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熱症發病過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按腸套疊發生部位,有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將其分為原發性腸套疊和繼發性腸套疊,繼發性腸套疊多見於腫瘤、創傷及手術後和腸道的炎症性病變等。那麼腸套疊病因有什麼呢?下面和小編來看看吧!

  腸套疊病因:

  原發性:

  發生套疊的腸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顯的器質性因素,佔小兒腸套疊數的75%~90%,成人僅10%~15%為原發性,嬰幼兒腸套疊發病年齡多在1歲以下,5~9個月乳兒的發病率最高,2歲以上逐漸減少,多發於氣候變化較大的季節,特別多見於春秋季節,此季節上呼吸道和淋巴結的病毒感染較多,可能致腸蠕動失去正常的節律性,或形成痙攣,此外嬰幼兒的食物性質突然改變、食物過敏、腹瀉等都可能成為腸套疊的促發因素,新生兒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在生後數年內才逐漸固定附著於後腹壁;因系膜過長,鬆弛,致使回盲部遊動過大,是該部位腸套疊發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腫瘤:

  是成人腸套疊最常見的原因,腸道的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纖維瘤及癌腫等均可引起繼發性腸套疊,這是因為回盲部或其他腸段如有腫瘤存在常會導致腸蠕動失常,而成為引起套疊的誘套點,Felix分析1214例腸套疊,小腸套疊668例,其中383例57%為腫瘤,116例30%為惡性;結腸套疊546例中379例69.4%為腫瘤,其中261例69%為惡性,Nagomey統計2/3結腸套疊和1/3小腸套疊為癌腫,後者70%為轉移癌,小腸套疊以絨毛狀腺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各種息肉包括Pentzjeghers綜合徵等良性病變為多見,十二指腸良性腫瘤引起套疊較為罕見,Orenstein曾報道1例絨毛狀腺瘤致十二指腸空腸套疊併發胰腺炎,Jennings亦報道過1例脂肪瘤引起十二指腸套疊。

  創傷與手術:

  腹部創傷及手術後發生腸套疊的報道日漸增多,Duncan因腹部創傷行剖腹術586例中,21例發生術後腸梗阻,其中6例28.6%為腸套疊,值得注意的是此6例原無小腸損傷,但多伴有休克和肝損傷,咸陽市第二醫院曾收治1例銳器所致的多發性小腸損傷,剖腹後見損傷鄰近腸管形成多部位套疊,實屬罕見,腹部手術後的腸套疊常見於部分胃切除,畢Ⅱ式或Roux-Y胃空腸吻合術後,治療肥胖症的空迴腸短路分流和各種腸造瘻術後。Cooperman報道闌尾切除術後殘端套疊多在術後2周發生,也有至術後6年出現症狀者,對創傷或腹部手術後發生腸套疊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測可能與腸壁血腫,水腫,粘連,腸道功能紊亂,電解質失衡,腸腔內建管及慢性腸擴張,腸吻合口對位不良有關,腹部創傷和手術後多為小腸型套疊。

  其他原因:

  腸道炎症引起腸蠕動紊亂,主要有侷限性迴腸炎、非特異性回盲部潰瘍、急性迴盲瓣炎、急慢性闌尾炎等,此外腸結核、菌痢性或傷寒性潰瘍者可引起腸套疊,先天性畸形如Meckel憩室、盲腸缺如、回結腸成直線連線及腸蛔蟲病、小腸氣囊腫、特發性過敏性紫癜腸壁血腫等都是繼發性腸套疊的少見病因。

  腸套疊的手術治療方法:

  1手術適應證:①非手術療法禁忌症的病例;②應用非手術療法復位失敗的病例;③小腸套疊;④繼發性腸套疊。

  2腸套疊手術復位術

  手術前應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禁食水、胃腸減壓,必要時採用退熱、吸氧、備血等措施。麻醉多采用全麻氣管插管。

  較小嬰兒可採用上腹部橫切口,若經過灌腸已知腸套疊達到回盲部,也可採用麥氏切口。

  開腹後顯露腸套疊包塊,檢查有無腸壞死。如無腸壞死,用壓擠法沿結腸框進行腸套疊整復。如復位困難時,可用溫鹽水紗布熱敷後,再作復位。腸套疊復位後要仔細檢查腸管有無壞死,腸壁有無破裂,腸管本身有無器質性病變等,如無上述徵象,切除闌尾,將腸管納入腹腔,按層縫合腹壁。對不能復位及腸壞死的病例,應行壞死腸段切除吻合術。

  注意事項

  無論是空氣灌腸復位還是手術復位,近期都有腸套疊復發可能,因此家長如發現孩子又出現陣發性哭吵、嘔吐、煩躁不安等症狀,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除急性腸套疊外,尚有慢性複發性腸套疊,多見於成人,其發生原因常與腸息肉、腫瘤等有關。多呈不完全梗阻,故症狀較輕,可表現為陣發性腹痛發作,而發生便血的不多見。由於套疊長可自行復位,所以發作後檢查常為陰性

腸熱症發病過程
肛門癌的臨床症狀有哪些
相關知識
腸熱症發病過程
腸熱症發病過程
白癜風的發病過程介紹
白癜風發病過程是怎樣的
艾滋病的發病過程
小兒肺炎發病過程
計算機病毒的發展過程呈現什麼特點
計算機病毒發作過程怎麼樣
計算機病毒發作過程怎麼樣
腸胃炎發病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