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學習漫議教案範文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散文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文體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古代散文學習漫議教案範文,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古代散文學習漫議教案範文一

  古代的文,即通常說的文言。學文言,目的主要是三個方面:⑴吸取文化知識***包括思想***,這包羅永珍,由專業,如中醫要讀《傷寒論》,到一般常識,如知道秦漢以前已經有輝煌的詩作,那是《詩經》和《楚辭》。⑵欣賞文學作品,這也包羅永珍,由“關關睢鳩,在河之洲“***《詩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到“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李白詞***,“花落水流江,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西廂記》***等等,都是。⑶寫作方面吸收營養,就是把文言表達技巧融會到寫現代文的筆下。

  無論是吸取還是欣賞,都要廣泛地讀,當然要包括詩詞歌賦。這裡專說散文,原因之一是縮小範圍,以求初學容易消化;原因之二,也是為初學設想,與詩、詞、曲等相比,散文詞句平實,連貫,章法條理清晰,韻文是以此為基礎而變化,所以學文言應視之為基本,由此入手。

  從戰國到清末,文人寫的幾乎都是散文***韻文相比之下少多了***,雖然歷代散失不少,存世的還是浩如煙海。文言散文如此之多,而讀者時間有限,又必須要求立竿見影,事半功倍,怎麼辦?這裡談參考意見,有兩種辦法:⑴開具體配方,比如先讀彭端淑《為學》,一日,接著讀韓愈《師說》,二日,等等。⑵談談概括的原則,即學時應注意之點。前一種辦法有優點,初學容易用;但有缺點,瑣屑費工而難於靈活運用,所以只能用後一種辦法。

  對應不同的方面,從不同的角度,要用不同的原則。先說一個總的,或說最重要的,是於“熟”中求通曉。學語言靠熟,即多次重複,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小孩子出生幾個月,一不上課堂,二不查詞典,三不念語法,只是聽,跟著大人瞎嘟嘟,不很久也就會說了,而且決不會把把“坐車”說成“車坐”。學文言也是學語言,情況一樣,讀多了,讀熟了,決不會把“吾誰欺”說成“吾欺誰”,“未之有也”說成“未有之也”;何況現在一般人學文言,只要求理解而不要求能說能寫。有的人出於一片好心,以為熟讀、多讀太費力,想找出一種綱舉目張的辦法,即多靠分析結構、講清規律,通過“明理”以求豁然貫通。我的意見,“明理”雖然有用,但是,尤其早期,專靠它就不成。因為,⑴語言規律是概括的,而且容許例外,對於某一具體語句,尤其詞,它常常不能告訴你究竟表示什麼意思。⑵以“母女視之”***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為例,由上下文,知道意思是“我母親把我妻看成女兒”,不是“母女二人看他”,於是才知道緒構是“母”***主***“女視之”***謂***;如果你不熟,意思且不知,結構又能管什麼!也許有人說,這主張仍是“熟讀唐詩三百首”那樣的老一套;我的想法,就算是老一套吧,只要它是有效的,甚且唯一有效的,我們就沒有理由不用它。

  怎麼能熟?是用適當的辦法多讀幾遍。這裡說適當的辦法,包括兩點意思:首先,讀的方式要適當,總的要求是不可浮光掠影,而要鑽進去,象是同作者一道吟味。傳說桐城派大師姚鼐讀韓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要中間換氣才能成聲;想來三味書屋魯迅的老師壽老先生讀“鐵如意……”時搖頭晃腦,也是這種情境。學散文不可象有些人看小說那樣,一目十行,只吸收情節,而要象演員進入角色一樣,一詞一語一句都深入領會;還要適應原文的意思和情趣,有抑揚、有快慢地讀出來***也可不出聲***。怎麼知道何處應抑、何處應揚、何處應快、何處應慢呢?這象是很複雜,卻並不難,自己可摸索、斷定,因為韻律的欣賞是人的自然要求。比如《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無論誰讀,“鶩”和“色”都要抑,“飛”和“天”都要揚,“齊飛”和“一色”都要快,“鶩”和“天”都要慢;不這樣就不是味。字字咬準,抑揚頓挫,甚至搖頭晃腦地讀,這就是深入吟味情調。初讀,既要領會意思,又要吟味情調,自然速度不能快;但隨著熟而領會、吟味越來越容易,速度可以逐漸變快。另外,時間安排要適當。這原則是多比少好,分比合好。讀三遍比讀一遍利於熟,理由用不著說。分比合好是來自心理學的規律,例如總計讀十遍,第一次讀兩三遍,以後隔些時候讀一兩遍,再隔些時候……比一次集中解決好得多。

