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勵志文章兩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放棄的過程往往是令人痛苦的,所以我們會想要拼命地留住那些在自己虛構世界中的美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美文勵志文章·人生成熟,從忘記公平開始

  公平,作為一種先驗真理,始終不曾存在。公平當然值得追求。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在追求的過程中,對公平的感知往往會逐漸次要,直至渾然未覺。之於內心強大的修行,這或許是莫大的幸事。

  這些天看知乎,兩個問題印象頗深。其中一個問,“你在知乎上見過的最不公平的事是什麼?”

  有高票答案這樣寫:“最大的不公就是靠晒照吸關注吸贊同。”話有所指,但答主略有些苛刻。

  如果用心戮力地讀書、求職、打拼,是多數人的奮鬥模式,擁有過人的容貌是天賦,精緻地打扮、展示,也算不上捷徑。

  不主流,未必不合理。關於他人的歡笑與痛苦,我們時常輕率地界定,並任由成見滋衍,到最後,也分不清是為厭惡而抨擊,還是為批評而嫌棄。

  生而為人,都是苦樂交替,誰也不必看低誰。

  另一個問題是更具體的經歷,幾乎引發關於社會階層的爭論。題主說:

  我1歲來到上海,在上海一直讀到初三,成績一直是年級前十,初三按我的成績進上海四大高中沒問題。然後因為戶籍問題,上海不讓我讀高中,於是我回到江蘇讀高中。由於上海和江蘇教育理念不太一樣,回去後直接變成年級倒數。

  但是經過我的努力,三年後考上了江蘇省的一所985大學。又過了四年,我即將畢業,拿到了份10w年薪的offer,地點也在上海,我的父母都以我為榮,我也很自豪能改變家族的命運,從此不用被人嘲笑被人鄙視,不用像父母一樣每天凌晨5點起床去搶攤位餬口,不用忍受一家人擠在7平米的棚戶區。

  但是昨天有初中同學把我拉進了我們的初中群,我才發現當初那些上海本地同學大都高中就出國了。一部分大學出國的,而留在國內的,父輩也大都給買了房,可以說,我算是我們班混的很差的一個。

  和他們敘舊,我發現七年的時間早已拉開了我和中產階級家庭子女的差距。他們的談吐,氣質,視野都不是我能比的。當我在老家挑燈夜戰備戰高考時,我的同學早已在美利堅交換生家庭感受國際視野。 我本以為我已足夠優秀,可沒想到,差距依舊如此之大。

  為此,題主問:“努力了七年卻依舊被中產階級家庭子女完爆,我該如何調整心態?”

  道理都好講:人生是場長跑,題主卻當成了衝刺。人生的意義在超越自己,題主卻始終關注他者。但和題主持同樣觀點的,想必不在少數。

  不知不覺之間,“成功”已經是四海皆同的人生指標,而打小的教育則不斷明示暗示:不夠成功,只因不夠努力。

  可很多事情,個體再努力,能改變的也很少。拿題主的例子來說,出生地和教育政策,無力影響。階級導致的收入和眼界差距,更是難以企及。如此勤勉,卻終遭“完爆”,意難平也不難理解。很自然地,免不了要問一聲:為什麼如此不公平?

  其實,作為一種先驗真理的公平,始終不曾存在。而人告別幼稚的一大標誌,就是放棄對此類公平的執念。

  為了具象的目標而奮鬥,譬如學歷、職業、收入、地位,固然勵志,卻註定是遙調長路。若是加上沿途的左顧右盼,要在較量中尋找優越感,就愈加荊棘密佈。茫茫人海,有一席之地已如此艱辛,硬要一片出頭天,更是難上加難。

  相應地,為自己的努力卻悠然很多。明白慾望、貪圖,也知曉瓶頸、短板,規劃方向、設定目標,便更切己、更從容。假使每個節點都少不了橫向比照,缺乏時間線上的規制與綢繆,必然因急躁而焦慮。

  對這位提問的童鞋,調整心態的起點,是放寬考察的時段,將自身努力從與旁人的對標中解脫出來。

  積極點說,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人生一世,最快樂的不就是既見容於社會,又忠於自己?而率性一點,聽王朔的,什麼成功,不就是掙點錢,被傻X們知道。

  說到底,在各自的跑道上,真正的公平是,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

  與其為公平與否躊躇神傷,不如將目光投向未來。決定自己10年之後面貌的,並非客觀的物化條件,而是此時此地的格局。

  很多文藝的人愛援引穆旦的《冥想》,其中一句“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簡直像為牢騷與憤懣度身定製。可這首詩有著更完整的版本: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裡,

  我只覺得它來得新鮮,

  是濃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勞作、冒險。

  彷彿前人從未經臨的園地

  就要展現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對著墳墓,

  我冷眼向過去稍稍回顧,

  只見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亙古的荒漠,

  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未見生命的突泉,就為生活的“普通”而傷懷,分明還年輕,便抱持回望人生的暮態,未免折損了穆旦詩裡的英雄與壯闊。而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這是羅曼·羅蘭說的。

