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祭祖的情感散文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正是在祭祖這一時刻,人們面對先人做出內心宣示與共同勉勵:感激所有施恩於己之人,懷念所有對家庭與社會做過貢獻之人,立志做一個不負先人厚望、奮發有為、德行高尚之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回老家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場景在今年清明節又再次被印證,清明小長假第一天是陰天,第二日便是小雨。爺爺輩的們提早看了天氣預報,在放假的前兩日爺爺就給爸爸打來電話:“孩子,清明當天有雨,我和你們幾個叔伯叔父商量就定在4月2日早飯後去祭祖”,爸爸聽完便直答應:“爸,那好吧,鞭炮、獻世、紙巴、冥幣······我提前準備好,我們一大早就回去。”

  天剛矇矇亮,還沒來得及吃早餐,爸爸就叫我們趕快出發,其實回老家開車也就半小時的功夫,也沒必要那麼趕的,可爸的心思我明白,他是想早點到,想和爺爺多呆呆,兩週前他還陪爺爺去郊外踏青啦,也才幾日啊。別看爸爸平時對我們要求苛刻,他的內心是很細膩的,尤其是感情方面,儘管我已經長大了,可在爸爸的眼裡我依然還是那個沒長大的孩子,每次出差前他都要千叮嚀萬囑咐。

  以前,在農村教書時離老家近,差不多每年都會回去祭祖,進來這兩年由於工作、生活的原因,都沒能趕回去,是挺遺憾的。馬上要回老家了,心裡著實高興,今天的天氣也格外晴朗。噼裡啪啦,剛一進村口就能聽到鞭炮聲。每到這個時候,是村裡最熱鬧的***除了過年外***,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聚集在一起,去祖先的墳頭磕頭掃墓祈福。到爺爺家墹塄下了,爺爺聽到狗叫聲,急忙從家裡跑出來站在門口的坡坡上四處張望,叔叔、姑姑他們陸續也都從家裡出來了,爺爺見了我激動的眼淚都下來了,我趕快上前幫他拭乾,到了家裡,爺爺從櫃裡取出各種好吃的邀我一一品嚐,我高興的合不攏嘴。聽說我們快到了,他們做好飯等我們一起吃,看到飯桌上已經擺好的飯菜口水在嘴巴里不停地打滾,爺爺發話後,大家才紛紛動筷。

  祭祖還是有講究的,清明節時,不管是新墳還是老墳祭掃過後不能二次再去祭拜,我們管家的老墳涉及到的家庭較多,雖然平時大家由於各種原因很少來往,但祭祖的時候會聚集在一起。有的居住在西安、內蒙等大城市,有的在商洛市各縣區,還有的在老家; 有的昨天已經趕到老家,有的今天一大早才往回趕,一大家子要聚齊還得需要一定時間的。這一天最高興的就是小朋友們,他們天真爛漫,沒有煩惱,像個快樂地麻雀般嘰嘰喳喳地鬧麻了,一年見面一次不容易啊。之所以讓孩子們也來上墳,坦率地說,一方面是起一種教育效果,告訴他***她們***祖上先人們是多麼的不容易,不要忘本。另一方面則是一種示範性,要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懂得感恩,尊老愛幼。如此這般地一代傳承一代,日子久了這個就成為了一種傳統和文化。是啊,祭祖是如此,許多的事情也是這樣的。爺爺說時間還早,那我們就先去給新墳掃墓,等大家聚齊了我們再去老墳。吃完飯,爺爺帶隊,爸爸、叔叔、姑姑們、還有我們這群小孩便帶上提前準備好的祭祀用品前往新墳。

