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歷史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3日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主要是隻指在教案本、教科書、紙張、課件中,通過外顯的文字方式呈現的具體教案,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

  貞觀之治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匯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係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徵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作業:課後作業

  初中歷史教學創新思考分析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是理論的源泉。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初中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同樣來源於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絡緊密。在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與生活有關的歷史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與歷史有關的生活問題。在歷史教學中,應該把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絡起來。學生一般對平時的生活比較熟悉,把生活搬到課堂,更夠很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有利於他們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所以,創新歷史教學應該讓教學內容變得生活化。例如教師講授《新中國成立》時,課前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比如說說身邊看到的革命文物等,比如聽長輩講革命史,並在課堂分享等,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把生活融入教學,創設一定的生活教學情境,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新課改要求,教學以學生為核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這就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轉變傳統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採取有效措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開展師生互動,在互動中學習歷史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這些都離不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學識修養,更重要的是從歷史知識中學習經驗,從歷史知識中借鑑教訓。同時把歷史知識運用於現實社會,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語言表達對歷史學習也很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更多語言表達機會。例如老師講授《甲午中日戰爭》,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本節課的主旨進行了解,然後學生進行分組,圍繞課文展開廣泛討論,討論的問題有清政府為什麼失敗、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等,學生都進行了認真思考,並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出來。學生可以共同學習知識,共同進步。討論結束後,讓學生圍繞討論的問題寫一篇短文,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深印象。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創新初中歷史教學離不開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三、整合教學資源

  初中歷史教學內容非常多,知識點也非常多,而且比較零亂和瑣碎,課本上的內容多是成條分塊的,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網路,要完全掌握這些知識點,完全理解這些知識點,完全學會這些知識點,具有很大難度。歷史學習中,很多學生都是學著後面忘著前面,要記住眾多知識點存在很大困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取捨,一方面拓寬學生知識面,另一方面構建系統的歷史知識網,從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例如學習近代史內容時,教師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後,可以採用分層教學,第一個層次以外國對我國的侵略為主線,包括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被侵略史,西方列強對我國進行瘋狂的掠奪和壓迫。第二個層次以國內階級鬥爭為主線,包括包括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讓學生了解我國人們頑強的抗擊外來侵略,為推翻封建社會不懈努力。學習這些內容,老師要對教材合理取捨,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

  四、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目前我國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初中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過多注重理論教學,在不斷的理論學習中,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同時初中生有好動的特點,長時間地靜坐聽課,厭學情緒很容易產生。加上歷史學科本身與生活具有密切聯絡。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學習歷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學習抗日戰爭時,教師帶領學生參觀一些當地的抗日戰爭紀念館,或帶領學生拜訪一些抗戰老兵,聽聽他們的親身經歷,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對抗日戰爭有了深入瞭解,瞭解了日本對我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及我國人民的英勇反抗,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作者:楊麗萍 單位:迭部縣初級中學

七年級下歷史教學設計
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七年級下歷史教學設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級下歷史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歷史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歷史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七年級下歷史教學總結
七年級下歷史教學工作小結
七年級下生物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地理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地理教學設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