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一

  一、基本理念

  散文最重要的特質是有詩意,有“味”。散文也被稱為“美文”,既然是美文,就需要鑑賞。鑑賞是對散文作品內容和形式進行美的審視和判斷,並對其作品中的美醜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鑑賞活動是一項審美活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散文鑑賞有如下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簡而言之,就是先解構,後建構。解構是從鑑賞學、寫作學等角度對文字進行細讀,讀出文字之味,讀出文字之美,尤其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明白文字味之所出、美之所在。而建構則是在學生明白文字味之所出、美之所在之後,指導學生使之漸漸領悟到文字闡釋、鑑賞之法,漸漸領悟到寫作之術,從而做到自行闡釋,自行鑑賞,自行寫作。到了這一境界,就是建構的成功。

  二、教學重點

  教讀散文,讀出滋味當然是要義。學生在滋味的涵詠中,感受情韻的豐厚,領會思想的昇華,體會語言的魅力,而滋味的產生不外乎情理兩端。散文的“滋味”是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在師生互學的關係中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它主要體現在教師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澱,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地去理解、鑑賞作品,從而產生對文字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閱讀欲、創作欲,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激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重點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品味語言

  2、感悟內涵

  3、訓練表達

  以關鍵詞語品味鑑賞為切入點,以語文味的涵詠浸潤為精神核心,訓練學生的語言涵詠鑑賞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表達能力。“品”是基礎,是入情入理;“悟”是深入,是心領神會;“寫”是表達,是能力遷移。以“品悟”貫穿整個教學流程之中,品味語言、情感之美,品鑑邏輯、哲思之美,品悟生命、文化之美。

  對於不同型別的散文,在鑑賞時,應有不同的審美方式。對於抒情類的散文,以賞析為主;對於議論類的散文,以解讀為主。一堂散文課的教學如果能在散文鑑賞的某一點上達到一定的效果,就已是殊為不易了。

  粵教版高中語文散文篇目:

  必修一:3+2***5篇***

  必修二:3+2***5篇***

  《中國現代散文選讀》:16篇

  總共:26篇

  必修教材經典篇目:《荷塘月色》《散文兩篇》《揀麥穗》《我與地壇》《沙田山居》《窗》《門》

  選修教材經典篇目:《想北平》《囚綠記》《寒風吹徹》《論快樂》《面對苦難》《聽聽那冷雨》《道士塔》

  三、教學藝術

  ***一***喚醒自己

  張志公先生主張“教師要帶著學生從文章中走個來回,一篇文章就是一處風景,一處宮殿”。

  教師首先要喚醒自己的閱讀體驗,然後才能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授課教師的氣脈精魂猶如一支“筆”,用它可以畫出作家的身影與靈魂;授課教師的氣脈精魂猶如一汪水,用它可以映襯作家心魂中的天光雲影。教師的精魂氣脈是語文課的“魂”,教師失“魂”,語文課必然落“魄”。雖然課堂不能沒有理性的分析,其實充沛的感性常常伴隨著深刻的理性。一位教師一旦在課堂上“貫注”如此,學生便會在豐沛情感、深化認識、體驗生命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教師深深“印”在心裡。

  ***二***喚醒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景:當老師對學生講讀一篇優美散文時,他自己會擊節歎賞,而學生可能漠然待之。老師在體驗散文的美妙,學生卻不能,他們可能覺得該作品索然無味。所以教師要對學生實施高明的“幫助”,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

  1、創設情境

  情境包括生活環境、問題情境和思想意境。在情境與文字之間找到最佳的“入境”契合點,這樣的激趣才是最有效的。

  ***1***巧設導語

  ①破題匯入

  ②生活牽引

  ③以舊帶新

  ④走近作者

  ⑤引發共鳴

  ⑥同類勾連

  ***選取不同課文的導語示例。***

  ***2***營造氛圍

  ***3***問題激趣

  2、注重誦讀

  誦讀是體驗的基礎,是開啟作品深層結構的第一步。誦讀可以“自得言外之意”。朱光潛在《散文的聲音節奏》一文中說:“讀有讀的道理,就是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品的情趣、氣勢或神韻。”

  誦讀是可以訓練的。怎樣調節聲音的強弱?怎樣控制節奏的急緩?怎樣分配情感?還應注意到語調、節奏、重音等因素的綜合運用。誦讀的方式又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正讀、倒讀、跳讀,還可以對比朗讀,可以個別讀與齊讀相結合,還可以讀聽結合。

