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的金剛搗碓練習方法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陳式太極拳是太極拳門派成立最早的,陳式太極拳的特點眾多,其中金剛搗碓最受歡迎。同時陳氏太極拳也有很多的練習方法。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陳式太極拳的金剛搗碓練習方法吧!

  陳式太極拳的金剛搗碓的練習方法

  陳式太極拳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陳式太極拳最著名的不僅有螺旋纏絲,還有金剛搗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

  陳式太極拳金剛搗碓,接上式太極起式且形勢無間,內意不斷,雙手順逆纏絲,向身體左上方“掤”出,有如逆水推舟。兩手向右後方‘捋’時,形似“順手牽羊”;一沉一轉,則左手有前“擠”之意,後手有上“撩”之意,然後,全身一合具合,震腳砸拳。

  在陳家溝,有的老拳師,僅憑一個震腳的聲音,就能知道練拳者的功力深厚還是淺薄。

  若功力純正深厚,則震腳的聲音完整徹底,悠遠深長。繚繞不絕,如同金剛羅漢之身,扭轉乾坤之力,天地為之一震。

  金剛搗碓,如天地間浩然正氣,沛然賦予,渾然一圓,如玉環之無端可解;周身上下,任憑強敵圍攻,則內力猝發金剛搗碓,有撩襠之意,擒拿之手,管套對方傾跌之術;一震之下,有抖彈飛蠅飄落之妙,一震之下,外達視聽,令敵聞風喪膽!

  陳式太極拳演練,凡勢從柔入手,百練成剛,以致剛柔相濟,方為得機得勢。陳式太極拳之剛,乃積柔成剛之“剛”,比如風勢漸起,水源始湧,從無到有。

  由少而多,千百此的迴旋,千百此的匯聚,終成旋風沖天之勢,滔天海浪之形。而人在其勢力之內,如飄墜一葉,沉淪一舟,間不容髮之際,即有傾覆滅頂之災。

  練陳式太極拳到這境界,如有神明相助,猶如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權衡對方的輕重與生死,全憑自己隨心所欲。

  我經常和朋友們說,古代人們以杵搗碓,當虛虛攏住,量力而行,方能操勞有度,經久不疲。陳式太極拳金剛搗碓,震腳發力,無意流於形勢。此勁力有種種。彈簧勁,鑽頭勁,冷脆勁等等。

  學太極拳的基本知識

  一、學會入靜

  所謂入靜,就是使練拳者從現實生活中過渡到練拳境界中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叫“無極樁功”。其主要作用是調心、調氣、調息。

  所謂調心,就是使浮躁的心情平靜下來;調氣,則使急促的氣息變得順暢,有節律;調息是使自己身體的姿態達到練拳的要求,即兩腿並立,頭部百會頂天,兩眼平視,下頦回收,頸項豎直,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鬆腰鬆胯,兩腿似直非直。

  即看似直立,但不僵硬。思想上要排除雜念,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做到這些,練拳才能全神貫注。心神穩定,方能顯收神形合一之效果。

  掌握好這“三調”,對於太極拳接下來的學習,就會相對容易一些。

  二、夯實下盤

  凡習武者,首先要練就下盤的穩固,要有落地生根的力量,推不動,拉不搖。只有下盤穩定了,練拳時才能腿腳沉穩,上身靈活,動作敏捷。要使下盤穩定,腿腳的力量是基礎。

  增強腿腳力量最有效的方法是練“馬步樁”和“虛步樁”。“馬步樁”是同時練雙腿的力量。要求上身中正,兩膝順腳尖方向而彎曲,兩腳保持平行,但膝不能超出腳尖,而是在腳尖與踝關節之間變化,襠要撐圓。

  練“馬步樁”必須循序漸進。根據體能的增強逐步加大力度,大小腿之間的夾角逐步變小,身形逐步下降,一次站樁的時間逐步加長。“虛步樁”是練單腿的力量,左右腿交換著練。要求一腿著地,另一腿的腳後跟輕觸地或微離地。

  樁功訓練,是最基本的,在任何武術中都是一項入門必學的基本功。

  著力的腳後跟應與身體脊椎末端的長強穴垂直相對並屈膝。前腿即虛腿,膝微屈,前腳與後腳的橫向距離保持在10釐米左右。其他與“馬步樁”一樣。

  以上是練太極拳紮根築基的功夫。練此功夫,必須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吃得苦,耐得勞,堅持下去,一定能取得好成果。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一***外似處女,內似金剛

  中華武術,門派繁多,僅拳術就有幾百種。各門派都有其獨到之處,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內外兩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腳踢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戰,攻防含義較為明顯、讓人一看便知是武術。陳氏太極拳則別具特色: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內氣催動外形,上下相隨,連綿不斷,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不丟不頂,圓轉自如,輕輕運轉,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隱於內而不顯於外,往往使人誤認為此拳像摸魚--樣,不是武術。特別是老架一路,以柔為主,要求周身放鬆,不用僵力,主要是鍛鍊下盤功夫,使足下生根,轉髖靈活,輸通氣血,練就充足的內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撐使身體內外各部建起鞏固的防線,形成一身備五弓的蓄髮之勢,這樣,不遇敵則已,若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故外似處女,內似金剛,此為陳氏太極拳的一大特點。

