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人生猶如一本書,愚蠢者草草翻過,聰明人細細閱讀。為何如此.因為他們只能讀它一次。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美好的人生

  作者:杜相權

  前言

  本書採用的是方便易懂的敘述模式。字數不多,但是卻能給人類,給世界一個正確的方向。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取決於一個方向。就像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如果人類所有的事情都取決於一個方向的話,那我們就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方向。反之,選擇其他方向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找到每一件事情的方向在哪裡。但是方向又要怎麼決定它的對錯呢?所以,這就是本書要講的東西。我們要去找到對的是什麼,錯的是什麼。哪一個方向才是正確,哪一個方向又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一切,只有瞭解一切之後,我們才會知道哪一個方向是正確的。不然的話,如果我們都還沒有了解一切的話,那我們怎麼又會知道我們的方向在哪裡呢?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切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找到正確的方向才能找到正確的人生。

  人類的本性——

  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但是很多人都不瞭解人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並不是瞭解所有的一切。我們所知道的東西都是一知半解,或者存在錯誤。所以,當我們還沒有真正瞭解一切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知道我們具體該做些什麼。一旦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具體該做些什麼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會存在錯誤。一旦我們所做的一切存在錯誤的話,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存在錯誤。一旦我們的人生存在錯誤的話,那我們就不會得到一個美好的人生。所以,如果我們要想得到一個美好的人生的話,那我們就必須要先了解一切。只有瞭解了一切之後,我們才會知道一切的真實面目是什麼?

  那我們又要從哪裡開始瞭解呢?

  我想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們作為一個人,肯定要先了解我們自己。如果我們連我們自己都不瞭解的話,那我們都在做些什麼?是不知所措的一切嗎?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人類的本性。

  說到本性,我們會認為是什麼?可能會有很多答案?但是往往很多答案都是錯誤的。

  舉個例子:有人說是善?但是剛好,善反過來可能就是惡?如果說是美?但是反過來就是醜?所以,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那到底人類的本性是什麼呢?

  我們從剛才的例子就能找到答案。

  首先我們來看:善惡美醜為什麼會存在?那是因為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事物的時候它才會出現。比如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善良的環境。他的本性就會變成善。如果一個人生活在惡的環境,那他的本性就會變成惡。生活在美的環境就會變成美,生活在醜的環境就會變成醜。所以,善惡美醜是隨著環境而改變的,如果我們不被環境所改變的話,它就不會出現。

  所以,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人類的本性是《無》。之所以有善惡美醜是因為有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事物它才會出現。如果我們不被這些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事物所改變的話,它就不會出現。所以,人類的本性是《無》。

  那現在問題又來了?既然人類的本性是《無》。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什麼都不用做了,什麼都不用聽了,也什麼都不用。我們保持一個《無》本性就行了。不是。我們還是得吃飯,還是得喝水。還是得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那如果們又要做著一切的時候,本性不就不存在了嗎?不是《無》嗎?在我們去做著一切的時候本性怎麼又會是《無》呢?

  所以,這是我們先要去了解的一個問題。當我們做著一切的時候,我們的本性是什麼?

  答案就是《鏡花水月》

  我們來分析一下,什麼叫鏡花水月。顧名思義,就是鏡子裡的花和水中的月亮。

  那我們的本性和鏡花水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關係大了!我們既要保持人類《無》的本性,又要做著我們該做的一切。所以,我們只有瞭解到鏡花水月才能既保持我們《無》的本性的同時,又能去做著我們該做的一切。

  什麼意思呢?比如鏡子裡有一朵花。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這是一朵花。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知道這朵花是什麼顏色的,長什麼樣子?但是我們又知道這朵花是不真實的。它只是在鏡子裡而已。所以,它不會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但是在我們沒有被這朵花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的同時,我們又清楚的觀賞了這朵花。同樣,水中的月亮也是一樣。我們可以清楚的觀賞月亮,但是我們又知道它是水中的月亮,並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也不會被這水中的月亮所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所以,我們只有瞭解到鏡花水月才能保持我們《無》的本性的同時,又能做著我們該做的一切。

  那現在問題來了,當我們做著一件善事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善,當我們做著一件惡事的時候還是會出現惡,那怎麼又會是《無》呢?

