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五個階段_漢字的演變過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9日

  漢字隨著時間的變化它的演變也和世上其他事物一樣,必定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下面是小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漢字演變經過了的過程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漢字的演變經歷的階段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體系的相當成熟的漢字材料。這種文字是清末光緒年間***公元18******在河南安陽縣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發現的。

  產生

  這個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遺址,是從盤庚遷到殷地***即安陽小屯***。一直到紂王滅亡的年間的都城。所以,我們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距今約有3000年的歷史。

  殷商社會,科學文化很不發達,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不能解釋,認為是鬼神操縱,掌握著自然的變化,而死去的祖宗的靈魂得以預知未來的事情,可以決定人們的命運。因此,殷王朝統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戰,畋獵,天氣,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佔卜,問神以知吉凶,再決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將龜甲或獸骨剖開,然後在背面鑿出橢圓形的小槽或鑽成小孔,再用火燒烤。甲骨片受熱後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種條紋。史官便按照條紋的不同形狀來判斷吉凶禍福,占卜後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貞人,占卜的內容,結果***即兆頭,所示吉凶***,以及事後的應驗的情況。作為檔案儲存。

  漢字的演變經歷的階段二:金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謂青銅器是銅和錫合金製造的器皿。這種合金更堅固,因其顏色發青,故稱青銅器。主要有樂器“鍾”,食器“彝,尊,爵”,洗器“盤”,兵器“戈,戟”等。

  產生

  青銅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畢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銅器的極盛時期。西周時代,青銅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諸候沒有鑄造的權力。到了東周,諸候稱霸,青銅器也任意鑄造。但大量發現的還是西周,春秋的遺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時期的文字。

  金文的內容,最初只是鑄刻一些代表族名,國名的符號。後來基本上記功績,受封賞,刻鑄以傳後代,來顯其榮。因古代人用鐘鼎作為銅器的總稱。前人曾稱這種文字為“鐘鼎文”,又因為言辭多是為了“銘刻不忘,永作記念”,又稱“銘文”。這些稱呼都不能概括其特點。因此,後人便改稱金文,使文字擺脫了圖畫性。這是漢字發展的第一塊里程碑。

  漢字的演變經歷的階段三:大篆

  產生

  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裡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佔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因其帶有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漢字的演變經歷的階段四:小篆

  產生

  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範化的字型。春秋戰國時的“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書同文字”的改革,統一了文字。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即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的區域性文字——六國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這就是說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了大篆的形體結構,改變了大篆的疊床架屋,複雜的寫法,逐漸整齊統一,穩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

  ③把原來沒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統一起來,使一個偏旁只有一種固定的寫法,如“ ***心***, ***衣***, ***水***”並確定了每個偏旁在漢字形體中的部位,不能隨意正反,左右顛倒。每個字的書寫筆數也基本固定了。這就使字型基本上定型化,統一化了。

  漢字的演變經歷的階段五:隸書

  秦代有兩次文字改革,一是統一文字,由大篆改為小篆;二是使用了較小篆潦草些的隸書。這是第二塊里程碑——文字發展擺脫像形性。

  產生

  隸書是從小篆脫胎出來的。始於秦朝,經過兩漢231年***前206—25***的演變,到漢代才臻於成熟。隸書是漢代的主要通行書體。這樣說來,隸書可分秦隸,漢隸兩個發展階段,又稱古隸和今隸。

  早期的秦隸,實際上是小篆的輔助字型,是秦統一後因為政務繁忙,“奏事繁多,篆書難成”而產生的一種應急字型,是統一於民間不登大雅之堂的俗體。秦代正式書體還是小篆。秦隸實際上就是草篆,線條較小篆簡直變弧線為直線,變圓轉為方折,有一定的粗細變化。這樣書寫起來就方便多了。據說開始用這種字型書寫的是處理徒隸之事的文書。

  晉代衛桓《四體書勢》“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隸書者,篆之捷也。”

  唐代張懷 《十體書斷》“秦造隸書,以赴急速,為官司刑獄用之,餘尚用小篆寫。”

  對“隸書”這個名稱,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這種書體首先在當時官府中辦普通文書的徒隸***管獄訟的小官吏***中流行開來,所以叫隸書,並指名說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對文字改革有貢獻,釋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說是蒐集整理隸書的人。