  ***二***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

  大家見過頭頂碎磚、脖纏鋼筋等,這是硬氣功的運氣方法。內氣運到頭頂上,頭能將磚碰碎;運到脖頸上,能將鋼筋纏繞起來。

  陳式太極拳結合力學和經絡學的理論,採用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力勝強力。好象用一個小小的千斤頂,就能將載重幾噸貨物的汽車頂起來一樣。所謂太極拳蓄髮相變、引勁落空、借力打人,以四兩撥千斤,皆是螺旋勁所起的作用。故《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從經絡學上來講,經絡是指佈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於臟腑,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以拳術與導引吐納為表裡,拳勢動作採用螺旋纏絲式的伸縮旋轉,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于丹田,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微微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佈於全身;通任、督兩脈,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於四梢,復歸丹田,動作呈弧形,圓活連貫,一招一勢,承上啟下,一氣呵成,導致氣血迴圈,此為運勁 ***即運氣***,它區別於用勁。這種系統的運氣方法是符合經絡學說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體育運動所少有的。

  ***三***把武術與導引吐納相結合

  導引和吐納是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身術,早在公元前幾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記載。漢初淮南子劉安就編成《六禽戲》,漢末著名醫學家華佗又改為《五禽戲》,他模仿禽獸的動、搖、屈伸、仰俯、顧盼、跳躍等動作,並結合呼吸運動,用於治病保健鍛鍊,是後來氣功和內行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氏太極拳把導引、吐納術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功拳運動,這不僅對強身健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拳術的搏擊技巧也是一個創造性的發展。

  ***四***陳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

  剛和柔,兩者是相互對立的,然而陳氏太極拳則把剛勁與柔勁揉和在整個套路中,一招一勢剛中寓柔,柔中寓剛,達到剛柔相濟。《拳譜》規定:"運動之功夫,先化勁為柔,然後練柔成剛,及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名名之。"為什麼太極拳的勁力要以剛柔相濟為準呢?因有剛而無柔的勁缺乏韌性。易折易損,沒有技擊格鬥的實用價值,只有柔而無剛的勁因失去爆發力也無濟實用。故《拳論》指出:"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勁,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遊、連、隨、騰、閃、折、空、掤、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剛和柔的變換,從神與氣上來講,是通過隱與顯表現出來的,隱則為柔,顯則為剛。從姿勢上來講,是通過開與合表現出來的,合則為柔,開則為剛 ***即蓄則為柔,發則為剛***。在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運動到落點時表現為剛。因有神氣的隱顯與姿勢的開合,剛柔就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來。落點是運動到達盡頭之點,是神顯與氣聚之處,所以表現為剛,除此之外,運氣轉換過程則宜用柔法。陳氏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有開有合,每個開合動作都有運勁、有落點,落點要用剛勁,其它都用柔勁,以做到剛柔相濟。這是做到剛柔相濟必須掌握的原則,也是練習避實擊虛,蓄而後發,引進落空,鬆活彈抖的基礎。

  ***五***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

  陳氏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內家拳術,內家拳的動作都是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的。意:即心意、意識。陳鑫《拳論》說:"打拳心為主","妙機本是從心發","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問:執行之主宰?曰:主宰於心,心欲左右更迭執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執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胸腹前合,腰勁塌下,襠口開圓,而胸向前合,腰勁剎下,襠口開圓,無不如意;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右足隨右手執行,左足隨左手執行,兩膝與左右足皆隨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從乎心也。吾故曰:心為一身執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與動作的關係。《拳論》又云:"打拳以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執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執行。"由此可知,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的密切關係。在走架子時,一舉一動都是在意的指揮下,將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和呼吸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呼蓄吸,順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氣,輕輕運轉,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

  ***六***實戰性的競技運動一一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

  武術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而摔法只講摔,不阱打,幾千年來就一直獨立發展,其他四種雖也綜合鍛鍊,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也就說明這種分歧。與戚繼光同時代的名手,如山東的"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長。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所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因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這就是我國古代一些著名拳種在教傳之後"失其真意"或競技無一人傳習的原因之一。

  陳王庭以沾、粘、連、隨、掤、捋、擠、按為中心內容,在螺旋纏繞的基礎上,創造了陳氏太極拳雙人推手法,練習大腦反應和面板觸覺的靈敏性,綜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拿人的關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高於一般拿法的技巧。陳氏太極拳這種推手方法,技擊性較強,因此對發展體力、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徵性的花假手法,解決了實習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雙人粘槍法也同於此。

  太極拳的總體特點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採***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具有漢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生學﹑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極拳鬆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猜你喜歡:

太極的技術特點
太極功法的陰陽哲理
相關知識
陳式太極拳的金剛搗碓練習方法有哪些
陳氏太極拳中金剛搗碓的意氣執行線路
太極拳的啟蒙規則練習方法
陳式太極拳的金雞獨立
太極拳貓步的練習方法有哪些
太極拳纏絲勁的種類和練習方法有哪些
太極拳纏絲勁的種類和練習方法有哪些
傳統太極拳基本功練習方法有哪些
拳擊閃避練習的練習方法有哪些
跆拳道的八種練習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