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成功者背後都有哪些感人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但凡創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一家大公司也都是一步步從小公司成長起來的,每一個創業者也都有著不同於別人的辛酸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創業成功者背後的故事,歡迎大家前來觀看!

  創業成功者背後的故事篇1

  ——吳蘊初:懷揣報國夢的味精大王

  1923年的春天,上海聚豐園裡,環境雅緻,空氣清新。而立之年的吳蘊初揣著他精心研製的晶瑩小顆粒靜靜等著一個人。這個人叫王東園,是張崇新醬園的推銷員。而張崇新醬園的老闆張逸雲,則是吳蘊初最想結識的那個人,也正是他,為後來“天廚”的誕生,助了一臂之力。

  1906年的黃浦江、外白渡橋邊,時常蹲坐著一個衣衫單薄的少年。少年發現有人力車輛或者驢馬車通過時,都會奔上去幫人拉推,以得幾文錢回謝。這位少年就是還在上海兵工學堂化學專業讀書的吳蘊初,他同時還兼任兵工學堂附屬小學的算術老師。如此刻苦努力,只為兌現自己當初對父親的承諾,“自立並補貼一些家用”。這樣的生活,他堅持了六年。這種奮發向上、吃苦耐勞而又恪守信用的品格,他堅守了一生。而兵工學堂化學專業的學習,則為他一生的事業開啟了最初的源泉。

  化學專業的高材生,漢陽鐵廠小試牛刀

  從兵工學堂畢業之後,吳蘊初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他被恩師杜博推薦到漢陽鐵廠做化驗師。這份工作收入穩定,清閒易操作,在別人的眼裡算得上是一份很好的門路。然而,二十歲的吳蘊初,此時想要的並不是安穩的生活,即便是錦衣玉食也填充不了自己內心一腔的報國夢。於是,1915年的冬天,他在“實業夢”的驅使下,離開漢陽鐵廠,前往天津,準備參與籌辦硝鹼公司。可惜,事與願違,等他不遠千里趕到天津時,得到的卻是“股東們不幹了”的訊息。這時的吳蘊初已身無分文,苦不堪言。

  此時的漢陽鐵廠決定試製在國際上用於築爐的效能很好的矽磚與錳磚。可這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廠內的技術人員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理出頭緒。無奈,他們向剛從天津回來的吳蘊初發出了邀請。

  吳蘊初是躊躇滿志的,雖然他並未研製過此類化學物質。可憑藉化學知識與素養,以及自己執著的性格特點和強國之夢,他接下了這個擔子。吳蘊初的選擇是對的,那個黃浦江邊賣苦力的少年的倔強勁兒在這個二十五歲青年的體內再度重現。他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總結技術條件……。不分晝夜、廢寢忘食的刻苦鑽研,終於親手試製了矽磚與錳磚,這在中國人之中,還是首例。

  頓時,吳蘊初聲名鵲起。開始有一些廠家邀請他入夥或者與之合夥做生意。漢陽兵工廠聘他為製藥課的課長,還授予少校軍銜。同時,他接受了漢口燮昌火柴廠的老闆宋偉臣的邀請,與之合辦一個硝鹼公司,由宋偉臣出資,他出技術並任總工程師兼廠長,利用兵工廠的廢液生產氯酸鉀。

  二十五歲的吳蘊初身兼三職,開始在自己希望的道路上跨越有力的步伐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悄悄誕生了。

  微小顆粒引發創業靈感,巧妙“邂逅”資深投資者

  在外貨中找出創業點,在當時的中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21年的中國和世界都是那樣的動盪不安。吳蘊初和劉鴻生共同創辦的新熾昌牛皮膠廠面臨著山窮水盡的境地。劉鴻生另創新業,吳蘊初一人難以抵擋企業衰勢。他開始在外貨中尋找機會。