  沒錯!善惡指的是本性之外的善惡。就是《無》之外的善惡。並不是本性的善惡。因為本性是《無》,所以善惡只是《無》之外的善惡。就比如鏡子裡的善,水中的惡。我們知道它是善,我們也知道它是惡。但是他只是在鏡子裡和水裡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善惡指的是本性《無》之外的善惡,並不是本性的善惡。之所以很多人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從善的角度出發的話會相對好一些,用善的角度來教育的話會好一些。就像快樂和煩惱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相對的。但是我們會喜歡快樂多一些,而我們不會喜歡煩惱。但是快樂和煩惱也是鏡花水月。不僅如此,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鏡花水月,世間的人情事故也都是鏡花水月。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問題。

  那現在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世間的一切不都不真實了嗎?明明很多東西都是真實的,我們為什麼要把它看作是鏡子裡的花和水中的月亮呢?

  並不是這樣。我們說的鏡花水月並不是要我們把一切都看作是鏡花水月,而是我們要通過鏡花水月的例子讓大家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就像我們看見一座房子,它確實是真實的。就像我們看見一輛車子,它也確實是真實的。但是房子是房子,車子是車子。我們還是我們。房子和車子在那裡,而我們卻是在這裡。我們不能把房子和車子和我們融為一體。我們不能把房子和車子裝進我們心裡。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無》。所以,房子和車子只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它並不能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

  所以,鏡花水月只是讓我們瞭解所有的一切只是我們《無》的本性之外。

  所以,世間上的一切也是如此,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我們還是一樣可以愛我們所愛,做我們所做。只是這些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而已。

  那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呢?

  我想這個問題並不難,我們說了,人的本性是《無》。那如果我們用另一種東西代替了我們《無》的本性的話,那我們就會失去我們的本性。或許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都已經變了質,變成了另一種《人》。所以,我們不能被外在的東西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

  所以,本段主要講了點。如果單從人類的本性來講的的話。人類的本性是《無》。如果從人情世故來講的話。人類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而不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內。我們只有瞭解到我們《無》的本性和了解一切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才是真正的瞭解自己,瞭解人生。

  所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我們要了解我們《無》的本性。

  不要把世界上的一切和我們的本性融為一體。這樣我們將會被物質上的東西所迷惑我們的內心。導致我們看不清真實的自己,真實的人生。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會形成一個包圍圈,我們只有從這個包圍圈中走出來才會看清一切。

  所以,迴歸本性,瞭解人生。

  我們要用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去看待世界,才會把一切看得真實,看得透徹。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我們身在這座山裡,並不能看清這座山真實的樣子。同樣,如果我們不能走出這個世界之外的話,我們也同樣看不清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

  本性看上去是有,實際上是《無》。有指的是眼前的一切。《無》指的是我們不能被眼前的一切所迷惑。所以,本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迴歸本性,才能看清這個唯一的真理。

  人類的幻想——

  上一段我們講了,人類的本性是《無》。我們只有迴歸《無》的本性才能看清世界上的一切。否則,我們就會被世界上的一切所迷惑我們的內心。那現在問題又來了,到底是什麼迷惑了我們的內心呢?我們要怎樣才能迴歸我們《無》的本性呢?答案只有兩個,一個是《幻想》,一個是《現實》。我們只有不被幻想和現實所迷惑,才能迴歸我們《無》的本性。

  我們首先來說幻想。幻想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如果我們不能從幻想中走出來的話,我們就永遠不會回到我們《無》的本性。所以,我們要從幻想中走出來。

  那我們都有哪些幻想呢?