  已經知道熟讀的辦法,然後可以談論一個更大的問題,“讀什麼”。這從原則方面容易說,是要分別主次,讀好的,讀重要的,讀一般的。關於什麼算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裡不能也不必深入分辨。大致可以這樣規定,由內容方面說,深刻,妥善,清新,能夠使人向上、長見識的;由表達方面說,確切,簡練,生動,能夠使人清楚瞭解,並給人以韻律美的,是好的。所謂重要,通常是由於學術價值高,如《苟子》《史記》之類,有少數是由於傳統,如《大學》《中庸》之類。所謂一般,簡單說是非專業的,如《九章算術》《黃帝內經素問》等是專業的,學古代散文當然可以不讀。在這方面,困難的是把原則運用於實際,比如說,根據以上原則,初學能夠開出一個讀物詳單嗎?或者隨便拿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初學能夠斷定它是否合於三項原則嗎?開單,斷定,要靠一些資本,如文學史甚至文學批評的知識,目錄學的知識,讀書的經驗等,而初學缺乏的正是這種資本。怎麼辦?有一個省力而易收效的辦法,這就是利用“選本”。選本大致可以分為三類:⑴總括的,如《古代散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曆代散文選》***北京出版社***等;⑵分類的,如《歷代遊記選》***湖南人民出版社***、《筆記文選讀》***上海佔典文學出版社***等;⑶專集的,如《史記選》***人民文學出版社***、《韓愈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初學宜於先讀總括的選本。這樣有多種方便:⑴文章是經過挑選的,一般說都合於上述三項原則。⑵面廣,一般是由戰國到清末,收了大量的重要作家、重要典籍和常用文體,這就可以簡要而不遺漏。⑶每篇文章有評介,讀它,除了理解本篇以外,還可以學到文學史和文學批評方面的知識,這就為以後自己選讀積蓄了資本。⑷有註解,消除了難點,可以避免查問的麻煩。學古代散文。這類總括的選本既是出發點,又是據點。說是出發點和據點,因為讀它而至於熟,就有了基本功,因而由此可以前進,可以向四外擴張。比如讀了柳宗元《小石潭記》,喜歡,於是推而廣之:讀《永州八記》或《歷代遊記選》,甚至《水經注》;又如讀了《李列傳》,喜歡,於是找來《史記選》,甚至還可以找來《史記》《漢書》。這樣做,選本就成為入門的鑰匙。用它,很容易開啟古代散文的主庫,所得就不只是熟悉一二百篇文章了。

  上一段說的是好壞的選擇辦法。但同是好的,可能有深淺之別。例如《左傳》,文章是上好的,可是文字比較古奧,不宜於初學讀,因此,為了學而能接受,還要遵守由淺人深的原則。就選本說,尤其是總括的選本,選文由古到今,取精舍粗,考慮到深淺的很少。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文言文選讀》是供中學生課外讀的,一到三冊由淺人深,初學比較適用。此外,分類的選本有些是比較淺的,如《筆記文選讀》、各種寓言選之類,也宜於作人門的讀物。實際上文章的深淺讀者可以用自己的理解能力為尺度,比如兩篇文章,試著讀,覺得一難一易,那就先讀容易的。

  與由淺人深的原則相關的一個原則是由少到多。這包括兩種意思:首先是由慢到快;讀熟了,讀多了,文言的底子越來越厚,很多原來生疏的一見如故了,速度自然可以加快。其次,精讀與博覽相結合,這比較複雜。前面說學會語言靠熟,熟由於接觸的機會多,所以不能不多讀;精讀費時間,難於多,所以要以精讀為據點,向博覽發展。所謂博覽,是對付不值得精讀或沒有時間精讀而又不宜於不讀的大量作品的辦法。這類讀物量很大,因為性質、價值、篇幅長短千變萬化,博覽的辦法可以靈活,比如可以讀一遍,或者粗粗訓覽一遍***有少數地方也許不能確切理解***,還有時候,翻幾頁看看,覺得沒意思。索性不看。哪些作品宜於精讀,哪些作品宜於博覽,難於機械規定,上面提及的三項原則可以參考,自己的看法和興致也可以參考,所幸開卷有益,即使少數安排不當也關係不大。

  以上所說偏於怎樣選定讀物。至於讀,也還有應注意之點。這主要有三個方面:⑴重視難點。難點主要來自兩個方面:a.詞語的古今差異***句法的差異不易引起誤解,關係不大***,如“走”是“跑”、“諸父”是伯叔、“勝國”是前朝之類,不熟悉就容易誤解。b.生疏的事物,如“皮弁”“丁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物,“易簧”“凌波”“升堂入室”等典故,不知道本原就不能確切理解。讀時遇到達類難點,要多注意,記牢;這樣,難點減少,將來前進就容易得多。⑵注意特點。古代散文就寫法說有不少特點,或說優點,如簡練、含蓄、章法緊湊、表現方法變化多等,都值得借鑑,應該深入領會,以期漸漸融會貫通,到自己寫現代文的時候能夠或多或少地吸收到自己的筆下。⑶培養自己的能力。讀選注本,最好能逐漸過渡到自己能選,離開注能讀。這除了陸續積累文言資本以外,還要學習使用工具書。工具書種類很多,常用的如《辭源》《辭海》等,生疏一些的如各種“類書”“年表”“索引”等,最好都能夠熟悉,以期總有一夭,能夠讀既無標點又無註解的。