  研究之後,他選中了日本的原包裝產品“味の素”。這種產品最容易得利,因為它是人們一日三餐中很理想的調料。有錢人的山珍海味需要它,吃不起山珍海味的廣大貧苦百姓也需要它,一碗素湯,一碟兒青菜,只需放上那麼幾粒,就似魔幻般產生了奇效。然而,想要做這個微小顆粒的生意,首先必須知道它是怎麼做成的。這個時候吳蘊初的化學素養又派上了用場。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鑽研這小小顆粒的研究方法了。

  沒有實驗室,就在自己的家裡研製;缺少助手,自己的妻子來擔任。三十歲的吳蘊初在創造和鑽研方面絲毫不減當年的激情。他要把“味の素”中最關鍵的哥羅登酸鈉提取出來,再加工製作,做成優質的“國產”化學調味品。這個化學專業的高材生,終究是值得驕傲的,經歷過無數個日日夜夜之後,他終於把晶瑩剔透的小顆粒捧在了手心裡。

  有了成功試製的小顆粒,如何才能使其轉化為生產力呢?資金、廠房還有裝置開始困擾他。吳蘊初明白單憑自己的力量,要把這個產品生產出來,投放到市場中,實在是太難了,他必須要找到一個可靠的合夥人。

  張崇新醬園的推銷員王東園成為了他在尋找合夥人的道路上的一個合適的人選。如何使他注意到自己的這顆微小的小顆粒?聰明的吳蘊初選擇了“欲擒故縱”。他坐在“聚豐園”裡,細細品味著自己的小顆粒帶來的美味,還頻頻咋舌,惹得王東園忍不住上前探問。“你嚐嚐”,吳蘊初微笑著將東西推薦給這個精明的推銷員。果不其然,王東園品後讚不絕口,連聲叫好,知道吳蘊初乃是熾昌的廠長後,更是驚奇不已。兩人相談甚歡,在聽到吳蘊初嘆息缺乏資金時,王東園主動提出介紹他的老闆張逸雲與之合作。

  張逸雲是一位寬厚熱誠的實業家,他爽快正派、有膽有識。兩人一見如故,一拍即合,決定共辦一個生產如同“味の素”一般的調味品廠。於是,調味之精華“味精”、佛手為圖示的“天廚”誕生了。

  好風憑藉力,天原天盛齊誕生

  天廚廠從幾顆微粒變成了大廠,為他的股東們特別是為吳蘊初創造了可貴的財富。這些財富在吳蘊初的支配下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佛手味精大量生產,自然所需原料也隨之猛增,這也就越發顯出原料的重要性了。吳蘊初製造味精的原料,主要是麵筋,其次是鹽酸。麵筋的來源,除紡織廠供應外,還有自己的澱粉廠,都是就地取材,數量上也能得到保證,是不成問題的了。主要的不成問題,次要的有了問題,也就上升為主要了。當時國內根本沒有生產鹽酸的廠家,國內用鹽酸基本上靠從日本進口,價格自然十分昂貴,日商也往往用此鉗制中國的民族企業。正因為這樣,早在1926年吳蘊初就很想辦個電解食鹽廠生產鹽酸,為國家增添個化學工業專案,擺脫日商的鉗制,甚至將日貨擠出中國。但當時因制酸耗費的資金太多,他那時只是想想罷了,要去做卻絲毫沒有經濟能力。如今,有“天廚”做後盾,辦廠的條件已具備了。

  有了自己的鹽酸,不但自己用起來方便保險,節省資金不說,還可以掙脫國內一些廠家所受的日貨控制與盤剝。有此種種,吳蘊初便決心將電解廠辦起來。可是做起來也不容易,儘管理論上已經掌握,可是理論到實際還有段距離,但是吳蘊初決心辦起來,金錢他毫不吝惜,投到科學實驗裡,失敗了也值得,精力也是如此。於是他便開始收集材料研究了起來。或是痴心感動了上天,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出現了:越南有個法國人辦的鹽酸廠,由於經營不好,剛剛倒閉。一聞此信吳蘊初抓住良機不放,當即上路,千里迢迢地趕到了越南的海防,親自仔細地考察了那個廠的裝置狀況,對那些機器的效能、使用期等要點一一做了確認:電解槽是美國產的,機器是法國造的,在當時稱得上一流,且使用時間也不長,產品的質量也基本上與日本的相當。自是更加喜出望外。經與那法國人磋商,以九萬銀元的價格購下了這全套裝置。機器尚未到達時,吳蘊初便先期趕回,迅即集資二十萬,在上海周家橋購置了地皮,建起了廠房。還是廠名先行,因其是為天廚味精廠提供原料的,故吳蘊初為它取名為“天原電化廠”。且“天原”還有天府樂原之解,響亮而吉祥。

