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學論文參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圖書館學是總結圖書館工作和圖書館事業的實踐經驗,建立科學的圖書館學的理論體系,以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高圖書館在人類社會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圖書館學學術評價的意義

  一般認為,學術評價是對一理論、學說、觀點、方法的學術價值或理論價值的評價和預測。學術評價的意義在於:其一,學術研究內在地包含著學術評價。只要有學術活動,就有學術評價;其二,交流是學術的基本特徵,學術評價是學術交流的一種形式。就學術意義來說,不公開發表,不接受學術評價的研究,不是真正的學術研究。健康的學術評價在圖書館學界理應得到維護和提倡,研究它的發展規律就會把圖書館學大大地向前推動一步。通過對學術評價的研究,我們可以探索基於中國圖書館事業現實問題的積極主張和思想以及能夠在實踐中展開積極行動的策略。

  由於學術不規範現象已為本專業學術界關注,所以研究圖書館學評價的學問就成了圖書館學中的顯學。清理這類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問題:⑴泛道德化。沒有注意學術評價的學術性,指望道德操守就能解決這些問題。⑵情緒化。偏激的言論主張廢除某些學術評價品類。如廢除核心期刊、取消人文專案與評獎活動。有人因現有的學術評價機制自身出現問題,就否定學術評價存在的必要性。⑶二元思維化。一是把科研量化管理“神聖化”,即用量化考核解決所有問題;二是把量化管理“妖魔化”,認為量化考核有百弊而無一益。顯然,這兩種極端都有失公允。出現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是,本專業人士對學術評價的意義沒有深究。因此,我們需要探討此問題。

  1 技術意義

  學術評價活動有制度與操作層面的意義,即工具層面的功能,強調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無疑,它具有本身的缺點:社會目的性太強,可能給評價物件造成直接壓力,產生一些負面效應。比如,評職稱、評獎、評基地、評博士點等活動所產生的正負社會效應。在學術評價活動中,行政權力的合法性與權利濫用並存。

  學術評價的技術意義主要為:

  ①研究群體的鼓勵。激勵評價物件努力提高學術水平實現和達到一定的學術目的。科學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到諾貝爾獎金、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大學的榮譽教授的確定,小到核心期刊表的確定都具有激勵的作用。②有利於教育規劃的制定。③有利於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④有利於學術權威的形成。⑤有利於學術失範的監督。⑥有利於研究資金的籌措和分配。引導科研資源的分配。

  文化是比思想和主義等更重要、更具有影響力、更持久的一種存在方式。沒有標準與尺度,學術資源的分配和學術水平評價將在人情、利益和複雜的社會關係面前潰敗。這既是一種理論的缺陷,又是一個情感的悲哀。若沒有實證技能,學術評價活動難以跳出“感覺和經驗”的藩籬。技術化的學術評價有無比的優越性,一旦構成一個隨時可以修改的數學模型,就能找出一個隱藏在這些數量關係之後的因果制約關係,並能精確地描述這些關係及其動態的文化過程,這就把一個簡單的模型加諸一個複雜的客觀過程,使人們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活動。比如,CSSCI等檢索系統為學術評價活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當前,圖書館學界的學術面臨著具體情況:①寫論文的門檻較低。本專業論文成果底數充裕,需要選出精粹的成果。②資源緊張。本專業期刊版面非常寶貴需要精心呵護。正因如此,有關各種關於轉載、摘錄、引用、被引用等學術考量的研究很有必要。

  但是,技術化路線還有很多路要走,需要環境和條件的支撐,也就是說它應與觀念層面的學術評價相輔相成。我們需要關注學術評價的本體意義。

  2 本體意義

  學術本質是求真,其靈魂是創新。學術以追求真理和知識創新為目的。這就構成學術評價的抽象基礎、邏輯起點和最終目的。這就構成學術評價的抽象基礎、邏輯起點和最終目的。而不是去激發學者善於做學術“處理”和學術經營和投機。學術評價是對一個評價者的知識結構和學術品格的考察,是對被評價物件做學理分析和學術價值的判斷。

  觀念層面的學術評價不是基於利益分配的邏輯而是基於學術發展的邏輯。學術評價活動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科內在資源建設,引導學者敬畏學術、尊重學術,以創新為判斷學術研究質量的主要因素。如果沒有足夠的內在資源的支援來進行學術研究,即使已有健全的外在制度的支援與行政支援,學者也只能提交形式主義格調的成果;即使非常重視諸如註釋、索引等操作層面的格式、步驟和規則,學者也會在研究中採取隨意行為。這些意義概括如下。

  在於科學標準的制定與探討。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都應該有標準,學術評價者必須堅守這一底線。

  為學術研究提供一個有序的機制。本體意義就是探尋圖書館學發展的“序”,就是解決圖書館學體系改造和建構問題,關乎邏輯起點、框架的邏輯順序、方法論。它使學術研究能夠有一個為學界所大致認同的正規化或平臺,從而使學術對話成為可能。接受一種科學知識的共同體是由受過專業知識訓練的人組成,按照一種有機研究傳統進行工作。共同體成員密切合作,按照這種共同的正規化有組織地高效進行研究工作。若沒有標準而對偽科學和偽學術過分的寬容,人類整個文化就被損傷,健康的學術交流發展的機制也就無法形成,就有更多的人致力於如永動機制造,推翻相對論,改寫進化論,重建心理學等類似的偽學術活動,還有更多的人抱著唐吉?訶德式的學術幻想做一些徒勞的“研究”。

  提高學者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就是關注何種問題的一種自覺的理論意識。哲學名言“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是對問題意識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問題意識淡薄者常感到“不知道寫什麼好”,也不知道何為“真問題”何為“假問題”。

  促進知識增長。評價者要注意學者是否有嚴格準備。學術評價活動可以促進學者一方面發展自己的理論,另一方面十分關注相關理論和與之競爭理論的發展,發現新假設和新方法。學術評價可以通過對某個課題進行學術史的清理,促使學者是對已有的成果“接著講”,“接著講”不是“照著講”。“接著講”是拷問、突破、發現闕如,是揚棄,是創造,是發展,是波普爾式的“猜測與反駁”。