  以上所說都是古代散文之內的事;想學燈,收效大,還要讀些“之外”的書。這主要是講古漢語常識的書,應該找一兩種讀讀,以期感性知識能夠條理化,上升為理性認識,使已學者更鞏固,將學者更容易。其次是本國史尤其文學史的書,具備其中的知識,等於手持遊覽圖遊歷,比照它就可以知道已遊了哪些地方。還需要遊哪些地方。再其次是目錄學方面的書,古代的優秀故文藏在古籍寶庫裡,目錄學是寶庫的藏品清單。熟悉清單,選擇讀物就容易了。

  最後說說能不能學好的關鍵。這很簡單,勤就能熟,熟就能學好;不勤就不能熟,不熟就不能學好。勤,靠意志;我的經驗,更靠以習慣培養興趣或愛好,天天去讀***時間不必很多***,起初也許象個負擔,及至日久天長,難點減少,趣味增多,甚至想扔開也難於做到,熟,學好,自然就不成問題了

  古代散文學習漫議教案範文二

  一、作者與題解

  1、張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1931年畢業於通縣師範學校,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建國後長期供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中學語言教材的編輯,退休後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約編審,直至1997年。

  主要著述:

  人稱“雜家”。1980年代開始散文創作,出版散文集《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說夢草》、《順生論》、《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與白話》、《文言津逮》、《詩詞讀寫叢話》、《佛教與中國文學》等,收錄於《張中行作品選》六卷。主編及參編的著作有《文言常識》、《文言文選讀》***三冊***、《古代散文選》***三冊***及中學通用語文教材等。

  2、中國是散文大國,散文產生很可能早於詩歌,《尚書》即是一證。從某種意義上說,散文與詩歌就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代表。散文或記人、或敘事、或抒情、獲益手法多樣,體栽繁多。古往今來,不僅出現了大量的散文精品、名篇,而且諸子哲學、歷代史學、奏議應對、外交辭令、醫學養生、百工技藝、百物種植、地理天文、科技文獻、兵家謀略、交際應酬、處世箴言,等等無不充滿著散文氣息,凝聚散文精華。熟讀散文就可熟知中國文化之精華所在。古人強調“言而無文,其行不遠”。中國散文以靈活多變的手法,以切實而意義深遠的比喻,優美的詞藻說理敘事,言近而旨遠。或如行雲流水、或如排山倒海;有的以情勝,哀而不傷;有的以氣勝,恢巨集而包容;有的以理勝,自信而謙謹……充分展示了一個文化古國的胸懷、氣度和意境。古代散文的寫作手法是我們現代人寫作的無盡寶藏。

  二、自讀導引

  1、為什麼說這是個大題目,難於詳說?

  ——作者強調內容複雜,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作為一門課,古代散文必定會有它的劃分,它的發展脈絡

  ,它的體式特點,史上代表性作家和作品選讀與介紹。中國古代散文的欣賞,又包括思想內容諸如文道、興寄、義理,藝術手法諸如性靈、意境、辭色、章法、諷喻等等理論問題,文章真的大到無法想象。本文主要就一般學習者怎麼學來展開,作者的尺度很難把握,他的寫作框架和構思重點有三:***1***難於詳說,也不宜小作,所以篇幅適中;***2***雖說簡略談談,但對某些問題要輕輕點染;***3***注重實用性,略去理論性。

  2、作者為什麼把學文言的目的歸結為三點?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學文言的目的概括為吸取文化知識、欣賞作品和學習寫作技巧這三條,這裡就是忽略了一條學習繼承傳統的文化思想和道德精神,這到底是五四以後對傳統文化思想的清算,還是一般初學者可能還沒有能力來批判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好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張中行也拒絕了“國學大師”的桂冠,從他對南懷瑾的學術批評首先就是不滿其力主聖道天經地義、反對打倒孔家店的立場。張先生儘管國學功力很深,但他身上又繼承了五四的科學民主反封建的新思想,他對於封建文化的餘毒有那個時代過來的知識分子的清醒認識。所以,他對於當下的國學熱又一分為二的審慎眼光,這也許就是他為什麼不提思想內容學習的真正原因吧。

  3、既然是詩詞歌賦都要廣泛閱讀,為什麼又主張從散文入手?散文和韻文是什麼關係?

  ——一是為初學者容易消化,二是散文此句平實,連貫,章法條理清晰,是韻文騰挪變化的基礎。我國古代,為區別於韻文***除詩歌外包括詞賦、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

  4、為什麼從戰國到清末文人寫的多是散文?如此多的文言究竟怎麼學?

  ——因為韻文很大一塊是詩歌,中國是古典詩歌王國。韻文駢文只流行一部分朝代,因為形式主義桎楛被唐宋古文運動所批判打壓。所以,散文佔絕對主導地位。作者推薦的讀法第一種是讀文選,中國古代有過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等各種選本,為科舉而設的讀本更是以“四書五經”為範本,這種古代的學習方法瑣屑費工而難於靈活運用,所以,我們現在的教學是先以精選的文字為例文,積累字詞,生成語感,同時也學習一些概括出來的文言語法。

  5、既然選用後一種概括學習的方法,為什麼還是強調熟能生巧?

  ——因為學語言靠熟,必須通過熟讀積累語感。語言規律在早期沒什麼用。語言規律是概括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規律是從大量實際文章中概括出來的,又有特例,所以,不能用死板的語法規律來機械套用。現在人的浮躁就想走捷徑,張先生認為熟讀是有效甚至唯一有效的方法。

  6、作者所介紹的熟讀方法有哪些?