  我們家的新墳主要是爺爺的父母和我的奶奶,新墳在爺爺家方向的前面,距爺爺家有1500米左右,奶奶去世時這條路就挺寬敞的,一輛大車可以開得過去,只是當時還是泥路,如今這兩年國家政策好啦,把路拓寬了不少,兩輛車可以錯開而過,而且村村還都通了水泥路。臨靠公路的左側有條河,小時候沒通自來水時,家家戶戶就在這條河裡吃水,現在通了自來水了,河裡的水草叢生,以前去河邊的路現已經讓雜草侵佔了,不過河水依然清澈見底,叮咚的流水聲像是在撫慰我們悲傷的心。到墓地後,看見奶奶慈祥的照片,心想不知道她在天堂過的怎麼樣?奶奶走的時候我剛好期末考試,沒能趕回去為奶奶送最後一程,現在想來挺遺憾的。爸爸清了清周圍的雜草,我們先在周圍的樹枝上掛紙巴,然後擺上水果、蛋糕、涼麵,接著燒黃紙、冥幣、放鞭炮,最後叩首,要叩至少3下,少了就是對已故的人的不敬。臨走時,看到山上有不少野花,開得絢爛,我便摘了一些放在祖爺爺、祖奶奶和奶奶的墓前,希望他們在這些花朵的陪伴下在天上快快樂樂的過好每一天。

  從新墳回來,我們在爺爺家稍作休息,便趕往集合地去和同姓們一起前往老墳,老墳在小溝裡面,進去還得走5裡多地。暖洋洋的陽光照在身上美美噠,軟綿綿的春風拂在臉上暖暖的舒服極了。我們一個宗族的,由老人帶隊,小輩們跟在後面。去老墳的路是小路,兩人並肩走有點擠恰,因為路下面有河,雖然已經春意濃濃了,但掉下去可能會感冒的,我們就一前一後錯開走,隊伍在這個蜿蜒的小路上拉開好長的戰線。小路兩旁的小草從土地中探出了腦袋,東看看,西望望,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草叢中開滿了不知名的小花,有黃的、白的、粉的給小路增添了不少色彩,令這個節日少了點哀傷。小路右側的小河,河水輕輕淺淺,河底沙石清晰可見,時不時地還能看見小魚兒在河中游動的身影。你一言我一語,不一會就走到了墓地,由於時間久遠,老墳已經看不出具體的位置了,一個年長的爺爺給我們指了指一個大概位置,然後做了下分工,我們年齡小的拿著鐵鍬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了一番,叔伯叔父們把各家帶的祭祀用品取了出來,我們先把紙把分別掛在周圍的樹上面,然後擺上各家各戶帶來的獻世,接著燒冥幣、燒黃紙、放鞭炮,最後磕頭,老人們先叩頭,然後按輩分年齡大小逐個給先祖磕頭。這些程式結束後,一個看上去特有文化的老爺爺是爺爺輩現存的唯一一個在國企單位退休的人,他說你們這些後人不要忘記我們的先人,之後又津津樂道地給我們講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而我的眼淚也禁不住落了下來,你們不僅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優良傳統美德,感恩祖輩,孝敬長輩,面對人生中的坎坷,你們要更加堅強、努力和從容。老爺爺語罷便拿出一瓶好酒給地上倒了些許,嘴裡還不停的嘟囔著先人們你們也都來嚐嚐吧,餘下的酒我們大家輪流喝了一小口。我們準備返回時,爺爺生怕會殘留火苗把周圍的其他東西點著,他不慌不忙的把來時帶的水澆在剛燒的哪些灰燼上,還用鐵鍬翻了翻周圍的土蓋在殘灰上。

  整個祭祀過程花了大半天,主要是墓地不在一個地方,祭祀結束後,我們回到了爺爺家。一家人有說有笑地聚在一起說說話,吃頓團圓飯是件很幸福的事。吃過晚飯我們便各自都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好多好多,祖先是我們生命的根本,猶如水有源頭,而樹木有根系,根深則葉茂,淵源而流長,祭祀祖先,則是在盡孝道,對祖先、對父母恭敬,感謝他們賜予我們生命之恩,我們的生命才能夠更加壯大,人生才能更加幸福。祭祀這個風俗習慣我們要代代傳承下去,做個不忘本的人。

  :祭祖記

  俗語云:葉落歸根。根者,樹葉之本也;祖者,人之本也!人之有生,不可忘本,此千古不變之理也!