  促進方法論的進步。從某一個方面來說,理論的進步就是方法論的進步。許多“民間科學家”、“業餘學者”、“科學狂想者”[由於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往往因沒有學術方法而進入不了學術共同體。理論創新的關鍵之一在於思維方式的進步。

  提高理論闡釋水平。科學追求的目標是理論的廣泛說明能力和精確的預測能力,使本研究領域已發現的規律在理論上更大的完善。

  張揚超越情懷。學者進行學術研究必須要有崇高的理想,要靠自己的問題意識與理論闡釋水平來影響別人,要有學術良知,如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所言:“學者的最高境界是人格。”

  3 本體意義的關注

  為了實現圖書館學評價的本體意義,我們可把重點放在對圖書館學學科屬性與學科定位的關注上。圖書館學的現狀使研究者主體意識的覺醒。圖書館學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質,構架起令人信服的理論體系,這是我們本體關注的維度。

  3.1圖書館學存在的根基

  圖書館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又是關於物的學問。圖書館學是作為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混合體而存在的。圖書館學存在的價值就是認識圖書館的本質,我們的學術評價就是做一些工作來促進圖書館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圖書館學研究不可隨意、簡單、信手選題,在眾多的領域研究中,也不應該缺少圖書館學的立場。我們需要確定一個標準,人們常說的三獨立:獨立的概念體系、獨特的研究方法、獨特的研究物件。正因如此,“挑戰”、“困境”、“危機”是研究者反思自身狀況常使用的概念。

  3.2“說”與“做”的關係

  我們需要基於理論實踐關係的審視。理論提出後,我們應思索實驗與實踐如何“複製”的問題。圖書館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根本旨歸在於改造和優化實踐。圖書館學不能是隻“說”不“做”。紙上談兵的“實踐”,虛構和抽象的“實踐”與活生生的真實實踐,新鮮和真實的理論生活是有本質區別的。通過有效的學術評價促使圖書館學引導實踐的規範。

  3.3不同學科的“分”與“合”的關係

  我們需要基於圖書館學科與其他學科關心的探討。學術研究還是以本專業為基點。眾多學科的加入使圖書館學成為一門領域。整理各學科知識是圖書館學的基本工夫。

  3.4本土化與國際視野的關係

  我們需要基於國際視野與本土關懷的闡述。圖書館學需處理國際視野與本土化的關係。對西方圖書館文化的“過度闡釋”,未必就算完成了學術研究任務。有西方文化“套解”中國圖書館事業,不能僅僅是一種時尚,也要在中國實踐中消化、甄別。文化特點、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生活習慣不同就應該有不同的圖書館學。

  參考文獻:

  1.圖書館學評價的難點.[J]圖書與情報2006.02.

  2陳業奎.實踐是圖書館學最大的價值取向[J]圖書情報工作.2004.02.

  篇2

  論現代圖書館學原理

  圖書館學原理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主要研究圖書館的基本規律,也就是探討圖書館學最普遍、最基本的道理,屬於圖書館學理論深層次的探討,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深入發展的標誌之一,是圖書館學研究由表到裡、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由一般到專深的重要轉變。長時間來,圖書館學理論發展較慢,根本原因是圖書館學研究重視表象描述、技術研究、邊緣研究、理論引進、熱點議論,忽視了基本理論、基本規律的基礎研究,對一些難度較大的深層次理論問題,更是重視不夠,研究者甚少。為此,我們認為,圖書館學原理的研究應視為是將圖書館學研究引向深入的良好開端,是圖書館學研究迴歸本體研究的重要體現。

  1 什麼是圖書館學原理

  在討論什麼是圖書館學原理之前,需要說明我們為什麼選用“圖書館學原理”一詞。世界上許多事物和學科都有自己的原理,如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貝勃定律、計算機原理、電視機原理等。電視機原理就是說明電檢視像產生、形成的道理,說明電視機結構功能。目前中外圖書館界對圖書館原理有兩種說法:一是“圖書館學原理”;二是“圖書館原理”。兩者僅相差一字,有什麼不同嗎?我們認為二者沒有本質的差異,都以圖書館為研究物件,以探討圖書館發展過程的基本規律為目標,強調原理要具有實踐性、科學性、應用性、指導性、學術性。因此,應視為同一內容的兩種提法。如果說有所差別,則是研究者的著重點有所不同:主張“圖書館學原理”的人側重於從圖書館學學科出發,強調“原理”的學術性和科學性,強調圖書館學原理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主張“圖書館原理”的人,則是側重於圖書館的實踐,強調“原理”的實踐性、應用性、指導性。根據上述分析,為了圖書館學的建設和圖書館實踐的發展,我們認為選擇使用“圖書館學原理”一詞更為恰當可行。

  1.1 圖書館學原理的定義

  準確給圖書館學原理下個定義,是圖書館學原理研究的重要前提。

  什麼是圖書館學原理?辭海編輯委員會編撰的《辭海***縮印本***》1979年版認為:原理“通常指某一領域、部門或科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科學的原理以大量實踐為基礎,故其正確性為實踐所檢驗與確定。從科學的原理出發可以推演出各種具體的定理、命題等,從而對進一步實踐起指導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1980年版認為:原理是“帶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為其他規律的基礎的規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這就是說原理是指最基本的、最基礎的規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也可說原理即道理、規律,但不是一般的道理與規律,而是最基本的、最基礎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與規律。

  根據上述定義,我們結合圖書館的本質與實際,給圖書館學原理下一定義:圖書館學原理是指圖書館領域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最基本的、可作為圖書館其他部門規律的基礎的規律,是圖書館領域中最基本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它以圖書館為研究物件,來源於圖書館實踐,並能指導圖書館實踐,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凡不以圖書館為研究物件的,不應視為圖書館學原理。

  為了對圖書館學原理的定義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定義的內涵作如下界定:

  ①必須以圖書館整體為研究物件,不是以圖書館的某個分支、某個部分或與圖書館相關聯的某些事物為研究物件。圖書館整體包括圖書館工作、圖書館事業、圖書館管理、圖書館內在聯絡與外部關係、圖書館產生與發展過程。圖書館整體,實際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圖書館內部的組成要素、本質、矛盾、內在聯絡;二是圖書館外部聯絡。圖書館雖是一個獨立的事物,但它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存、運轉,必然要與一定社會環境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絡,產生相互作用,沒有這種聯絡和相互作用就不能生存、執行,也不能產生圖書館學原理。因此研究圖書館學原理,必須對圖書館內外兩部分同時研究,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全面的圖書館學原理,否則就會產生片面性。當前圖書館學原理研究中產生某些分歧,就是沒有把圖書館內外兩部分看成為一個整體,有的注重內部,有的注重外部,從而看法不一,結果不一。

  ②以圖書館實踐為基礎,從圖書館實踐中總結、概括圖書館學原理。圖書館實踐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當代各種形態各種型別圖書館,既有物理實體的,也有虛擬的;二是過去各個歷史時期的圖書館;三是世界各國的圖書館。儘管各國的社會制度、圖書館現狀與歷史發展過程有所不同,但基本規律是一致的,圖書館原理是共同的;四是圖書館執行空間。

  ③對圖書館實踐起指導作用。能對圖書館起指導作用的圖書館學原理,必須是經過圖書館實踐檢驗正確並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其原理應具有實踐性、應用性、科學性、學術性。

  ④圖書館學原理是圖書館最基本的、最基礎的規律,具有普遍意義,是各種圖書館、各國圖書館、各個時期圖書館共同具有的規律,不是一般的規律,也不是特殊的規律。

  ⑤從圖書館學原理出發,能步步推演出圖書館各種具體的定理、命題。

  ⑥圖書館學原理必須能涵蓋圖書館的基本方面,原理之間相互聯絡,形成一個有機系統,能伴隨圖書館運轉、迴圈往復,真正成為圖書館運轉的“靈魂”。

  ⑦具有穩定性,不受圖書館學研究熱點的影響,更不因為某一熱點,就可隨意改變圖書館學原理或顛覆圖書館學原理。

  1.2 圖書館學原理與圖書館規律、定律、法則、原則的比較

  有人認為圖書館學原理與圖書館規律、定律、法則、原則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也有人認為,上述五者只有細微差別,基本內涵是一致的,可通用的。我們同意後者的看法,認為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為了搞清原理、規律、定律、法則、原則的異同,下面作些比較。

  前面已明確圖書館學原理定義。圖書館學原理就是圖書館最基本的、最具普遍意義的規律,也就是最基礎的規律。那麼,什麼是圖書館規律呢?《現代漢語詞典》1980年版認為:規律是“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絡。這種聯絡不斷重複出現,在一定條件下經常起作用,並且決定著事物必然向著某種趨向發展。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擬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人們能夠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也叫法則。”圖書館規律就是圖書館各部分之間、各組成要素之間、圖書館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必然聯絡。這種聯絡在圖書館發展過程中不斷重複出現,經常起作用,不會隨意改變,決定著圖書館發展的趨向。它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人們通過圖書館實踐可以認識它,並可用它來指導圖書館的發展。這就是說研究圖書館學原理,就是研究圖書館最基本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最基礎的規律。我們不要把原理與規律對立起來,而是要揭示、總結、概括圖書館實踐中最基本的規律。規律有主要規律、次要規律。圖書館學原理屬主要規律。

  圖書館規律與圖書館定律有何異同呢?《現代漢語詞典》1980年版認為:定律是“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係。”這說明規律即定律,兩者沒有本質差異。

  什麼是法則?《現代漢語詞典》1980年版認為:法則即規律。規律也叫法則,這充分說明規律與法則是沒有區別的,可通用的。

  關於原則,《辭海***縮印本***》1979年版認為:原則“指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準繩。”《現代漢語詞典》 1980年版認為:原則是指“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這就是說原則也稱法則。有人認為原理與原則是有區別的,原則是由原理衍生出來的,在層次上低於原理,是從原理而來,與原理相適應,原則具有一定強制性,必須遵從,強調一致,不可各行其是。對這種看法,我們表示尊重。從某種角度來說,原理與原則存在一定區別,但從總體來說,原則即法則、規律,與原理、規律、定律、法則的內涵差別不大,有時是可通用的,如“圖書館建設原則”,所指內容為圖書館建設原理。

  通過上述比較,原理、規律、定律、法則、原則,雖用詞不同,或存在某些細微差異,但本質是一樣的,內涵基本一致,是可通用的。正因為如此,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圖書館界就以不同形式、不同名稱翻譯、介紹、出版印度著名圖書館學家S.R.阮岡納贊***Shiyali Ramamrita Ranganathan, 1892- 1972***於1931年公開出版的《圖書館學五定律》 ***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一書,其中有的譯為《圖書館學五定律》,有的譯為《圖書館學五法則》。

  2 圖書館學原理研究的目的與目標

  我們為什麼要探討圖書館學原理呢?目的如下:一是為了深入揭示圖書館的內在聯絡、本質、矛盾、外部關係、發展規律,以指導圖書館實踐,特別在今日資訊化、數字化、網路化的環境下,圖書館學原理是哪些呢?我們應予以回答。二是為了發展圖書館學,提升圖書館學理論,特別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圖書館學原理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含意很深,需要我們多下工夫。有人認為圖書館學理論應該多研究一些理念,而非概念。我們認為,從實際工作來說,這種觀點好像還不錯,但從一個學科建設來說,這種觀點是不可取的。理念與概念是相互聯絡的,同樣重要,不能只要這,不要那。概念來自理念,是理念的提煉、歸納、概括,理念對於實踐的作用大,但概念對於實踐同樣重要。一個圖書館工作者如果對圖書館的一些基本概念搞不清,又能說他會有好的、有價值的觀念嗎?一個學科要提升,如果只有一大堆材料,許許多多的觀點,上升不了概念,又怎能提高學科的理論水平呢?又怎樣讓一個學科不斷髮展、成熟呢?三是我們不能長期靠發展邊緣學科來支撐或頂替圖書館學的繁榮與發展。四是為了提高圖書館學教育水平,培養圖書館學人才,特別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人才。