  然而,天原盛裝鹽酸的“鹽酸甏”是日產。價格昂貴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抵制日貨不徹底,如味精,必須全部原料都能自產自給才行。可生產耐酸陶,也不是很容易的,不像一般改變一下工藝就可的新式陶製品,那要有科學研究的引數在內的。吳蘊初硬是憑他的化學基礎與曾制過矽磚、錳磚的經驗很快地“啃”下了這塊“骨頭”。于歸國的當年,即1934年即著手實施;在龍華濟公灘購了地皮,親自帶人由廠房到裝置全部自行設計製造出來;聘請了曾多年從事製陶業的李思敬擔任廠長。幾個月後,1935年初,便正式投產了。窯爐是新式的,機器是攪拌擠壓機,原料是取自天然的著名的宜興陶土,整體生產方式為半機械半人力的組合。初始時月產量為二十至二十四噸,產品除滿足天原的需用外,還銷往國內的化工廠與軍工廠。廠名仍是吳蘊初的巧思,以產天原產品盛器為因,取做“天盛”。當諸多遊商打快拳似地逐利於淺層經營時,吳蘊初立足長遠,出發點高出一籌,踏踏實實地構築著基礎化學工業。不斷向深層探求,以“天盛”又為國家填補了一項化學陶器的空白。天廚——天原——天盛,如同化學的連鎖反應方程式一般,互為動因與補充,形成一個完善的天字號系列。

  達者兼濟天下,盡心效家邦的味精大王

  天原天盛成立之後,吳蘊初又相繼創辦了另外兩個天字號的化工廠“天利和天山”。此時的吳蘊初已經不再是那個受祖父格外憐愛的孩童,也不再是黃浦江邊那個賣苦力的少年,他已經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實業家和化學家。他的堅持和勤奮,成就了他一生的夢想,抵制外貨,提倡國貨,實業救國。

  1928年,天廚廠為他和他的同伴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他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足夠”的標準,這個清貧出身的實業家毫不猶豫地拿出資金組建了“中華工業化學研究所”,自任董事長,研究化工產品與接受化學研究的專案委託,兼培育化工人才。隨後,研究所又與“中華化學工業會”合併,吳蘊初為副理事長。

  1931年.他又積極成立了“清寒教育基金委員會”,由他拿出五萬元作為基金,聘請幾位化學界人士為委員。同時又在滬江大學化學系設立化學獎金,獎勵學習優秀的學生;為中華職業教育社投資捐辦了理化教室。由基金會主持每年對大學化學系一年級學生與高中一年級學生分別考試,從中選出十餘名優秀者發給獎學金,發給相當於一個大學生每年平均費用,標準三百元。獲得這種獎金的多為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與清華大學的在校大學生。有的因一直保持在校的優異成績,這種獎金只於一年級時獲准資格便可一直領到畢業。為了鼓勵寒門學子,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專利所得,並以此為樂。

  1933年,張逸雲病故。可惜這位智達見明又寬厚的企業家不壽,而子女又因紈絝而驕奢,墮入了“富不及三代”的悲慘邏輯之中,恣意揮霍了起來。天廚幾乎被其掏空一半,吳蘊初為顧全大局,於1935年將天廚改為有限公司,清產作價,資本已由1928年的十萬增至二百萬利潤分紅在外。在吳蘊初的主張下,由這兩百萬之中,提取出二十萬元,即總資本的十分之一,一律以新公司股票的形式依照進廠先後與所得薪水累計數按比例發給每一個職員與工人。早在1928年,吳蘊初就主張“放棄專利”,此舉更是將那可觀的一大發明權報酬獻給了社會。

