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觀書有感的詩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作者簡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觀書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的詩意鑑賞

  這是一首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一鑑”的“鑑”,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鑑”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裡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汙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於“它”的意思,這裡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並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裡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麼這麼“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於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汙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麼一種細緻的情態。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高中語文修辭手法講解
觀獵原文翻譯及賞析
相關知識
朱熹觀書有感的詩意
觀書有感的詩意
觀書有感的詩意是什麼
觀書有感的詩意解釋來了解吧
觀書有感的意思
觀書有感的意思
觀書有感朱熹閱讀答案
觀書有感其一的詩意是什麼
觀書有感朱熹
朱熹讀書方法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