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清明節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清明節,是感懷過去,感懷那些逝去的故人的日子,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感懷

  當一陣陣春風拂到臉頰上, 暖融融的陽光梳妝打扮著田野裡嫩綠的小草, 光禿禿的樹枝上萌動出翠珠新芽,聲聲春雷驚醒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季節輾轉輪迴勾起了我對清明的記憶和遐思, 也撥開了腦海裡我對上輩故人的牽掛、哀思、懷念。

  陽光明媚,春意正濃, 清明節的腳步昂首闊步地走來,大地脫去了冬天陰霾霧障的外套,春色換上花紅柳綠的新衣,我們已從容地迎來了又一個緬懷親人的日子。清明時節,城裡人、鄉下人、漂泊異鄉的遊子、浪跡天涯的打工崽都有祭奠故去親人的習俗。

  每年清明祭祀祖先和逝去的親人時,除了擺上祭品、叩拜作儀、上香叩頭、焚燒紙錢、敘訴祈禱,還得在墳頭鋪上紙錢、撒上花紙、燃放鞭炮、插上用五顏六色剪成長長細條的紙鳶綵帶。隔遠相望,紙鳶綵帶在春天的風中簌簌抖動,像是當年我們承歡雙老膝下時舞動的小手,在撒野、玩耍、嘻戲、跳躍;不經意間,隨風飄拽的彩紙時而滑過親人們佈滿皺紋的額頭。心為之慾動,便覺得世間萬物,自然生態包括花魂樹魄,小草綠葉,薄霧輕紗,藍天白雲,冥冥中凡事都可以分享、交流、探討。上輩親人雖故去,陰陽兩相隔,但他們勤勞、質樸、慈善、寬容的身影仍活在我的心中。

  “每逢佳節倍思親,寄語相思訴衷情”。人到中年,特別是在濃濃鄉村風俗的清明節,這種對親人們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故去親人們的墳塋都坐落在大山懷抱中。草長鶯飛,冬去春來,歲月無聲,黃土無言,只有當年他們親手種下的滿山蒼松默默守護在周圍。蒼松們也因為剛剛經歷了一冬寒風冰雪的洗禮,已經失去了鼎盛時節的蔥蘢,只有龜裂的枝幹遒勁依然。猶如長輩們生前的寡言木訥性格,在低調沉穩的處世行事風格中,始終帶著傲然的尊嚴和濃郁而清晰的自信。這種影響和傳承也是我受用一生的財富。

  今年的清明,天空藍天白雲,正是踏青賞春的好天氣,沒有那“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的蹤影。雖然今春清明節比歷年要早來了許多,但這也正好符合了此時我憂鬱的心思。每當這個節日來臨,那些已經塵封的記憶就會悠悠的開啟;曾經的其樂融融,曾經的田園綠地,那些數不清的歡聲笑語,如今已離我遠去。曾經的母愛似海,曾經的父愛如山,曾經的姐弟情誼,如今已是人鬼殊途,寄望來世。每當撫摩著斑駁的墓碑,凝視著字跡有些模糊的碑文,我沒有流淚,只是心裡有點隱隱作痛。想起了沈從文先生的一句話:“生命如泡漚,如露亦如電。”生命的確如此,許多燦爛美好的時光,猶如子夜曇花。花開剎那,如夢如幻,花不知自己在盛開,夢中人更不知自己在幻夢。惟有夢醒花凋,方悉前塵過往皆是過眼雲煙。那衰草荒冢之下,一杯黃土之中,竟是我的摯愛親人。每念至此,不禁悲從中來,懷念愈深。

  懷念是因為愛!愛之彌深,念之彌久。“無忍則無濟,有愛即有憂”。刻骨銘心的懷念交織著愛和感恩,虔誠而廣博,但不是能夠俯視的宗教。於我而言,是一種信仰,是跪乳之恩,是反哺之義。懷念無法推廣,它是溶入血液裡與生俱來的氣質,帶著憂鬱而神聖的色彩。它是那麼的曠世,彷彿水自天上來;它又是那麼的塵世,伴著血液執行不息。她是在自己靈魂中植下的一方淨土,培育聖潔而美麗的花朵,花朵的名字叫“感恩”。