  內戰爆發後,吳蘊初謝絕了蔣委員長的“經濟部部長”的承諾,在上清寺的和桂園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接見。1950年,吳蘊初由香港乘船抵達重慶,幾天後在錢昌煦的引薦下在中南海拜見了周恩來。

  吳蘊初回上海不久,就被任命為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工商聯副主任以及化學工業同業工會主任委員;不久,又增任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籌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建國總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這個出生於1894年的江蘇嘉定的“細娃貴崽”,成了口中以及人民心中名副其實的“味精大王”。

  創業成功者背後的故事篇2

  ——張向東:從記者到總裁的跨越

  對於網際網路,畢業於北大資訊管理系的張向東,有著一種天然的熱愛。這種熱愛,用他的話說,源於對網際網路的信仰。這種信仰,讓他在聽到鄧裕強談起手機網際網路的美好願景後,一個星期內便從《新週刊》高階記者的位置上離開,走得那麼義無反顧。

  張向東那一身休閒西裝和牛仔褲,配上黝黑的面板,一頭韓流式的長髮,看上去更像一個漂在北京街頭的文藝青年。70後的他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家免費的WAP網站3G門戶網的總裁。

  他說,當時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給你想象空間的領域。“有些東西,當你做它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你喜歡的,你就明白。”

  學校和朋友的感覺

  在網際網路世界,“北大幫”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和組合,難道真是 “北大精神”造就了今天如此“自由”的張向東和他的3G門戶嗎?

  張向東說起大學時期的口吻卻顯得輕描淡寫:“我當然愛我的學校,但是同時我也不認為它真的在某一個地方特別怎麼樣優越。我們像所有的大學生一樣,每天晃一晃、看看書、發發呆。”

  “我高考第一年沒有考上!專科都沒有考上!”張向東說,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壞學生,很調皮。母親當時只要他“考上大學有一個工作就行了”。落榜後,張向東就想“不就是一個考試嗎”,於是用了一年時間認真複習。由於他本就是提前上學,所以那一年考上北大的張向東也只有18歲。

  “你知道嗎?從九幾年畢業的時候,就業壓力就很大了,雖然還沒有現在‘房奴’這樣的概念,但那個時候我就想,我在城市裡面生活不是為了在這裡給自己掙一個房子,掙一個車子,像其他幾千萬人一樣生活,我在這裡應該有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方式跟別人不同,那就可以了。”張向東說。

  不是因為名校,也不是為了追求名利,張向東對他能成功走到今天的解釋是,“相信自己看到和理解的世界”,然後,遇到了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

  “朋友”似乎是張向東常常提及的兩個字,說起鄧裕強3G入口網站另一位創始人,張向東說:“雖然我一直畢業在北京,他在廣州,但是我們倆一直以來有一種默契,那就是我們將來一定可以合作做一件大事。你知道嗎?就像過去槍戰片那種感覺的,我倆可以背靠背拿著槍衝出去,殺出去的感覺!”

  2004年初,鄧裕強和張向東兩人在廣州天河石牌西路的一間6平方米的小屋裡,商量著建中國最大的免費手機網站。

  當年3月16日,3G門戶正式上線。當天的線上人數僅2人——鄧裕強、張向東。如何營銷?這是個大問題。沒那麼多錢,也沒有和運營商合作的渠道,他們想到了病毒營銷:以自身為種子,一傳十,十傳百。

  他們首先瞄準了那些尚未有網際網路經驗的學生群體和網際網路上的手機玩家,在各種手機論壇上發帖子,並邀請當時移動夢網論壇中的版主們到3G門戶上來做版主。這些版主也憑藉著在論壇中特殊的地位,給3G門戶帶來了一大批的活躍使用者。

