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敬父母的情感故事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0日

  編者按:這些年,看到很多兒女為了求生存遠離故土,不能常常孝敬家中的父親母親,今年過年,無論再忙,也要趕在年的前頭。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張浩宗:鄉愁縈懷

  平常為生計奔忙,無暇陪在父母身邊,新年來臨之際,我忽然想起了老家,鄉愁縈懷,我的眼睛溼潤了。

  小時候,母親總把“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寓意節儉的口頭禪掛在嘴邊,那時,我雖不完全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但後來,我還是曉得了她的良苦用心,她是在警醒和鞭策我們兄弟姊妹隨時隨地做到省吃儉用,不鋪張浪費,低調做人做事,後來還成為家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

  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上世紀70年代中期,父親在公社小學教書,母親在大隊小學教書,我和弟弟是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的,每月最後一個週末,我都會和母親一起到20多公里外的公社糧站背米,打清油,途中,要翻山越嶺走好多山路,每次背米回來,我稚嫩的肩頭都會留下紅紅的印跡,讓我痠痛好多天。那時我們雖吃公家飯,但整個國家物質都很匱乏,因缺少油水,我和弟弟都在吃“長飯”,每次吃完飯後脹得飽飽的,可過不了多久,肚子就開始咕咕叫,每月下來,都會有10來天斷糧期。

  好在母親在她孃家所在地的鄉下教書,外婆家有幾分自留地,可以在地裡種一些蔬菜、粗糧,時不時地給予我們一些幫補,讓我們少受了很多苦,少捱了很多餓。為了讓我們儘量吃飽喝足,供應糧不夠,母親和外婆就將苞谷用石磨磨細,再配上黃豆、紅豆、紅苕、青菜、菠菜、蘿蔔、洋芋、牛皮菜等,煮成香噴噴的菜稀飯,儘量讓我們把肚皮鼓圓。米少菜多水分重,不見油星,可我們卻吃得狼吞虎嚥,外婆和母親見我們將飯粒掉在桌子上,就板起臉對我們說:“糧食比金子都貴重,千萬不要浪費了,落在桌子上的要撿起來吃了,地上的要撿進豬食桶裡餵豬!”我和弟弟趕忙將飯桌上的飯粒用筷子夾起來放進嘴裡,又把掉在地上的飯粒撿進豬食桶。

  後來,兩個弟弟出世了,又過兩年,妹妹也出世了,就這樣,我們5兄妹先後來到了人間。母親總是省吃儉用,從來不捨得吃穿,我們沒有衣服、褲子、鞋子穿了,她總是見縫插針、千方百計抽出時間給我們縫衣褲,扎鞋子。春天做單衣、單褲、單鞋,冬天做棉衣、棉褲、棉鞋。好多年後,我們家的衣服、褲子、鞋子足以裝一屋子。母親只要見我們褲子、衣服破了,就會立即拿出針線一陣忙碌,很快就將破損的地方縫補好了。於是,我們都盼望過年,家裡再窮,過年時,我們總能穿上新衣服,還能吃到我們平常吃不到的糖果、湯圓和醪糟……但年過完了,我們依然會回到尋常的生活狀態裡。

  就這樣,一年一年,我們在饑荒的日子裡慢慢長大。

  在那些艱苦的年代,穿衣吃飯,對於外公外婆、父親母親來說,他們都是不講究的,飯能吃飽就行,衣能遮體就行。二四八月亂穿衣,但他們總是將一、兩件舊衣服、舊褲子穿上一個季節,雖然只這一兩件,平常卻換洗得很乾淨。母親說,不怕衣服、褲子少,但一定要換洗得勤便,這樣,自己穿著整潔舒服,別人也不會另眼相看的。母親總是根據季節變換適時調整,顏色啊,款式啊,從不挑剔,衣服、褲子有了破洞或撕裂了,她戴上頂針縫補好,又穿在身上;衣服、褲子褪色了,她捨不得丟掉,一直要穿到不能再縫補了才會撕成布條用來扎鞋底。

  後來,我們成家立業了,母親還常叮囑我們說:一個家庭,要做到早計劃,巧安排,不要亂花錢,能省就省,錢要花在刀刃上。

  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她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可親可敬的人,歲月雖然滄桑了她的容顏,但她勤於鍛鍊,穿戴得體,如今,她依然走路如風,身體硬朗,給兒女們的印象總是端莊美麗,樸實大方,她對我們點點滴滴的愛如同春風化雨,滋養我們一生一世!

  這些年,兒女們為了求生存遠離故土,不能常常孝敬父親母親,今年過年,無論再忙,我們一定趕在年的前頭,扛一肩瑞雪,叩響家門……

  公眾號:南粵作家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於孝敬父母的情感故事隨筆
記憶中的年味故事隨筆
相關知識
關於孝敬父母的情感故事隨筆
關於孝敬父母的情感故事隨筆
關於孝順父母的情感故事隨筆
關於春運回家的情感故事隨筆
關於傾聽鄉愁的情感故事隨筆
關於一代才女的情感故事隨筆
關於一代才女的情感故事隨筆
關於舊時記憶的情感故事隨筆
關於懷念父親的動人故事隨筆
關於懷念父親的動人故事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