  懷念是因為悔!對於哺育之恩舔犢之情的回報,已經因親人們的逝去而無法完成。已經不是“因為我們年輕時不懂,但當我們懂時已不再年輕。”這般可以輕描淡寫的託詞。而是“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親不待。”這般無法彌補的追悔。年幼時的頑劣,年少時的叛逆,年輕時的魯莽和愚鈍,不止一次的刺痛甚至傷害過他們。如今的幡然醒悟,面對的只有印在腦海中的音容笑貌。我最熟悉,最會為之傷心垂淚。那不僅僅是後悔,更是命運中許多註定的無法迴轉和挽留。

  懷念是因為恨!恨歲月倥傯,恨病魔無情,恨死亡奪走了我的親人。恨自己當初疏忽,不能從親人們緊鎖的眉頭中讀懂他們強忍的病痛;恨自己當初無能,未能在親人們垂暮之時奪下他們還在勞作的工具;恨自己當初自私,總以為長纓在手,重任在肩,有理由沒時間陪他們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如今也只能在清明時節,攜春風一縷,紙鳶一束,在他們身邊依偎片刻。“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喚回的只是在自己心海深處飄泊的懷念之舟。

  或許是因為我已經不再年輕,或許是我與逝去親人們之間的距離日近,或許是因為我的兒子也長大成人,也將會有孫、曾孫。或許正是前幾天兒子對我說的話:“老爸,現在我上班很忙、很累、工作也很緊張,今年的清明節我就不再回家陪您們給爺爺、奶奶上墳了。”每年的清明節,在親人們的墳前,我都有更深切的懷念和感言。

  懷念是情感的一脈清泉,有時盪漾開柔波,甘冽香甜;有時也因泉眼被堵而驚起陣痛。但它卻是一種最溫柔也最悽美的心靈光澤,持久的照亮人生之路。懷念有很多種,惟有這種“守孝不知紅日出,思親常望白雲飛”的懷念刻骨銘心,每一縷記憶的遊絲都和一段故事和心緒牽在一起,不能割捨,也無法割捨。與生俱來,與生而逝。

  這種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更像一條善良的河流,澄清著沿路的風塵。它未必能給我帶來幸福,也不一定美麗,但一定有光芒,一定伴著感動。耶和華說:要有光,於是世上便有了光。而懷念,我覺得便是人之於為人的光芒,是用人性點亮的光,照亮我們的生命之路,我們才有機會欣賞沿途的風景,感動著這血濃於水的一脈傳承。又有什麼比貫穿著感動的生命更令人感動呢?

  紙鳶會在風雨中凋零,但這種沁入骨血的懷念永遠不會凋零。

  2013年4月4日夜

  :感懷清明節

  清明節,一個復活的傳統節日。原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一個,但是一個特殊的節氣。清明節踏青,拜山祭祖,憑弔故去的親人,這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二00八年國家以法定形式規定為民俗節日。其目的不外乎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倡導社會和諧,提倡尊老敬老。

  不知是喜是哀!不是嗎?弄虛做假有誰提倡了,虛假廣告滿天飛;打麻將有誰提倡了嗎,幾乎全民皆兵。所以要提倡,足以說明有些經過幾千年沉澱的,具有民族精華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近些年幾乎或已經喪失殆盡。

  清明節會風一樣的過去,留給我們的卻是深深的反思。如何保持清明節之精神,這才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因為我們的老父母不會像風一樣的過去,他們還要在悠悠歲月中忍受寂寞,還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倚門翹望不知何時造訪的子女們!拜死人也敬活人,這才是清明節之精神!

