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_農林牧漁產業精準扶貧方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現在為了縮小貧富差距,出臺了各種扶貧政策,特別是對於農業產業的精準扶貧。接下來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歡迎大家閱讀。

  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一

  根據市、縣兩級扶貧開發會議精神,結合我村2011—2012年扶貧工作開發規劃,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這一核心,以培植特色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為切實抓好規劃的落實,夯實農民增收脫貧的根基,特制定新華村2011-2012年農村產業專案實施方案:

  一、基本情況

  新華村位於成溫邛高速公路旁,距成都35公里,崇州市3公里,雙向6車道懷華公路橫貫境內,主幹交通便利。現新華村共20個村民小組,1024戶,總人口3093人,其中婦女1267人,勞動力1876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964人,常年外出打工383人。全村低收入486戶,1323人,低保戶34戶。黨員91名,黨小組17個。全村人均收入低於全鄉平均水平。

  二、指導思想

  以 “產業扶貧、整村推進、鞏固提高、全面發展”為指導;以群眾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以搞好農村產業扶貧為主線,堅持防止返貧與鞏固提高相結合,產業扶貧與社會扶貧相結合;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方式,提高農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協作化、規模化程度,努力提高貧困人口收入水平,力爭綜合實力增強,加快全村脫貧致富步伐。

  三、20xx-20xx年產業專案實施方案

  全村20xx年-20xx年計劃總投資220萬元,其中申請成都市扶貧資金50萬元,申請縣級扶貧資金70萬元,對口幫扶單位40萬元,村級公共服務資金60萬元。

  新華村是典型的農業村,農業發展基礎薄弱,近年來在農業產業發展上作了一些嘗試,其中,富硒大米種植、蔬菜基地、西瓜種植等有一定基礎,在這次扶貧開發中擬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重點進行扶持。

  ***一***富硒大米基地建設***見附表1***

  可行性分析:水稻種植是新華村傳統,種植技術較為簡單農民易於掌握;新華村已與崇州市國家糧食儲備庫合作多年,由國家糧食儲備庫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對產品實行保護價收購;去年全村種植1800餘畝,每畝比種植一般水稻平均增收300元;經濟效益明顯,有技術和市場保障。

  建設規模:3000畝

  建設內容:以改善基地內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對19組、12組、20組、3組、4組、5組、6組、15組、16組老陳堰到三公堰的溝渠約1800米、深1米、寬80釐米進行整修,涉及300農戶,約需資金32萬元;機耕路2800米、寬2米,約需資金6萬元;農戶按20%投工投勞;補助350戶種植戶種子、農藥、化肥,約需資金5.6萬元。

  執行模式: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合作社為主,散戶種植為輔。新華村外出打工農民較多,土地閒置和種“應付田”的現象普遍;合作社經營管理能夠實現種植的規模化、機械化和生產技術標準統一;截止目前新華村已成立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合作社8個,基礎條件成熟。合作社涉及到312戶、952人、耕地面積1100畝、轉移勞動力243人、村民外出務工增收360餘萬。

  資金需求:基礎設施建設38萬元,物資補助5.6萬元。

  ***二***蔬菜基地建設

  可行性分析:該基地原為當地能人何衛東、林兵、林其鳳有情等發起,引進蜀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作為技術和市場支撐;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新隆蔬菜專業合作社,現有規模200餘畝,主要種植番茄、辣椒、茄子、黃瓜等蔬菜,主要以訂單式生產為主,基地常年務工人員50-60人;經往年測算,每畝平均增收在1500元以上。經濟效益明顯。

  建設規模:500畝

  建設內容:以基地內基礎設施和農業設施***大棚***為主,修復農田機耕道約3 km,需資金約10萬元;修建u形槽溝渠約200m,需資金15萬。

  執行模式:土地承包經營權合作社和新隆蔬菜合作社為執行機制。土地合作社以土地入股,蔬菜合作社負責基地種植、銷售經營管理。

  資金需求:25萬元

  ***三***農資服務超市建設

  可行性分析:該專案是崇州市農發局扶持專案,具有一定公益性質,主要提供農資服務和農技服務,可降低新華村農業生產成本,保障農資產品質量,具備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建設規模:300平方米

