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蟬的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蟬就是俗稱的知了,它廣泛生長在農村。那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蟬

  在蘭州,整個夏天都聽不到蟬的叫聲,少了一份夏天的感覺;在故鄉,整個夏日蟬鳴聲不絕於耳。其實,少了蟬的夏天,不僅僅是少了視覺上的一種聲音,也少了很多樂趣。

  蟬,在沒有蛻皮之前,老家人叫爬猴,為什麼這樣叫,大概是因為外形像猴子,又是爬行吧。爬猴可以吃,不知道是從哪一代人開始的,但是從小的時候起,每年夏天,家家都會吃爬猴。爬猴的吃法比較簡單,如果是數量比較少的爬猴,直接在做飯的時候往灶邊一放,烤熟了就能吃。如果爬猴比較多,勤勞的母親們便把爬猴洗乾淨,或是直接放在油鍋裡炸,或者拌上面粉炸,焦香可口。

  摳爬猴、摸爬猴,從夏季傍晚開始,到幾點結束就不得而知。爬猴要從地下爬出來,在未完全爬出來之前,地上會有一個小小的薄洞,眼尖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是不是爬猴洞。摳爬猴就是在天還沒有黑的時候,從地上找爬猴洞,找到一個小洞,拿手指頭輕輕一摳就知道是不是爬猴洞了,真正的爬猴洞是很薄的,一摳就是一個小小圓圓的洞,淺的就直接能看見爬猴了,不是的話,就摳不動了。

  傍晚是歸家的時候,大人們結束了地裡的辛勤勞作,慢慢悠悠的回家,看見路上有個小洞,也會去摳一下,說不定就是一份意外的收穫。兒小孩子則是以摳爬猴為樂趣了,為了防止有的爬猴洞太深,不能把爬猴拿出來,摳爬猴的小孩會帶上一把小鏟子,不管多深的爬猴洞,都能把爬猴刨出來。另外一個經驗是在空爬猴洞旁邊找新的,即所謂的“印”,意思是一個爬猴會引出其他的爬猴,在空爬猴洞旁邊拿小鏟子剷起一層土,也是能發現新的爬猴洞。

  摳爬猴是在天未完全黑的時候,等天完全黑了,看不見地上的爬猴洞了,就是摸爬猴的時候了。不知道為什麼,爬猴千辛萬苦從地底下爬出來,還要再爬到樹上去,這個過程不僅是讓爬猴多爬一段路途那麼簡單,在爬上樹的過程中,也多了幾分危險。摸爬猴就是沿路走,只要看見樹幹上隱約一個凸起的小黑影,就摸一下,幾乎就是奮力向上爬的爬猴了。沒有電視機的時候,晚飯後幾乎全家都會去摸爬猴,既能打發時間,也能飽口福。農村小路多、樹也多,每條小路上前後能有幾批人路過,即便是別人剛摸過的樹,也會有新的爬猴上來。

  一般到了晚上八九點,玩兒了一天的小孩就沒有了精神,大人們便也隨著孩子回去休息了。也有特別喜歡吃爬猴,或者是特別喜歡摸爬猴的人,拿著手電筒和長竹竿,摸到十一二點,拿手電筒是可以照的更清楚,拿長竹竿是把已經爬到高處的爬猴打下來。一天的摳爬猴和摸爬猴,少的能找到十幾個爬猴,多的可以找到四五十個爬猴,這些爬猴都會成為第二天的盤中物。

  印象中,王廟才附近的爬猴是最多的,後來不知道為什麼,也慢慢的變少了,現在想想,找爬猴的人那麼多,肯定是不利於爬猴繁殖的。上大學後,暑假回去,我是再也不去摸爬猴了,偶爾在家門口找到一兩個,也不敢吃了,甚至不敢想象,小時候為什麼會覺得那是美味。

  到現在,我也好奇,爬猴在地底下,是如何知道外面天黑了呢?它為什麼不在白天爬出來呢?爬猴為什麼從地底下出來非要爬到樹上去脫皮呢?如果我是爬猴,我就悄悄的,晚一點再出來,找個黑暗的小角落,悄悄的完成脫變。

  篇2:蟬

  走在路邊,一直站在芒葉上鳴叫的小蟬突然映入了我的眼簾,我心情萬分驚喜,彷彿發現了寶物一般,變小心翼翼地慢慢地向它靠近。大概是蟬的聽覺不靈敏的緣故,我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地一按,一隻小蟬就可憐兮兮地落在了掌中。這是一隻剛羽化的綠蟬,它很小,卻非常可愛和靈活,黑得發亮的三隻單眼,硬朗的身軀上有著一副近乎透明的翅膜,如果觀察得再仔細些的話,就會發現在翅膜上有著明顯而清晰的翅脈。怪不得古代的人經常以蟬作詩,無論是朱熹的“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還是陳允平的“鬢蟬似羽,輕執低映嬌撫”,都是那麼的美。在我手上的這個東西實在是一個特別的生物,是文人用於賦詩的美妙意象啊!

