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景觀設計的內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城市街道景觀更多的存在於城市中,有街道就有街道景觀,它體現城市的面貌,也更深入於居民的生活。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聯絡城市各個功能區的紐帶。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的思想來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思潮,人本主義是中世紀歐洲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思想,也成人文主義,主張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觀中體現以人為本,主要體現人們的主人翁位,在總體規劃中控制詳細規劃的街道景觀設計。各種服務性設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設實施過程中都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為人群是街道的主體,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活動決定著城市的未來。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時考慮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觀念——一個好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要處處為人著想。

  尊重、繼承和保護歷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所給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這就為城市個性建設奠定了基礎。這是因為城市有歷史意義的場所的建築形式、色彩、空間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與隱藏在市民心中的、駕駛行為產生地域文化認同社會價值觀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鳴,喚起對過去的回憶,產生文化認同感。

  由此看來,我們在街道景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同時要向前發展。取其精華,取其糟粕。

  整體性原則

  城市街道格局的設計要從城市的整體出發,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要體現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個性。

  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要為突出城市的個性服務。

  可持續性原則

  隨城市的發展,環境也隨著惡化,環境的惡化警醒了人們,可持續發展應運而生。可持續發展是二十一世紀的主題,它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強調滿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為目標;一層是關注影響發展的因素。

  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環境設計中也要遵循這一點,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觀設計中要注意加強自然景觀要素的調整、運用和恢復。

  城市景觀設計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業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們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觀特性。但他們又有許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識別性、可觀賞性、安全性、適合性。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街道形式的考慮

  對於交通性街道,我們要以直線大半徑的曲線為主,通過道路兩側的建築和綠化樹木的高度與街道寬比產生空間感受。這樣為流動的車輛提供刺激的服務。在停車廠附近的牆上整一些壁畫,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續,在設計時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關村的北區在種植序列處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寬的地方設定一些園林小品如小型噴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廣告牌、環境雕塑小品和設施設計

  廣告是資訊時代的產物,街道廣告在現代城市景觀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廣告的作用在於宣傳,它需要強調刺激,為此尺寸較大,常常影響城市的形象,因此對於廣告要嚴格審批。但如果街道廣告和雕塑小品結合,既增添了不少樂趣,又節省了空間。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設施應當擺脫陳舊的觀念,強調形式美觀,功能多樣,設計思想要體現自然,有趣,活潑,輕鬆。例如大膽的將電話亭、座椅和標示牌藝術化。

  城市街道綠化設計

  城市街道綠化設計是城市街道設計的核心,良好的綠化構成簡潔、大方、鮮明、自然、開放的景觀。古今中外道路綠化都備受重視。我國早在《漢書》中就記載:“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錐,樹以青松”,說明二千多年前我國已有用松樹作行道樹,唐代京都長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樹。隨著城市建設飛躍發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異,形成了各種綠帶。也有將行道樹、林蔭道與防護林帶共同聯成綠色走廊。街道綠化設計同其它綠地一樣也要遵循統一、調和、均衡、節奏和韻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則。

  城市街道綠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街道形式的選擇要根據街道環境特色決定的。例如兩側建築景觀比較有特色,要表現建築那麼就選擇比較低矮的植物。街道綠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為重要。道路綠化的植物配置要體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結合的美學的思想;在立地條件允許的條件下,通過隔離帶的配置中、小喬木和花灌木,真正達到大、中、小喬木和花灌木的結合,是街道景觀呈現層次化。

  城市街道綠化更應注意行道樹的選擇,改變行道樹樹種單一,地被色塊過於重複的現象。應採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樹的配置手法相對統一的方式。我們可以選取十幾種行道樹作為基調樹種,確保城市道路綠化能體現和諧一致的總體風貌,而中下層儘量豐富多彩。堅持以鄉土樹種為主,同時大力推廣本地自然條件適宜的樹種。

  當前街道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街道尺度過大,形成安全隱患

  現狀車道多為3.25 m至3.5 m,而合理車道寬度應在2.75 m到3.25 m之間。車道寬不僅浪費空間,也鼓勵機動車的高速行駛,造成安全隱患。此外,交叉口普遍採用較大的轉彎半徑,這使得轉彎車速較高,影響行人過街安全。

  1.2 步行空間缺乏,環境品質不高

  機動車道所佔空間比例大,以及經營活動和市政設施擠佔正常的人行空間,導致部分街道人行空間侷促,步行活動受阻且不連續。此外,公用設施無序設定;步行區域缺乏休憩設施;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缺乏遮陰設施;城市傢俱的設計品質不高等問題,都成為影響街道環境品質的重要因素。

  1.3 介面功能單一,街道活力不足

  很多街道沿街介面往往通過“圍牆”來保障私密性和安全,這使街道兩側介面形式單一,步行距離長且空間缺乏變化,無法承載豐富多樣的公共交流活動,給人以枯燥乏味的步行感受,造成街道活力不足。

  人性化的街道設計策略

  2.1 保障“慢行優先”的街道網路

  ***1***適當控制機動車空間,優先保障步行及騎行空間

  將更多的街道空間用於步行及騎行,形成完善、暢通的慢行網路,將有助於改善交通出行結構,抑制機動車快速發展。

  如紐約市改造的“Columbus circle”周邊街道,通過道路改造增加行人休息區域,提高自行車道佔比,機動車道佔比由70%降到35%。百老匯街道沿線的改造專案,將部分機動車道空間分配給了公共空間,使行人傷亡率下降了35%,行人出行時間提高了17%。

  近些年,上海也越來越關注城市街道及公共空間的改善。如2010年完成的“外灘綜合改造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將地面原雙向11車道縮減為4條機動車道和2條備用車道。改造後,公共空間增加了14.5萬m2,過街距離從230 m縮短至140 m,遊覽舒適性明顯提升。

  ***2***採用“慢行優先”的設計手段,保障安全的慢行環境

  首先,車速是影響街道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歐洲許多城市採取“共享街道”的方式,鼓勵行人、自行車和機動車共享街道空間,迫使機動車降低車速。如倫敦展覽路的改造,去除了警示牌、紅綠燈、路障等設施,形成一個寬敞、平坦的“共享空間”,汽車在這條街道上的限行速度為每小時20英里,比普通馬路慢1/3左右,改造後的展覽路給遊客帶來全新的體驗感受。

  同時,街道交叉口設計應儘可能保持緊湊,利用小轉彎半徑縮短人行橫道距離,迫使機動車降低轉彎速度,保障行人過街安全。淮海路是上海最繁忙的商業街區之一,沿線的交叉口採用5—8 m的小轉彎半徑,形成緊湊的路口空間,行人過街安全舒適,使淮海路充滿活力。又如《美國城市街道設計手冊》規定,常規城市道路交叉口轉彎半徑是10—15英尺***約3—4.5 m***,在此基礎上,鼓勵交叉口採用區域性縮窄及路面抬高等方式,進一步降低車輛轉彎速度。

建築與景觀的書籍
景觀燈具的基本分類
相關知識
街道景觀設計的內容
街道景觀設計原則
河道景觀設計平面圖_河道景觀設計圖
屋頂園林景觀設計的原則有什麼
別緻的景觀設計的構圖模板
產業園景觀設計的經典例子
園林景觀設計的風水知識
我國城市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內容與方法
建築設計的內容和程式
服裝展會設計的內容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