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心理素質的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心理素質作為個體整體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心理素質是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定衍生性的、並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聯絡的心理品質。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人的心理素質》

  摘 要:心理素質是我國素質教育中提出的本土化概念。文章以“素質―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與心理現象”為邏輯順序,分別探索了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本質涵義,並從心理素質與心理現象、人格、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的關係探討了心理素質的特殊地位和功能。

  關鍵詞:素質,心理素質,心理現象。

  分類號 B84

  “心理素質”是我國素質教育中提出的本土化概念。我國心理學界對這個概念大致經歷了“陌生―認同―重視”這麼一個認識過程。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迫切要求加強心理素質研究。目前,不少心理學研究者已積極介入心理素質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論觀點,積累了一些實證研究資料,為深入開展學生心理素質研究和學校心理素質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擬按“素質―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與心理現象”的邏輯順序,對該問題作初步探討,為深化此領域研究發表一孔之見。

  1 素質及其基本涵義

  關於素質概念,研究者從語義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和人類學等學科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種觀點:①事物本質論。《辭海》對素質一詞作出兩種解釋:“白色的質地”和“本質”[1]。《現代漢語詞典》界定素質有三種含義:“1.指事物本來的性質。2.素養:提高軍事素養。3.心理學上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2]”其中第一種含義與《辭海》的界定是一致的,都是指事物的本質。②生理特徵論。這是傳統生物學和心理學所持的觀點。《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卷》是這樣界定的:“素質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經系統以及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特點,特別是腦的微觀的特點,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關係。[3]”另一部權威性的《心理學大詞典》認為:“素質一般指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點,主要是神經系統、腦的特性,以及感官和運動器官的特性。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4]”③人的本質或本性論。我國心理學家燕國材教授認為:“人的素質就是人的本質、本性。[5]”“所謂素質,乃是人們的先天自然因素和後天社會因素的‘合金’,亦即人們的一系列自然特點、知識技能、行為習慣、文化涵養、品質特徵的有機結合。[6]”④素養論。有研究者認為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7]”⑤基本品質特性論。我們課題組根據素質形成的基本條件和特徵,提出素質“主要是指機體在先天的生理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漸發育和成熟,並通過實踐活動而形成或內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質。素質具有基礎性、相對穩定性、結構整合性和發展潛在性的特點。素質的結構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含思想道德素質三個基本維度”[8]。

  上述觀點,在內涵外延和範疇上表述不盡一致。隨著研究的深入,關於素質概念的分歧在逐漸縮小,共識在不斷擴大。目前人們對素質概念的一般認識概括起來有三點較趨向一致:①素質是有機體人特有的;②素質是人基本的、穩定的、內隱的特性品質;③素質形成的基本條件既包括先天生理基礎又離不開後天環境含教育的影響。由此看來,素質主要是指有機體在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個體與環境和教育的互動作用,在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中形成並內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基本的和內隱的,並具有獨特功能的品質。

  素質的基本特徵主要包括:①基本性。基本性是素質最基本的特徵,它是指素質是人最一般、最基礎的品質。素質不只是社會中少數精英固有的,而是對每一個人都需要並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素質差異,不是“有”或“無”的差異,而主要表現為:?素質水平的“高”或“低”的差異;?素質結構“完整”或“不完整”的差異;?素質功能發揮程度上的差異。②穩定性。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人的素質一經形成便以一定的結構自組織系統的形式存在於有機體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既可能是人體的神經生理系統的特性,又可能是人在主觀與客觀的互動作用中形成起來的概括化了的心理系統的特性品質,還可能是人的身心互動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結構系統的特性。個體素質一旦形成,既不會因一時一事的變化而改變或消失,也不會因一時一事的出現而形成或發展。個體偶然的、一時的、片斷的認識和行為都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素質,只有那些慣常的、穩定的心理與行為特性才是素質。③內隱性。人的素質是基於先天生理基礎,個體已有知識經驗和外在環境刺激的互動作用而形成並內化了的品質或特性。因而,素質就其本身來說是以內隱的形式存在的。但素質作用的發揮必須通過其外顯的認知、情緒、態度、行為等來釋放出個體的內在能量,並作用於相應的活動物件,產生一定的活動效果。所以素質既以內隱的形式存在,又以外顯的方式表現。