  以《聽聽那冷雨》為例,講析散文中的誦讀對幫助學生體會意境美、情感美的作用。

  3、品味語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內涵作為必修課“閱讀與鑑賞”的重要目標。所以結合文字特點引導學生品味鑑賞作品的語言,理應成為散文鑑賞課的重中之重。在課堂上,學生就是通過對“語言”的這種“進進出出”,反覆理解運用,不斷髮展身心與能力的。

  例:教材中所選的余光中的《沙田山居》、《聽聽那冷雨》,都是詩化的散文。對於學生來說,難點倒不在於理解作者的“鄉愁”,而在於語言的特點。所以應通過對重點段落的朗讀及對停頓的把握,對疊詞、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鑑賞,體會文章的情思、意境,品味語言的詩意之美,體會文章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對荷塘、月色的描寫,疊詞、通感、擬人、博喻等修辭的運用,都是鑑賞的重點。

  ***1***描摹畫面

  ***2***置換詞語

  ***3***鑑賞修辭

  ***4***體會意境

  ***5***品味內涵

  4、解讀文字

  當前的閱讀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過多的理性分析,往往流於浮泛,不深入、不紮實,又如多媒體輔助技術推廣以後,出現了忽視文字、喧賓奪主的現象。因此,強調緊扣文字,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習,是有它鮮明的針對性和必要性的。從語言入,從語言出,緊扣作品本身,提取要點,體味文意,體驗情感,咀嚼語言,揭示妙處,咂摸出文章的意味、情味和趣味,包括言內之味、言外之味。

  以《揀麥穗》教學設計為例,講析如何引導學生深層解讀文字。***此篇教學設計系本人所編寫,併入選粵教版教參***

  5、充分對話

  對一篇作品的鑑賞,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探討“寫什麼” “怎麼寫”“為什麼寫”的問題。這三者說起來簡單,而事實上許多對話教學只停留在前兩個階段,未能進入到第三階段,從而導致鑑賞的表層化、膚淺化。要實現散文鑑賞的優化效應,就必須在審視“怎麼寫”的同時,著力探討“為什麼寫”的問題。

  以《我的家在哪裡》為例,講析如何一步步深入對話,引導學生對文章內涵主旨的理解。

  6、動態生成

  “動態生成”就是學生自由、充分地建構課堂內容。放棄由教師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一步一步將教學匯入佳境的教學方法。整篇教學只由教師設計一個核心主幹問題牽引帶動而成。教師是學生最積極的幫助者,最智慧的建設者。動態生成,就是充分成就學生的個性與創造。讓課堂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挑戰。

  以《囚綠記》為例,講析如何在一個大問題的牽引下,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層次,把單向思維引向多元思維。

  7、激發創作

  通過前面的品味、感悟,把學生的情感體驗充分喚醒之後,老師再佈置一些創造性的小作業,激發學生的創作欲,一方面是能力遷移,另一方面也是體悟的一種延續。例:***1***改寫:畫面配音、改寫成詩歌、改寫成歌詞;***2***仿寫:仿照段落的語言形式,另給物件仿寫;***3***續寫:在原文基礎上續寫語段。***4***評點:就原文的精彩之處評點鑑賞。

  ***三***拓展遷移

  1、專題閱讀

  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一節課,就是向學生開啟一扇敞亮的“天窗”,通過這些“天窗”,學生可以感受到散文作品的藝術魅力。課後,可以指導學生拓展閱讀,進行名家名作的專題閱讀,開闊眼界,提升素養。例:朱自清散文專題、冰心散文專題、史鐵生散文專題、余光中散文專題、錢鍾書散文專題、餘秋雨散文專題等。

  2、比較閱讀

  編選同類題材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例:講完老舍《想北平》之後,可以選老舍《北京的春節》、郁達夫《北平的四季》、林語堂《說北平》、蕭乾《北京城雜記》等作品進行比較閱讀。

  3、評點鑑賞

  評點是我國古代傳統的文學批評形式,有大量的詩評、詞評、曲評、小說評點存世。僅以小說來說,毛宗崗評《三國演義》、金聖嘆評《水滸傳》、脂硯齋評《紅樓夢》,都有精彩、獨到的評點。這種評點藝術值得我們借鑑、吸收。

