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中生勵志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2日

  正面、積極的勵志故事有助於職中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1968年,美國跳遠怪傑鮑勃•比蒙在墨西哥奧運會上以驚世駭俗的8。90米將世界紀錄提高了55釐米。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一個21世紀的成績,但比蒙此後便淡出人們視野。比蒙像曇花一現,之後再也沒有打破世界紀錄。

  而至2010年,俄羅斯撐杆跳女皇伊辛巴耶娃已破了27次世界紀錄。與比蒙不同的是,伊辛巴耶娃是1釐米1釐米地打破世界紀錄的。

  伊辛巴耶娃將曾35次打破世界紀錄,至今保持著6。15米世界紀錄的布勃卡視為田徑場上的目標。她認為1釐米1釐米地打破世界紀錄是最好的方式,從2003年的4。82米到2009年的5。06米,伊辛巴耶娃1釐米1釐米地超越自己,一共打破了27次世界紀錄。

  伊辛巴耶娃說她的教練曾說過她可以跳到5。30米。一次採訪中,她說:“我還年輕,今年只有27歲,我想最少還會跳10年吧,這樣下去的話,也許會實現的。”雖然2010年初,伊辛巴耶娃無緣多哈獎牌,並宣佈無限期休假。但我們相信,伊辛巴耶娃在將來的倫敦等大賽上,一定會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因為,1釐米,對於伊辛巴耶娃來說,並不遙遠。

  人們猜測伊辛巴耶娃是為了每次破紀錄後的獎金,才採取1釐米破紀錄法。但不管怎麼樣,她改寫著歷史,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運動員對夢想的執著。她一直活躍在撐杆跳的舞臺上,不輕易放棄和退出,這本身便是難能可貴的,她比鮑勃•比蒙走得遠。

  伊辛巴耶娃是15歲才改練撐竿跳的。她的成功與天賦的關係很小,卻與她追求成功的方式關係很大。她認為一個人距離夢想的距離不超過1釐米。每一步只走1釐米,才能永遠前進,正所謂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球王貝利一生踢進1283粒進球,當記者問他哪粒進球最精彩時,貝利說是下一個。貝利的下一個,與伊辛巴耶娃的1釐米很接近。下一個進球是每一個球星的夢想,每次盼望進一個,才會有1283粒的奇蹟。

  目前的世界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衣索比亞人蓋佈雷塞拉西,在一次採訪中記者問他跑完26英里385碼,要跑多少步時,他的回答是“一步”。他解釋說,比賽時,他並沒有去想距離終點還有多遠,而是專注腳下,想著下一步。這樣不停地跑出下一步,26英里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是的,伊辛巴耶娃也好,貝利、蓋佈雷塞拉西也好,他們在各自的專案上取得驕人的成績,與他們的1釐米思維有著極大的關係。一個人的成功,也許只需要走好1釐米。每1釐米都保持同樣的熱情,去完成下1釐米的目標,這樣,你離成功的彼岸就會更近。

  篇二

  人若形成固定思維,就很難從死衚衕裡鑽出來。

  其實,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候,你倒過來想一想、試一試,讓思維轉過身來,或許會給你帶來“又一村”。

  1878年7月,美國總統在紐約車站遇刺,身受重傷,急需進行手術。當時正值夏天,溫度高達42℃。醫生要求將溫度降到35℃以下,才能保障手術成功。於是,美國政府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一個叫約克多的工程師。

  約克多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工程師。他曾經在礦山工作過,知道怎樣稀釋有害氣體,降低煤礦巷道內的瓦斯濃度。約克多想,既然空氣經過壓縮後會釋放熱量,將壓縮後的空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是不是會吸收熱量呢?他立即動手進行試驗,結果發現把壓縮的空氣還原,可以使周圍的空氣冷卻。於是,約克多給總統的病房安裝了這樣的機器,成功地使室內氣溫從42℃降到了25℃。

  約克多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臺空調機的發明者。

  吸塵器的發明,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有一次,多明多舉行除塵器除塵表演。除塵器的工作原理就是用風把灰塵吹走。在表演時,很多人被吹得滿身是灰,人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有個叫哈瑞的人想:能不能換個辦法把吹塵改為吸塵呢?哈瑞回到家後,用手帕矇住自己的嘴使勁吸氣,結果灰塵不再到處飛揚,而是被吸附在手帕上。哈瑞便根據這個原理,研製出了吸塵器。