  “國內網際網路比較容易形成一種聚攏效應,也叫做颶風效應,即擁有優質的資訊與內容的商家,使用者會主動向它去靠攏,而不是靠有錢打廣告,使用者不吃這一套。”3G門戶市場副總裁曹明說。

  正是在這種模式下,免費WAP的出現博得了使用者的支援,除了學生,賣手機的也成了他們的宣傳隊。與此同時,他們還利用每一次飯局、會議、旅行……凡是能想到的、能參加的社交活動,他們都儘可能的參加。

  3G門戶在這種傳播過程中成為“獨立免費WAP網站”的代表,上線8個月,使用者量達到100萬。

  顛覆傳統廣告的定義

  有了客戶,怎麼賺錢?

  久邦科技的創始人將網站定位為“媒體”。而按照媒體的傳統贏利模式,須從廣告商身上尋找商業利益。不過,在手機網站的廣告運作上,張向東試圖顛覆傳統廣告的定義。

  從2006年3月24日起,3G門戶網上開始正式運營手機廣告,通過一個“玩競猜遊戲,送BENQ MP3”的連結,BENQ率先在3G門戶上開了一個專區,提供最新鮮的產品及品牌資訊。“這是免費獨立WAP領域裡的第一個移動營銷案例。”艾媒市場諮詢集團董事長張毅告訴說。

  不過,這種廣告只是嘗試。某品牌的營銷經理表示,他對移動網際網路廣告並不看好,因為受到螢幕尺寸的限制,傳播效果不明顯。

  這種說法目前仍然不乏支持者。對此,張向東表示:“這種說法是不專業的!”他反駁,手機廣告具備比傳統媒體廣告更多的優勢,比如它是“離人最近的媒體”,具有融合媒體的功能,多媒體功能更加強大等等。

  做過記者的張向東,對手機網際網路廣告的定義是:廣告即內容,娛樂即廣告。2007年聖誕節,時尚品牌匡威通過贊助的“幫聖誕老人尋找麋鹿”的互動遊戲登入3G門戶,做遊戲圖示嵌入式廣告,這種方式在兩個星期內吸引了超過400萬用戶的點選和參與。

  “傳統廣告給人們的不良印象之一是干擾性,強制插入的傳統廣告對於新媒體影響下的使用者,就像是父母對叛逆期孩子的說教。強調互動和娛樂,讓使用者參與其中已經是廣告效果的重要標準之一。”張向東表示,免費WAP上的移動營銷最好的方式就是推拉結合,先以活動來帶動網友互動,再多頻次地將品牌產品植入消費者心中。

  這種廣告模式,創造了連續三年保持翻番的業績。自2008年起走向成熟,一些手機廠商,甚至移動運營商,以及九大銀行都向3G門戶投放廣告。2009年業績預計突破1.5億元,增長50%。

  看到獨立免費WAP模式優勢的經營者不乏其人。2006年底時,國內已經出現了幾萬家WAP網站,網際網路的幾大門戶也都相繼建立了WAP網站,同質化競爭嚴重。

  此時的3G門戶網面臨挑戰:如何將1000萬用戶牢牢粘住,成為忠實使用者,以應對巨頭進入市場的競爭?

  “那時候,我們不是不能賺錢,我們更關心的還是繼續圈人氣。”張向東說,那時候一天到晚琢磨的是,用怎樣低成本、有意思的方式來讓人們知道這個提供免費內容的手機網站。

  “我們認為,網際網路上的贏利必定是以使用者需求起步的,要保證大量的使用者基數,又要保證他們有含金量的需求。”鄧裕強說,早在2006年,他們就開始了佈局手機客戶端軟體,制定了“網站+客戶端”的戰略。

  自2004年上線開始,隨時隨地手機上網看資訊是個日常的應用,但如何能讓使用者更省錢,更方便地開啟手機獲取手機網路上的服務呢?客戶端的響應速度比網路顯然更加重要。

  “中國移動推出的套餐是5塊錢30M一個月。用客戶端上網,能在有限流量裡實現更多資訊下載。而且,客戶端的操作很容易被使用者習慣化,從而粘住客戶。”IT技術出身的鄧裕強,對開發客戶端的理解類似於“摩爾定律”。

