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周邊五一旅遊好去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五一小長假即將到來,旅遊成為一大熱門話題,那麼太原周邊有哪些旅遊景點呢?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1:千佛寺

  千佛寺是古交市有名的古剎。它座落於古交市區南端,兩川相夾,背山臨水,左有鐘樓壯其威,右有井泉毓其利,面對寨亭,廟貌莊嚴古樸,距今約有千年歷史。因共有石雕像千餘尊,故名千佛寺。

  據寺中遺留石雕小佛和歷代續修碑記推測該寺創自唐代,中華民國二十一年曾多次增補修繕。當時有大雄寶殿三楹;羅漢殿於左,十五殿於右,天王殿山門於前,各三楹,中設佛事飾以金碧旁修鐘鼓二樓及樂臺。擴建關帝、伽藍、龍王、馬王殿和禪房院內之講堂、禪室、齋廳、廚傳次第畢具。焚修有所,-有堂,朝鐘暮鼓,聲應巖谷,巋然一大招提也。

  千佛寺除腹地寺院外,據說西靠土山,上有七級浮屠,谷名寺塔樑,東臨大川河,面對水泉寨玉皇廟,北有木結構寺樓一座,上有木雕羅漢殿與三官廟,下有五道與燈山,南臨石崖,上建山神小廟,廟前崖畔有古柏一株,映入井泉之中,井沿俯視,可鑑鬚眉,並見樹影隨波耀彩,引人入勝。

  可惜,千佛寺幾經興廢,飽經9***風霜,現在,外景俱失,主建寺院亦受嚴重侵蝕。為保護這一重點文物在一九九一年古交市委、市政府撥款80萬元,對其進行了搬遷,搬遷復原後的千佛寺不但保持了以往具有古樸神奇的風采,在建築手法上恢復了明代風格,摒棄了清代加建的前廊、套房、耳房等不協調的部分。經過再次遷建的千佛寺,巍峨壯麗,座南朝北,後靠楊家坡,前有鳳鳴樓文化市場。相呼為應構成古交一處風景點。

  2:晉陽古城

  晉陽古城創建於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晉國世卿趙簡之的家臣董安於選擇了西依龍山、東臨汾水的有利地形,建築了“城高四丈,週迴四里”的晉陽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曾為戰國時越國的都城、北齊時的陪都、北漢的都城、唐代的北京,享有“龍城之譽”。三家分晉、西漢戍邊、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肇基、五代戰亂,歷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晉陽古城有著密切的關係。

  晉陽古城在從建到毀的1500多年當中,一直是我國北方軍事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民族交融的大舞臺。特別是隋唐五代時期,這一特徵更為明顯。城內規模巨集大,軍防體系健全,商業文化發達,儼然與長安、洛陽、開封等地並列為國內著名的大都市。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宋滅北漢,一炬焚燒晉陽,繼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為平地。晉陽古城雖已在中國的版圖上不復存在,但1500餘年的歷史文化積澱,使其在中化文明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太原市西南晉源鎮、古城營村周圍,遺址面積大約20平方公里,是一處春秋至五代的遺址。晉源鎮、古城營村、南城角村、東關村坐落在古城城址之上。遺址分為古城遺址和寺觀墓葬遺址兩部分。以晉陽古城遺址為中心,周圍依山勢分佈眾多的寺觀建築,同時在西山腳下緩坡地帶,廣泛分佈著墓葬遺址,總面積達200平方公里。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營村附近發現了三十餘件石刻造像,造型別致;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晉陽古城地區發現了數段古城牆和三座小城遺址。一是羅城村附近的羅城遺址,相傳為北漢所建;二是晉源鎮西北古城牆出土唐代遺物;三是南城角村和古城營村一帶的古城址,相傳為大明城。

  3:崛圍山景區

  崛圍山景區位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汾河西岸呼延村一帶。山勢磋峨高聳,山峰曲折迂迴,上山要弓背環繞而行,古稱“屈圍”,今稱“崛圍”。崛圍山山巒疊翠,鬱鬱蔥蔥,宛如翻卷著的茫茫綠海,四季景色各異。尤其是秋菊綻黃、白露結霜的晚秋季節,巨石罅巖、灌木叢中,遍佈著紫中透紅的片片紅葉,坡、樑、溝、岔間捲起了層層的紅色浪濤,漫山遍野,煞是好看。“崛圍紅葉”是舊陽曲八景之一。