  法國有個叫多特的攝影師,特別擅長拍團體照。他與別的攝影師一樣,在準備拍照前都是喊“一、二、三”。所不同的是:別的攝影師要求大家先做好準備,喊完三個數後開拍,拍出來的效果卻不能讓人滿意。因為上百人之中,難免有人忍不住眨了眼睛。多特在未拍照前卻要求大家先閉上眼睛,待喊過“一、二、三”後再睜開眼睛。他這種“倒過來”的做法,拍出來的照片個個目光炯炯。

  逆向思維的創新簡單又奇妙。可在生活中許多人想不到,原因就是受習慣思維的束縛,窒息了創造力。解決難題的辦法,有時候就像瓶底的水,當你喝不到夠不著的時候,只要倒過來就能喝上了。

  我們天天在說解放思想,殊不知,束縛我們思想的往往就是那些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因循守舊的做法。當我們遇到困難一籌莫展,用常規的方法難以解決的時候,不妨讓思維轉個身——倒過來試試,也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篇三

  在19世紀中期的時候,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個小農場裡,有一位牧羊人辛苦地幫別人放羊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牧羊人雖然很辛苦,可是他卻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更讓牧羊人開心的是他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子。

  一天,牧羊人帶著兩個孩子去牧羊,這時一群大雁從他們頭頂飛過,漸漸地消失在了遠方。小兒子問父親:“大雁要往哪兒飛呀?”

  “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裡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明年它們還會飛回來的。”牧羊人說。大兒子羨慕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一樣飛起來多好,那樣我們就可以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了。”小兒子也對父親說:“做個會飛的大雁多好啊!那樣就不用放羊了,可以飛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牧羊人聽了兩個兒子的話,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只要你們想飛,你們也可以像大雁一樣飛起來。”牧羊人的兩個兒子聽了,都把胳膊當做翅膀模仿大雁飛,可是並沒有飛起來,相反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牧羊人說:“你們飛的姿勢不對,讓我飛給你們看。”牧羊人也模仿大雁飛,可是牧羊人同樣沒有飛起來,牧羊人肯定地對兩個兒子說:“我是因為年紀大了飛不起來,你們還小,只要不斷努力,就一定能飛起來,去想去的地方。”

  兩個兒子牢牢地記住了父親的話,他們相信自己一定會飛起來的。在以後的日子裡,雖然他們家境貧寒,沒有讀多少書,可是他們卻始終記著飛起來的這個夢想。

  兄弟兩個長大了,經過不斷地努力,終於飛了起來,他們就是萊特兄弟,世界上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的發明者。

  萊特兄弟能成功地發明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是與他們從小就種下的夢想分不開的。萊特兄弟也許沒有多少飛行的專業知識,可是他們卻有著飛行的夢想,夢想最終促使他們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

  有一個調查小組曾經對美國哈佛大學的一群智力、學歷、環境條件相差無幾的畢業生做過調查,在他們走向社會之前,對他們做了一次關於夢想的調查。結果是這樣:

  27%的人,沒有夢想;

  60%的人,夢想模糊;

  10%的人,有著明確的夢想;

  3%的人,有著長遠而明確的夢想。

  這個調查小組對這群學生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25年後的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幾乎成為了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社會精英和行業領袖;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了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而那60%的人則安穩地工作與生活,衣食無憂;剩下的27%的人則整日為生計奔波著,抱怨社會、抱怨他人。

  這群哈佛的畢業生除了夢想,各方面都相差無幾,可是最後的結局卻有很大的差別,其區別即在於有無夢想。

  

職場中必看的勵志小故事
職業的勵志小故事
相關知識
職中生勵志故事
中職學生勵志故事
初中生勵志故事關於目標
初中生勵志故事及點評
初中生勵志故事關於理想
初中生勵志故事大全
高中生勵志故事演講稿素材
初中生勵志故事演講
中職生勵志故事
中學生勵志故事主題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