  2006年6月,3G門戶推出第一版手機流媒播放器GGTV,主要用於支援手機電視直播、手機電影、網路視訊等點播。2007年3月,GGTV每天獨立活躍使用者超過50萬。2007年4月,3G門戶宣佈推出新的播放器GGLive,安裝該軟體後可點播節目,還可以隨時隨地收看NBA、演唱會現場等等各類直播。

  將移動客戶端產品直接連結到門戶的論壇和新聞頁面,參與互動,能讓廣告覆蓋的人數以倍數不斷增長,從而實現廣告效果。鄧裕強認為,這等於“香精”加上“粘膠”,既能招引之,又能牢牢粘住。

  用什麼風格走完一生

  在公司裡,張向東還有一個稱呼,叫“Z”。他自己的詮釋,就是zero,零。“因為我覺得它可以提示你,所謂的總裁啊,其他的所謂的什麼對你來講,都是可以歸結為零的。”

  人生的歷程,被他形容為“從零到零,因為人最後會消亡,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就是用什麼風格走完自己的這一生,我覺得是最為重要的”。

  他和搭檔鄧裕強,都是根本不在乎物質享受的人,他們花一百多萬買的一輛賓士,經常被當做貨車一樣運東西。

  對於自己的成功,他很淡然,似乎都是隨時可以抹去的東西。他說:“我特別驕傲的一點,是和很好的朋友在一起不會說房子、車子怎麼樣,大家見面是說,你最近看什麼書,我看到什麼好書就告訴你,有時候碰見很好的書就多買一本給你……”

  當很多人在為一套房和一輛車而勞碌奔波的時候,張向東很瀟灑地旁觀著這一切。他說:“這一輩子就是買個房子、買輛車,然後上班的時候可以開著車去,你就覺得很爽嗎?就值得了?覺得我有財富了,我跟別人平起平坐了?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他說自己30歲前一點都沒有物質上的負擔,他也不覺得3G門戶給他的價值,就是讓他變成一個千萬富翁或億萬富翁。

  “對,我現在是比一般的朋友們物質上會富有一點,但是我之前沒多少錢的時候,對我也沒形成多麼大的障礙。比如說我看書,以前沒錢的時候,我也可以做的啊,就在圖書館裡看。以前我待過的所有城市的借書卡都有,我到廣州那麼短時間都有廣州圖書館的借書卡。創業初期的時候,我看書都在廣州的書店裡看,有什麼關係呢?”

  “現在有錢了,就列個書單讓祕書幫我買,或者做成電子書看,這只是方式上的變化,但是態度不要變,態度變了就很可怕。真正的財富是不能買賣的,它是買不來,也是你不會賣掉的東西。”

  張向東說,他最想做的事是和韓寒一起寫文章,和馮唐一起喝酒。

  他說:“3G門戶這個公司我是挺認真、用盡全力去做的,我覺得我們做的事情帶給我和同事的內在東西是圓滿的,通過做這件事,我們內心更加自信、自由,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做成一個所謂的上市公司。”

  蘋果公司的喬布斯是他崇拜的偶像之一。很多年前,這個美國小夥子和他的童年夥伴,用一個咬了一口的蘋果作為自己創辦的公司的LOGO,並以“活著就為改變世界”作為人生信條。張向東和他的搭檔也在理想中追逐著自己的夢想。或許過不了多久,中國的喬布斯抑或扎克伯格,也會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中應運而生。 編輯/張本科

  創業成功者背後的故事篇3

  ——賴昌星 一個流亡者的“窮途末路”

  從默默無聞的農村少年,到富甲一方的商界大亨,再到逃亡海外的走私罪犯。12年後的今天,賴昌星再次進入公眾視線。7月23日,“廈門遠華集團特大走私案”首犯賴昌星被遣返回國。