  壬辰年冬,餘族叔輩公議祭祖,以追先祖之厚德,警訓後世之來者:蓋人秉五才,修短有殊,天地綿長,生死有時!既有生,則難免死。死生迴圈,長此以往,血脈延續,人遂共天地而生,未可絕也!然,死者既死,生者尚生。生者不忘其本,乃有列祖列尊之說也!觀世代賢德之輩,未可忘祖,軋以冥幣、牲畜以為祭品,緬懷先祖,由來者數千年矣!此祭祖之由一也。二者,以祭祖而祈求先祖庇佑,繁榮後世,光耀庭族!祭祖之由,莫不如此!餘族張氏,乃天下之大姓,四海之內,遍佈餘族之後裔,亦榮耀事也!叔輩既定祭祖之事,莫有不欣然而往者!復請風水先生擇定吉日,謹定壬辰年冬臘月十五日祭祖!

  是日也,風和日麗,碧空萬里!鵲鳴於門,賓滿於堂,天和人喜,乃良辰吉日也。年長叔輩,叮囑四處請奉先祖之靈位,歸於一處,焚香嫋嫋,黃表引祭。族中諸人,皆跪地祭拜,繼而以豬、羊、雞三牲、水果等為祭品,共祭先祖之魂靈!祭奠既罷,族中諸人落座,杯斛交錯,一時之間酒肉穿腸,四座譁然!

  酒足飯飽,叔輩歡送眾先祖之靈位。後欲前往先祖之墓地,焚紙禱告,再示祭奠之心。

  及至先祖墓地,則黃土杯丘,恍然於野。鴉鳴四野,狡兔奔走,鼠洞茫茫,螻蟻竊竊!墓碑幢幢,字跡歷歷,一丘一先祖,一祖一石碑。歲月倥傯,時光荏苒!及至吾輩,數十代人矣!同行餘之兄弟姊妹,僅知祖父輩,而曾祖以上則全然不知!百年之後,恐吾等泯滅不存矣!叔輩聞之,不覺潸然淚下!此誠可悲也哉!

  嗚呼,天地悠悠,人生苦短!一杯黃土,朽骨成空!今世之人,或苟且於私利,或營營於生計,自己尚且不顧,先祖何可記也?!此先祖之悲,亦餘輩之憂也。長此以往,則不知先祖為何許人也,竟與黃土一併泯滅矣!故而叔輩叔輩共議,為餘族建立家譜,使餘族傳之久遠,不致先祖泯滅,後輩無知!此議一出,莫不讚許!然立家譜之事乃恭聖之事,亦家族之偉業,非常人可為也!餘三十而立,乃族中同輩之長子,叔輩遂提議由余編撰家譜,以傳後世!餘德才不備,落落無華,何可為也?!誠惶誠恐,難以覆命!遂固請以辭!然叔輩叮囑再三,懇切之情溢於言表,苦心一片,天地可鑑!餘雖不才,倘能使餘之家族由來,先祖名姓傳之後世,免於泯滅,則餘雖刀山火海,敢不效命?!遂以拳拳之心,許諾不負叔輩殷切之望!

  如是云云,以此為記!

  :清明祭祖

  捧一把把泥土,添於母親的墳塋,連線那從幾近山頂躍下的龍脈的地氣,一凹藏靈,一石立於大片山石之間,似周圍抱著的嬰兒。那年,我花了近萬元遷葬,讓母親長眠在這塊泥土。今年清明前,幸好有人帶過風水先生看過母親的墳,把山上小路的荊棘撥開。遠眺聚水堂局,旌旗招展,一條彎曲的江水曲折蜿蜒,至攔江獅地收水,前方10公里遠是筆架山,中間右側是一個尖峰,如筆直挺立,越是遠處,山峰愈加林立,直指蒼穹。右前方兩公里處,是一個秤砣山,十足像一個古代的官印。而擋在秤砣山前面的,是一個山間穿空的巖洞,像一面明晃晃的鏡子。母親的墓穴,就如斜對著鏡子梳妝。風水先生說,以後會出法官,掌管生殺大權;有說是“美女照鏡”,有人說我怎麼遷墳在高山,掃墓很不方便……我只是出於一片孝心,給母親找一塊好的寶地,讓她少一些牽掛,多一份笑容。