  ——首先是強調鑽進文章去吟味,而且要有抑揚和快慢,作者還是讓自己摸索斷定,因為韻律欣賞是人的自然要求,所以這可能會因每個人個性和藝術趣味而變,也可能同一篇文章不同人、不同境遇讀來都不相同,只要你確實注入了情感,有了領悟就可以自己來判斷。第二是強調時間安排多而且適當分佈,這裡作者注意了科學性。

  7、讀什麼是更大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原則容易,具體不好說?

  ——原則容易說,提出分別主次、讀好的、讀重要的、讀一般的。作者這裡迴避不開思想內容的問題,但強調見仁見智,在這篇給一般讀者推薦古文初讀文章裡,他不想多談有爭議的問題,只籠統強調深刻,妥善,清新,能夠使人向上、長見識的,這裡更強調“善”的標準,而表達上作者定了並不很高的“美”的標準:確切,簡練,生動,給人以韻律美。我們注意到,張中行認為重要的裡面沒有孔孟、也沒有老莊,倒是舉出《荀子》和《史記》。儒家經典舉的是《大學》和《中庸》。直接的理由:***1***《荀子》和《史記》的學術價值高。***2***《大學》和《中庸》是封建正統的地位。關於荀子在先秦諸子中承前啟後的集大成作用,《勸學》導讀和相關資料中已引述過。不過,四書為何抽去了《論語》和《孟子》,這倒是意味深長的,內中的學問一下子很難揣測。

  8、利用選本為什麼是省力而易收效的方法?

  ——最後給出的省力易收效的方法是利用選本。循序漸進的給出總括、分類和專集三種閱讀路徑。建議先讀總括的選本,理由四條:***1***文字挑選過,符合好、重要和適合一般人三原則。***2***面廣有代表性,簡要而不遺漏。***3***每篇有評介。***4***有註解。以此為路徑,再登堂入室,去讀分類的選本或專集。作者積幾十年國學修養,加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約編輯的經驗,可謂要言不煩,提綱挈領,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9、作者講的深淺之別和多少取捨問題,對今天的語文學習有什麼意義?

  ——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儘管把文言文閱讀當做重點之一,可課文實際排序還是以人文立意為主線,兼顧體裁和題材來選文。所以,張中行先生講的循序漸進就很難顧及。比如這個學期的課文《新序二則》太淺,《勸學》全國其他教材有編在初中的。《諫太宗十思疏》和《訓儉示康》,除了內容偏深,我覺得對社會的某些特定物件有針對性的目的,讓現在的學生讀了難說有多少正面價值。很想找到張中行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編選的《文言文選讀》的目錄做個參考,可惜一時搜不到。至於怎樣做到精讀和博覽的結合,我認同張先生的主張和編選的眼光,現在的學生實際閱讀積累少,還是循序漸進更適合學生實際。比如可以循序漸進的文言選本作為第二套教材,允許相互參照取捨。現在,許多學校把《高中文言文助讀》之類當做輔助讀物,正是教材脫離學生漸進學習的補救措施,可惜,還是受傳統思想道德為線索的低水平博覽,在循序漸進和代表性上這個選本就明顯不足了。

  10、對於學習文言掃除障礙的讀法問題,作者有哪些值得重視的建議?

  ——比較奇怪的是:作者認為句法差異不易引起誤解,關係不大。我們今天中學文言主要花氣力在積累一定量的實詞虛詞,特別關注詞性活用、一字多義、通假,以及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等,他只突出了古今異義。其次是重視文化常識和典故,他舉的例子裡,“勝國”、“皮弁”、“易簀”這一類,我們上海的高考還不會涉及。可能是張先生的選文與我們不同的緣故。他把難點輕描淡寫,也許是為了打消初學者的顧慮,也許是會者不難。這點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注意寫法特點是當下語文教學特別強調的,可惜師生都容易被這麼多語言現象牽扯太多精力,難以很好關注。在一般學校裡,是否可以把重點文言課文分兩遍來教,第一遍疏通語言,第二遍賞析。這會連帶出現有教學進度節奏的打亂,只是一家之言。

  11、最後作者還是給初學者開出了更高學習的祕方,又說了些老生常談,這是為什麼?

  ——第一,是建議讀古漢語常識的書,張先生自己有《文言與白話》、《文言津逮》和《文言常識》三本可供我們參考。第二是讀點中國古代史和文學史。這兩點,其實老師們都會在課堂教學的背景介紹中有所涉及,第三讀點目錄學就很專業了。我以為主要目的是瞭解古代散文的精華篇目。對古代散文的發展傳承有點認識。最後強調勤才能熟,無須我贅述。大概是當代人的通病,我們都不再願意去走自己苦讀鑽研的路子,所以百家講壇才大行其道。小心,依賴吃這種別人提煉的方子,太容易被隨意曲解牽著鼻子走。那也許是大話諸子,戲說孔孟。