  在中國網友的眼中,賴昌星身負多種功能:打壓油價、揭露FB等等。顯然,賴獨特的氣質,以及他身上光怪陸離的傳聞,讓“賴昌星”這個普通的名字,在民間被演變成了一個集野心家與悲情英雄的傳奇符號。賴昌星迴來了,在多年與法律周旋中,他曾多次逃脫法律的制裁,但這一次,卻不再僥倖。如同拉登被擊斃後一樣,中文網際網路又陷入了集體狂歡中。

  著名華裔評論家與媒體人丁果,在溫哥華多次獨家專訪賴昌星。他在一篇對賴昌星的專訪中這樣寫道:“他還是招牌式地戴著一頂帽子,當他倒茶時,我想象遠華紅極一時的時候,他在那座如今已經被拍賣掉的紅樓裡,被人簇擁著招待八方來賓,哪裡用得著如今這般謙恭地讓座倒茶?”

  “賴氏”的“另類奮鬥”

  1958年,賴昌星出生,在8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與其他農村孩子一樣,賴昌星上學很晚,直到9歲才踏入學校的大門。童年時期的賴昌星,就表現出了與同齡人不同的經濟頭腦。兒時玩伴賴永獨回憶,早在讀小學時,賴昌星就跟他一起賣過油條、包子、冰棒,還從果農手裡買進水果,再在公路邊賣給路人。1973年小學畢業後,他先是在家種了一陣地,然後跟著哥哥一起到部隊挖了一年多水井,之後又去了泉州挖防空洞。工程做完後,賴昌星迴到了燒厝,與5個村民集資辦了一個小的汽車配件廠,每個人出幾百塊,幾個人既當老闆又當工人。由此,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筆投資。

  兩年後,他單起爐灶,開了一個紡織機械廠。紡織機械廠的創辦趕上了改革開放之後來料加工型經濟的發展大潮,這為賴昌星的工廠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之後,他又相繼開辦印刷廠、雨傘廠,並從中積累了人生中的第一筆財富。

  然而真正觸動他的並不是已有的產業,而是倒賣電子產品所帶來的巨大利潤。當時,幾乎全國的客戶都提著現金跑到南方沿海城市,尋找可能的貨源,輕鬆轉手間,價格便已翻了幾倍。賴昌星發現,在石獅這個走私的前線,走私的利潤空間巨大。

  在確信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逐富之路後,賴昌星帶著400萬美元資產離開了石獅前往廈門,不久後移居香港。隨後,他開始大規模走私活動。

  1999年,中國開始大規模打擊走私犯罪,賴昌星被查出其名下的廈門遠華公司進行國際走私,走私貨物的總金額高達500多億元人民幣,偷逃稅款超過300億元人民幣。

  十二載的“流亡生活”

  1999年案發後,惶惶如喪家之犬的賴昌星逃至加拿大,開始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活”。

  逃亡初期,賴昌星在加依然出手闊綽,曾斥巨資130多萬加元近800萬元人民幣購入位於溫哥華西57街的一幢上千平方米的花園式豪宅。過慣了犬馬聲色、紙醉金迷日子,他的娛樂生活自然也不會冷清寂寞。這樣的生活持續到2001年11月,加拿大移民局以非法移民罪將賴昌星夫婦拘捕,直到2002年6月兩人才獲准有條件釋放。

  外界判斷,賴昌星之所以過起有如“紅樓”的生活,是因為他剛到加拿大,誤判了形勢,以為可以太平無事。但賴昌星迴應說,自己是為了排解恐懼的心理,所以經常白天泡在賭場,晚上才回酒店打電話給國內的人瞭解案情進展。“特別是在頭兩個月,每天都聽到很多不好的訊息,說不怕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想多想,就只好到賭場去麻痺自己。”