  山巔南坡有古剎多福寺,始建於唐貞元二年*** 786***,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建,一直是“高僧修真慕道之棲止”,“晉藩諸王之善場”,歷代名人逸士的遊蹤之地。寺為三進院,佔地面積6500平方米。頭進院主建築是大雄寶殿,重簷歇山頂。面寬七間,四周圍廊。殿內供三身佛,有 4尊菩薩脅待,還有金剛護衛。山牆有明代立粉貼金彩繪的佛傳故事84幅,幅間用自然景物相銜接,構思奇特,技法嫻熟,為明代寺觀壁畫中的精品。二進院的藏經樓下堅一石碑,上鐫“傅山讀書處”,是一間磚券窯洞,洞外壁有先生墨跡。東側即紅葉洞,都是先生著書行醫的地方。後人將他的著述彙集成冊,名曰《霜紅龕集》即指此。順石級盤旋而上即三進院,1994年重建了千佛殿,新塑佛像千餘尊,恢復了東西配殿,培植了傳統景觀——牡丹。寺內有古建築多座。石碑十數通,還有“龍入穴”而成的水井等,掩蓋在紅牆碧瓦間,寬猛相濟,十分得體。

  寺東南方有山岩,巖下即“珍珠坡”,原是僧人擔水和信士禮佛的岩石古道。現砌成340 多級石磴,是遊人從山下登坡遊山的最佳路線。上坡攀登到山岩頂,有六角七層舍利風水寶塔,站在塔基上東望,晉陽大地盡收眼底;西眺,古鬆蒼相分列南北山坡,“南松北柏”是崛圍奇觀之一。松林中有傅山隱居的“七鬆庵”。一對青年男女不屈從封建禮教而跳崖身亡的“合抱柏”等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山坡有土堂村,村西山崖腰間有淨土大佛寺 。據碑文記載 ,漢時土山崩裂,裂陷成洞,洞內土丘形似佛,高可10丈。傳為“山崩佛現”,乃“淨土之因緣”,因名。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重建,分前後兩院。前院主建築大佛閣東西向,單坡二層重簷歇山頂樓閣,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建的,沒有勾欄,登閣可參觀大佛的全方位。入閣進洞,洞深25米,寬7米,前部石碑林立,後部是石胎泥塑大佛,高10餘米,稱“土堂大佛”,也是八景之一。後院是四合院建築,南北向,主殿塑三身佛,配殿是十八羅漢朝觀音,十大閻王朝地藏,有塑像30餘尊,系明清作品。院內殘存三棵古柏,虯枝亂舞,長勢奇特,叫怪柏”、“神柏”。也是八景之一。

  4:蒙山大佛

  比樂山大佛早162年的大佛------蒙山,位於開化溝內,主峰海拔1325米,是晉陽佛教聖地和避暑勝地,古開化寺、甘泉寺、北漢皇帝劉知遠避暑宮等曾有輝煌的歷史。東魏孝靜帝曾敕佛教淨土宗始祖曇鸞住大巖寺***開化舊名***。公元551年,北齊文宣帝高洋鑿寺後大巖為大佛,歷五帝24年始成。蒙山大佛依山鐫刻,結跏跌足而坐,雙手施禪定印,佛體厚胛肥肩,佛超山巒,高遏雲天,氣勢非凡。據史稱,佛高"二百尺"***約66米***略低於四川樂山大佛,但早於樂山大佛162年,是我國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目前,雖佛身清晰,但蒙山大佛頭像已毀,佛身殘破,蒙山大佛正在蒙難!大佛對面存有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建造的連理塔。


五一西安市內旅遊好去處
太原五一出遊好去處
相關知識
太原周邊五一旅遊好去處
石家莊周邊五一旅遊好去處
石家莊周邊五一旅遊好去處
太原五一旅遊好去處
北京周邊清明旅遊好去處
瀋陽五一旅遊好去處
廣東周邊冬天旅遊好去處
山東省內五一旅遊好去處
廣東五一旅遊好去處
廣東省內五一旅遊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