  三、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述

  注:這是人教版全國教材所用的中國古代散文的學習概要。它跟張中行文章的主要差別是更注重瞭解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脈絡,而不是跟讀者指點讀古代散文的迷津,裡面具體的差別還有,這篇的散文涵蓋更寬,包括詩歌以外的韻文***辭賦和駢文***在內。這點上更符合我們課內文言學習的實際,因為我們的文言課文就是包括辭賦駢文在一起,不講具體分類的。讀這篇,也大概有助於解決一些張中行先生最後建議讀文學歷史,瞭解點目錄學的問題。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一***先秦時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書》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辭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書》。

  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它儲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為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託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後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尚書》的文字內容特點:《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文字古奧迂澀,所謂“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就是指這個特點。但也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所謂記言,其實也是記事,不過是一種特別的方式罷了。記事比較的是間接的,記言比較的是直接的。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週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尚書》包括虞、夏、商、週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佈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話。

  《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誌。書中文章,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的層次,已注意在命意謀篇上用功夫。後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章奏之文都明顯地受它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尚書》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帶有某些情態。如《盤庚》3篇,是盤庚動員臣民遷殷的訓詞,語氣堅定、果斷,顯示了盤庚的目光遠大。

  2. 歷史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殷商時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諸侯國的史官進一步以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列國間的史實,如《春秋》。以後,隨著時代的需求,產生了描述現實的歷史文學,這就有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左傳》與《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至戰國而後世之文體備”***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萬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道、鬼神、災祥、占卜之事。這部書敘事富於戲劇性,情節緊湊,戰事描寫尤為出色,語言精煉、富於形象。

  《國語》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記言多於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

  《戰國策》作者不可考,現在版本為西漢劉向輯成。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戰國策》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

  3. 諸子散文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產生了諸子散文。

  春秋戰國之交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學術流派紛紛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思想家的著作,促進了說理散文的發展。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記載他們言論的書流傳到現在的有《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

  《論語》和《孟子》是儒家詮釋“仁”的著作。《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孟子》是記載孟軻言論的。孟軻長於辯論,因此書中語言明快,富於鼓動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愛”的主張,語言樸素,說理明確,邏輯性很強,《兼愛》、《非攻》等篇極有代表性。

  《莊子》代表道家莊周“無為而治”的主張。莊子散文在諸子中獨具魅力。這表現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善用民間寓言,長於譬喻,使文章富於文學趣味。

  《韓非子》代表法家“因時制宜”的主張。韓非散文結構嚴謹,鋒芒銳利,說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況的學說,現有32篇,多長篇。荀子散文特點: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彙豐富。

  《呂氏春秋》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創作。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家學說。書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時代的文獻和佚事。它是一種系統化的、集合許多單篇的說理文,層層深入,最見條理。和諸子散文一樣,它往往以寓言故事為譬喻,因而文章富於形象性。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二***兩漢

  兩漢時代,散文進一步發展。

  1. 政論文

  漢初,政論散文有所發展。賈誼***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漢初年傑出的文學家,他的文章《過秦論》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語言富於形象性。

  除賈誼外,漢初還有不少散文家,他們的文章大多或論秦之得失,或針對時弊,提出自己的主張,其中以晁錯和鄒陽成就較高。晁錯以主張募民備塞的《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兩篇散文最為著名。

  2. 史傳文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王朝迫切需求總結古代文化,給予大一統的統治局面以哲學和歷史的解釋。

  ***1***《史記》

  司馬遷的《史記》代表了兩漢散文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現將先秦歷史散文又大大向前發展了一步。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貢獻和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開創了“紀傳體”體例。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歷史人物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現象是紛紜複雜的。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本紀”按年代順序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跡;“表”按年代譜列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載述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列傳”記載各種代表人物的活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②《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記載了我國近三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巨集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在《史記》中,司馬遷第一個為經濟史作傳:《平準書》、《貨殖列傳》;司馬遷又第一個為少數民族立傳:《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他還第一個為卑微者列傳:《刺客列傳》、《遊俠列傳》等。《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範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曆史學的發展。由於紀傳體可以容納廣泛的內容,有一定的靈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級關係,因而這種撰史方法,為歷代史家所採用,影響十分深遠。

  ③ 秉筆直書,是我國寶貴的史學傳統,司馬遷的《史記》對此有很好的發揮。秉筆直書,就是史學家必須忠於歷史史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撰寫歷史。《史記》明確表示反對那種“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真”的作法。項羽是司馬遷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愛記述了項羽的偉業。但對於項羽的驕傲自大和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點,司馬遷也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於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從感情上司馬遷是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惡。相反,對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為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才使《史記》以信史聞名於世。《史記》還貫穿一條重要線索,即重視人的歷史作用。司馬遷是反天命的。強調人是歷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寫帝王將相的同時、注意為社會上的各種人立傳,尤其是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放到與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會的聖人孔子同等的地位來寫。所以在《史記》中,既有戰國七雄的世家、蕭丞相***蕭何***、留侯***張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時也有《陳涉世家》。司馬遷也很重視物質生產活動在歷史上的作用,把經濟狀況同政治上的治亂興衰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他還強調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以史為鏡、鑑往知來的思想。由於司馬遷在歷史編纂學上的偉大創造精神,他的進步的史學思想和嚴謹的治史方法,使《史記》成為我國史學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也贏得了“中國史學之父”的美名。