  從“隸”字本義看,《說文》“隸,附著也”;《後漢書·馮異傳》則訓“屬”,今仍有這個意義,並有“隸屬”一詞。《晉書·衛恆傳》《說文·棄》及殷注,都以隸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說,隸書是小篆的輔助字型,因其書寫簡便快速,可以輔助篆書,也叫“左***佐***書”。

  漢隸是西漢200年間,處於演進過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隸,還沒定型。西漢後期的簡牘中的文字,才見到常有明顯的“蠶頭燕尾”特徵的隸書,到了東漢,隸書才最後成熟。其明顯特徵就是橫畫中取一長筆,形成“蠶頭燕尾”的特徵了。

  漢字的自然流變

  漢字結構

  漢字結構上的自然流變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異體字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同一個字不同的書寫形式越來越多;②筆畫的模式越來越多;③書寫方式越來越多。

  漢字在起源之時,實際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圖畫,各個部落甚至各個人在寫這些字,或者說畫這些畫時,都可能不一樣,所以每個字的寫法有很多種。這種現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非常明顯。例如,甲骨文中“尊”字的寫法至少有20種,“羊”字寫法至少有45種。一個字多種寫法相互之間稱為異體字。

  在漢字結構變革過程中,新的字型取代了舊的字型,舊的字型中各種寫法往往同時也被廢止了,即消除了許多異體字。但是對於新的字型而言,通過自然演變,在民間又有簡化、草化、快寫、隨便寫的現象、要求和趨勢,由於各地、各時、各人在簡化、草化、快寫、隨便寫時沒有統一的規矩,國家又一直沒有制定漢字書寫的標準,所以一個漢字又產生多種寫法,出現了新的異體字。

  此外,由於人們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不斷增長,現有的字往往不夠。因此,就會另造一些字來,由於各個時期各個人造的字往往沒有經過專門的機構進行審查就流傳開來了,有些字實際上是表示同一個意思,這就又增加了異體字出現的機會。

  在字型方面,漢字也發生過較大的流變。例如,隸書走上歷史舞臺不久,其筆畫經過自然流變,形成了楷書。宋朝發明了印刷術,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筆畫發生進一步的自然流變,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型——宋體。隨看文化事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西方文字字型的影響下,漢字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型,如海報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型、仿宋、扁宋等。這些字型一般用電腦而不是手來“書寫”,所以又可統稱為“電腦字型”。

  此外,為手寫之便捷以及書法藝術的開拓,人們還創造出行書和草書等多種書寫方式。行書的結構和楷書基本相似。草書的結構雖然和楷書差別較遠,但是草書一般只作為一種書法,或者作為一種速記方式,在資訊交流中應用較少並常遭排斥。

  漢字是是我國古代先民發明的記載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

  秦統一前,各諸侯國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儘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

  由於漢字書寫複雜,這種“漢字落後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資訊化瓶頸,並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

  世界上只有漢字是唯一的流傳至今從未中斷的文字,英語等拼音文字現代人看幾百年前的書大都看不懂,更別說幾千年了。

  漢字體系分為繁體字和簡體字,前者用於臺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後者用於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群。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並且簡繁字轉換都有規律可循,尤其通過電腦軟體轉換非常方便,不存在多少交流障礙。

  漢字數量

  在自然流變過程中,漢字的數量是逐漸增多的,這是因為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們不斷地製造出一些新字來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此外,異體字的自然增多也是漢字數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漢字讀音

  從1200年時期到2015年,漢字的讀音發生過一定的自然流變,如上古時期,有一些複子音,都從漢語中消失了。此外,在音調方面,也有一些顯著的變化。長期以來,漢字一直沒有一個規範的注音工具,是其讀音自然流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漢字字義

  從1200時期到2015年,有些漢字的字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漢朝以前,“低”只表示“頭向下垂”;漢朝以後,“低”才表示和“高”相反,包括“矮”、“地勢低窪”、“聲音細小”、“程度差”等意義。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漢字的規範化問題相關內容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五個階段_漢字的演變過程
英語詞彙反思總結
相關知識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五個階段_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五個階段_漢字的演變過程
電腦病毒發展經歷了哪五個階段
茶文化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地球形成的過程經歷了哪些事情
漢武帝的生平經歷有哪兒些
文學家雨果的生平經歷有哪些
威廉皮特的生平經歷有哪些
成功人士的創業經歷有哪些
喪失的悲痛會經歷五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