  課堂上可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最有感悟、最有體驗的語句加以評點,要求語言準確、精煉,鼓勵有深度、有個性的評點。

  課後可精選美文指導學生評點鑑賞。例:上完《荷塘月色》之後,精選朱自清散文5—6篇,要求學生進行評點鑑賞。

  4、心得感悟

  要求學生在完成拓展閱讀之後,寫下自己的心得感悟,這是將閱讀內化為語文素養的很重要的一步。指導學生不要寫大而空的讀後感,例“讀餘秋雨的散文有感”,應該小而深,角度集中,有針對性。例:讀《文化苦旅》,可以寫“傳統文化的遺失”;讀《安靜》,可以寫“反思現代人的浮躁”等。

  四、處理好幾組關係

  1、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關係

  2、活動體驗和文字研習、問題探討的關係

  3、準確理解與多元解讀的關係

  五、課例評議 《我與地壇》

  二

  一、捕捉情感,讓學生感覺美

  鍾嶸在他著名的《詩品序》中說道:“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這充分說明,任何作者的寫作,都是因為他們內心有不能平之情才產生的。就散文而言,它不像詩歌,有深奧的典故;不像小說,有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也不像戲劇,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一篇散文的構思,往往是作者帶著偶然性、機遇性,而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是作者的隨感而發。因此,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動情點,體會散文的情感,從而感受散文的美。

  我們知道,優秀的散文作家,常常是從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觸發情感,而寫下膾炙人口的美文。例如粵教版必修一第三單元的幾篇散文都是這樣:一方荷塘,一抹晚霞,童年揀麥穗的日子……一一都成為引發作者情愫的景與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與事,從而捕捉到作者湧動的情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於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之後,反映的是作者內心的苦悶和矛盾的情緒。而作者這種在黑暗時代不滿現實、尋找超脫以及暫時超脫而終究不能超脫的情感寄託在文中一片片寧靜而美麗的荷花、荷葉上,融合在浮起著薄薄青霧的荷塘裡。我們可以透過月夜荷塘上幽靜、安恬的夢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隱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處,領悟到文章的深邃之意。

  《揀麥穗》是張潔的一篇散文名篇,文章講述了上個世紀中葉一個農村女孩對愛的追尋的故事。文中女主角大雁是一個天真單純,從小缺乏父愛,且長相不美的女孩,她一直渴望得到關愛,於是在一個善良的賣灶糖的老漢身上她感受到了這份關愛。文章便演繹了小女孩對老漢從天真單純的喜歡到依戀進而思念的不斷昇華的感情故事,而作者將這種情感寄託在文中幾個特定的事物——麥穗、煙荷包、火紅柿子上面,學生如果抓住了這幾個動情點,便能很好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脈絡,從而感受到文章中淡淡的惆悵美。

  二、進入意境,引導學生在賞析中深情涵泳

  意境,是寫景散文的命脈。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抓住散文物我一體的意境,散文的主題、感情、技巧等都能夠帶動起來。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講得深入淺出,並還原散文完整、動人的本來面目。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讓自己進入意境,對作品有深刻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帶著學生進入意境。我們知道,文學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濃“境”幽,無“情”則不能入“境”。教師應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於作品之中,從內心深處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藝術感染力,在感受作品、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帶著強烈的感情,把意境傳導到學生的情感之中,使師生雙方與作者作品雙方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協調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帶情”、“引導”是很重要的兩環。教師只有以自身的情緒去影響感化學生,帶領學生一同在美妙的藝術殿堂遨遊,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教師就可以由形到神,順著文中一幅幅如夢如幻的美麗飄渺的畫面,深情地引導學生走進這種朦朧的意境之中,帶著學生在欣賞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風、縷縷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中,細細品味著作品迷離恍惚的情調,從而進入這種夾雜著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靜的獨特的意境,慢慢地領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風的黑暗社會中苦悶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題也就把握住了。

  散文教學中,教師如同導遊,帶領著學生一同暢遊。師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賞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學生,學生領悟了作品,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說,散文教學就是再現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從這一意義上講,散文教學的過程也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

  三、緊扣文眼,尋找行文脈絡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是牽制全篇的藝術構思的焦點。行文脈絡,是一個完美、嚴謹的藝術整體的脈絡和筋骨,在全文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優秀的散文,都是作家圍繞一定的主觀意圖和審美理想出發,將分散的材料鑄成一個個完整的有機統一的藝術整體,而且這個藝術整體充溢著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就體現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