  ④《史記》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它的文采歷來為我國文學界所稱頌,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司馬遷像一個出色的畫家,以他那十分傳神的畫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又像一位善於捕捉瞬間的雕塑家,以他那鋒利的刻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風采各異的雕像。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裡,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遊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卜、俳優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司馬遷創造性地把文、史熔鑄於一爐,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形象的歷史。所以,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記》擁有的讀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2***《漢書》

  在《史記》的影響下,東漢產生了不少歷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漢書》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①《漢書》具有濃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時,封建神學思想已發展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聖人之道然後盡心焉”的史學家,他們自然以維護封建神學思想為己任,將“聖人之道”作為自己著作的指導思想。這樣,作者一面承襲《史記》的內容,一面又指責它的“是非頗謬於聖人”,因而篡改《史記》的觀點,使《漢書》更加符合於封建正宗思想。《漢書》神化西漢皇權、擁漢為正統的思想,其目的是為論證東漢王朝的正統性和神化東漢皇權服務的。因此,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根據的“五德終始說”和王權神授的封建神學說教,便成為《漢書》的主導思想。為了宣揚“天人感應”、災異祥瑞的封建神學思想,《漢書》首創《五行志》,專門記述五行災異的神祕學說,還創立《睦西夏侯京翼李傳》,專門記載五行家的事蹟。

  ②《漢書》開創了斷代為史的編纂體例。班固之所以斷代為史,並不是偶然的,而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他總結漢武帝到東漢初年,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著作,加以創造性的發展,其目的是為當時統治階級的政治服務。班固認為,《史記》的通史體例,將西漢一代“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既不利於宣揚“漢德”,又難以突出漢代的歷史地位。這是《漢書》斷代為史的根據。於是,《漢書》“包舉一代”,斷限起自西漢建立,終於新朝的滅亡,為了突出劉邦,就將《高帝紀》置於首篇。這種斷代為史的體例,受到後來封建史家的讚譽,併成為歷代“正史”編纂的依據。在編纂體例方面,《漢書》繼承而又發展《史記》的編纂形式,使紀傳體成為一種更加完備的編纂體例。例如,《史記》雖然立了《呂后本紀》,但卻用惠帝紀年,《漢書》補立《惠帝紀》,解決《史記》在體例上的混亂;對於年月的記載也比《史記》詳細和明確。再者,《漢書》新創立的四種志,對於西漢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文化的記載,比《史記》更加完備,從而提高了《漢書》的史料價值。對於傳記的編排,《漢書》基本上按時間先後為序,體例上也比《史記》整齊劃一。

  ③ 資料豐富,儲存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現存《漢書》約80萬字,卷帙比《史記》繁富。它增載不少重要的詔令,主要集中在帝紀部分。在許多人物傳記中,《漢書》又收入大量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對策、著述和書信。在《漢書》的10志中,也有類似的重要歷史文獻的收載,如《食貨志》收入晁錯的《論貴粟疏》等。《漢書》還增補《史記》對於國內外各民族史的資料。例如,在《史記·匈奴列傳》的基礎上,《漢書》大量增補漢武帝以後的史實,比較完整地記述了自遠古至西漢末年匈奴民族的歷史。《漢書》又合併《史記》的南越、東越、朝鮮、西南夷諸傳,在補充大量的史實基礎上,以合傳形式寫成較為詳細的《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同時,《漢書》改《史記·大宛列傳》為《西域傳》,記述今新疆境內我國各民族歷史,以及中亞和西南亞諸國史。

  3. 賦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文體“賦”。賦的名稱始於戰國趙人荀卿的《賦篇》,到後代形成了特定的體制。講究文采、韻節,兼具詩歌和散文的雙重性質。接近散文的稱“文賦”,接近於駢文的稱“駢賦”。

  漢賦以鋪敘事物見長,繼承了《楚辭》一些形式上的特點,更多地採用散文手法,因其篇章巨集大,後世稱為“大賦”。大賦是對東漢以後抒情為主的“小賦”而言。大賦大都以問答為骨架,鋪陳名物、排比詞藻、好用古文奇字和雙聲疊韻詞,鋪陳多用整齊對稱的韻語,敘述多用散文句。枚乘的《七發》是漢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其他代表作如司馬相如《上林賦》、揚雄《長楊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等。

  小賦是漢代後期繼大賦後出現的新體賦,至六朝而盛行。多為抒情作品,篇幅較小,少用典故。至唐宋,進士考試科目中的律賦亦稱小賦。這些賦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對話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寫。

  ***三***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本期文章多講求聲律,形成馬並儷文體,《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不同凡響。

  魏晉南北朝的文壇出現了新的格局,並開拓出個性化與美文化的多元發展前景。在各種文體中,辭賦創作的時代特徵最為突出,與漢賦的對比也最為鮮明。講究對偶、聲律和藻飾之美成為風氣,文章的句式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其結果是駢文的出現和成熟。賦體受詩的影響,也趨於駢化,有些賦其實就是駢文。北朝文壇雖然整體上受駢化的影響,但仍有別具風格的散體名篇大放異彩,從而構成對唐代文壇發展的多重影響。