  一、活在過去和未來

  我們先來說活在去。之所以有的人會活在過去是因為某些事情在他們的心中一直都看不清,想不透。或者留戀,或者悲傷等等。很多事情都會讓我們活在過去。但是我們主要說的不是為什麼會活在過去。而是我們主要說的是一旦我們活在過去的話,我們的思想就會被某些事情所佔據。如果我們的思想被某些事情所佔據的話,那也就意味著我們此時的本性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無》。所以,一但我們的思想被某些事情所佔據的話,我們的本性就會變成過去的某些事情。所以,不要總是活在過去。

  但是我們所說的不要活在過去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回想以前。我們可以回想以前,但是我們不能總是被以前的一些事情所佔據我們的內心。我們可以回想以前,但是我們要知道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從前。因為從前畢竟是一種回想而已,並不是我們此刻的人生。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

  同樣,活在未來的人也是一樣。我們不能總是被未來的一些幻想佔據我們《無》的本性。因為未來始終是一種幻想。哪怕這種幻想的思路是清晰的,是明確的。但是它還是一種幻想。還是會佔據我們《無》的本性。

  所以,我們不能總是被過去的一些事情和未來的一些幻想所佔據我們《無》的本性。因為過去和未來會影響我們此時的清醒,會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正確的方式。所以,一旦我們被過去和未來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的話,那都是一種幻想。

  所以,我們之所以說過去和未來是一種幻想的原因是因為只要是影響到我們《無》的本性東西都是一種幻想。哪怕是我們都已經把它看作是在我們《無》的本性之外,但是我們還是要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另一個地方。

  所以,不要總是活在過去與未來之中。

  二:讓命運多一份客觀

  浮世的曲折,風雨的無奈,這些都不是悲哀的藉口,生命的吸引力就在於我們用智慧去面對命運裡的那些艱難,誰也不是一無所有的人,看生命活靈活現的存在,這原本就是命運的一種美好,生活從來就沒有真正一團糟,糟糕的是生活信念的傾倒,尊重生命裡的那些長遠與深厚,收集生命裡所有的幸運與快樂。

  有時候,我們主觀地認為焦慮是來自於生活的成本和生活的壓力,卻往往忽略了一個人的心地才是容納和化解這些因素的重要平臺。還心地一份自然和平衡,不要讓那些不良情緒干擾,懂得生活的規則,不是放棄,而是提起,不是逃避,而是面對。

  我們理解的放下,不是傷痕累累的無奈,而是心地開闊的一種勇敢,有許多往事早已塵埃落定,甚至是散去的塵埃,我們對命運的認識,不是固守命運的那些傷痛,而是尋找生命的積極力量,重新認識和創新人生,賦予生命原本的美好和自在。

  如果很多東西看不慣,那麼你會發現,永遠都有看不慣的人和事出現在眼前。既然阻擋不了它們生,就不要詛咒它們滅。物生物滅不由我,不必白忙活。學不會接受,至少先沉默。如果自己都不能開心生活,還去指責別人做什麼。

  所有的悲喜交替,都抵擋不住歲月的消磨,所有的悲觀不過是輸給了脆弱,所有的懦弱無非是一場軟弱,換個角度看世間,換個心情面對世間的黑白悲歡,有緣來人間,相聚應相憐,相識是因緣,相別還重見,莫怨緣分淺,世態總是依然。

  人生恰如遠行,何苦自找辛苦,客觀一點,超脫幾分,不要把生活活成一場活該的痛苦,淡化那自以為是的自我針對,更要冷靜地去處理那頭腦發熱的自我猜疑,更要客觀地對待那自己製造的麻煩,那針尖對麥芒的敏感,更是憑空增添自己無事生非的苦惱。人生捨得什麼?捨得自我的偏執和無聊。

  生活的客觀,生活的起伏,看似尋常總崎嶇,謹慎地對待生活裡的那負面情緒甚至是憂鬱,不要讓它對生活產生巨大的折磨,沒有什麼痛苦可以揪住不放,學會盡快地調整自己的心態,生活的故事從來就不存在輕而易舉,活好走在風雨中的自己。

  三:總有人看不慣你

  敢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人,

  從來就不會弱到哪裡去。

  1923年魯迅先生與其兄周作人失和,原本關係密切的兩兄弟卻因一句流言讓彼此有了隔閡。

  郁達夫在《回憶魯迅》中記錄道:“周作人氏的那位日本夫人,甚至說魯迅對她有失敬之處。”

