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原則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我們都知道,中醫無論是療法還是保健,都是以適應人體為基礎的理念,並且通過人體按摩和中藥材調理身體等方法來進行養生保健的。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原則,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飲食​原則

  甘入脾

  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擇。

  辣養肺 辛入肺

  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祕、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

  鹹養腎

  食鹽、鹹菜等鹹入腎:鹹為五味之冠。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洩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於優質的鹹味食品。

  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苦生心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洩、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溼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防治各種瘡症。

  中醫養生原則

  1、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範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2、藥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藥膳”之說。

  3、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鍼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4、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5、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6、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7、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8、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中醫養生運動
中醫養生原則
相關知識
春季中醫養生原則有哪些
中醫養生原則有哪些
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春季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春季養生原則有哪些
不同人群的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中醫養生防病有哪些方法
中醫養生按摩有哪些方法
中醫養生補氣有哪些方法
冬季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