  現在的後輩,尤其是貧困地區和農村不養老不敬老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把老人趕出去乞討。城鎮裡生活條件好一點,但僅僅是給點生活費就夠了的嗎?想想這些人等老人死後也在燒香焚紙錢祭拜,其意義何在?與其死後祭拜,不如生前孝敬。生前盡了孝,心中無遺憾,死後何須祭?當然祭也好,是一種表達紀念的不錯方式。

  我是愧對父母的。我的父親是苦大仇深的放牛娃出生,帶頭鬧土改的老農民。母親是任勞任怨,勤勞善良的典型農村婦女。我的父母都是二十年前死與疾病,由於經濟的原因,我們兄弟仨沒能積極配合給以及時有效的治療。這讓我引為終身的遺憾。但我們不能讓遺憾延續,不能把遺憾遺傳給後代!

  有老人開玩笑說,敬父母不如把父母當子女。我贊成這樣的觀點。雖然說輩分是顛倒了些,但實質性的待遇卻提高了。想想不是嗎?一代一代,父母給予子女的何其多,而子女回報父母的卻是何其少啊!有幾個父母不是時刻惦記孩子的,有幾個孩子在時刻惦記父母?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見多少!

  現代社會發展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都很大,父母是可以理解的。但還是要少點交際,減點應酬,找點空閒,擠點時間,常回家看看吧!我們的這種精神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代,這無異於一筆精神和歡樂的高息儲蓄!

  節日丟失了可以復活,但人死了是不能復活的。請記住吧,年輕的人們!江河有底海有邊,父母恩情大如天,只要生前多孝順,死後不祭也心安。是誰撫養我們成長,是誰給我們一個家?小時候是誰為我們擔驚受怕,長大了是誰為我們牽腸掛肚?這個人是父母,這個人是爹媽。小鳥尚有反哺之情,為人子女怎能不思報答!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再來後悔。

  :清明感懷

  親手疊的元寶,一針一線的穿上,金黃金黃的顏色潤溼了雙眼,親人哪!清明節又至,我還是趕來給您送紙錢,別捨不得花!明年我還會來!

  --------滴墨成傷

  也許是上天對有情人的眷顧,每每到了清明節前後,天氣總是變得異常,不是淋漓著小雨,就是冷風忽至,把前來掃墓的人的心情渲染成極度的悲慼。

  每年都會準備很多紙錢,還有給冥間特製的衣服呀,別墅呀,存摺呀,汽車呀,電腦呀,總之,但凡世上有的,都被商人們做成了冥間的版本,花樣很多,而且似乎買這樣的東西不能講價,那是對先人的尊敬,不能孝敬給他們打折的產品,不然用著也不舒服。

  更多的是心理安慰吧,其實活著的時候多付出一點比什麼都強,人去了,說什麼都晚了,送什麼都沒用了;而我們活著的人總是相信天堂的存在,相信親人們能收到我們所有的東西,心裡希望只要他們過得好,不缺吃穿就是活著的人的最大的心願。

  每次上墳,總是會聽到哭聲,也總是看到一些老人在抹眼淚,人就是這樣的,年齡越大,越是感覺孤單,沒父母依靠,其實不管自己有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都可以訴委屈的。我也不例外,站在父親墳前,總是走神,想的最多的就是以前的點點滴滴,現在面對的是一推黃土,千言萬語只能憋在心裡,燒一把紙錢,只願父親能收到,也能聽到我的嘆息,並一定保佑我平安!

  人生漫漫,不知道自己何時入土為安,可是人都是怕死的,紅塵的誘惑誰也拒絕不了,自己百年之後可有人年年來給我送紙錢,送衣衫?

  這一座小小的墓區埋著很多人,其中有很多我的親人,有時很天真的想,他們離得的很近了,如果泉下真的也是一個世界,那麼他們可以在一起說話,下棋;一起喝酒,唱歌;一起孝敬老人,共享天倫!有時也這麼對著黃土唸叨,這樣泉下的親人們就不寂寞了,他們可以相互陪伴,相互照顧。

