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經典著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中國哲學經典一直以來是高等院校中哲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經典教育法在《中國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摘 要: 中國哲學經典一直以來是高等院校中哲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經典教育法在《中國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哲學經典教育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吸納經典中的人生哲理,從而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啟迪人生智慧。教師在課堂中運用經典教育法時應該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閱讀準備、注重分組討論和提高平時成績在考核中的比例。教師對經典的詮釋要以啟迪學生的人生智慧為目的。

  關鍵詞: 《中國哲學與人生》課程 經典教育方法 教學改革

  中國哲學經典一直以來是高等院校中哲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在重視通識教育的今天,為了增加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提高人文素養,中國哲學經典在許多高校都作為一門選修課程面向不同專業的學生開設,並不僅僅侷限於哲學專業的學生。經典教學在上海海洋大學綜合選修課程《中國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的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課程根本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通過了解中國哲學經典中人生哲學的內容,從而不斷啟迪智慧,提升人生境界。與此同時,由於過去中國哲學經典教學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思路等在當代新背景和新要求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侷限性,因此重新尋找新的經典教育方法對於《中國哲學與人生》的課程建設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迴歸中國哲學經典的必要性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傳統文化的發展中,中國哲學思想佔據著主導地位。中國的醫學、科學、文學、藝術,乃至風俗習慣,等等,都直接受到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我們在進行文化建設的時候,既要吸收世界各國的文化成就,又要繼承本國的優良傳統。中國哲學凝聚著傳統文化的精神,所以學習中國哲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中國哲學的意蘊內涵在不同的哲學經典上,要想把握中國哲學特質及其演變的邏輯,離不開對中國不同時期哲學經典的把握。

  過去由於受到西方哲學體系建構的影響,中國哲學史家在撰寫中國哲學史的時候有些是直接用西方的學術方法和哲學架構來詮釋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這樣就遮蔽了中國哲學的精神。比如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就是運用現代學術方法來研究中國哲學的奠基之作。這種方法對於彰顯中國古代哲學的學理特徵、提煉中國哲學的理論特色有著重大意義,標誌著中國哲學的敘述方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由於胡適運用的方法主要是西洋的實證方法,對於解析中國傳統哲學有著方法的意義,卻沒有真正從理論建構和創制的角度為中國哲學增添新的內容,這種方法的發展和進一步運用倒是阻礙了中國哲學自身的理論發展,也限制了中國哲學原本教化作用的發揮,因此金嶽霖先生認為該書美國式的“成見”過多。他認為《中國哲學大綱》就是根據一種哲學主張而寫出來的,此書給人一種奇怪額定印象,讓人覺得作者是一個研究中國思想的美國人,作者不知不覺間流露出來的是多數美國人的成見。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取得了許多進展,但是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的廣泛運用,諸多學者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探討中國哲學的發展,比如曾經被廣泛使用的任繼愈先生的四卷本的《中國哲學史》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建構中國哲學史的。然而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產生於西方的哲學文化,與中國哲學的精神難以達到完全的相契。當然我們可以吸收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的西方哲學的優勢資源來建構中國哲學,但是如果忽視了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自身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哲學文化系統,那麼很難把握中國哲學的精髓。所以要真正把握中國哲學的深刻意蘊,就需要回到中國哲學經典中去探尋中國哲學活的精神,挖掘中國哲學固有的人性教化功能,揭示中國哲學精神的價值和意義,更好地傳承民族精神。

  對於《中國哲學與人生》這一課程而言,其課程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研讀不同時期的中國哲學經典:一是可以把歷史上經過諸多艱難曲折才獲得的哲學勞動成果和哲學鬥爭經驗重新反芻一遍,總結和吸取其中理論思維諸多典型經驗教訓,鍛鍊、提高理論思維能力;二是可以對歷史上獨立形成的哲學範疇的體系、哲學鬥爭的焦點、哲學發展的“圓圈”進行認真的分析,揭示其規律和特點,解剖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文化系統中哲學創造的這一個歷史型別,繼承這份珍遺產;三是可以吸納古聖先賢的人生智慧,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境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中國哲學經典教學改革的方法

