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石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醜石》一文通過發現一塊醜石其實是隕石的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醜石》是一篇新課文,備課時還是花了點時間好好讀了讀。作者先言醜石之醜,那是極盡渲染:一是外貌之醜,“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樣”;二是一無用處,不能壘山牆,不能壓臺階,甚至想鑿一方石磨人家也沒看上;三是不但無用,而且孩子們在玩的時候還要當心,一不小心那坑窪不平的表面還會讓人摔破膝蓋。而就是這樣一塊醜得不能再醜的石頭,卻被天文學家發現,被奉為至寶,最後被“小心翼翼”地運走了。美與醜都在一塊石頭上,關鍵是看人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

  初讀課文之後,先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後再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因為作者的層次清晰,解決起來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文中“天文學家”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表演,融入課堂,融入學生中間。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出現,我介紹說:“這塊‘醜石’原來是天上的隕石,它曾補過天,在天上發過光,發過熱,輝煌過,給我們的祖先帶來光明等等。”學生的眼睛馬上亮起來了,個個都很好奇。於是,我就趁機出示了作者家門前那一塊巨大的“醜石”的圖片,然後再把一些隕石的圖片給學生看,學生很好奇,馬上激發起他們那種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急著想去了解“這塊‘醜石’的地位發生的如此巨大的變化後,村名們是怎樣對待這塊‘醜石’***隕石***的呢?”接著,我就因勢利導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就是讓學生也跟著作者“對‘醜石’的醜和美有了重新的認識。”從而引匯出本文的兩個中心句“以醜為美”和“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理解,讓學生各抒己見,這節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篇2

  《醜石》一文通過發現一塊醜石其實是隕石的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真美、大美可能深藏於大丑之內,不能完全用世俗的、淺陋的眼光去評判事物的美和醜。

  教完這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我樂意學”。

  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這種對比託理的教學方法的好處所在,對於高年級的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滲進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和推動的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於創新的緊迫,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與學生同進步前進,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篇3

  品讀課文,重點放在了讓孩子們找出關鍵句和關鍵詞。醜石之醜,孩子們基本能找到內容,但能按條理歸納出來的極少。彙報時,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對醜石“美”的理解上,反覆讓孩子們品讀“這又怪又醜的石頭,原來是天上的呢!它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我們的先祖或許仰望過它,它給了他們光明,嚮往,憧憬;而它落下來了,在汙土裡,荒草裡,一躺就是幾百年了?!”這句話,引導孩子們通過文字型味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一遍一遍的朗讀,孩子們的理解也逐漸加深了,從最初的認為表達了作者的“驚奇”,到“讚賞”,到“遺憾”,到“愧疚”……其實很多時候,對一段文字的理解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只沉下心來,走進文字,才能真正進一步理解作者,感受作品。而這也正是這幫孩子們最欠缺,又最不願意去做的事。對於我們來說,只有一次次地引導,一次次有意識地訓練,才能有些許的收穫,別無它法。

  總結時,讓孩子們說說文章的寫法,可能有人預習了,說出這是先抑後揚,於是今天的日記就要求學習先抑後揚的寫法,寫一段文字。具體效果還要等下週收上本子才能知道了。

醜石課堂反思
醜石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醜石教學反思
醜石教學反思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範文
活化石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二年級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新課標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新課標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