  在觸控著綠蟬的身體的時候,我便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思考,這隻小蟬曾經是有過多麼艱辛又漫長的蛻變過程才擁有如今的樣子。它由一隻幼蟲在土中帶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它如何在這黑暗的空間中度過孤獨,如何在這艱苦的環境下求得生存,又是如何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掙扎與脫殼?它就像上帝派來的一個使者,給予大自然以美妙的歌聲,使夏天更完美。它完成使命之後,便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哦!這就是蟬的生命意義!我想,這樣一個短暫又細小的生命,這樣一個頑強又卑微的生命,它是令人敬畏的。

  比起蟬的生命來,我在這時間能停留的時間是不是更長一些呢?畢竟人是有意識的動物,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是不是應該在現實面前少一些吐槽和抱怨,多一些理智與行動?是不是應該在失敗面前少一些自卑和氣餒,多一些自信和鼓勵?是不是成功面前少一些驕傲和自滿,多一些謙虛和矜持?是不是應該對身邊的人少一些冷漠與無情,多一些真摯與關懷?而且生活不僅只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趁自己還年輕,除了認真對待生活,還要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去跳傘和笨豬跳,例如去西藏支教,例如去向往的北歐旅遊…請讓我不妄活在這世上,在自己變老後,還能跟別人講起那些值得懷念的,有意義的東西吧!那時候的心境,或許就會有海子所說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那份舒適與坦然吧。

  篇3:蟬

  豔陽當空,門前的樹上有個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涼風習習,我躺在父親的涼椅上,悠然自得地過著週末。

  “爸爸爸爸,樹下有一個蚯蚓洞,我們用樹枝一挖洞口變大了,裡面會不會住著一條蛇?”女兒跑到我跟前,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裡充滿了好奇。

  女兒一回到農村,就四處撤歡,和村裡的小朋友玩的不亦樂乎,她學會了許多我小時候做過的遊戲,認識了很多農作物,學會了如何剝青皮核桃,知道怎樣從葡萄架上找到提前成熟的葡萄。

  “這裡面住著一隻知了”。我告訴她,樹下的小洞裡一般都會住著知了,用小棍撥開洞口,洞就會變大,如果繼續挖,就能挖到知了的幼蟲。

  “知了不是住在樹上嗎?怎麼會跑到土裡去?”女兒很是不解。

  我告訴女兒,在陽光充足的天氣裡,雌蟬會在樹枝上產卵,之後就掉到地上,鑽進土裡,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經過幾年緩慢的生長,在長大後便爬出地裡,在樹幹上蛻掉外殼,變成知了,飛上天空,在炎陽天裡將歌聲灑滿大地。到了秋天,隨著氣溫降低,它們就會慢慢地死去。

  “什麼?三年成長才能唱一個夏天?”女兒的語氣裡充滿了遺憾。

  “是的,世上的事物大多如此。”長久的堅持與守候,換來的美好結果往往很短暫。而且,不是每一次守候都會有好的結果。

  我告訴女兒,在我小的時候,有一次大清早起來,看到樹上正在退殼的蟬,忍不住跑去幫它,就是這一個小動作,卻破壞了蟬正常的蛻變過程,使它的翅膀無法完成正常的發育,最終無法飛上天空。

  後面的東西,女兒完全不感興趣,我還沒說完,她早就和小夥伴們跑到一邊玩去了。

  而我,卻陷入了沉思。

  人生的堅持,是為了那一個未知的結果?還是應該享受旅途中的快樂?

  對於傷害你的人心存怨恨?或者,他只是為了幫你走出困境。

  

關於蟬的散文
有關家的散文
相關知識
關於蟬的散文
關於蟬的散文
關於春的散文名家名篇
大作家關於雪的散文
有關家的散文詩歌_關於家的散文詩歌
關於愛的散文3篇
關於花的散文隨筆
關於花的散文稿
關於藕的散文
現代關於山的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