。小編為二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象。

  我首先談話揭趣,揭示課題,然後讓學生自由練讀,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讀,無拘無束地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可使我發現學生在練讀中出現的問題,為下一步“正音”探清虛實。

  在理解詩意時,我只讓學生初步體會感情,自學古詩確有難度,所以教師只要求學生初步體會感情,我只是抓住古詩最凝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感情的基本特點。把對學生情感的引發,激盪,昇華,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以“情”為主線,把“讀”的活動在教學中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並在不知不覺中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絕句》寫得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通過對明媚春光的描繪,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隻,不覺勾起了鄉愁,細緻的內心活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教學時,由於學生已有了學習第一首古詩的經驗和方法了,我就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如“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品讀詩意。“說一說”:用自己的話來感受詩句,闡述詩意。“畫一畫”:根據自己對詩意的理解,用畫筆來表現、畫出詩意。“議一議”: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評價詩意。然後通過精讀感悟,小組學習,彙報學習成果。

  在彙報學習成果時,氣氛非常活躍。他們有的用朗讀的方法向大家彙報,讀得很有感情,從他們的朗讀中,能夠感受到他們對詩意的理解程度。有的用畫一畫的方法,看他們一邊看著自己的畫一邊講述著詩意,非常的流暢和貼近詩意,使我們全班同學受到了一次美的薰陶。有的用說一說的方法,你一句我一言把詩意說得頭頭是道。還有的既讀又說,把一首古詩嚼得滾瓜爛熟,一堂課下來,一首詩大部分學生都能背誦說出詩意學會運用了,但由於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程度很膚淺,所以學生的理解也沒有更深的層次。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廬山瀑布》和《絕句》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後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自學提綱的設計,符合三年級的要求,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彙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為什麼這裡不用“像”?為什麼“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我當時並沒有急於解答這些問題,而是把問題轉向全班學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麼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於《絕句》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佈:“對於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還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影片中真實的廬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著廬山瀑布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絡詩句說準觀察點後,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我佈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這星期,我在教學《古詩兩首》***《望廬山瀑布》、《絕句》***時,對如何掌握低段古詩教學的火候這一問題深感困惑,究竟該怎樣把握古詩教學的程度,才能恰倒好處地迎合低段學生學習古詩的認知水平?我處理教學時,首先是讓學生讀通讀順,對個別生字進行強調。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自主讀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或詩句,在學生互助的基礎上,教師參與指導解答。但實踐證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很茫然,只停留在現代漢語的理解層面,因此提不出不理解的字詞句,學生的解答也是風馬牛不相及,很多學生甚至對古詩中的詞語也模糊不清,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中,很多學生把“鳴翠”作為一個詞,或者“鳴翠柳”作為一個詞,也有同學把“門泊東吳萬里船”中“門泊”作為一個詞。總之,學生對古詩特殊的表達方式非常陌生,儘管他們已經能琅琅上口地背誦古詩。最後,我只能用講授的方式,講解難解字詞的意思,這讓我感覺索然無味,學生也聽得很疲塌。這不禁讓我懷疑,這種落實到字詞句意思的教學方式是否太高段化了?

  新課程標準對低段古詩學習的階段目標是這樣表述的: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此表述的核心是在低段古詩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朗讀感悟,意境體驗,感受詩話的美。但事實真能這麼理想化嗎?未然!試想,學生連最基本的詩意都不知道,又如何去體會其中深層次的意境呢?儘管現代化手段能彌補學生感知上的不足,但無法替代語言本身的感悟功能。比如:如果學生對“掛前川”不理解,又如何展開想象,把瀑布和河流聯絡在一起呢?況且,學生對意境的理解,與學生認知水平***如對詩人的背景、古詩的時代背景等資訊的理解***、生活體驗等都有關係。以理解《望廬山瀑布》的意境為例,我試圖讓學生體驗瀑布的壯觀,但學生顯得很木訥。於是,我想發揮生活體驗的功能,設問:你們見過瀑布嗎?見過的學生少得可憐,即使見過,也無法和壯觀的感覺聯絡起來。無奈之下,我又設問:見過大海波濤洶湧的景象嗎?試圖以此來替代對瀑布的體驗,但學生還茫然者居多。那麼,又該如何達成學生感悟意境、感受詩話美的目標呢?

  查閱資料時,發現以下一段資料,該資料也突出強調低段古詩教學中悟情悟景的重要性:

  低段古詩教學的三部曲──欣賞、領會、與創造:

  1、欣賞──創設情境欣賞美:

  “詩是有聲的畫”上課伊始,教師就努力營造積極的情感氛圍,以優美動聽的古曲、生動的形象畫面或聲情並茂的描述,經學生帶進古詩的意境,讓學生獲得情感的薰陶。

  課中圖文結合,或者播放一些課件圖片,使學生的情感始終被詩文的意境深深吸引。不知不覺與詩人共享當時的美景。

  2、領會──讀中悟情領會美:

  古詩是人類在特有的生活環境下寶貴情緒的瞬間靈光閃現。人們讀詩,就是要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體驗到詩人瞬間的驚喜之情。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反覆誦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意境是基本的方法;整體感悟,悟出詩情、悟出詩意、悟出詩韻是基本原則。

  怎麼讀?

  1讀: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讀: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3讀:讀議結合,合作探究疑難問題。

  4讀:讀中發表自己的理解,評價古詩的意境,詩人的內心情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5讀:誦讀,積極展示,誦出情懷。形式多樣:對詩、吟誦、遊戲、表演等。給學生提供積極展示的舞臺,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

  3、創造──拓展延伸創造美: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恰到好處的拓展延伸能使學生由“樂學”到“活學”再到達“會學”的境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

  比如:課文古詩教完後,引出一首寫法類似的古詩,讓學生自學感悟,檢查學生“得之以漁”的情況。學生會在學以致用的訓練中提高學習能力。

  還如:古詩教學完後,引導學生根據古詩的情境,給古詩配畫,給古詩配舞,給古詩配曲等。如果能將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學生通過學科間的交流、滲透、整合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美,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只要善於發現,樂於創造。勇於嘗試,就能收穫無窮的樂趣。

  理論和實踐的距離讓我對低段古詩教學的火候問題困惑非常!


猜你感興趣: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九課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兩首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兩首課文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七課古詩兩首知識點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三課古詩兩首教學建議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三課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九課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六課充氣雨衣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六課充氣雨衣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