  母親生前是很講究整潔的,家裡的房子儘管很舊,每天都要求我們清掃乾淨的。家鄉,春天是樸實的美,博愛而不吝嗇,村的四周池塘邊長著高高的芳香的樟樹、苦楝樹,盛滿了童話般的記憶。村裡的老人說,我以前老家的那房子,起碼有兩百年,家裡沒有什麼,有個老祖宗留下的書櫃,卻不見什麼書籍了,也許有老的書籍也會被破四舊燒掉了,而且老的書籍是牛皮宣紙,是收藏起來免得被發現的。能夠有書櫃的,起碼祖先有一點書香文氣。我不見過我的爺爺,老人家說我爺爺,會很多康熙字典的字,說出的怪癖的字,別人很難寫出來。只聽父親說過,他曾經給很多人看病,由於使用中藥,即將病好的時候,病人就說,病還未好,就故意另找他人,不用給錢,爺爺從此不再醫病。房子的屋簷頂,有一盆仙人球,樓上還有一個被煙塵燻黑的鳥籠,體會先祖那份閒情雅緻;那高大的神臺,雕刻的花鳥,足足佔用房子六分之一的地方,挺礙手礙腳的。1981年搬家的時候,也就當柴火燒掉了。

  老家的房子,留下我童年的記憶,那記憶裡,有母親的歡快的笑容,就像春天的鮮花盛開一樣,是好客的、包容的,那麼誠實而不做作,充滿希望的春天盛裝。由於當時房子的陳舊,每到下雨的季節,那橫七豎八的大雨落下,都要找銅盆、瓦缽等裝著瓦背漏下的雨水。家裡只有一樣最精緻,就是盒子像小提琴形狀的只有巴掌大,裡面是細小而精緻的古代稱金銀用的象牙杆稱,母親以土話說:“釐兩”,可是我以前從來不見過金銀,後來才知道母親有一個梳妝用的小盒子裡,有一串白色的裙鏈,也許那就是銀子做的吧。母親說,以前周圍的房子都是我們家的,從村子的門樓進來,不足20米,就是石梯的大門;進入客人休息的廳子,再入內就是我家居住的廳屋。有個長工被他人打死,放到休息廳,被誣陷關押,賣掉了所有的家產,留下僅僅的舊房子,然後這老太公就在牢房裡去世,那年巧好九九歸一,八十一歲。母親說,這個年齡去世,會害的後人難生活的,就幾代單傳下來。家裡儘管很窮,但是,有客人來,就是剩下一隻母雞,也要宰殺接待的。一年難得一次殺豬,殺豬要經過批准的,每次殺豬都要給鄰居一家一碗煮熟的豬血,還要請親一些的叔侄來吃飯。可惜,平時每次客人來,母親都不讓我們上桌,她也一樣。可是,每到過年過節,都要我端一碗熱騰騰的糯米粑給村裡住的老師,還有請與母親同姓的知青來家吃飯,我記得那時候,客人會給一角或兩角錢作為封包,而一角可以買十個糖糖了;酸壇的酸菜,挖出來吃,是左鄰右舍在聊天時候的“點心”。每到清明,我家的糯米粑是做得大,清明時候,哪個見掃墓,來墳墓前鞠躬,就會給他們餈粑的……而到冬天晚上,鄰居喜歡到我家烤火,我也喜歡聽老人說那些古代的故事。諸如薛仁貴、楊家將、岳飛等等的故事,特別是有一個地主身份的旁邊村子躲避他村殺害而到我村的,會說很多精彩的故事,還會出謎語。母親平時也講一些故事,都是那些孝敬老人的故事。我開始讀書很早,對算數接受得慢一些,父親問我幾個簡單的算數,我都不會,就被扭了一下眼皮,哭了起來,母親總是勸我以後讀好書…… 一幅幅兒時柔情的記憶,像春天裡的陽光,明媚著我的童年心靈,一串串記憶的芳香,讓我在困苦中領悟生活,也享受生活綠色,感知那春天的溫暖。