  圖書館學原理研究應達到什麼目標呢?總體來說是要摸清圖書館有哪些基本的、對圖書館的發展起長遠性作用的規律,具體來說圖書館學原理應明確回答以下問題,講清這些問題的道理:①圖書館是什麼?怎樣形成?由什麼構成?圖書館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什麼?②圖書館為什麼產生、存在,而且能成為人類社會一種永恆的、普遍的社會現象?③圖書館功能是什麼?在歷史長河中為什麼一些事物被淘汰、消失,而圖書館卻能不斷成長壯大?④圖書館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什麼?來源於何處?⑤圖書館創新的手段是什麼?⑥圖書館如何提高自身效益,做到投入少、產出多?增值機制是什麼?附加值是什麼?⑦圖書館的主體是什麼?怎樣控制其運轉?⑧圖書館如何與社會、環境互動,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又怎樣得到社會充分的支援;⑨圖書館的發展如何與社會相適應,做到圖書館與社會平衡發展,並使圖書館真正融入社會;⑩圖書館如何成為一個不斷生長著的有機體。我們認為以上這些應是圖書館學原理回答的問題。

  3 圖書館學原理研究的發展過程與評介

  3.1 國外圖書館學原理的研究

  自20世紀30年代由印度阮岡納贊開創圖書館學原理研究以來,至今70多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31年至1995年,代表人物是阮岡納贊,他是圖書館學原理的開創者。在長達64年的時間裡,由於沒有人能夠超越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思想,因此圖書館學原理長時間停留在學習、宣傳、研究、評論阮岡納讚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也可說這段時間是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階段。為什麼形成這種局面,這是值得世界圖書館界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阮岡納讚的理論達到頂峰,無法突破呢?還是我們對圖書館學基本理論,特別是圖書館學原理深入研究不夠呢?我們認為,後者是主要原因。

  1931年阮岡納贊出版了《圖書館學五定律》第一版,50年後再版。五定律為:第一定律,書是為了用的;第二定律,每個讀者有其書;第三定律,每本書有其讀者;第四定律,節省讀者的時間;第五定律,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以上五個定律是一個有機整體。作者通過實踐與調查,用三年時間完成了這本書。全書以圖書館整體為研究物件,對圖書館實踐進行了概括、抽象。他認為這些原則是“從圖書館工作已呈現的趨勢中反映出來的,並能夠指出目前尚未明朗的未來趨勢的規範原則”。五定律從根本上為圖書館闡明瞭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與方向,可以說是圖書館學原理領域中開創性的成果,對圖書館學理論和圖書館學原理的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影響了圖書館幾代人的思想。

  《圖書館學五定律》問世之後,廣泛流傳於世界,並獲得國際圖書館界的普遍認同,被許多國家的圖書館學教材收錄,為許多國家的圖書館學研究者反覆引用,被譽為“我們職業的最簡明的表述”、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典範、圖書館工作的最高準則。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J. H.謝拉***Jesse Hauk Shera, 1903-1982***認為:“阮岡納贊打開了我的眼界,也打開了許多人的眼界。”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 F. W.蘭卡斯特***Frederick Wilfrid Lancaster, 1933 -***撰文說:這五條定律“從表面上看起來很通俗,但實際內容卻很深刻。它們根本上闡明瞭圖書館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在今後仍然像五十年前一樣適用。”

  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出版至今已75年,儘管社會和圖書館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五定律並未過時,常為人們研究、學習、評論、引用。為什麼它具有如此強的生命力呢?原因在於:①五定律揭示了圖書館最基本的規律、本質、矛盾,最具普遍意義的道理,如書是為了用的,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從而明確了圖書館的目標與發展方向;②五定律是從圖書館長期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具有真實性和可信性,能為廣大圖書館工作者、研究者普遍接受與認可;③經過圖書館實踐檢驗,證明五定律是正確的,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它不僅具有實踐性、科學性,還具有指導性,能指導圖書館實踐發展;④五定律體現了“以讀者為中心”,特別是第一至第四定律,這是圖書館存在的根本目的、出發點,也是圖書館的價值所在和圖書館發展的動力來源;⑤五定律內在邏輯性比較強,能層層推進,定律之間具有一定聯絡性,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⑥五定律充分顯示了圖書館的特色,既有獨立性,又能有機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定律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由於受時代條件的限制和個人認識能力的限制,存在侷限性和某些缺陷是很自然的。其侷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對圖書館基本規律的全面性、整體性認識、揭示不夠。五定律揭示了圖書館內部的某些規律,如書在於用,書與讀者的內在聯絡、互動關係等,而對於圖書館的外部規律缺乏探討與揭示。正如前面所說,圖書館雖是獨立體,但不是孤立體,總是在與一定社會互動中存在、發展的,離開社會環境,圖書館就將失去存在價值,就不能生存,更無法發揮作用。因此總結圖書館與社會、環境互動中的基本規律是不可缺的,是圖書館學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第四定律“節約讀者的時間”,雖然揭示了讀者服務的部分要求與質量,反映了服務觀念、服務方式與手段,但在理論上概括、上升不夠,過於具體,只能算是圖書館服務工作的一個具體規律,不屬於基本規律。

  與阮岡納贊同時期的一些前蘇聯圖書館學家也對圖書館學原理進行過有益研究,但他們主要集中於“蘇聯圖書館事業的組織原理”,如О.С.丘巴樑***Ог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Чубарьян,1908-1976***在1976年出版的《普通圖書館學》一書中就有較系統論述。

  第二階段從1995年至今,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米切爾·戈曼***Michael Gorman***。從20世紀下半期開始,資訊科技、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等發展很快,廣泛應用於社會諸多方面,使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社會資訊化、數字化、網路化發展趨勢的影響下,網際網路遍佈世界,圖書館的資訊知識載體多樣化,資訊知識的存取、處理、傳遞發生重大變化,人們獲取資訊知識的手段、渠道多了,獲得資訊知識變得容易和迅速了,資訊知識的自由存取也由口號變為現實,圖書館更接近人們,更具人性化。在此背景下,圖書館界一些人士開始對已流傳60多年的阮岡納贊五定律重新進行思考、解釋,從而圖書館學原理研究跨入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是在阮岡納贊研究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既有繼承,也有創新,是對圖書館學原理研究的有力推動。儘管研究者由於各自出發點、觀察問題的角度和使用方法不同,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應是正常的。