  2 心理素質的基本涵義

  關於心理素質概念的涵義,目前國內心理學界尚未取得共識。概括分析國內該領域的研究發現,主要有這麼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①心理素質是一個由心理能力素質智力因素、心理動力素質人格因素和身心潛質三個亞系統互動作用的、動態同構的自組織系統[9]。②心理素質是以人的自我意識發展為核心,由積極的和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導向的,包括認知能力、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複雜整體[10]。③心理素質是多類別、多要素、多品質系統的動態綜合體,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與潛能因素[11]。④心理素質就是人格和個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能力、氣質、性格等[12]。⑤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心因性行為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13]。⑥“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並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絡的心理品質。[8]”

  根據前面我們對素質涵義的理解,試將心理素質的基本涵義作如下概括: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內隱的,具有基礎、衍生和發展功能的,並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絡的心理品質。我們提出的心理素質涵義的理論根據是:①列昂捷夫關於人的研究不同水平及其相關論述;②根據維果斯基關於心理機能的理論;③綜合分析我國心理學家關於心理素質的觀點;④我們對現代素質涵義的思考和探討。實踐上主要依據對專家和教師的問卷分析。

  心理素質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結構-功能角度分析人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又是心理和行為的內容要素與功能價值的統一體。所謂心理素質的內容要素,是指以生理條件為基礎,將外在刺激內化而形成的穩定的、基本的、內隱的心理品質。根據其對個體心理活動和行為實踐的作用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認知和個性兩項基本內容。認知要素表現在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活動中,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操作,是心理素質的基本成分。個性要素表現在人對客觀事物的對待活動中,雖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操作,但是對認知操作具有動力和調節機能,是心理素質要素的動力成分。所謂心理素質的功能價值,就是以一定的心理特質要素認知要素和個性要素為基礎,通過與外部環境互動作用,選擇、適應和改變環境,使自身與環境和諧協調的適應能力,即心理素質結構中的適應性因素。由此看來,人的心理素質是一個由認知特性、個性和適應性構成的心理品質系統關於心理品質系統將另文探討。

  3 心理素質與其它心理現象的關係

  心理素質作為心理學中的一個新概念,要比較清楚地認識和科學地界定它,有必要與其他相關的心理現象區別開來。

  3.1 心理素質和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主要包括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它們是外顯的、動態的;心理素質是心理現象內在的屬性和特徵,它們是內隱的、靜態的。心理素質是在心理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並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心理過程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和制約,其中心理狀態介於心理過程和心理素質之間,如果某種心理狀態經常出現就有可能轉化為個體穩定的心理素質。同時,心理素質又會影響心理狀態的性質。因此,心理素質的培養又離不開心理現象的作用,在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要通過活動使學生的心理過程得以展開和進行,並強化積極的心理狀態,最終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

  3.2 心理素質與人格

  心理素質是中國的本土化概念,人格是西方心理學中常用的概念。關於心理素質和人格的關係,以前也有人探討過。有些人直接把心理素質看成是人格。比如劉曉陵等[12]認為心理素質就是人格或個性。劉華山[14]認為,心理素質就是個性心理品質在人的生活實際中的綜合表現。還有人則認為人格只是心理素質的有機成分,如錢含芬等[15]認為心理素質是一個由心理能力素質智力素質、心理動力素質人格因素和身心潛質三個亞系統互動作用的、動態同構的自組織系統。我們認為,心理素質和人格的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而心理素質則是個體在心理和行為上的內容要素和功能價值的統一體。人格的基本內涵可以用人格特質來描述,人格研究的基本任務也就是探求制約人們外顯行為的內在根源性人格特質;而心理素質的基本內涵卻包含基本心理和行為結構內容以及外在的心理和行為的功能價值兩個方面的特性,心理素質研究的基本任務不僅要探求其心理和行為內在依據,而且要揭示其外在的、適應性的心理和行為功能。人格的基本維度在特質上是同質同層面的;而心理素質的基本成分則是根源特質與適應特徵等不同層面的整合。因此,在結構層次上,心理素質比人格更復雜。其二,人格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的穩定的個別差異,而心理素質則表現為內在穩定差異和外在適應、健康功能的整合。也就是說,心理素質是以人格為內容結構前提的,但是,人格內容是否能進入心理素質內涵,還要以它們是否具有相應的適應和健康功能為取捨依據。比如,內外傾性是人格的基本維度,但卻不一定是心理素質的有效成分,它與心理素質也許只具有相關的意義。