  長輩們一個一個的都走了,甚至平輩的也有去的了,這個世界不分老幼,上帝想讓誰走誰就會走,不喜歡那麼多的病魔,也不喜歡那麼多的意外,人生都平平安安的該有多好。

  點燃一炷香,祭上兩顆煙,擺上父親生前愛吃的甜點,倒上一杯茶,斟滿一杯酒,思念就這麼拉長,話匣子也打開了,看著青煙裊裊上升,但願它能飄到父親那裡,能收到我的紙錢,我也和眾人唸叨的那樣,一遍遍的說:“您別捨不得花,想吃什麼就買什麼,想穿什麼就穿什麼,現在都有超市了,買點上檔次的!”話語雖然樸實,但都是家常話,這是中間沒有距離的唸叨,就像親人就在眼前一樣,而我就一遍一遍的嘮叨,不管是活著還是去了,我都知道父親是個勤儉的人,不會大手大腳的,雖然燒的錢那麼多,他老人家一定都會存著,可以想象得到他憨直的笑著,嘴裡答應著,手裡卻把錢都打包藏好。

  淚就這麼落了下來,毫無徵兆,心傷極致,或許淚水才會悄悄滑落,那些生活的心事不知道該不該對著親人說,說吧,怕他也放在心上,擔心著我們這些孩子,也吃不下睡不著;不說吧,心裡還憋得難受,就像見了父母告狀似的,撒嬌似的,把心裡的委屈一吐為快;總是夢想父親會和以前一樣,摸摸我的頭,把我攬在懷裡說:沒事,沒事!

  可是現在呢,一個人的路一個人走,父親的雙手已經離開了,他再也不能為我斬荊披棘,再也不能為我照亮前方的路,再也不能拉著我的手怕我磕著碰著;人生真快,我由一個沒有了父親的小孩變成了老小孩,當思念也隨著歲月拉長時,我想我也很快就與父親見面了,泉下,他還是會牽著我的手。

  抬頭看看這個墓林,這底下埋葬著多少故事,多少牽掛,多少放不下的心。不管是開車來的,還是步行來的,手裡都是拎著一大包一大包黃燦燦的冥間用品,自古人們都喜歡黃色,大氣而又富貴,這都是對親人的掛念,希望送了這些錢財,他們就能生活得更好,活著的人也就心安了,不管到底有沒有冥間,但我相信,我們寧願有,不然我們的親人怎麼入土為安!不然我們到哪裡去寄託我們的懷念!不然我們一一顆顆遊離的心怎麼才有一個地方落腳和親人說說家常話!

  把思緒拉回,把墳頭的荒草拔下,給墳兩邊的柏樹澆點水,盼望它們快快長大,這種柏樹常被人們稱為墳柏,它長得高大挺拔,肅穆莊嚴,幽靜典雅,有著死後如生,萬古長青的意思。雖然沒有研究過,但是喜歡柏樹的味道,喜歡它威武莊嚴,還可以給親人遮風擋雨,更主要的是它還有水土保持、保護墳冢的作用。我把所有的思念和寄託都放在了這柏樹上,讓它替我在這裡陪伴親人不寂寞。

  總是不想走,總是覺得還沒說夠,嘮嘮家常已經成為了多麼奢侈的事,陰陽兩隔是不能挽回的,也是人生最無奈的永別,我們活著的,且珍惜吧!珍惜眼前事,珍惜眼前人,莫等歲月隔開了生死線,落得遺憾滿滿。

  沒有拍拍身上的塵土,希望帶走這裡的一點塵埃,它沾染著親人的氣息,沾染著思念的味道,沒有比黃土更能寄託深情的了,不管是家鄉的土,還是親人墳前的土,捧著它,看著它,聞著它,都有著流淚的感覺。

  走了,就這麼沉默的走了,不說再見,明年我還會來,親人莫要相送,會增添傷感,莫要看著我們的身影流淚,莫要掛念,我們都很好!您且回吧!願我們彼此都安好,心,才都是晴天。

  

感覺的文章
綿陽農村創業專案
相關知識
感懷清明節的文章
寫清明節的文章賞析
描寫清明節的文章散文
關於清明節的文章
關於清明節的文章
五年級感悟清明節的作文
感懷清明節
感悟清明節作文
清明節好文章悼念父親
清明節好文章悼念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