  1995年美國學者戈曼與人合著,出版了《未來的圖書館:夢想、狂想與現實》***Future Libraries: Dreams Madness and Reality***一書,提出“圖書館學新五律***Five New Laws of Librarianship***”:第一定律,圖書館服務於人類文化素質。認為為個人、團體及整個社會服務是圖書館工作最重要的原則。我們的使命不僅是為個別的真理探求者,而且最終為提高人類文化修養這一更為遠大目標及其更為廣泛的需求服務。這是圖書館工作產生、存在與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第二定律,掌握各種知識傳播方式。認為面對電子圖書的衝擊,應重視各種知識傳播方式,承認未來的圖書館將使用各種知識和資訊載體。因為每一種新的傳播方式,都是對原有傳播方式負載能力的增強與補充。

  第三定律,明智地採用科學技術提高服務質量。認為圖書館工作發展的歷史,是一個將新技術與新方法成功地結合到現有活動和服務中的過程。科學技術的明智採用,並非尋求有趣的新技術的應用,而要對成本-效益、成本-收益進行權衡。如聯機目錄明顯地優越於卡片目錄和縮微式目錄,聯網標引和文摘服務明顯地優越於其紙印本前身。現代圖書館應當擁有電子流通和採訪控制系統或序列控制系統,並且應當設法提供獲取所有數字化資料和各種事實***包括數字型、書目型、影象、文字型***的途徑。紙印本,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通過持續閱讀方式傳播的累積型知識的出色媒體。

  第四定律,確保知識的自由存取。認為必須在今後的50年,甚至上千年中,保證圖書館及其藏書完好無損地存在,才算完成了我們的使命。圖書館理應成為各個時代人類文化成果和知識的共同收藏之所,這一重要職責必須成為我們考慮任何技術革新的前提。圖書館是自由的集中體現,如果沒有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平等使用圖書館,則是一種可笑的矛盾修飾法。

  為此,圖書館在儲存所有社會和團體的全部記錄的同時,還必須保證這些記錄能為所有人利用,不僅僅是為那些有錢有權的人服務。我們要努力保持開放,且使所有公民都必須有機會使用。第五定律,尊重過去,開創未來。

  認為明天的圖書館,必定是不僅繼承了過去的圖書館的優良傳統,而且保持了圖書館歷史觀念和人類知識傳統觀念的圖書館。圖書館無論如何變革,都應是肩負歷史賦予了偉大使命的知識傳播機構。只要有歷史觀念,懂得我們所肩負歷史使命的持久價值及其延續性,圖書館就永遠不會被破壞,不會消失,但圖書館必須公正地、清醒地、理智地將過去與未來相融合。只有如此,才能在變革的面前,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爭取更美好的前景與未來。

  戈曼“圖書館學新五律”的提出,正如他自己所說:“是站在了我們職業的這位巨人***阮岡納贊***肩上,以當今圖書館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為背景,對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所蘊涵真理的重新解釋。”這就是說,“圖書館學新五律”是在繼承阮岡納贊“五定律”的基礎上,結合今日圖書館的新變化及未來發展趨勢,對“五定律”的內涵作重新解釋。為什麼戈曼又要使用“新五律”一詞呢?其目的可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他的“新五律”具有新意;二是“新五律”雖然是繼承阮岡納贊“五定律”的框架和主要思想,但仍是有所區別,如“新五律”與“五定律”的每條標題就不同,闡述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新”主要是為了與阮岡納贊“五定律”區別,體現時代氣息。

  “新五律”有哪些特點呢?一是時代感強。新五律立足於新的技術環境和社會背景,充分反映了資訊科技、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等對圖書館產生的影響和變化。二是具有新意。這種新意體現在新五律的每條內容的闡述,某些觀點具有很深哲理,對圖書館現實具有很強指導性。三是新五律與阮岡納贊“五定律”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其聯絡是繼承了“五定律”的框架和主要思想。對五條框架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在內容上第一定律強調圖書館服務於人類社會,第二至第四定律強調各種知識、資訊載體的使用,強調採用新技術提高服務質量,確保知識的自由存取,體現了阮岡納讚的“以讀者為中心”。

  “新五律”由於受阮岡納贊“五定律”的制約,沒有明顯的突破與新發展,只能說是“五定律”的重新解釋和重新填詞,標題也顯得一般化,缺乏圖書館專業特色,也可用於媒體、宣傳、教育。由於受“五定律”框架制約,圖書館學原理中一些最基本的規律,如圖書、讀者都沒有在“新五律”中獲得應有的地位,大大削弱了圖書館學原理最基本的部分,使人覺得它有不如阮岡納贊“五定律”完整之感。

  3.2 我國圖書館學原理的研究

  我國圖書館學原理研究是世界圖書館學原理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與世界圖書館學原理研究基本同步。1995年前主要是翻譯、評介、宣傳阮岡納讚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並結合國情有所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教材就有“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原理”、“圖書館事業建設原則”等章節,但還不是很系統。1995年戈曼提出《圖書館學新五律》之後,很快被介紹到中國,比較早的是由景海燕編譯、《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3期發表的《圖書館學新五律》一文,從此,中國圖書館學原理研究跨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圖書館學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對阮岡納讚的《圖書館學五定律》和戈曼的《圖書館學新五律》進行比較研究,如《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4期發表景海燕撰寫的《圖書館學新老五定律之比較》,及1999年第4期趙笙、張欣毅合著的《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圖書館學新老五定律引發的思考》等。

