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中的鬆沉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鬆沉是太極拳中的對稱關係,也是相輔而生的關係。太極拳的特點是鬆沉,在陳式太極拳練習中,如何做到鬆沉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淺談

  所謂鬆沉就是放鬆之中,有沉墜的感覺,首先要放鬆,使全身內外、四肢百骸,使全身儘可能地放鬆。

  鬆外就是身肢放長、伸筋拔骨、肌腱拉長、筋肉離骨、骨節開張,使經脈舒順通暢,絲毫無滯。

  譬如地下之溝渠,不塞而水行;輸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體之經絡,不閉而氣通。

  如何做到鬆沉,操作在心,心若放鬆,則全身內外都會放鬆,心想鬆開,則筋肉竹節無不鬆開,操作訣竅在於氣貫注經穴。

  經絡猶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間之河流;經穴則猶如城鎮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達,經穴是內氣流行最活躍、最敏感之處。位於骨節之處的經穴謂節竅,是內氣人於骨髓的竅門。

  意氣貫注經穴 就是意想各節的節竅,如意想肩的節竅***肩井穴***放鬆鬆開,久之則肩關節自然放鬆鬆開;意想肘的節竅***曲池穴***放鬆鬆開,久之則肘關節自然放鬆鬆開。

  意想胯的節竅***環跳穴***放鬆鬆開,久之則胯關節自然放鬆鬆開;意想胸的節竅***膻中穴***放鬆鬆開,久之則胸自然放鬆鬆開等等。

  初學太極拳要學會放鬆,但是不能過於放鬆,送到一定程度要做到沉,做好鬆沉。

  以此類推,以意想竅,循竅而行,日日貫注,晝夜貫輸,則筋肉自然離骨,骨節自然開張,達到放鬆鬆開的效果。

  又由於“意為氣頭,氣隨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節竅放鬆鬆開的同時,內氣由節竅人於骨髓之中,節節貫注,而又出於骨縫,充於肌膚,通於經絡,達於四梢,則放鬆之中有沉著,久之便能達到鬆沉的效果。

  另外,周身內外上下除頂勁虛領、舌舐上顎和會陰上提外,其餘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鬆沉墜之意,如沉肩墜肘、胸空腹實、塌腰斂臀、坐胯屈膝、氣沉丹田、上虛下實等等。

  不論是站樁、定式,還是在周身運動時,都要想著放鬆鬆開沉墜,例如兩手領臂向上鬆虛棚領時,手臂各節既要放鬆鬆開,手臂之陰面又要在沉肩墜肘、腰勁下沉的同時而有向下沉墜的意思。

  如此功行日久,不僅拙力僵勁自去,柔順之勁亦會油然而生。非軟非硬,非輕非重,順之勁即以心內中和之氣,行如柔水,流暢通貫周身內外,盤繞回旋,緩緩流淌,無停無滯,無間無斷,日積月累,年復一年,而成太極柔韌之勁。

  柔中而有沉著,則外形似柔而內中有剛,功行日久,剛從柔中生出。

  所以,由鬆沉入手求柔順是初習太極拳者去掉拙力僵勁,進入柔順階段,培養太極柔韌內勁的關鍵和方法。

  怎樣做到鬆沉

  1、心態放鬆

  我們在練拳的過程中,心態需要放鬆。只有,心態、情緒、意念,處於鬆弛、愉悅、歡快、無所顧忌的狀態,人體的意念、神態、神經,以致人的肌體,才會進入到一個相對輕鬆、容易“鬆沉”的、“鬆”的境界。

  2、關節放鬆

  通過,拉鬆、舒展人體所有關節的肌腱、韌帶、軟組織,達到源源不斷、持之以恆、扣扣相環的“鬆沉”,是人體“鬆”的,根本方法。但多人覺得在練拳的時候,就是簡單的拉伸韌帶的小動作。

  事實卻不是這樣。而是,通過人體內勁的作用下,在一系列人的肌體,有條不絮的屈伸、開合、綿綿不斷的執行,鬆弛、舒展的過程中,逐漸地增加,人體所有關節的肌腱、韌帶、軟組織的彈性和伸縮性。進而,真正達到隨心所欲的“鬆”。

  陳式太極拳的“鬆沉之意”

  很多陳式太極拳愛好者練拳數年,卻毫無陳式太極拳的味道,動作多以四肢的僵硬曲伸而毫無腰脊的盤帶;一搭手非丟即頂,胡抓亂拔,毫無沾粘連隨、鬆沉綿軟之意。問其平日練功之法,全然不得而知,真使人痛惜。當聽我講解太極拳練功心法及練功要領後,他們才感到自己走了許多冤枉路,浪費了許多時光。

  如何練好陳式太極拳呢?這要從陳式太極拳的動作特點出發。要“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龍鬚貫串,氣意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百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奶後,乃能得機得勢。”“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若加以挫勁,其根自斷。”要想實現此要求,練要在穩靜心性追求大鬆大軟上下功夫。何為“大鬆大軟”?就是自己的身心得到極度放鬆條件下週身四肢在心意的支配下做各種曲伸開合的支作,使呼吸深長,支作執行如行雲流水,如抽絲拉線。心存靜想,外示安逸,雖動猶靜,靜中處動。我認為找鬆柔綿軟要從以下幾主面出發:

  一、要學會放鬆,即穩靜主性,安舒鬆靜。因為陳式太極拳是行心用意,內外一體的拳術,往往人在靜極默篤之後,靈慧方能始現。但澄定之工夫須在穩葛上雲著手,所以我們打拳時須先將身勢立穩,重主放正,身心鬆開,全身不有絲毫拘滯之力,雜念摒除,使體態歸於自然而後出動。動時以心氣行運以腰脊領帶,靜靜地將一趟太極拳形容出來。為何說把拳形容出來呢?因為太極拳中每個拳式的內容都是象形象意富含哲理而又抽象的。只有對每個動作進行象形象意的描述,才能把它儘可以圓滿地形容出來或表達出來。所謂“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動靜一源,往復無跡,圓融無礙”,此為陳式太極拳運動之根本。靜可以保持大腦神經的清醒、靈敏,培養人的聰明智慧。由此入手,在穩靜安舒的練拳中慢慢領司太極拳神明高深的境界,得到靈敏的感應。

  二、身法姿勢要正確。拳架要立身中正,虛靈頂勁,鬆腰塌胯。每著每式要使“力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 而腿而腰,完整一氣,向前退後皆然,若有不得機得勢,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所以腰是周身上下相通樞紐,即“命意源頭在腰隙”。

  ①立身中正,可保持頭容正直,利於虛靈頂勁,轉換靈活,利於氣意下沉,穩定下盤重心。

  ②鬆肩

  垂肘,利於氣意通達四塞納河,勁意暢通。若殘久兩臂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沉勁,此勁綿軟沉重。這種沉勁外柔內剛,如棉裹鐵,入裡透內,威力無窮。

  ③氣沉丹田,是指練拳時,用意識引導呼吸,將氣用意沉下丹田。練習太極拳有素的人,多是採用腹式呼吸,呼吸均勻綿長。初學者切不可著急追求其效果,否則會弄得神形散亂。保持呼吸自然,久之能自然配合動作。④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含,使其鬆開,以便於氣意沉于丹田。挺胸則氣塞,上重下輕,腳下無根;含胸則背自拔,使脊背個長,氣貼於背。

  ⑤下面再談談在練拳時對步法的要求,太極拳的步法要點就是分虛實,全身重心在兩腳之間的轉換,即上小時,腰收 斂,精神虛虛上領,使後腳 跟像從被陷入深泥中被 拔出,使後腳緩緩收至前腳側,隨即由身勢向下鬆開將放虎之腳 再緩緩邁出,身勢隨邁出之腿而前送。這就如同載重之船行使在江河之上,起不離水的浮力,沉又不能到水底一樣,隨著水流碧波盪漾。但太極拳在動時一定要本著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軸,四肢跟之隨之。總而言之,練太極拳身法要不偏 不倚,步法手法要無過不及,這才是求得習練太極拳正確功架的基本方法。

  三、用意不用力。現在有許多人理解不了這句話,認為不用力何能對敵,實不知太極拳的力不是靠肌肉收縮所產生的硬力或拙力。而是慢中求功,通過練體固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所得到的鬆彈綿軟而又厚重的勁,此勁如棉裹鐵,打到對方身上,入裡透內。練太極拳時輕鬆自然,用意不用力,以養虛靈之氣勢,神明之感慶。拳以所云“意氣骨肉臣”,心是身之主,身是心之用,時時刻刻在練拳中尋找體態之舒,身心之合,氣貫十指,上下相隨,內外一體的感覺。人有經絡,如地之溝壑,溝通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混入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則不靈。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氣血通暢,周流全身,無時停滯,入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認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

  四、要反覆操練和細心揣摩。當所學著式和要領弄明白後,要反覆操練,用心揣摩每個動作的內在含義和韻味,以求得周身各節的配合恰當自如。動作的舒展大方而無拘禁,身心的協調而不散亂,使其整套動作以意識的牽引而連綿不斷。式如行雲流水,抽絲掛線,邁步如貓行。要先在心,後在身,腹鬆靜,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功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內固神,外示安逸,全身意在精神而不在氣,在氣則滯,有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如能本著以上道理認真追求,必定會成功。十三式勢歌訣中雲“仔細留心向推求,屈身開合任自由,入門引路需口授,功夫不息法自修”,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總之學習陳氏太極拳,要有信心、恆心、毅力,"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武式太極拳的纏絲與抽絲
陳式太極拳中的鬆沉
相關知識
陳式太極拳中的鬆沉
陳式太極拳中的鬆沉
陳式太極拳中的鬆和沉
陳式太極拳中的養腰護臀
陳式太極拳中的養氣和練氣
陳式太極拳中的養氣和練氣
鬆柔在楊式太極拳中的含義
習練陳式太極拳法的要領
陳氏太極拳中的器械套有哪些
陳氏太極拳中的引化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