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申論文章是浙江公務員備考考生的一大難點,想要取得高分,經典範文應該多看,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浙江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幫助你提分。

  ***一***

  落實惠民政策 提升幸福指數

  為讓全體人民享受改革發展紅利,提高民生福祉,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亮點閃現: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收入分配製度進改革一步深化、城鄉大病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但是,隨著民眾權利意識的增強,民眾在各個領域有更多的希望,更多的訴求。多次在基層走訪和考察中強調,惠民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為民服務。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將落實惠民政策的作為一項重大工程,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羅列案例引出惠民政策,開頭結束引出中心論點】

  但是,當前的惠民政策不惠民、難惠民。“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惠民政策本是得民心、利天下的好事,中央政府制定惠民政策的初衷是為改善和保障民生。然而,部分惠民政策手續繁雜、門檻高、關卡多;基層政府在落實惠民政策中缺乏變通、形式主義甚囂塵上;更為嚴重的是,地方政府在受利益驅動,置民生於不顧,惠民政策成為一紙空文。這不僅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幹群關係日益緊張,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重困難。激濁揚清、革故鼎新、勵精圖治之策在於落實好惠民政策,讓民生“幸福提速”。【段旨句點明文段中心意思,多處排比增強論證力度】

  落實惠民政策需要政府轉變職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政府的職能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巨集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然而,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政府頻頻出現越位、缺位、錯位的情況,使民生工程、惠民政策難以落到實處。因此轉變政府職能:首要“定好位”,理清政府和市場之間關係,重視社會力量,通過引入社會力量解決公共問題;其次要“防越位”,把該放的堅決放開,明確明確權利邊界,認真履行政府的公共職責。最後是“補缺位”,把該管而沒有管好的事管好,做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使用政治術語凸顯政治素養】

  落實惠民政策需要加強權力監督。權力不受監督,就像失去了韁繩的野馬,最終害人害己。由於內部管理機制失之於寬、失之於鬆,外部監督形同虛設、毫無實效,導致惠民政策面臨“最後一公里”的困境。例如:雲南省出臺對中小學代課老師的補助政策,但因為基層政府在執行中不懂變通、不夠靈活,導致這項惠民政策“流產”。中央政策是否能有效落實,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和良心。加強權力監督制約,既要完善內部監管,嚴查瀆職公務人員,又要通過充分徵求、仔細研究群眾的意見和所思所想,改進惠民政策,還要發揮媒體監督職能,倒逼惠民政策改進提高。總而言之,政府部門在惠民政策的落實上一定要做到“嚴”和“實”。【巧用比喻增強文章靈動性】

  落實惠民政策需要加大宣傳力度。一些領導幹部抓經濟有模有樣,頭頭是道,但是談到意識形態工作就枯燥無味、照搬照抄。在黨的惠民政策上也同樣如此,一些惠民政策因為宣傳力度不足,宣傳方式陳舊、宣傳渠道單一,導致地方政府、人民群眾無從知曉、難以理解、無緣得益。現今人們對公開政務資訊的呼聲越來越高,各地政府若不加快資訊公開步伐、提高政策宣傳能力,不僅是在損害群眾權益,更為嚴重的是讓謠言走在真相前面,政府會將會陷入被動、尷尬的局面。把重大決策宣傳到位,把設計群眾利益的政策解釋到位,把群眾關注的熱點引導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解疑釋惑、活血化瘀、疏導情緒,平衡心理。【多處排比增強論證力度】

  在政治局見面會上的說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因此,面對群眾的殷切期盼,我們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緊迫感,也要有如履薄冰的危機感,科學規劃、全盤考慮、協調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切實落實惠民政策,改善百姓生活!【展望未來,昇華主題】

  ***二***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探尋幸福真諦

  幸福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生活狀態。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對幸福作了大量論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觀。2000多年來,先秦諸子的幸福觀被許許多多中國人奉為立身準則和處世圭臬。今天,先秦諸子的幸福觀對我們認識什麼是幸福、怎樣實現幸福仍然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不沉溺於物質享受,追求精神快樂。幸福在《論語》《道德經》等諸子典籍中也被稱為“樂”。那麼,在先秦諸子看來,幸福有著怎樣的內涵呢?先秦諸子認為,物質財富對幸福來說並非不重要,但相比較而言,精神快樂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們主張對物質財富、生死壽夭、貴賤達窮、外在環境持淡泊態度,應該更加註重心靈的知足,關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來自於內心的幸福。老子認為,“知足之足,恆足矣”,淡泊名利、順性無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認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對安貧樂道的弟子高度讚賞。孟子認為,人生幸福的真諦是“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莊子認為,幸福並非享樂的感覺,而是心靈的頓悟與超越,“與天合者,謂之人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在先秦諸子看來,真正認清了幸福的本質、領略了精神的高貴,就不會沉溺於物質享受,而會自覺修身行道。今天,這些觀點對於豐富人的心靈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考量。《禮記·大學》明確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發展放在“平天下”這樣一個巨集闊的視野裡來看待。孟子提出“與民同樂”的幸福觀,強調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認為,“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盡倫”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實現個體幸福,“盡制”就是心懷天下為社會謀福利。老子認為,“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強調與別人分享快樂可以使自己更快樂,為別人奉獻才能體現自己的幸福。墨子認為,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的根源是“眾人之不愛”,實現幸福的根本途徑是 “兼愛”,也就是將愛無私地散播於全社會。這種反對自私自利,主張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的幸福觀,對當下社會形成和弘揚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意義。