  公平當然值得追求。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在追求的過程中,對公平的感知往往會逐漸次要,直至渾然未覺。之於內心強大的修行,這或許是莫大的幸事。

  美文勵志文章·放棄的勇氣

  每個希望獲得心靈寧靜的人,都必須學習並掌握取捨的藝術,以此來鞏固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並攝取更多的東西。然而,將此付諸實踐卻著實困難。孩提時代,我們的生活是那樣的無憂無慮,無論是生理需求還是心理渴望,即便是存有貪念或任性的要求,也能及時從關愛我們的大人那裡得到滿足。由於年齡尚小,還沒有經歷過必須把慾望放在其他應當優先處理的事情之後,更不理解人生有時候會要我們放棄一些東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懂得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我們權衡利弊做出選擇,在不同的因素制約下有所取捨。故而,犧牲掉某些既得利益也是在所難免的。

  西班牙哲學家桑塔延納曾經指出,人生中的艱難大都不是在愛與惡之間進行抉擇,而是要在一種善與另一種善之間做出選擇。比方說,某個年輕人想要發揮出自己的組織力和創造才華,渴望成為一名卓越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員,或是普度眾生的宗教佈道者。顯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即選擇只有舍或得而已。這個年輕人很有可能在面對多種工作選擇時躊躇猶豫、無所適從。誠然,他可以在腦中逐一勾勒出不同職業的大致走勢,但若想有一番大作為,就必須拋棄大部分的渴求,以成就最為理想的那一個。

  在情感世界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年輕人在沒有固定的伴侶之前,往往會比較輕浮,四處“拈花惹草”,他們的興趣和慾望常常很自然地從一個目標轉移到另一個目標,這其實能夠理解。但我們畢竟處在一個強調一夫一妻的社會,成年人如果還繼續像年輕人一樣在感情中搖擺不定,那麼勢必會為自己、乃至家人的幸福帶來災難。

  幼年時代的我們並不懂得,有時候一種慾望與另一種慾望是難於屈就的,二者間也無明顯的優劣或高下之分。因此,在成長的歷程中去學習並領會舍與得間的藝術,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生命中的一致性及多面性

  開弓沒有回頭箭,時光一去不復返。童年和青春期那個變著法子想要擺脫掉的弱小的自我,再也無法重新回到我們的世界中。當然,世事無絕對,總有人巴望著倒轉時光;有些男人穿著入時,彷彿自己仍是個棒小夥,繼續過著年輕時歡樂的日子。而有些女人仍穿著童年的花裙子,在情感路上隨風而舞。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不可逆的存在,無論看起來如何真切,終是難與實際生活相容的,更不要說長久維持了。

  或許,人類的存在方式就是必須告別過去的生活,才能步入人生新的階段,並由此逐漸趨近成熟的愛,開啟成人世界的成就之門。

  一個人只有在深刻領悟到生命中一致性和相異點的含義之後,才能夠學到自我尊重。作為成年人,只有勇於擔負責任、在自主選擇的領域勤奮努力,才能收穫成功包括愛情、婚姻、工作和愛好等等。不單需要在口頭上大膽地表明自己不是一個直率、渺小且冷漠的人,於內心裡,也能真正相信這些。我們必須告誡自己:“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就像拋進池塘裡的小石頭。每一投擲都將泛起漣漪並蔓延到生活的水域中。”

  放棄的過程往往是令人痛苦的,所以我們會想要拼命地留住那些在自己虛構世界中的美好。的確,如果我們高高興興地回到童年,繼續沉迷於不現實的白日夢,把自己想象成曾經憧憬的大眾情人、曠世英雄或科學巨人,這樣做似乎也無礙他人。但如若我們試圖複製童年時代的浪漫幻想,或是推翻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圍牆,這種做法就非常危險了。

  最終,我們必須拋棄那些過度的佔有慾,這包括對孩子、親友、甚至是摯愛的人。用著名作家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的話來說就是:大度地“鬆開你的雙手,並說聲再見”。這樣的放棄絕不只是留於口頭,對那些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和抱負,我們必須從內心深處清醒地喊出“不要了!”並意識到這樣的放棄對我們意味著什麼,以及對自己應該抱有什麼樣的要求。

  約書亞·羅斯·李普曼簡介:

  約書亞·羅斯·李普曼1883—1936,猶太人,美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是一位在美國家喻戶曉的牧師,也是很多人的心靈導師。美國眾多知名人士,包括馬丁·路德·金、約翰·肯尼迪、拿破崙·希爾、芭芭拉·史翠珊、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都是他的擁躉。

  他曾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國際頻道上主持心理節目,每次廣播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國聽眾。上世紀中葉,李普曼以主教的身份寫作了本書,希望世人能夠體會到心靈的祥和平靜才是生活的至上法則,金錢、權利不過是俗世眾人追逐的表面幸福。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文勵志文章精選兩篇
關於樹的優美散文
相關知識
美文勵志文章精選兩篇
美文勵志文章兩篇
青春唯美的勵志文章大全
美文勵志文章
美文勵志文章
微信圖文勵志文章
高中作文勵志文章
高中語文勵志文章欣賞
經典的英文勵志文章
青春散文勵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