  春光融融,滿山春的味道隨柔柔的綠色入我眼簾,彷彿是母親在菜園中呼喊我的小名。我在墳塋上掛上紙帛的標誌,依然記得以前的每一個清明節,都是母親交代我早早折一些柳枝回家,插放在門窗的,“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如今,少了這些傳統,多了一份遺憾。樹上的嫩芽,是一串串淺淺的微笑;孩子點燃一對通紅的蠟燭,一捆仙香,再燒一套紙做的衣服,花鞋子、花帽子,還有冥幣。此時,我心裡也飄起了細雨。風,輕輕吹拂,煙似飄渺的魂,燭如垂淚的人。炮竹聲聲震響,絲絲縷縷如霧如煙,拂動念祖情愫。一簇簇山花爛漫的迷人畫卷,天藍、風柔、落絮輕飄、花兒隨處綻放,心脈跟著翠葉,記憶中的母親,永遠是一抹褪不去的青綠,一縷散不去的的慈祥。

  這裡的群山,我時候就畫過,伴隨我兒時的記憶,嫋娜升起。聽芳草細語呢喃,散發一個芳香馥郁的季節。地上,長著小時候挖回家做菜的野蕎,還有一杆杆竹筍……那時候,母親總是到清明的季節到山嶺上揹回一筐筐的竹筍,剝開之後,用熱水泡過,父親就到十幾公里遠外的縣城賣,一斤一小扎是五分錢或一角錢。好在那時候讀小學是不要錢的,讀初中也只是交伙食費,一個月自己帶一斤油一天一斤米,每個月最多的月份是交三塊六,只是小時候,每當與人打架,母親總是先責罵自己的孩子,卻很少說他人。也許是責人先責己吧。

  青草抽出清新嫩芽,彈奏春的旋律。大自然的味道,透著一股股的清香,淺淺的暖撫平我。花香並不濃郁,卻有了一種自然的淡雅芬芳。各種各樣的花兒,或白、或紫、或粉、在綠意的掩映下悄然綻放。去年的清明,也是上山掃墓,由於這些年都不再有人用柴火燒飯菜,也幾乎看不到路了。從下午三點半之後上山,下到半山腰七點多就天黑了,那時還有點下雨,調皮的兒子拿著有燈光的打火機,一步步跟隨挪到山下。今年,則先上山,然後,開車到幾公里處的嶺上,再走5里路,山野裡的青蛙聲,高低起伏,唱著悠揚的聽的春天樂曲;林間的畫眉,競相賽比美妙的歌喉,久久迴盪于山谷。夕陽淡淡的餘輝,照在山上,樹木上,香氣襲人,淡然雋秀,緬懷親人也伴隨春天在生長、發芽,綠色渲染我無盡的思念。母親、父親、我的先祖,在歷史的長河中,如同一陣清風吹過,沒有留下點滴痕跡就走了。然而,我的父母,我的先祖,如同這家鄉的一泓清水,雲霧之中的山間小溪,它們沒有波瀾壯闊,一針一線織就了錦繡江山。如同春天溫婉細雨,記憶那汩汩流淌的溪流,滋潤那年年的春暖花開,培植著枝繁葉茂!
 

李賀的人物生平
裴炎的歷史評價
相關知識
描述祭祖的情感散文隨筆
描述梧桐樹的情感散文隨筆
描述櫻桃的情感散文佳作
描寫香菸的傷感散文隨筆
描寫表白的傷感散文隨筆
描寫時光的傷感散文隨筆
描述草原的精品散文隨筆
描述春遊的經典散文隨筆
描述幸福的精美散文隨筆
描寫等待的傷感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