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戲曲的介紹與特點***2***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三、戲曲的“名詞”解釋

  【戲曲虛擬】

  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臺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係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戲曲術語。是使唱唸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唸、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臺氣氛。

  【戲曲程式】

  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範。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範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範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壓軸】

  一臺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串】

  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反串】

  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票友】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優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行當】

  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淨、醜和生、旦、淨、末、醜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生】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淨】

  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淨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淨、副淨、武淨等。

  【末】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併入老生行。

  【醜】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淨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醜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醜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龍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伕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臺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四功五法】

  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唱唸做打】

  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唸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聲腔】

  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板眼】

  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選,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自報家門】

  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起霸】

  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亮相】

  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趟馬】

  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打出手】

  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杆至8杆槍不等,形成驚險複雜的戰鬥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臉譜】

  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淨、丑角。

  【行頭】

  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翎子】

  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髯口】

  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犛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水袖】

  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繡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盔頭】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灌飾性。

  四、中國戲曲的流派

  北京市:

  *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評劇絲絃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

  *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大秧歌*二人臺*漫瀚劇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

  *龍江劇

  陝西省:

  *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

  *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

  *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

  *崑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

  *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嶽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

  *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崑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

  *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

  *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遊春戲肩膀戲

  臺灣省:

  *歌仔戲

  廣東省:

  *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縣山歌劇粵西白戲臨劇

  海南省:

  *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劇邕劇絲絃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

  *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

  *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

  *豫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

  四川省:

  *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

  *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

  *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

  *藏劇

  五、中華戲曲臉譜

  “臉譜”是指中國傳統戲劇裡男演員臉部的彩色化妝。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於淨***花臉***和醜***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型別上有一定的格式。內行的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聰明還是愚蠢,受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京劇那迷人的臉譜在中國戲劇無數臉部化妝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京劇臉譜以“象徵性”和“誇張性”著稱。它通過運用誇張和變形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徵。眼睛,額頭和兩頰通常被畫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狀,再加上誇張的嘴和鼻子,製造出所需的臉部效果。

  臉譜的分類:

  臉譜根據描繪著色方式,分為:揉,勾,抹,破四種基本型別。

  揉臉:凝重威武,整色為主,加重五官紋理加以實現。是十分古老的臉譜形式。

  勾臉:色彩絢麗,圖案豐富,複雜美麗,五彩繽紛,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

  抹臉:淺色為多,以為塗粉於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詐壞人之性。

  破臉:不對稱臉,左右不一,形容面貌醜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據臉譜的圖案排列,又把臉譜分為以下四種:

  整臉:最原始的臉譜形式,利用雙眉把臉分為額和麵兩個部分的臉譜。

  三塊瓦臉:在整臉的基礎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為左右的臉譜。

  花三塊瓦臉:把三塊瓦臉的分界邊緣藝術化,加上各式圖案的臉譜。

  碎臉:三塊瓦臉的變種,其分界邊緣花形極大,破壞了原有的輪廓。

  臉譜的色彩:

  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看來五顏六色的臉譜品來卻鉅細有因,決非僅僅為了好看。不同含義的色彩繪製在不同圖案輪廓裡,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臉譜的通用色彩含義為:

  紅色一般:忠勇俠義,多為正面角色。

  特例:老人顯示年輕紅光猶在;壞人做了點好事。

  黑色一般:直爽剛毅,勇猛而智慧。

  其他:表示陰陽中的陰,用於鬼魂。膚色較黑或面貌醜陋。

  一般:陰險奸詐;剛愎自用。

  其他:和尙,太監臉譜;表示老人年邁,

  紫色一般:剛正威武,不媚權貴。

  其他:面色不好,醜陋。

  黃色:勇猛而爆躁

  金色一般:神仙高人。

  其他:猛將。

  銀色神仙,妖怪。

  綠色一般:勇猛,莽撞。

  其他:綠林好漢。

  藍色剛強陰險。

  臉譜的圖案:

  臉譜圖案非常豐富,大體上分為額頭圖,眉型圖,眼眶圖,鼻窩圖,嘴叉圖,嘴下圖。每個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有規律而無定論,如:

  包拯黑額頭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潔。

  孟良額頭有一紅葫蘆,示意此人愛好喝酒。

  聞仲,楊戩畫有三眼,來源於古典傳說。

  巨靈,煞神,金錢豹有多張臉,突出其神鬼妖特色。

  楊七朗額頭有一繁體“虎”字,顯示其勇猛無敵。

  趙匡胤的龍眉表示為真龍天子。

  雷公臉譜中有一雷電紋。

  姜維額頭畫有陰陽圖,表示神機妙算。

  夏侯惇眼眶受過箭傷,故畫上紅點表示。

  竇爾墩,典韋等人的臉譜上有其最擅長的兵器圖案。

  王延章頭畫蛤蟆,表示是水獸轉世。

  趙公明面畫金錢,表示自己是財神爺。

  北斗星君畫七星圖於額上

中華戲曲的介紹與特點“的人還看了:

抗衰養生美容***2***
中華戲曲的介紹與特點***2***
相關知識
中華戲曲的介紹與特點***2***
中華戲曲的介紹與特點***2***
中華戲曲的介紹與特點
執行緒有哪些主要介紹與特點
英語中賓補的意義與特點介紹
中國柔道的介紹
有關於中國電信的介紹信
有關於中國石油的介紹信
有關於中國聯通的介紹信
有關於中國聯通的介紹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