  賴昌星表示他的飲食習慣很簡單,平時只是自己在家裡做些家鄉菜。“我最喜歡吃地瓜稀飯。”他強調,“只要有地瓜稀飯和鹹魚,我就感到非常滿足了。”賴昌星還自己親手種植臺灣青蒜。“過去在福建老家經常吃,但在加拿大則很難在市面買到。所以就特別到有後院的朋友家裡借了一塊地來種。”

  “貓捉老鼠”的窮途末路

  可以說,賴昌星從劣跡敗露到出走加拿大再到被遣送回國接受法律的制裁並非易事,而是牽扯到多方利害關係的一場博弈。賴昌星之所以能夠從1999年出逃加拿大至今十餘年方才被捕歸案,其中既有他不斷上訴拖延時間的“耍賴”行為、“死刑不引渡”等原因,又與中西方文化、制度差異,中加雙方的利益權衡等深層次的因素密切相關。縱使干擾因素如此之多,國際環境如此複雜,我們仍然可以在這場“貓捉老鼠”中體會到中國政府的種種努力。

  1999年,中央政府成立專案組,一舉破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經濟大案”——廈門遠華特大走私寨。

  2005年,在中國政府的密切關注和加拿大有關部門的認真審查下,賴昌星的“難民”身份被否定。

  2009年,加拿大哈珀開始了他的破冰之旅,在胡錦濤主席、溫家寶與哈珀的會談中,中方仍然要求加方儘快遣返賴昌星,了結相關案件。

  2011年,正值中國領導人訪問加拿大參加二十國峰會之時,中國外交部要求加方將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的首要嫌犯賴昌星遣返回國接受法律審判。

  最終,這種種的努力換來了今日之成果——賴昌星被遣返回國,接受中國法律的制裁。

  “流亡者”喪鐘的敲響

  那麼多年來的事實證明,賴昌星並非一般人物。他的呼風喚雨,他的縝密,也不一定所有的人都瞭解,因為事涉走私,事涉掉腦袋,所以關乎核心機密的事,他肯定不會輕易告訴別人。哪怕是最親密的人,他也該留一手。

  而一當賴昌星開了“金口”,該案是不是將真正徹底大白於天下?不管是當初因為賴昌星的不在而避重就輕,或者是查無對證而矢口否認,還是因為他的不在國內而漏了網,這一次怕已經不可能“神龍見首不見尾”。只要是這樣的推理成為事實,或原來有的“小魚”有可能成了“大魚”,或一直隱著的“大魚”將浮出水面,並不是沒有可能。我們甚至可以作這樣的推斷,當賴昌星被遣返回國的訊息一經傳出,有人怕旱已寢食不安。

  賴昌星的被遣返回國,是對那些犯罪分子利用各種手段畏罪潛逃的一個嚴正警告。包括賴昌星在內的該案30多名潛逃者被一一遣返,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犯下了罪行,以為逃亡到了國外就可以逃避法律制裁,那是一頁已經被翻過去的“老皇曆”了。

  一則訊息令人眼前一亮:6月26日晚,公安部工作組從馬來西亞將“3·10”特大跨境電信詐騙犯罪集團27名成員成功押解回京,至此該案最後一批大陸犯罪嫌疑人從國外全部押解回國,這一訊息無不讓聽者大稱“痛快”。而賴昌星的被遣返回國和新的偵查開始,如一顆重磅炸彈再次引起一片叫好聲,其意義不僅僅是說明廈門特大走私案的最後收網已經開始,而是用事實詮釋著“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還是一個警示出逃外國的中國大陸罪犯只有戒掉“賴”字,舉手投降,接受法律審判才是唯一出路:更為那些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的“流亡者”,敲響了喪鐘,這場戰鬥卻還遠遠沒有結束!

成功人士的艱苦創業故事
創業成功者都有哪些感人故事
相關知識
創業成功者背後都有哪些感人故事
創業成功者都有哪些感人故事
創業成功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企業成功營銷例子有哪些
成功者背後的故事有哪些
創業成功者具備的基本素養有哪些
創業成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成功者背後的經典故事大全
女性創業成功者故事
一個成功者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