  第二種形式是在對現有成果評價的基礎上,以圖書館整體為研究物件,對圖書館的內外基本規律進行新的探討。如黃俊貴2001年在《中國圖書館學報》第2期發表《圖書館原理論略——從阮岡納贊五定律及戈曼新五定律說起》。文章對新老五定律進行評論之後,提出了圖書館的五條發展原理:第一原理,與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相適應;第二原理,符合國情;第三原理,以讀者為中心;第四原理,可持續發展;第五原理,以辦館效益為目標。這五條圖書館發展原理,也可說是圖書館建設原理,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圖書館事業建設原則研究的連續與發展。

  在五條原理中,第一、二條原理屬於圖書館外部發展規律。周九常2006年在《中國圖書館學報》第3期發表《新圖書館學五原理》一文,提出了新的圖書館學五原理:第一原理——存在原理。認為圖書館依靠其客觀知識資源實現共時性社會記憶與歷時性社會記憶,目的在於尋求圖書館“存在”的理由;第二原理——動力原理。認為滿足使用者日益增長的知識利用和社會的知識***文化***儲存、傳承和創新需要是圖書館發展的根本動力;第三原理——動態過程原理。認為適應時代發展和環境變遷***包括使用者環境***,圖書館在資源、管理和服務諸方面會不斷進行動態適應性調整;第四原理——關鍵因子原理。

  認為觀念、資訊科技與制度安排是影響圖書館工作與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關鍵性內生變數;第五原理——實踐主體原理。認為職業圖書館員在圖書館實踐領域中佔著主角位置。周九常的新圖書館學五原理,側重於圖書館內部發展規律的探索,原理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思路是正確的,但由於每條原理的標題對圖書館實踐的概括、提升不夠,因而缺乏圖書館的個性與特色,比較一般化,若沒有作者對每條原理的文字解釋,就不知具體內涵是指什麼。

  第三種形式是以圖書館的某一部分為研究物件,探索圖書館學的某些原理。如樑燦興2003年在《圖書館》第3期發表《可獲得性論:從圖書館學原理到圖書館原理》一文。文章以文獻群中知識單元的可獲得性為研究物件提出三條圖書館學原理:文獻單元屬性的分化與融合是圖書館發展的內在動力;圖書館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與創新的基礎性設施;提高文獻群中知識單元的可得性是圖書館領域角色再分配的出發點。柯平、王平2006年在《中國圖書館學報》第2期,發表《基於知識資源論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研究》,以知識資源為研究物件提出四條圖書館學原理:知識資源存取原理;知識資源轉移原理;知識資源傳承原理;知識資源管理原理。以上兩文各自從自己創立的研究物件出發,提出圖書館學原理,雖然不是從圖書館整體出發,也應視為對圖書館學原理的探察,因為他們闡述的具體內容仍是在圖書館範圍之內的。

  我國圖書館學原理研究,從1995年以來,已取得一些明顯的階段性成果,參與研究的人不斷增加,研究內容不斷深入和系統化,這是一種可喜的情況。儘管目前成果還不多,認識還不一致,但為今後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

  4 現代圖書館學原理

  所謂“現代圖書館學原理”,是指我們今天所能認識到的原理。有人問圖書館學原理應該有多少條?我們認為不應該有數量的限定,如果要限定,則是無根據的、不科學的,事實上,誰也沒有說過只能是幾條。不能規定圖書館學原理為幾條的原因在於:①圖書館是一種客觀事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隨著社會不斷髮展變化;②人們對於圖書館實踐的認識是由淺到深,並隨著圖書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③與研究者個人對圖書館實踐的認識能力、思維方式、對資料與資料掌握的程度、對問題的分析、分類、歸納、概括有關。有人還問,為什麼從 1931年阮岡納贊提出“五定律”以來,至今不少研究者仍維持“五條”原理,最多加上個“新”字,而不能或不願突破呢?我們分析有如下原因:一是為了尊重阮岡納贊;二是阮岡納讚的“五條定律”已產生深遠影響,為世界圖書館界普遍認同;三是利用“五定律”的影響力,以提高個人作品的影響和易於為讀者所接受;四是用“新五律”可以區別“老五律”,並使讀者有新鮮感。

  現代圖書館學原理由圖書館內部、外部的基本規律組成,我們認為主要有10條。

  4.1 第一原理

  圖書***資訊、知識資源***與讀者***使用者***是圖書館構成的兩個基本方面,即圖書館構成原理。圖書館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是由圖書、讀者、人員、建築裝置、技術方法、管理等要素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在諸要素中,圖書與讀者,或收藏與利用是主要矛盾,影響和制約其他要素的發展。在圖書與讀者這對主要矛盾中,讀者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讀者的需求,不僅影響圖書的收集、處理、積聚、儲存、轉換、傳播,而且影響圖書館建築裝置的改善、工作人員素質的提高、技術方法的創新、管理制度與方法的變革等。

  圖書與讀者是構成圖書館的兩個基本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為圖書館,只有兩者的同時存在和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才會有圖書館的運轉,才會產生圖書館的功能,才能實現資訊、知識的自由存取。這是任何時期、任何社會、任何形態圖書館都不可改變的基本規律,也是圖書館學原理的第一原理。這一原理清楚地說明了什麼是圖書館,圖書館就是對圖書***資訊、知識資源***進行收集、加工、整理、積聚、儲存、選擇、控制、轉換和傳播,提供給一定社會讀者***使用者***使用的資訊系統。人們也稱它為人體之外的記憶中心、知識寶庫、資料庫等。

  4.2 第二原理

  資訊、知識資源的收集、積聚與儲存是圖書館發展的基礎,即圖書館根基原理或記憶原理、生存原理。圖書館收集、積聚、儲存資訊知識資源越豐富,時間跨度越長,數量與品種越多,質量越高,對人類社會的作用自然就大,價值就高,使用者就多,社會影響就廣,圖書館的地位自然就高。當代世界著名圖書館,主要是收藏資訊、知識資源豐富,時間跨度長,有特色。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有些事物被淘汰,消失了;有些事物生命力特強,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成長、壯大,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圖書館作為人類社會的組成部分,一種社會現象,不僅沒有被淘汰,也沒有被削弱,而是伴隨人類社會不斷成長、壯大,成為人類社會一種永恆的現象。圖書館為什麼能長期存在,永不消失呢?根本原因有三:

  一是人類社會既需要物質,也需要精神文明、資訊、知識、科學文化和技術。圖書館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的文明視窗,人類知識的寶庫,它系統收集、積聚、儲存了人類各個時期的科學文化知識,是人類科學知識的源泉,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替代的,因此任何社會都特別注意保護它的存在和發展。

  二是圖書館是人類社會的“記憶”中心,由於人腦“記憶”有限,因此必須有人體之外的事物來幫助或替代人腦“記憶”,從而產生了記錄“記憶”的文字,發明了記錄和傳播“記憶”的載體,儲存“記憶”的圖書館。圖書館從產生之日起,第一重任就是廣泛收集、積聚、儲存人類的“記憶”。圖書館通過長期的收集、積聚、儲存,已成為人類社會最完整、最系統、最重要的歷史“記憶”中心,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有力見證者。

  三是收集、積聚、儲存資訊知識資源是圖書館為讀者***使用者***服務的基礎、物質條件。以上說明資訊、知識資源的收集、積聚、儲存是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圖書館學第二原理。圖書館從總體來說是一種永恆的現象,但不等於說每個具體圖書館都是永恆的,若不重視資訊、知識資源的收集、積聚、儲存,就有被社會淘汰的危險,因為生存的基礎不存在或很脆弱。

  如何做好資訊、知識資源的收集、積聚、儲存呢?一是要重視原有資源的整理、開發、保護、轉化;二是重視各種新型載體的收集、積聚與儲存;三是建立新型載體的儲存體系。

  4.3 第三原理

  服務讀者***使用者***是圖書館的終極目的,即圖書館功能原理或價值原理。服務讀者,滿足社會需求是圖書館的出發點、根本目的、永恆主題。為什麼這樣說呢?理由如下:①圖書館是一個人造系統,不是自然系統,人類社會建立圖書館的目的,就是為了服務於社會,滿足社會對資訊、知識資源的需求;②圖書館收集、積聚、儲存資訊知識資源的根本目的是為世世代代的讀者服務,為他們的利用建立比較堅實的物質基礎,提供最基本的條件、手段,不是為收藏而收藏,任何龐大的館藏或網路資源不為讀者利用,是毫無意義和毫無價值的;③圖書館的功能、作用、價值,只有通過服務讀者,才能產生,才能體現;④圖書館只有服務於讀者,才能對社會產生影響,得到社會的承認、愛護、支援,並與社會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樹立一個好的形象。

  在今日環境下,如何比較充分地滿足社會需求呢?一是普及圖書館,只有普及,才能比較全面地滿足社會廣大群眾的需求;二是採用現代各種資訊、知識交流與傳播手段;三是堅持圖書館的公共性、公益性、開放性、知識性、教育性、服務性;四是建立開放、公正、平等的利用制度;五是確保資訊、知識的自由存取,實現無障礙服務;六是提高服務質量,節約讀者時間。

  4.4 第四原理

  讀者需求是圖書館發展的根本動力,即圖書館動力原理。圖書館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來源於何處?我們認為讀者需求是推動圖書館發展的根本動力,來源於圖書館的服務物件。有人認為只要有錢,就能推動圖書館的發展,就可增加資訊、知識資源的購置,改善圖書館的建築裝置等。我們不否認錢對圖書館的重要性,但錢只是推動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不是根本動力。因為辦圖書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讀者需求,服務社會。一個圖書館長時間無讀者利用,或利用者很少,是難以得到發展的。只有讀者需求,才是推動圖書館全面發展的動力。

  讀者需求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旺盛需求;第二層次是一般需求;第三層次是需求量很小。三者之中,旺盛需求能全面推動圖書館的快速運轉,促成圖書館各組成要素的平衡發展;一般需求能推動某些部分的發展,但難以達到全面發展;需求量小則抑制圖書館發展。需求量小的原因:一是讀者自身的原因;二是圖書館的原因,如圖書館人的觀念陳舊,規章制度限制了讀者的利用,圖書館的資訊、知識資源不足,品種不符合讀者的需要,新的書刊量過少,圖書館的建築、裝置、服務方式影響讀者利用等。

  4.5 第五原理

  新技術是創新圖書館的重要手段,即圖書館創新原理。圖書館靠什麼來創新呢?圖書館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新技術是創新的重要手段,紙質印刷本、縮微技術,視聽技術,在歷史上都對圖書館創新產生過重大影響,曾改變過圖書館的某些內容與結構,改善了服務方式,擴大了服務內容,提高了服務質量等。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的引進和應用,使圖書館的整體結構與形象發生了質的變化,資訊知識載體的品種多了;收集方式、加工處理流程、儲存方式變了;讀者獲取資訊知識的渠道多了,速度快了;圖書館內部結構、圖書館員的觀念變了。從而使圖書館走上一個新臺階,並以嶄新的形態與社會同步跨入資訊化、數字化、網路化時代,成為時代新亮點之一。

  4.6 第六原理

  管理是圖書館提高效益、實現增值的關鍵,即圖書館效益原理,或增值原理。在同一時段、同等條件下,為什麼一些圖書館辦得好,一些圖書館辦得差呢?為什麼有的圖書館投入少、產出多呢?有的投入多、產出少呢?為什麼有的圖書館增值高,有的沒有增值呢?關鍵在於管理。管理是圖書館進行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協調的過程。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政治思想教育方法、行政方法、經濟方法、法律方法等。管理的物件主要是人、財、物、時間,即工作人員、經費、資訊知識資源、建築裝置、物資、時間等。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證圖書館的正常運轉,提高圖書館的全面效益和工作效率,做到投入少、產出多,實現增值的目標。管理的核心是樹立科學發展觀、持續發展觀、效益觀、以人為本觀、讀者***使用者***服務觀、法治觀、館員參與觀,充分發揮人的作用,調動全館人員積極性。