  一生都在流言蜚語中度過的魯迅先生,卻未想到連身邊親近的人,都可以出語中傷自己,這也是他一生中難以釋懷的傷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許多八卦評價、議論紛紛,就是在這個圈子平地而起流傳開來的。其實,流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輩子離不開人間煙火的你,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些隨時突如其來的中傷。

  流言,這輩子誰也避免不了

  因為眼光的狹隘和思維的片面,每一個人都難以逃脫被他人誤解的情況。晚清大臣李鴻章是一個明眼人,可到了最後,歷史卻不為他的價值買單。

  因為《馬關條約》,那個喪權辱國的賣國賊標籤,便惡狠狠地貼在了他臉上,百年過後,每每讀到此,仍不乏有人為此氣得捶胸頓足。

  其實,說《馬關條約》是他籤的,實是冤枉了他,對於喪權辱國的局面,他向來鐵骨錚錚,力挽狂瀾。當時日本人只給予了李鴻章兩個選擇:籤和不籤,他深知自己肩負重任,咬牙不籤,卻被日本人怒用槍托打在他頭上,鮮血直流,但他面無懼色。

  可他畢竟是慈禧的一枚棋子,正忙著籌備壽宴的慈禧不想打仗,她告訴李鴻章,不管日本人什麼要求都得答應,那種無奈,只有李鴻章一人知道,這個賣國的黑鍋,就順利成章地安放在了他身上。

  帝國黃昏,英雄總是寂寞,對於李鴻章的境遇,梁啟超也不得不感慨:“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

  每個人總是容易被一件帶著汙點屬性的事件所矇蔽,由此,事實便離我們漸行漸遠。倒是那些受冤枉的人,心裡不好受,也是在所難免的。

  蒙受汙點,未必是做人失敗

  宋玉是戰國時期的一流楚辭作家,他一篇《登徒子好色賦》可算把登徒子害慘了,至此千年,“登徒子”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詞。

  可是,登徒子真的就是好色嗎?故事起因是登徒子嫉妒宋玉受寵於大王,故說宋玉文雅牢騷,重女色,會影響大王的名聲。

  宋玉是這麼對楚襄王詭辯的:我宋玉身邊傾國傾城的美女一堆,我眼睛都不眨;而這個登徒子的老婆長得蓬頭卷耳,齙牙稀疏,彎腰駝背,身上又長滿了疥瘡和痔瘡。就是這樣一個奇醜無比的女人,登徒子居然還跟她生了五個子女!大王您仔細想一想,我倆到底誰是好色之徒?”

  這強大的混蛋邏輯簡直讓人無力辯駁,也只能可憐登徒子一生甚至萬世都得揹負上這個好色的汙點,可是人無完人,這樣想來,也沒什麼好據理力爭的了。

  你不需要人人認可

  美國科研人員曾做過一項名為“傷痕實驗”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中的志願者需要扮演身體有缺陷,尤其是臉部有傷痕的人,然後觀察陌生人對這些有缺陷的人的反應如何。

  首先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了一個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並由專業化妝師在志願者的臉上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假傷痕。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到了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什麼也沒有不同。

  有些人活得太緊張,做什麼事都需要別人的認可似乎才能安下心來,可到頭來,即使載譽而歸,內心卻依舊空虛。

  義大利文學家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背後的反對聲音,對比那些畏首畏腦害怕得不到他人認可的人來說,前者往往更容易事成功。

  對於背後的蜚語,不必生閒氣,也懶得對質。但在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對於一些無端的指責,你得堅毅地站出來,溫柔地推翻他們。

  這個世界比我們想象中的複雜,而當一個人做到了看清一個人而不揭穿、討厭一個人而不翻臉時,就懂得了慈悲。而這些慈悲的力量,才會讓你真真切切地明白,什麼才叫社會,什麼才叫做人生。

  

人生的選擇散文文章
人生的價值文章
相關知識
哲學與人生的文章
有關勵志人生的文章
勵志感悟人生的文章
關於感悟人生的文章
感慨人生的文章
人生的文章
啟迪人生的文章
積極勵志人生的文章
關於勵志成功人生的文章
各種勵志人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