  建設內容:經營場所***房屋***建設和經營設施建設

  執行模式:為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經營。主要在農發局的指導下,購買正規廠家的農資產品,並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賣給農民,收益部分歸村集體統一管理,並作為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服務資金。

  資金需求:經營場所和設施建設需10萬元,經營流動資金20萬元。

  ***四***泡菜粗加工基地

  可行性分析:泡菜加工原料如青菜等種植技術簡單易於掌握,生產季節主要為小春;新華村已成立8個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合作社,具備規模化生產條件;與成都市古味覺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技術和市場保障***訂單式生產***,按每畝淨收益600元計算,種植戶就增收60萬元;新華村現有閒置廠房一座,可盤活資產;基地建成後可解決20人常年務工,按每人年收入18000元,解決村民就地增收36萬元。

  建設規模:生產基地1000畝,加工基地年加工5500噸

  建設內容:舊廠房整修、建25個泡菜池和相關裝置購置,需資金約60餘萬元。

  執行模式: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合作社採取股份合作形式執行,由合作社負責原料蔬菜的種植,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泡菜的生產加工銷售,收益部分歸村集體統一管理,並作為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服務資金。

  資金需求:改造資金約需20萬元,設施裝置購買約需20萬元,基地流動運轉資約需40萬元,共需投資約80萬元。

  雙流縣的扶貧資金主要用於我村資服務超市建設和流動資金運轉專案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農村產業專案的成功發展是關我村村民能否致富增收,也是關係黨群、幹群關係的大事,是黨的溫暖在農村的具體體現。按照鄉政府負總責,村“兩委”具體抓落實的要求,嚴格落實產業專案發展規劃,把責任落實到人,措施到位,確保扶貧專案的順利實施。

  ***二***做好服務,強化管理

  根據農村產業專案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鄉、村兩級積極組織協調做好服務工作。並在日常工作中加強產業專案的管理。

  ***三***加強扶貧專案資金管理,用好扶貧資金。扶貧專案資金實行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報帳管理。

  全村通過發展特色支柱農業產業、建農產品粗加工基地、成立“農資服務超市”等農村扶貧產業專案逐步帶動全村經濟發展,使全村貧困人口有計劃有步驟逐步減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步伐。

  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二

  為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加快精準扶貧攻堅和產業開發工作的部署,達到培育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在精準扶貧中推動產業帶建設,增加貧困家庭收入,加快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結合我縣扶貧開發和農業生產實際,制定本專案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產業精準扶貧高產油茶種植專案,計劃在全縣範圍內發展新種高產油茶麵積2000畝,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60萬元,帶動600戶2400餘人脫貧致富。

  高產油茶標準化種植,3年可進入豐產期。

  投產前後每畝共投入資金***含苗木、肥料、撫育等,不含人工勞務費***2000元,3年內實現豐產,豐產期畝產值達到7500元,實現畝純收入5500元。

  二、獎補物件

  融安縣建檔立卡戶***其中:2017年貧困戶和2016年脫貧戶按自治區檔案已明確可以享受;2014年和2015年建檔立卡退出戶尚未明確是否享受,需待自治區出臺檔案後再按檔案執行***。

  三、獎補標準

  油茶種植專案每畝獎補800元。

  油茶種植專案按戶計算獎補面積最低為連片新造林2畝,不足2畝的不予驗收。

  補助上限為人均不超過3000元。

  四、驗收程式和標準

  ***一***驗收程式

  2017年9月底前,按照標準要求完成高產油茶種植的農戶,向所在村民委員會申報驗收;各村登記彙總後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書面驗收申請;各鄉***鎮***組織驗收完成後,造冊核定獎補金額,並在各村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後,各鄉***鎮***將請款報告和驗收材料一式兩份送縣扶貧辦稽核,報縣人民政府分管領導審批後,由縣扶貧辦將獎補資金撥付到鄉***鎮***,再由各鄉***鎮***撥付至種植戶銀行賬戶。