  辭賦在魏晉時期出現了新局面,其標誌是抒情小賦的湧現,從而拓展了辭賦的表現領域與表現風格。沿著東漢以來情理賦發展的方向,魏晉之際的辭賦創作顯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隨著感情表現領域的擴大,作者的表現力也在個性化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與東漢班固、張衡等賦家兼善散體大賦與***辭賦不同,這一時期的作家往往集詩人與小賦作者於一身,這也標誌著詩賦交相影響的深化。王粲的詩賦為“七子之冠冕”***劉勰《文心雕龍·才略》***,其代表作是《登樓賦》。由於主體意識和抒情因素的強化,魏晉時期湧現出一批體物寫志的佳作,如曹植寫《洛神賦》。

  辭賦生機的煥發,還表現在大賦的體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調動。和魏晉以來,大賦仍有表現嚴正重大題材的習慣,不過與漢代不同的是,它已不限於國家政治生活之一端***如左思《三都賦》、潘岳《籍田賦》***,更多更重要的是個人生活中的大事,如潘岳《西征賦》以及南北朝時期謝靈運《山居賦》、梁武帝《淨業賦》、梁元帝《玄覽賦》、顏之推《觀我生賦》等。漢大賦多有以“亂”、“詩”、“歌”等形式系之文末的,但一般說來,這類文字的聲情之美遊離於主體結構之外,而魏晉以後的大賦則傾向於有意識地在主體結構中汲取詩意,不少中長篇作品的命題就取自詩騷或抒情小賦。被劉勰認為是“策勳於鴻規”的潘岳***《文心雕龍·詮賦》***,在這方面頗具匠心,如其《秋興賦》之於宋玉《九辯》,《閒居賦》之於張衡《歸田賦》,《西征賦》之於班彪父女的《北征賦》、《東征賦》都是如此。後世庾信《哀江南賦》題目取自《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哀江南”。杜甫也常以賦題為詩,如其《秋興》和《北征》,一為聯章,一為長篇,這種拓展文體的方法,可以在此找到發源的因素。南北朝時期最傑出的賦家是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賦》。

  ***四***唐宋時期。

  中唐韓愈、柳宗元領導了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時,歐陽修力倡古文,蘇氏父子等人互相應和,古文日漸佔領文壇。

  唐朝韓愈大力反對浮華的駢儷文,提倡作古文,一時從者甚眾,後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援,古文創作業績大增,影響更大,成為文壇的主要風尚,文學史上稱其為古文運動。以韓柳為首的古文運動的勝利,樹立了一種擺脫陳言俗套,自由抒寫的新文風,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敘事、議論、諷刺的藝術功能。

  中唐以後,古文運動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歐陽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運動,此後的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等人都在古***新運動的影響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後人將他們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歷史文學家司馬光編有一部歷史鉅著《資治通鑑》,它除具有史學價值外,還非常具有文學價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諸位大家影響下,產生了一部分上書言事的政論文,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政治態度,胡銓、陳亮、葉適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運動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實用,南宋時大量出現的筆記雜文便是一個明證。洪邁的《容齋隨筆》、王明清的《揮塵錄》是筆記雜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長於說理,造詣非淺。

  ***五***元明清時期。

  本期散文基本上繼承發展了唐宋古文運動的精神。明代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派,反對復古的唐宋派,主張性靈的公安派,出現了歸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響最大的是桐城派。

  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開國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傳記文很有現實意義,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等。明中葉以後,針對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發起“復古運動”,倡導文必秦漢。他們在對掃蕩八股文風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又走上了盲目摸擬古人的路子。後來的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後七子”復古運動,也再一次重複了他們的錯誤。

  歸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來反對復古派,進而是萬曆年間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擊擬古主義的隊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巨集道、袁中道為代表,時稱“三袁”,袁巨集道***1568——1610***最為著名。他們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學,因此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袁巨集道更出於作家的主觀要求提出了“性靈說”。公安派的散文創作特點是:衝破傳統古文的陳規舊律,自然流露個性,語言不事雕琢。

  與公安派存在的同時還有以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他們也主張獨抒性靈。

  公安派與竟陵派革新的直接產物是晚明大量出現的小品散文,這是傳統散文的一個發展,張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題材較廣,山水名勝、風俗世情、戲曲技藝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節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代表作有《李姬傳》、《馬伶傳》、《任源邃傳》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葉最著名的一個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劉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繼承歸有光的傳統,提出“義法”主張,並使之成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論。桐城派古文作品選材用語只重闡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簡潔自然,但缺乏生氣,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與桐城派對立存在的是提倡“駢文”的復社作家,汪中***1744——1794***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清初有不少成績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約1661***的傳奇性散文以小說傳奇體打破了傳統古文寫法,代表作有《李一足傳》、《湯琵琶記》、《義虎記》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傳記最為突出,代表作是《大鐵椎傳》。

