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鬱化火藥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川楝子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和肝鬱化火證,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川楝子“味苦寒。主溫瘧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本經》***

  川楝子又名楝實、金鈴子、苦楝子,味苦寒,主入肝經,具有很強的清肝火、疏肝氣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和肝鬱化火證。《本經》謂其主“溫瘧傷寒大熱煩狂”,蓋因其味苦寒,能導火毒下洩,而煩亂自除也。但《本經》沒有認識到的是,川楝子還有明顯的止痛作用,故尤宜於治療肝鬱氣滯、肝火犯胃導致的諸痛症,常與延胡索、香附等同用,代表方劑如金鈴子散、導氣湯。

  患者劉某,女,43歲,突發上腹劇痛,痞滿拒按,疼痛呈進行性加重,伴有寒熱往來,渴欲冷飲,手足汗出,大便祕結,數日未解,舌淡紅,苔薄微膩,脈弦。此乃急性胰腺炎,為肝胃鬱熱,少陽陽明並病,治宜和解少陽,盪滌腸胃積滯,疏肝理氣止痛,以大柴胡湯、芍藥甘草湯、金鈴子散加減治療,藥用柴胡30克,黃芩10克,赤芍10克,白芍15克,法半夏15克,炒枳殼15克,大黃15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木香12克,厚朴15克,甘草9克,生薑15克,其中大黃用量可酌情適當加減,以腸中燥屎積垢通下為要。

  疝證 表現為小便不通,陰囊脹結,痛引小腹。常見於急慢性附睪炎、睪丸炎、前列腺炎等,屬寒氣瘀阻下焦所致者,為足厥陰肝經病症,治宜祛寒理氣、滌濁化瘀、利尿消腫,用導氣湯加減治療,藥用炒小茴香9克,炒川楝子10克,廣木香10克,吳茱萸15克,炒荔枝核12克,炒橘核9克,當歸9克,香附12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豬苓12克,澤瀉9克,桂枝9克,白芍12克。亦可加入烏藥增強散寒止痛之功,也可加入王不留行、夏枯草加大消炎散結之力。

  慢性肝炎 表現為脅痛頻頻發作,腹脹,食後更甚,厭油,噯氣、矢氣不斷,四肢懈怠,大便溏薄者。此乃肝臟氣機轉樞不利,日久瘀滯結聚,脾胃運化失常,痰溼內停,治宜調整肝臟轉樞,理氣燥溼,消食化積,軟堅散結,利水消腫,藥用人蔘15克,白朮15克,茯苓12克,砂仁15克,雞內金12克,木香12克,青皮12克,白芍15克,川楝子18克,延胡索15克,薑黃12克,香附18克,牡蠣24克,珍珠母24克,海哈粉18克,龍骨18克,海藻24克,昆布15克。須注意的是,本方藥性微燥,不宜於肝鬱化熱或肝陰受損者。

  消化性潰瘍 表現為上腹脹痛,食後更甚,反酸,甚至出血者。治宜柔肝和胃,理氣止痛,化瘀止血,以川楝子30克,延胡索30克,佛手30克,廣木香15克,砂仁15克,白芍45克,黃連30克,白及30克,川貝30克,烏賊骨30克,三七30克,甘草30克,研為細末,每日早中晚飯後各服3克,堅持服用3個月或半年,必不再復發。

  楊某,女,40歲,月經先後不一,或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塊,經前煩躁易怒,經行腹脹痛,腰痠,舌淡苔薄白,脈弦,餘認為此乃肝氣鬱結,失於疏洩,腎氣虛損,兼有瘀滯為患,治宜疏肝行氣,益腎養血,化瘀止痛,用當歸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熟地9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丹皮6克,杜仲9克,續斷9克,小茴香6克,白朮9克,乳沒各6克,益母草20克,炙甘草6克治療,並囑患者於經前半個月開始服用。治療三個月後,月經轉為正常,隨訪兩年未復發。

  臨床研究表明川楝子可以驅蟲,有效成分為川楝素,作用緩慢而持久,對蛔蟲、蚯蚓、水蛭等有明顯的殺滅作用,可用於治療腸道蟲症,但排蟲時間較遲。另外,川楝子還可以抑制真菌生長,可以治療多種面板疾病,多配伍蛇床子、荊芥、地膚子、白蘚皮等煎湯外用薰洗,此即川楝子“殺三蟲、疥瘍”,但現在一般認為《本經》中所述川楝子“利小便水道”作用並不明顯,臨床鮮有川楝子作為利水藥的記錄。

陳皮怎麼吃止咳化痰做法易學
肝鬱化火藥方
相關知識
肝鬱化火藥方
肝鬱化火藥方
中醫治肝硬化的方法_中醫治肝硬化的藥方偏方
中醫治肝硬化的方法_中醫治肝硬化的藥方偏方
肝血虛中藥方
補肝腎的中藥方
寶寶健脾消化的藥方
肝癌的中藥方劑
肝血虛的藥方
安神清肝利膽中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