  我們在散文教學中就要找到文章的線索,特別是情感線索來分析作品,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作品的思想內容,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受到作品內容本身所蘊涵的藝術美感教育。

  緊扣文眼,其實就是緊扣文章的重點,目的是以點帶面。要抓住文眼,需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把自己放到“情動而辭發”的“重點”上,引導學生順著文路揣摩,循著文意思索。

  還是以《荷塘月色》為例,寫作背景是暗無天日的1927年,全文蘊藉雋永,隱晦曲折,教師要緊緊抓住開篇“這幾天頗不寧靜”這個文眼,細心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知道,文章接下去雖未交代“頗不寧靜”的原因,只是寫作者獨自一人夜遊荷塘,觀賞月色荷塘的幽靜,寫朦朧月色的寧靜,等等。但作者並不是欣賞其靜,而是以此反襯自己內心的不寧靜。這看似矛盾的兩者,一為客觀環境的“寧靜”,一為主觀感情的“不寧靜”。在文中,作者在心情“頗不寧靜”時,在荷塘產生了一種“偷來的片刻逍遙”,在這幽美的荷塘月色中,這一對矛盾體暫時達到和諧統一的境地。而眼前的“寧靜”終究不能徹底排除作者內心的“不寧靜”,所以,作者“忽然想起了採蓮的事兒”,“一抬頭,又回到家門”,將作者扯回了彷徨的現實中,回到了篇首“心裡頗不寧靜”的文眼上來。

  散文像風箏,飄遠含蓄而難以捉摸。因此,教師要始終抓住文眼,細緻引導,才能讓學生也緊扣文章的重點,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當然,僅僅緊扣住“文眼”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理清行文的脈絡。我們在指導學生分析文思時,還要指點學生明瞭每一篇散文的精巧的藝術構思。比如,我們在講授《揀麥穗》一文時,我們一方面要指點學生把握文章的明暗兩條線索,即以“揀麥穗”為明線,以“小姑娘大雁對老漢的情感發展變化”為暗線。明線暗線互為映襯,情景交融,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在教學中如果抓住了這兩條線索,便能使學生分清層次、理清脈絡,領會作者在看似平靜的敘事中所蘊含的淡淡惆悵。

  由此可知,教師要講好散文,必須緊扣文眼,理清行文脈絡,從結構入手,具體分析,千萬不要籠統評論,空洞分析。

  四、品味語言,昇華感情,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入選中學課本的散文都是字字珠璣、聲情並茂的美文,字裡行間蘊涵著豐富的美感。

  朱熹說:“讀書之能,既先識得它外面一個皮殼好,又須識得它裡面骨髓好。”所以,散文教學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能協助學生體會那些表情達意比較深刻的詞句,感知其美妙之處,其深邃之意,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對於這些洋溢著詩情畫意的美文,我們如何指導學生去品味鑑賞,並激發其感情呢?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散文的一些精彩語段及詞語進行賞析、揣摩,體會散文語言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

  《荷塘月色》這篇優美散文,在賞析“月下荷香”這一段極富詩情畫意的語段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揣摩“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上的豐富內涵,領會“羞澀”“嫋娜”等詞語表現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情趣。賞析“塘上月色”這一精彩語段時,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月光的一系列動詞“瀉”“浮”“洗”“籠”,然後讓學生思考:這些動詞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點?

  就這樣,通過指導學生仔細揣摩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的功力,便可體會文章的意境。

  其它散文,如《揀麥穗》、《晚霞》等我們都可以對學生進行語言藝術美的薰陶和教育。高爾基說過:“語言使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想和思想固定下來。”因此,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使散文在反映生活和情感上更自由,更生動,也使散文作品充溢著特殊的魅力。古羅馬文藝批評家郎吉弩斯說過:“就真正意義來說,好的文辭就是思想的光輝。”由此可見,品味散文的語言,讓學生感受語言藝術美尤為重要。

  捕情感,入意境,尋文脈,品語言,是我對散文教學方法的一點粗淺認識,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一定要以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為指導思想,把握教材重點,處處從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入手,讓學生真正在散文的學習中獲得美的感染。

優美短句子賞析
初中精彩語段
相關知識
高中散文教案
高中散文教學之我見3篇
高中散文教學的發展現狀
高中散文教學
高中散文教學研究
高中散文教學現狀
高中散文教學反思
人教版高中散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高中散文怎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