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人士的經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人生是一臺戲,精彩的劇情演繹著你創業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看看那些,學習他們,找到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東莞大學生養龜創業兩年 純利超千萬

  2009年,東莞的養龜業開始火起來。而早在2008年,當時還讀大一的莫樞偉就“嗅”到了養龜行業的商機。2012年從華南師範大學畢業,他沒有選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而是走上養龜的創業之路。昨日,筆者獲悉,莫樞偉的養龜場擁有5000多隻“石金錢”,估計約2000萬元,養龜場規模在不斷擴大。

  大一花光積蓄購6只龜飼養

  莫樞偉飼養石龜的場所為家庭式仿野生模式。在一棟出租屋裡,利用三層建龜池、孵化場所以及鐵架式養龜槽等,出租屋樓頂共打造18個養龜池,分餵養區、產蛋區和水池區,每個池都種植植物以遮擋太陽。整體構造是莫樞偉獨自一人花費8個月時間親手打造的。

  莫樞偉每天為龜池換水、隔天傍晚餵養、檢查產蛋區,以及隨時留意剛孵化的龜苗健康情況等。談起養龜創業的開啟,時間追溯到2008年。當時莫樞偉讀大一,無意之中瀏覽了養龜的視訊,於是他就上網搜尋養龜資源,看到了一個買賣的交易平臺,讓莫樞偉很為心動。

  莫樞偉仔細觀察了該平臺幾個月後,發現養龜的龜苗交易價格從80元翻到160元,“真的有那麼好賺嗎?當時心裡就有些按耐不住了,”莫樞偉說。於是大一暑假,他隻身一人坐了6個半小時的車,來到養龜地茂名沙琅鎮一探養龜行業火爆的真實。

  “我利用3天時間在養龜市場進行考察,供應商、旅店和大型養殖場來回跑,併到大型的養龜場裡參觀,發現網上的資訊是真的。”莫樞偉心動了,於是掏出了攜帶的1.6萬元,那是他兼職賺回來的全部積蓄,購買了6只擁有6年龜齡的石龜。

  家人對養龜創業從反對到支援

  用了全部積蓄買了6只龜回來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莫樞偉依然在前院打造一個臨時養龜池。1年後,該6只龜產下18只蛋,但是由於自己沒有掌握孵化技術最終沒有成功孵出小龜。

  在大二、大三兩年裡,莫樞偉依然每天瀏覽大量的養龜帖,學習養龜知識,當時龜苗的市場價格又上升了。“曾有人聯絡我想用3萬元,購買我那6只龜。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養龜能有出路。”莫樞偉說。

  大學畢業了,家人一致認為莫樞偉要找一份正當職業,不少鄰里認為莫樞偉留在家裡對著烏龜玩物喪志、不懂事。當時莫樞偉下定決心,無論家人如何反對,自己都要去創業。

  “創業一要有資金,二要有場地。”莫樞偉說,解決這兩個因素是創業的開始也是關鍵。正當莫樞偉著急時,他的舅舅說服了莫樞偉父母,最後答應給10萬元作為創業的開始。莫樞偉決定選擇奶奶家作為養龜場地,於是莫樞偉開始做泥水工,打造養龜池,自己一個人挑這幾百斤的沙泥走上3樓,從早上7時一直忙到晚上10時,整整做了3個月,花了1萬元的臨時養龜池最終打造完畢,他又用僅剩的9萬元全都買了石龜。

  常為養龜老前輩打短工學技術

  “當時一共買了430只。由於技術不成熟,成活率並不高,損失有50多隻石龜,於是我就不斷地找前輩瞭解經驗,併到老師傅家裡免費打短工並學習。”莫樞偉說,他加入了東莞市龜研會,在那裡學習了養殖技術、如何引進品種等。莫樞偉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學習模式讓養龜事業很快有了起色。現在,養龜場年產量達1000至2000只龜苗。

  莫樞偉說:“家裡對我有信心,接下來我將正式從家庭式仿野生養殖轉變為池塘養殖。租了30畝地,打造了3個魚塘作為養殖的地方。”

  回想自己的創業道路,莫樞偉說現在只是成功了3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希望大學生能提前定好創業目標,一旦選擇了就要堅定和堅持。大學生首先做到的就是“少去想,多去做”,才能為成功創業鋪墊基礎。

  二:

  大學生三年前交不起學費 如今網際網路創業年賺200萬

  劉大睿,是東北林業大學經管學院大三的學生,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哈爾濱時光慢遞有限公司董事長。從打工攢學費到年收入200萬元,劉大睿只用了兩年時間。日前,他獲得了省青年五四獎章,也是該獎項設立17年來首個在校大學生獲獎者。

  從幹力氣活兒起步

  劉大睿家住雲南偏遠山區。2012年他考上東林,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為了籌集學費,劉大睿上過磚廠,裝過一整車的磚,還去工地扛過水泥。

  大一寒假,劉大睿決定在大學做點什麼。他把在火鍋店當服務員的錢和貧困補助攢下來,從雲南帶了很多玉石飾品回到學校。他又向室友借了8000元,獨自前往中緬邊境採購玉石。每個週末,他帶著玉石飾品到中央大街擺地攤,慢慢籌集到資金。

  遇危機執著拯救公司

  2013年,劉大睿與合夥人註冊了哈爾濱時光慢遞有限責任公司,其業務是把文化創意與網際網路結合,追蹤記錄人生美好時光,融入時間元素的紀念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學生可將4年的成長記錄發給公司,畢業後將自動生成多媒體產品,以此留住青春。

  但此時,父親8萬元的醫療費令他苦不堪言,更讓他備受打擊的是,公司又遭遇騙子欺詐,面臨失敗。當時,大部分成員離開團隊只剩下7個人。去年5月,公司成員齊心協力完成了一批業務,不管男生、女生整夜熬在公司,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會兒,正是這種執著拯救了公司。

  明年將業務推向全國

  去年5月,在校團委支援下,公司成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專案。同年10月,公司參加“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實踐挑戰賽榮獲銀獎。11月,公司在廣州股權交易中心青年大學生創業板掛牌,是團中央主導的全國首批青年大學生創業掛牌的19個公司之一,公司研發的“拾憶”APP第一個版本正式上線推廣,上線10天使用者量達到13700人。目前,公司年盈利200萬元。

  劉大睿通過校勤工助學中心僱傭了30人,其中近20人來自於貧困家庭。公司每月為他們發放共3萬元工資,解決了大家的生活費。下一步,劉大睿計劃將公司打造成一個文化創意與網際網路結合領域的品牌,明年將業務推向全國讓公司真正走出校園。

創業人士經驗分享
創業成功人士經驗
相關知識
創業人士的經驗
網路成功創業人士的經歷
創業成功人士的經驗
創業人士的成功經歷
自主創業人士的事蹟
創業人士的成功史
白手創業人士的故事
創業典型的經驗故事
創業人物的經歷
年輕網路創業人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