  3.3 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

  從根本意義上說,心理素質是一種穩定的心理品質特性,而心理健康則是一種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態,它們是人的心理現象兩個重要的側面。但是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又緊密聯絡。從心理素質的功能來看,心理素質的高低與心理健康的水平有直接關係。一般情況下,心理素質水平高的人,很少產生心理問題,心理經常處於健康狀態;相反,心理素質水平低的人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心理易處於不健康狀態。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質健全的功能狀態和標誌之一。從心理素質的內容要素-功能價值的統一性意義來看,心理健康只是心理素質的一個層面,即功能性層面。我們考察心理素質不僅要考察心理素質的內源性的基本人格層面,而且要考察心理素質體現在個體與社會互動作用中而達到和諧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狀態層面,即心理健康層面。所以我們傾向於把心理健康看作心理素質健全的重要指標。我們認為,心理素質包含從穩定的內源性心理基質到外顯的適應性行為習慣的多層面的自組織系統,那麼心理健康作為外顯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態是心理素質的功能性成分,二者的關係是“本”與“標”的關係。

  3.4 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

  社會適應是個體在與社會環境互動作用的過程中,能自由地選擇其所從事的活動,追求自己的目標以順應環境、調控環境或改變環境。社會適應有三種狀態:一是不適應狀態,即個體無法調控或改變環境,也無法順應環境,於是處於與環境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的狀態;二是適應狀態,即個體無法調控或改變環境,卻能夠適應環境,從而保持和諧狀態;三是控制狀態,即個體憑藉自己的能力優勢和人格潛能,可以比較恰當地調控或改變環境,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活動,追求自己的目標。在這裡,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有著密切的關係。那些具有健全心理素質的人,憑藉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的優勢,能夠在社會生活中達到積極的社會適應狀態,即適應狀態或控制狀態;而那些心理素質欠佳的人,則可能無力適應或調控社會環境而處於不適應狀態。可見,在某種程度上社會適應也是心理素質的心理和社會功能。另外,從心理素質的內容要素-功能價值的統一性意義上看,社會適應也是心理素質的一個層面,即功能性層面。總之,社會適應既是心理素質的功能,也是心理素質的構成成分。

  綜合上面的分析,從結構―功能的角度看,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要素是人格,它從認知因素到個性因素,從人格基質到適應性行為習慣,從基本人格要素到表現出的適應和健康的功能,在結構上呈現出多成分、多層次、互動性等特徵。

  參 考 文 獻

  1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語詞增補本.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2. 38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 1096

  3 潘菽, 荊真誠. 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卷. 北京: 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226

  4 朱智賢. 心理學大詞典.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650

  5 燕國材. 素質教育問題研究. 江西教育科研,1996, 4: 11~15

  6 燕國材. 向素質教育轉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中小學教育管理,1990,2: 1~3

  7 趙洪海. 面向21世紀中小學素質教育論綱.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3

  8 張大均. 關於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 56~62

  9 錢含芬. 學生心理素質與學業成就相關的研究. 心理髮展與教育,1996, 1: 33~38

  10 劉以林. 學生心理素質的優化與調控.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 2

  11 王極盛. 中國中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 社會心理科學,1997, 4:21~25

  12 劉曉陵. 中學生心理素質調查表的編制. 上海教育科研, 1998,2:24~26、23

  13 肖仕漢. 心理素質的結構及其內外關係. 中國教育學刊, 1999,4:26~29

  14 劉華山. 試析學生心理素質特徵與結構. 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 52~53、66

  15 錢含芬等. 心理教育課與學生心理素質優化的實驗研究. 心理科學,1997, 204: 363~364

淺談心理健康與幸福的論文
關於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論文
相關知識
淺述心理素質的相關論文
淺談心理素質的養成論文
淺談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方法論文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的相關論文
淺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論文
小學生心理髮展的相關論文
青少年叛逆心理問題的相關論文
女性犯罪心理分析的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