  經典教育法在有些課程中也會應用到,但由於課程性質的不同,對此方法運用的具體手段也應有所差異。就經典教育法在《中國哲學與人生》這一課程運用而言,需要在現代教育的背景下注重經典教育與人生智慧的啟迪相結合,從而達到傳統經典的人生智慧與現代精神相融合的目的。因此,要想使得經典教學法在《中國哲學與人生》課程運用中達到良好的效果,必須探討新的教學方法。

  首先,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閱讀準備。通常在經典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往往要花費很多時間講解中國哲學經典作者的觀點、影響、評價,這樣會浪費太多的時間。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講授某部經典之前,規定學生需要在課前做好經典閱讀的準備。比如在準備講解《道德經》這部經典之前,可以要求學生通過閱讀《道德經》事先了解以下內容:老子的生平簡介、《道德經》簡介、《道德經》主要觀點、《道德經》的人生哲學有哪幾章、《道德經》的人生哲學和《莊子》的人生哲學的區別等。這樣在教師課堂講授之前,學生有了大致的瞭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集中精力講解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了突出本課程是引導學生吸納經典人生哲學中的智慧這一目的,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閱讀準備時,需要幫助學生篩選經典中與人生問題相關的那部分內容來閱讀,避免平分秋色。

  其次,注重分組討論和提高平時成績在考核中的比例。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應當用於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提出問題,組織討論、交流,教師首先是問題的提出者、活動的組織者,其次才是講解者。比如在講《論語》這部經典的時候,教師提出供小組討論的問題可以有:《論語》在中國哲學中佔據怎樣的位置,你自己的人生哲學與《論語》有哪些相契合的地方,《論語》中表現人生智慧的有哪些章節,《論語》和《道德經》的人生哲學有何相似和不同,《論語》中的哪些內容對你影響最深。可以引導學生將小組中對這些問題思考結果進行概括並形成報告,然後派小組中的一名同學在課堂上進行報告,報告之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最後教師進行總結。比如教師可以在小組對《論語》的人生智慧討論之後,總結這種人生哲學對中華民族文化和心理結構的影響:其長處表現在人道精神、人格理想、經世致用的理性態度、樂觀進取的實踐精神,其短處表現在等級主義、專制主義、奴才主義、“發乎情止禮義”的中庸之道、壓抑個性和情感調人世現實、忽視抽象思辨等。為了達到以上教學效果,必須擴大平時成績在整個考核體系中的比例。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可以各佔一半,平時成績包括課前準備情況、課堂討論、小論文等。提高平時成績在考核體系中的比例,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勵學生能夠學會積極主動地學習,避免期末考核中一張試卷“一錘定音”的片面性。

  最後,教師對經典的詮釋要以增長學生的人生智慧為目的。作為經典,雖然其具體思想已經成為歷史,但是整部經典蘊含的精神能量只要與經典闡發所激越的人生智慧相溝通,其時代的價值和意義就會彰顯出來。《論語》儘管可以從不同的學科來解釋,但是就《中國哲學與人生》這一課程而言,其作為經典的意義就是在代代中國人的口誦日記中潛在地發揮著一種人性教化的作用,使得中國人的人性和人心不斷向善。這一強大的教化作用應該在《中國哲學與人生》的教學過程中凸顯出來,使之成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從而發揮經典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講解《莊子》時,就可以藉助這樣一個思路來深入剖析莊子的人生哲學。第一,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莊子》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是:“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第二,生命的意義何在?《莊子》借莊周夢蝶的寓言來表達人生如夢的感嘆:“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第三,《莊子》的理想人格是什麼?“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謀***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第四,達到真人境界的途徑是什麼?一是吾喪我,“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二是坐忘與心齋,“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最後,通過老、莊、禪比較來凸顯《莊子》人生哲學的特點。老子是以無情展示其人生哲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而莊子確是有情的,“與物為春”,“萬物復情”,“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禪的“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三種境界彰顯其對無情與有情的超越。《莊子》的內容紛繁複雜,但是就《中國哲學與人生》的課程而言,我們只關注其人生哲學,所以通過以上幾個問題的層層深入的展開,就可以讓學生了解《莊子》人生哲學的大概,通過與老子、禪宗人生智慧的比較,又可以凸顯莊子人生智慧的特點。面對當下的各種困境,《莊子》給我們的啟迪是:如果每一個人能夠打破這些困境,超越這些困境,我們就可以進入到一種自由的、全新的境界,進入到一種精神極度自由放鬆的狀態。