  古代散文學習漫議教案範文三

  一

  散文詩不是散文的詩化或者詩的散文化,而是詩與散文的雙重超越。一方面,散文詩沒有詩的分行但要表達出詩的情緒節奏和意義跳躍,這使得它必須比詩歌更注重語言的錘鍊和句式的架構;另一方面,散文詩沒有散文的文體自由性和表達靈活度,因為它時刻受到“詩”的藝術約束,但它又要像散文那樣做到隨心所欲,自然靈動,形散神聚,這使得它必須想方設法讓散文的敘述語式中時刻流溢詩性之美,從而以詩的意象和氣息將散漫的話語驀然照亮。

  由此可見,散文詩表面看來很好操作,很易上手,其實是最難寫好的。一首優秀的散文詩,往往是鮮明的文體意識、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厚的思想底蘊三者相互擁抱而生成的藝術成果。這也難怪近百年中國散文詩史上,再也沒有另一部散文詩作能與魯迅的《野草》比肩了。

  二

  散文詩是情與理的有機結合。情是散文詩的血肉,理是散文詩的骨骼。有情無理,散文詩會顯得綿軟無力;有理無情,散文詩會顯得死板生硬。情理相融,散文詩才顯得氣韻生動,豐滿而強健。在此方面,泰戈爾的《飛鳥集》、紀伯倫的《沙與沫》堪稱典範。

  三

  散文詩的語言形態是獨特的,它既不是詩歌的那種純詩化語言,也不是散文的那種散漫型描述語言,而是一種準詩化或者說泛詩化語言。對於一章散文詩來說,如果所用的語言太過詩化,那麼可能會因詩意過於綿密而導致與讀者對話空間的流失;如若語言太過散漫自由,散文詩的詩意濃度就會顯得不夠充足,其藝術成色就將大打折扣。

  四

  散文詩的篇幅宜短不宜長。篇幅過長,情緒就將變得鬆散,意味也會被稀釋,最後很可能被人當作並不合格的散文來看待。篇幅不長,詩人就可以在精心安排的字句中把情感與思想最為有效地表達出來。

  在我看來,散文詩的篇幅一般應控制在150到500字之間為宜。

  五

  散文詩的結構豐富多樣,平列式,承接式,遞進式,散點式,絮片式,等等。不同的結構選擇,依賴於詩人所要處理的情緒的多寡和思想含量的淺深。有時候,一章散文詩可能只有一種結構形式;有時候,一章散文詩會容納多種結構形式。在散文詩中,單一的結構形式體現著詩人情感的單純與明瞭,複雜的結構形式則反射著詩人情緒的繁複和詩歌題旨的多重。

  六

  必須重視散文詩的“野草”傳統。這種傳統包含這幾方面內容:其一,魯迅先生的《野草》代表了近百年中國散文詩的最高峰,魯迅在《野草》中的形式創新、技法使用、語言架構和思想彰顯,構成了散文詩最為重要的美學傳統,構成了今人從事散文詩創作時重要的習學範本;其二,散文詩雖然是一種“舶來品”,是從外國文學中移植過來的,但它也一直深烙著中國古典文學如晚明小品的傳統印記,因此,這種文體也如同“野草”一樣有著寬厚而肥沃的傳統文化基地;其三,散文詩雖然在文學大家族中身份並不顯赫,地位比較卑微,如同“野草”一樣,但它自由,靈活,生命力強大,也一如“野草”一樣。

  七

  散文詩和小詩、微型詩一樣,本質上都是一種小製作,一種輕文體,儘管它們也不乏四兩撥千斤的藝術功效,但總體而言只能算小橋流水,無法擁有洪鐘大呂般的振聾發聵之力。散文詩與小詩有時是可以相互改寫與轉換的,如冰心的小詩:“生離——/是朦朧的月日/死別——/是憔悴的落花”,改成散文詩為:“生離是朦朧的月日,死別是憔悴的落花”,意義和韻味沒有什麼變化。泰戈爾的散文詩:“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可改為小詩:“讓生命/如夏花絢爛/讓死亡/如秋葉靜美”,也不失原有內涵。

  八

  著名散文詩家柯藍曾出版了一部非常有影響的散文詩集,名曰《早霞短笛》,詩歌充滿生命的感悟和思想的睿智,如這章:“流動的白雲定格在湖水的深處,是一種美。把理想的追求定格在行動裡,是一種力量。把自己的失痛的煎熬定格在心靈裡是一種磨練。把對你的打擊定格在微笑裡是一種堅強。把失誤定格在內疚裡,是一種昇華。”

  事實上,“短笛”不單只是柯藍散文詩的集子命名,某種程度上也構成了散文詩這種文體的性質與功能的生動隱喻。的確,一首散文詩恰如一隻短笛,製作小巧而聲音清脆、響亮、悅耳,始終給人帶來了悠悠不絕的審美享受。

關於散文教學的論文範文3篇
如何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與表達方法
相關知識
古代散文學習漫議教案範文3篇
政治學習會議記錄範文
村級每月黨員集中學習會議記錄範文
村黨員學習會議記錄範文
社群黨員學習會議記錄範文
八項規定學習會議紀要範文
監理內部學習會議紀要範文
黨委學習會議記錄範文3篇
學習會議記錄範文3篇
學習會議記錄範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