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服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明朝官服: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樑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樑冠上的樑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樑,侯、伯七樑,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駙馬七樑不用雉尾。一品七樑,玉帶玉佩具。黃、綠、赤、紫織成雲鳳四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玉綬環2。二品六樑,革帶,綬環犀,餘同一品。三品五樑,金帶,佩玉,黃、綠、赤、紫織成雲鶴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金綬環2。四品四樑,金帶,佩藥玉***即玻璃***,餘同三品。五品三樑,銀帶鈒***音sà颯***花***即銀質飾有凸紋金花***,佩藥玉,黃、綠、赤、紫織成盤雕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鍍金綬環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樑,銀帶,佩藥玉,黃、綠、赤織成練雀三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綬環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樑,烏角***牛角***帶,佩藥玉,黃、綠織成鸂鶒二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銅綬環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將朝服上衣改成赤羅青緣,長過腰止七寸,不掩沒下裳。中單改成白紗青緣,下裳赤羅青緣,前三幅後四幅,每幅三襞積***褶襉***,革帶字首蔽膝,後佩綬,系而掩之。大帶表裡用素色。萬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賀,不準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明朝官服:文武官祭服

  凡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皁領緣青羅衣,皁領緣白紗中單,皁緣赤羅裳,赤羅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綬。嘉靖八年定錦衣衛堂上官在視牲、朝日夕月,耕耤、祭歷代帝王時可穿大紅蟒四爪龍衣,飛魚***龍頭魚尾有翼***服,戴烏紗帽。祭太廟社稷時,他們穿大紅便服。

  明朝官服: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其製為盤領右衽袍,衣料用紵絲***緞織物***或紗、羅、絹。袖寬三尺。一至四品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樣,一品大獨科花***團花***,徑5寸。二品小獨科花***小團花***,徑3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散排的寫生形摘枝花***,徑2寸。四、五品小雜花紋,徑1寸5分。六、七品小雜花,徑1寸。八品以下無紋。襆頭有漆、紗兩種,展角氏1尺2寸;先規定雜職官襆頭不用展角,只垂2帶;後準用展角。腰帶;一品玉帶,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為烏角***牛角***。帶鞓青色,垂〓尾於下。黑靴。公、侯、駙馬、伯服色花樣同一品。百官入朝碰到雨雪,許服雨衣。

  明朝官服: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繡,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繡。洪武二十三年定製,文官衣自領至裔***yì音義***,去地1寸,袖長過手,回覆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5寸,袖長過手7寸。洪武二十四年定製,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1]以上所述的常服,就是著名的品服,也是傳統戲曲所採用的官服形式。這些不同的鳥紋獸紋,都設計成方形框架之內,佈置於團領衫的前胸和後背,下圍裝金飾玉的腰帶,極其壯觀。

  明《大學衍義補遺》卷九十八說:“我朝定製,品官各有花樣。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不在文武之數;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應服花樣,文官用飛鳥,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獸,像其猛鷙也。”接著講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級官員按其等級根據規定款式自制,不像宋代是由政府統一製作定時分賜。常服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違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羆至海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裝,不但穿的人極少,而製造的人也幾乎斷絕了。

  明朝官服:文武官燕服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規定品官燕服為忠靜冠。忠靜冠是參照古時玄端服的制度而定的,鑑於當時服制出現混亂現象,故用忠靜之名,勉勵百官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通過服裝來強化意識形態的效果。忠靜冠冠框用烏紗包裱,兩山具列於後,冠頂仍方中微起,三樑各壓以金線,冠邊用金片包鑲,四品以下用淺色絲線壓邊,不用金邊。衣服款式仿古玄端服,古制玄端取端正之意,士之衣袂***衣袖***2尺2寸,衣長亦2尺2寸,正裁,色用玄,上衣與下裳分開。明代用深青色紵絲或紗、羅製作。三品以上織雲紋,四品以下素,緣以藍青,前後飾本等花樣補子。深衣用玉色,素帶,素履,白靴。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國子監、行人司,在外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縣正堂、儒學教官及都督以上武官許穿之。

  明朝官服:特賞的賜服

  蟒服、飛魚服、鬥牛服這三種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元典章》卷五十八記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不花帖木耳奏:'街市賣的緞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龍,只少一個爪子。四個爪子的賣著***者***有奏***著***呵'。”說明四爪大龍緞袍***即蟒袍***在元初就已經在街市出賣。《明史·輿服志》記內使官服,說永樂以後***公元1403年以後***“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繡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次則飛魚……。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又有膝襴者,亦如曳撒***據《碎金》稱作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但***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襴有紅、黃之別耳。”這段記載可知,蟒衣有單蟒,即繡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襴。

  飛魚,據《山海經》載:“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林邑國記》說:“飛魚身圓,長丈餘,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鬥牛原是天上星宿,《晉書·張華傳》說,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明代鬥牛服為牛角龍形。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紋衣服,明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則稱為“蟒龍”。嘉靖權相嚴嵩被參劾倒臺後,在江西分宜縣嚴嵩的老家抄沒成千上萬件絲綢衣料和各種華貴服裝。《天水冰山錄》記載著從嚴嵩家抄沒的財產名錄,其中有五爪雲龍過肩妝花段***緞***,各種顏色質料的蟒龍紋衣料。如蟒龍補、過肩蟒龍。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制的服裝匹料。明代蟒服、鬥牛服在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廣州郊區明墓均有實物發現。

明代首輔王錫爵
明朝官服有哪些
相關知識
明朝官服有哪些
明朝官服有哪些
使大腦聰明的食物有哪些
吃什麼明目清肝有哪些食物
關於清明是俗語有哪些
律師打離婚官司有哪些必勝技巧
中國和韓國結成的明星夫妻有哪些
屬虎的明星名人有哪些
屬猴的明星名人有哪些
十二星座中最聰明的星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