  圖書館效益或增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訊、知識資源的傳播與利用效益,這是最基本的效益;二是圖書館建築與裝置利用的效益;三是圖書館工作人員產生的效益。圖書館效益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當前效益、長遠效益。由於圖書館屬公益性的公共福利事業,由國家或集體投資,用納稅人的錢,是一個非贏利性的機構,因此其效益應以社會效益、長遠效益為主,著重於全體人民文化素質的整體提高。

  4.7 第七原理

  圖書館員是圖書館建設的主體,即圖書館主體原理。硬體、軟體都是圖書館不可缺的,但圖書館員是圖書館建設最重要的因素、決定性的因素。一個圖書館沒有圖書館員就無法運轉,計劃無法實施,目標無法實現。圖書館像一條在大洋中航行的大船,圖書館員就像船上的船員和駕駛員。由於圖書館員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因此在圖書館建設中要重檢視書館員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具體來說:①尊重圖書館員,愛護他們;②重檢視書館員的教育與培訓;③吸引他們參加圖書館管理、培養“主人翁”感;④建立一個內外和諧的工作、生活環境,重視領導與館員、館員與館員、館員與讀者的溝通。

  4.8 第八原理

  圖書館發展必須符合國情,適應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的發展水平,即圖書館適應原理。符合國情就是符合國家的具體情況,保持和發揚民族的優良傳統與特色。適應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發展水平,包含兩層意思:從經濟方面來說,經濟是基礎,圖書館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非贏利性的機構,不能直接創造經濟效益,圖書館的物資裝置、經費主要靠國家和地方各級財政投入。因此圖書館發展的速度、規模、內容都必須與國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後,基本保持平衡。從科學文化教育方面來說,主要是圖書館的發展速度、規模、內容要適應其需要。

  圖書館適應原理應注意兩點:一是在觀念上既要重視經濟因素的作用,但又不是唯一的,不能忽視非經濟因素對圖書館發展的作用;二是在行動上,既要積極適應,又要防止消極應付,或無作為、不作為。

  4.9 第九原理

  在服務社會的同時爭取社會的支援,是圖書館發展的重要保證,即圖書館互動原理或支撐原理。圖書館作為一種公共性、公益性、公開性、教育性的機構,服務於社會是理所當然,但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必須爭取社會的支援。由於圖書館是公益性、服務性機構,它的經費、物資、人力靠主管部門調撥或社會支援,如果沒有社會的全面支援,就難以維持和前進,因此,“來源於社會、服務於社會”,“服務於社會、來源於社會”是圖書館不斷迴圈互動的過程,圖書館只有在這樣迴圈互動過程中才能得到發展。

  圖書館爭取社會支援應是全面的,從爭取物件來說,包括主管部門、讀者、相關單位、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海外人士等;從爭取內容來說,包括經費、人員、圖書資料、物資、建築裝置、技術方法、義務勞動、協作、輿論、建議、諮詢等,還可邀請各界人士參與圖書館管理過程,從瞭解圖書館到理解、支援圖書館。

  圖書館爭取社會支援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吸收各界人士參加圖書館管理委員會,對圖書館進行全面瞭解、監督,特別是對經費、人事、服務、資訊知識資源建設進行審議、監督、評價;二是召開讀者代表會或讀者座談會聽取意見,相互溝通;三是建立圖書館基金會,接受國內外資金、裝置的捐贈;四是建立資訊、知識資源徵集委員會,接受國內外圖書期刊的捐贈;五是建立諮詢委員會,對圖書館辦館的有關問題進行諮詢等。

  4.10 第十原理

  圖書館是人類社會一種不斷髮展壯大、永不消失的現象,即圖書館生長原理。由於圖書館是人類社會的“記憶系統”,是資訊、知識資源收集、加工、整理、儲存、轉化、傳播、提供使用的中心,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因此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需要圖書館,且永不消失。有人認為,現代社會無紙化程度越來越高,以紙質圖書為主的圖書館還能永久存在嗎?我們的回答是:不用懷疑,紙質文獻與非紙質文獻將長期並存,不存在誰代替誰,就像今天的飛機、汽車不能代替自行車、電腦不能代替電視一樣,數字圖書館也不能代替傳統圖書館,並且各種形態的圖書館將逐步融為一體。我們預料,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新事物、新技術將不斷湧現。圖書館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與需要,將不斷吸收有關的新事物、新技術,以壯大自己,發展自己,這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同時也會淘汰某些不適應的、無價值的冗餘東西,它將與社會一起跨入未來的新階段。但不管怎樣變化,可以肯定地說,圖書館的基本功能、結構、價值、動力是不會改變的。

  圖書館學原理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發展性,應該說穩定與變化是同時存在的。從總體來說,由於原理是圖書館的基本規律、普遍道理,因此穩定性是主要的。但隨著圖書館的發展變化,新的規律也會不斷湧現,所以又是發展的、變化的,也是一個矛盾統一的過程。總之,我們不要用靜止的觀點,而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研究圖書館學原理。

  【參考文獻】

  [1] 辭書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79.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 [印]阮岡納贊著,夏雲等譯.圖書館學五定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4] 景海燕編譯.圖書館學新五律.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8***3***.

  [5] [蘇]丘巴樑著,徐克敏等譯.普通圖書館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6] 黃宗忠.圖書館學導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7] 景海燕.圖書館學新老五定律之比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8***4***.

  [8] 趙笙,張欣毅.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圖書館學新老五定律引發的思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9***4***.

  [9] 袁詠秋,李家喬主編.外國圖書館學名著選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0] 黃俊貴.圖書館原理論略——從阮岡納贊五定律及戈曼新五定律說起.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2***.

  [11] 王瑋.帕累託原則與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圖書與情報,2002***1***.

  [12] 周九常.新圖書館學五原理.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3***.

  [13] 樑燦興.可獲得性論:從圖書館學原理到圖書館原理.圖書館,2003***3***.

  [14] 柯平,王平.基於知識資源論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2***.^

圖書館結課論文
蘭大圖書館學論文
相關知識
圖書館學論文參考
圖書館系論文參考範文
圖書館學論文發表
圖書館學論文
大學圖書館學論文範本
大學圖書館學論文發表
蘭大圖書館學論文
圖書館管理學論文參考範文
圖書館系論文免費參考
小學數學論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