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服有什麼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朝服是古時君臣朝會時所穿的禮服,舉行隆重典禮時亦穿著。尊卑異制,歷代異制。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朝服的歷史,希望你喜歡。

  朝服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的朝會之服,大多用黑色布帛製作,其形端莊方正,因稱"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這是和皮弁造形相似的一種冠飾,只是不用鹿皮,而代之以黑色繒絹。因為這種朝服是用委貌和玄端組成的,所以"委端"就成了朝服的代名詞。

  唐代文吏服飾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在大袖衫外加著裲襠,也是隋唐時期官吏服飾的一個特點。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卻有了新面貌,並且成為了後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因此這是服飾史上的重要時代。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繫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繡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朝服的記載

  《春秋穀梁傳·僖公三年》:"陽谷之會,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晉範寧注:"委,委貌之冠也。端,玄端之服。"唐揚士勳也解釋說:"謂之玄端者,其色玄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玄端。桓公會諸侯,因使諸侯朝己'故服朝服也。"也有將"委端"兩字倒過來,稱作"端委"的,如《左傳·昭公元年》:" 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 西漢君臣朝會之服也用黑色,只是在領袖部分緣以絳邊。曾經因為替妻子畫眉而名噪天下的漢京兆尹張敞說過:"敞備皁衣二十餘年,嘗同罪人贖矣,未聞盜賤起也。"他所說的"皁衣",就是指朝服。"備皁衣二十餘年",就是說當了20餘年的官。可見西漢時,儘管祭服制度不甚完備,但朝會之服仍有章可循。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有個名叫田恬的武安侯,穿著一件名叫"襜褕"的衣服上朝,結果被漢武帝怒斥為"不敬",儘管他身份不低,結果還是被免去了侯爵。為什麼漢武帝會為了這件事大動肝火呢? 襜褕是一種什麼服式?它與朝服有何不同?要說明這些問題,首先必須談一談當時的服裝形式。

  在周代以前,中國的服裝主要採用一種形制,即上衣下裳制,那時的服裝不分男女,全都做成兩截:一截穿在上身,稱"衣";一截穿在下體,稱"裳 ",裳的形制有點像後世的圍裙。在 裳的裡面,雖然也穿有褲,但當時的褲子沒有褲襠,也無褲腰,只有兩隻褲管,穿時套在腿上,用帶子繫縛在腰間。陰私部分則全靠裳來遮擋。到了春秋戰國時,中國社會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服制,將上衣下裳合併起來,做成一件服裝,名叫"深衣"。由於衣裳被連為一體,一個新的問題隨之出現,即衣襟和下襬的處理關係。過去衣裳分制,衣、裳、褲三者各司其職,衣襟與裳裾***下襬***各不相干;現在連屬為一,去掉了圍裳,下體部分就不容易處理:如果在下襬兩邊開叉,難免會將遮蔽不甚嚴密的下體暴露在外:如不開叉,又勢必影響走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 人們採用了"曲裾"相掩的辦法,即將衣襟接長,形成三角,穿時繞在身後,用帶繫結,從背後看上去好像一個燕尾,這樣即便於舉步,又無露體之虞。與傳統的上衣下裳相比,深衣的穿著要簡便得多,而且也更加適體,所以深受社會各界歡迎, 不分男女尊卑,均喜穿著,有時甚至還用於朝會。

  《禮記·玉藻》中就有"朝元***玄***端,夕深衣"的記載,意思是說早朝為大禮,一定要用玄端朝服,到了夕朝,就可採用輕便一些的深衣。 進入漢代以後,人們的內衣漸趨完善,特別是褲子,也採用褲襠,這時的深衣若再用曲裾繞襟就沒有必要了,所以人們採用了直裾--即衣襟相交至左胸後,垂直而下,直至下襬。這種直裾之服就叫"襜褕"。 襜褕出現在民間,最初只用作便服,武安侯田恬為了趕時髦,意然穿著它謁見皇帝,這種既沒有圍裳遮蔽,又沒有曲裾遮掩的服裝在漢武帝眼裡,當然是"不敬"之物了。

  朝服的用途及製作

  朝服雖然可代替祭服用於祭祀,但主要用途還在於朝會,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 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周代已有朝服。《周禮·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視朝,則皮弁服。"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這種衣服多采用細白布製成,衣裳分制,下裳也用白色。和這種衣服相配套,頭上也戴白色的冠帽:其製為尖頂,造型像兩隻手掌相合,名稱叫"弁"。

  製作弁的材料,通常用白色鹿皮,所以又稱為"皮弁"。皮弁之服不僅用於天子,士以上的男子覲見君王也可用之。由於衣裳採用白色,素而無紋,不能辨別各人的身份,所以特在皮弁上加以區分。具體做法是在皮弁上加以玉飾,天子用五采玉;侯、伯、子、男用三採玉;卿大夫用三採玉;士一級則不用玉飾。另外在玉飾的數量上也有些區別。以示尊卑。

  卿士退朝以後回到府邸,如果要自己聽朝,即朝見比自己身份低的人,則不能再著皮弁之服,而要換上一種"緇衣",即以黑布製成的朝服。《詩經· 鄭風·緇衣》中即有"緇衣之宜兮。"的說法。考慮到人們在讀《詩經》時對這句話較為費解,所以漢代的毛亨特地加以註釋:緇,黑色,卿士聽朝之正服也。"宋代儒學大師朱熹則說得更加明白:"卿士朝於王,服皮弁不 服緇衣,退食私朝服緇衣,以聽其所朝之政也。"
 

中式婚禮詳細主持詞
朝服有什麼歷史
相關知識
朝服有什麼歷史
朝服有什麼歷史
春節拜年有什麼歷史淵源
狀元酒有什麼歷史來歷
紫氣東來有什麼歷史典故如何解釋
如魚得水有什麼歷史典故
蘇格蘭格子有什麼歷史
蘇格蘭國旗有什麼歷史來歷
蘇格蘭族有什麼歷史
蘇格蘭裙有什麼歷史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