  以堅守志向為快樂,以責任擔當為幸福。孟子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諸子看來,一個人即使生計維艱也不能見利忘義、喪失操守,不能因為外在誘惑而喪失氣節,不能因為外在壓力而改變主見。只有這樣,才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先秦許多思想家始終以心中的幸福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時運不濟、屢遭困頓也不改志向,而是堅忍不拔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因為他們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正因為有著強烈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他們才會苦讀聖賢之書、深究經世濟民之道,積極為百姓的幸福謀利解難、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盡職盡責,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為天下人幸福勇於擔當奉獻的責任意識,今天仍值得大力傳承與弘揚。

  ***三***

  風雨家國夢 春秋演河圖

  ——講好中國故事承載中國夢

  窮春秋,演河圖。從上古的洪水傳說到周商的烽火諸侯,從秦漢的史家筆墨到三國的羽扇綸巾;從魏晉的詩酒風流到元明的戲臺話本。直到近代的歷變滄桑,文化的兜轉傳承,國運的起落沉浮,通過傳說與故事走到我們身邊,讓歷史變成流動的畫面,讓文化變成的深遠的記憶。在當下我們在力圖建設文化強國,形成家國夢想最好的拼圖,真正要做的不僅是巨集大的戰略構想,還需要契合於時代中國故事,因為只有故事更易於貼近民眾,更易於形成記憶,更易於開展交流,所以繁榮文化實現家國夢想,講好中國故事至關重要。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於文化的接受。文化的傳承並非是單純的文化概念的感知,對於廣大民眾而言,需要擁有更好的載體才能易於接受,才能從感性最終變成理性的認識,變成家常變成心靈的慰藉。對於當代青年來說,韓國文化美國文化並不是通過僵硬的感知而獲得,更多也是源於影視故事的交代,從而形成文化層面的感知和影響。因此,傳播中國文化,通過故事是最好的渠道,需要我們樹立鮮明的形象,有最佳的創新,才能讓文化不是冷冰冰的概念,不是晦澀的名詞,才能讓民眾接受故事從而感知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於文化的繁榮。歷盡30年的發展歷程,每位中國公民的履歷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走向豐盈,有坎坷和無常也有輝煌璀璨,每個人都感知到物質生活的充盈,但是文化生活卻存在問題,古典文化經歷斷層之後消失殆盡,文化遺蹟在商業化浪潮面前岌岌可危,我們需要的精神的皈依甚至是詩意的棲居,但是內心難免蒼白,因而繁榮文化不僅是國家的需求更是民眾的需求時代的需求,真正讓文化可以根植於內心的莫過於故事,故事才能讓形象不滅,形象才能使文化永存。文化繁榮,渠道很多,需要國家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否能夠講好自己的故事,講非物質文化的歲時節令,講當下社會的價值呈現,對於文化的引領意義重大。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於文化交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不僅是發展經濟,我們的文化也需要拿來與輸出並舉,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那些沉浸在中國人骨髓深處的優秀價值,那些謙虛大度的君子風範以什麼才能恆久流傳。不妨回想民眾對於國家的認知,想到英國想到的是莎士比亞,羅密歐朱麗葉的愛情依舊縈繞心海。想到法國想到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敲鐘的老人和美麗善良的少女。想到以色列就想到舊約故事裡面引領整個民族的英雄在耶路撒冷喜悅或是憂思。一國文化往往外化於形象,而形象的出處源於一段一段的故事。因而中國文化的交流和輸出,重要的依舊是故事,依舊是故事裡的人。

  明代戲劇家徐渭在評南戲時說“夫點石成金者,越俗,越雅;越淡薄,越滋味;越不扭捏動人,越自動人。”講好中國故事同樣如此,需要雅緻符合於價值引領,需要俗趣,滿足於民眾訴求;需要淡薄,在國際交流中放平姿態,需要滋味,在傳播過程之中展現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實現有關文化的家國夢想。


浙江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防水材料的戶外宣傳廣告詞
相關知識
浙江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浙江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黑龍江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雲南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海南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河北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天津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天津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黑龍江公考申論經典範文
河北公考申論經典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