  驗收檔案材料由鄉***鎮***和縣扶貧辦各存一份。

  ***二***驗收標準

  1.種植時間為2017年1—4月,連片新造林面積在2畝以上林相整齊,長勢良好。

  2.高產油茶種植必須採用挖大穴造林,穴的口徑為40cm、深度為30cm,每畝種植111株左右,即2米×3米的造林密度為宜,成活率達到90%以上。

  3.當年全林除草兩次、施肥一次。

  不得兼種其他農作物。

  五、資金籌措和使用

  專案資金來源於自治區、柳州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以及我縣統籌整合的財政涉農資金。

  資金由縣扶貧辦統籌管理,專案計劃獎補金額為160萬元。

  六、專案實施與管理

  專案由縣扶貧領導小組產業開發專責小組負責實施。

  縣林業局負責做好種苗供應、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工作;專案實施鄉***鎮***負責宣傳發動、貧困戶申請稽核、組織驗收及發放獎補造冊登記稽核工作,並對驗收結果負責;縣扶貧辦負責資金撥付工作;縣財政局負責專案資金管理監督工作;縣審計部門負責專案的審計工作。

  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三

  為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加快精準扶貧攻堅和產業開發工作的部署,既達到培育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我縣特色產業帶建設,又精準扶貧到戶到人,增加貧困家庭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目標。

  結合我縣扶貧開發和農業生產實際,制定本專案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充分發揮羅漢果產業特色優勢,積極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努力打造融安縣特色中藥材產業,為廣大貧困群眾提供穩定和可持續的經濟收入,進一步鞏固和深化精準脫貧的成果。

  產業精準扶貧羅漢果種植專案計劃發展3000畝,扶持貧困農戶600戶約2400人,年人均增收500元。

  專案實施可帶動1000戶3000人脫貧。

  二、扶持物件

  融安縣建檔立卡戶***其中:2017年貧困戶和2016年脫貧戶按自治區檔案已明確可以享受;2014年和2015年建檔立卡退出戶尚未明確是否享受,需待自治區出臺檔案後再按檔案執行***。

  三、獎補標準和限額

  本專案資金獎補每畝600元,補助上限為人均不超過3000元。

  四、驗收程式和標準

  ***一***驗收程式

  按照標準要求完成羅漢果種植的農戶,在種植完成20天后,向所在村民委員會申報驗收;各村登記彙總後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書面驗收申請;各鄉***鎮***政府組織驗收完成後,造冊核定獎補金額,並在各村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後,各鄉***鎮***將請款報告和驗收材料一式兩份送縣扶貧辦稽核,報縣人民政府分管領導審批後,由縣扶貧辦將獎補資金撥付到鄉鎮,再由各鄉***鎮***撥付至種植戶銀行賬戶。

  驗收檔案材料由鄉***鎮***和縣扶貧辦各存一份。

  ***二***驗收標準

  按種植標準種植並管護,驗收時成活率達到90%以上。

  五、資金籌措和使用

  專案資金來源於自治區、柳州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以及我縣統籌整合的財政涉農資金。

  資金由縣扶貧辦統籌管理,專案計劃獎補資金總額為180萬元。

  六、專案實施與管理

  專案由縣扶貧領導小組產業開發專責小組負責實施。

  縣科技局負責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工作;專案實施鄉***鎮***負責宣傳發動、為參與產業開發的建檔立卡戶建立臺賬、組織驗收和發放獎補造冊登記稽核工作,並對驗收結果負責;縣扶貧辦負責獎補資金撥付工作;縣財政局負責專案資金管理監督工作;縣審計部門負責專案的審計工作。

>>>下一頁更多“農林牧漁產業精準扶貧方案”

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_農林牧漁產業精準扶貧方案
德育活動實施方案
相關知識
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_農林牧漁產業精準扶貧方案
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_農林牧漁產業精準扶貧方案
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
農業產業精準脫貧實施方案
農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
產業扶貧實施方案範本
產業扶貧實施方案
村級精準扶貧實施方案_農村精準扶貧工作整體方案
農村精準扶貧實施方案
農村精準扶貧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