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地理學業水平測試知識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廣東省的地理學業水平測試快到了,那麼,地理知識點又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為你分享了廣東地理學業水平測試的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 區域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絡、整體性。

  2. 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係和空間分佈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3. 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誌: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1採集和狩獵階段——極大依賴地理環境,氣候、地形、動植物分佈影響大。

  2農業社會階段——人類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分佈。

  3工業社會階段——對資源性產業和工業佈局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大慶、鞍山等城市的發展

  4後工業化階段——自然資源的作用相對下降,後天性資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資訊網路的地位上升。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範圍日益廣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產業佈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小。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1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注:未包括港、澳、臺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2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①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②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氣候地形資源限制因素髮展方向

  北方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南方熱量豐富,水分充足多山地丘陵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豐富旱澇災害、環境汙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汙染

  3.西部大開發

  1範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2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3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4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絡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產業轉移

  1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2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汙染加重等問題。

  第二章區域可持續發展

  2.1 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

  1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2產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②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3治理的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4治理的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鹼化等型別。

  1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②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2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3治理措施: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②退耕還林還草;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採、生態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溼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溼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型別: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溼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淨化水汙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溼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突出問題: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溼地減少,功能退化,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溼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2治理措施: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溼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溼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溼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溼地意識。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幹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定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2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佈,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①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絡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4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5農業發展方向:①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③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衝擊③環境汙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汙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程序珠三角的工業化與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3. 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1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佔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2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絡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

  第三章 地理資訊科技應用

  遙感技術RS地理資訊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

  概念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對地物進行感知遙遠的感知專門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計算機系統利用衛星在全球範圍內適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工作流程電磁波→收集→傳輸→處理分析→成果資訊源→資料處理→資料庫資料儲存採用“分層”技術→空間分析→表達

  特徵範圍大、速度快實時傳輸、週期短、限制少、應用廣採集、管理、分析、輸出地理空間資訊;空間分析、多要素、綜合、動態預測;計算機系統支援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作用較短時間內獲得全面資料能對地理空間資料進行輸入、管理、分析和表達,具有強大的空間查詢、分析、模擬、統計和預測等功能能為各類使用者提供精密的三維座標、速度和時間

  運用領域農業、林業、國土資源、地礦、軍事、交通、測繪、水利、通訊、公安、教育、能源等各行業


高中地理氣候知識點
高中地理水迴圈知識點
相關知識
廣東地理學業水平測試知識點
2016廣東生物學業水平測試知識點
桐城市八年級地理學業水平測試試題及答案
化學水平測試知識點
高二學業水平測試地理必考知識點
初二地理學業水平模擬試題及答案
廣東學業水平測試考試內容_廣東學業水平測試考試內容難度
地理學業水平知識點
新課改地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模擬政治試卷
七年級下冊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英語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