  三、中國 哲學經典 教育的意義

  經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世界各族 文化的根本,是全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對於《中國哲學與人生》課程中經典教育而言,其目的不是追求直接回到經典本身的文句和文意當中,而是運用現代教育方法,使得學生了解並吸納中國哲學經典蘊含的人生智慧,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智慧。所有經典教育對於《中國哲學與人生》課程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進行哲學經典教育是維繫這個民族的精神紐帶。一個民族擁有共同的 語言、共同的行為習慣、共同的 心理結構、共同的精神價值,根本緣由是因為這個民族在傳承著共同的經典。因此,梁啟超曾說,《論語》、《孟子》等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 社會形成共同意識。而在不同的經典中,哲學經典又顯得尤為重要。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代表了文化 發展的方向。開展中國哲學經典教育可以重現和恢復傳統民族心態。一個民族的競爭力取決於這個民族的文化思想高度,而文化思想的高度又取決於這個民族的成員所具有的經典的學習能力和思想文化的創造力。一個民族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提高民族成員在人文領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

  其次,進行哲學經典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對中國哲學經典的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 總結和吸取其中理論思維許多典型的 經驗教訓,可以鍛鍊、提高理論思維的能力。恩格斯指出:“訓練思維能力,迄今為止,還沒有比學習哲學史更有效的方法。”而哲學史的就是一部部哲學經典的延續,所以進行中國哲學經典教育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歷史的分析和鑑別水平,看到古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如何逐漸由淺入深,他們在認識的曲折歷程中,如何不斷克服謬誤而發展前進的。

  最後,進行哲學經典教育可以啟迪智慧,提升境界。傳統經典承載的是民族精神,經典教育以此為依託,可以為現代人的人性和人心的顯發提供精神家園。經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重新梳理民族心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促進心理健康。比如《論語》的人生啟迪有“你就是自己的上帝,變通比執著更重要,人無無慮必有近憂,成功需要勇氣更要智謀,胸懷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道德經》的人生啟迪有“知道滿足是富有,堅持力行是有志,輕諾必寡信,勇於不敢,少取反而獲得”;《莊子》的人生啟迪有“與物為春,無用乃為大用”;《壇經》的人生啟迪有“破除貪、嗔、痴”。可以看出,儒家經典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禮樂教化的智慧,通過修身 實踐的功夫,盡心知性而知天。道家經典中的人生智慧是空靈的智慧,逍遙的智慧,超越物慾,超越自我,強調得其自在,歌頌生命自我的超拔飛越,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脫的智慧,無執的智慧,啟迪人們丟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靈上的偏執,破開自己的囚籠,直悟生命的本真,這些經典對於人生智慧的啟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人文素質教育不是無根的,它有中國傳統文化做根基,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主要表現為諸多中國傳統經典的延續。經典教育對於人文素質的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中國哲學與人生》這一課程而言,我們要重新梳理中國哲學經典中人生哲學的內容,結合學生當下所面臨的種種人生困惑給予新的詮釋,啟迪智慧,豐富心靈;在運用經典教育這一方法的同時,需要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革,注重啟發式教學,避免“滿堂灌”的傳統教法,從而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得這一高水平建設課程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中國哲學經典著作論文
哲學記憶論文
相關知識
中國哲學經典著作論文
中國哲學經典著作論文
中國哲學經典語句
中國哲學史選修課論文
中國哲學史的相關論文
國學經典著作寫讀後感
國學經典著作讀後感
必讀的國學經典著作有哪些
必讀的國學經典著作推薦
兒童必讀的國學經典著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