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民創業致富事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因為舉步維艱,因為四處碰壁,因為創業本身就是從苦澀中創造生活的經歷。看看那些返鄉創業致富的事例,感受他們的勇氣,激勵自己的鬥志,堅定創業的決心。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靖州楊梅大王的創業路

  在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坳上鎮木洞村,每到夏天,全村7萬多畝楊梅果實累累,長勢煞是喜人。成熟的木洞楊梅碩果嬌豔欲滴,以其特有的姿色和風格迎接眾人的挑選。提起這裡,人們甚至會忘了木洞村的原名,而直呼其為“楊梅村”。

  可是,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裡還是連路都沒修好的窮鄉僻壤,更不用說村民的生活品質達到了什麼水平。如果沒有轉業軍人盧登科的出現,或許也就不會有每年夏天將我們饞得流水直流的靖州楊梅。

  提起盧登科,楊梅村人沒有不豎起大拇指點讚的。正是這位面帶謙虛笑容樸實的老人,他帶領著村民們從開山造林做起,一步步克服困難,成就了“天下楊梅出靖州,靖州楊梅出木洞”的名句,也帶領著他的村民們,走向越來越舒適安康的生活。

  炮火的洗禮,讓他有了不一樣的堅毅

  盧登科20歲那年冬季應徵入伍,新兵訓練還沒結束多久,馬上參加了戰爭,並擔任炮兵工作。談起那段血與火的往事,盧老記憶猶新:“好幾次差點喪命!有一次很久沒洗澡,半夜悄悄去河邊,剛洗完上岸就聽到炮彈的聲音,那個炮彈剛好就掉在我洗澡附近那個位置!”“還有一次在發電報,一圈人圍著,一個炮彈突然掉進來砸在桌子中間,桌上還有發報機等各種機器,兄弟們都嚇懵了,整整五分鐘鴉雀無聲,幸好?那是個啞彈!”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盧老說起來顯得有些雲淡風輕,但誰都知道,經歷過近乎零距離的生死考驗,總會刻骨銘心。

  盧老說,那時候大概每天的炮火聲太多,對於炮彈的聲音和距離,他已經能非常準確地進行判斷。如果聲音短平快,那必定炮彈是過了頭頂的拋物線,並不會有什麼危險;而如果炮聲是“咳咳咳”的斷斷續續的聲音,基本上能不能撿回命都是個未知數。可是這樣的準確卻讓他對聲音極為敏感,以至於從戰場上回來的前一段時間,整個人完全處於淺眠狀態,任何一點聲響都能將他驚醒。

  而戰爭的殘酷之處還不止如此,當年部隊都只能夜裡行軍,所有能反光的物品都不能佩戴,所有的照明裝置也不能使用,連車輛的燈都要纏上紗布遮住,完全是憑著感覺和經驗在前行,很多戰士就這樣走進了敵人的雷區。而為了不給敵人留下任何暴露自己個人資訊的機會,每個士兵的衣服內襯裡只標註了血型,其他資訊一概沒有,很多戰死的士兵連名字都不知道。

  那段最為熱血的日子,或許給盧登科注入了連他都不曾察覺的堅毅,而這樣的毅力和堅持,卻成了之後維繫他的楊梅事業最重要的紐帶。

  兒時的楊梅夢,終成了後來的創業理想

  1982年,盧登科退伍了,轉業回到家鄉,憑藉聰明才智,1990年當上了木洞村的村長。可是,如何在其位謀其事,從根本上改善木洞村村民的生活條件,卻是盧登科一直思考的問題。後來,他總算想通了這當中的要領,原來,木洞村的傳統優勢——楊梅種植,早就被村民給捨棄了。

  而事實上,木洞村的楊梅種植有數百年的歷史,不僅好吃好看,果大核小,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還能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和胃止嘔、美容養顏。而在清代,木洞楊梅便被譽為“敬奉皇帝之貢品”,頗受古代皇家貴族的喜愛。在盧登科看來,這些都是發展楊梅事業的有利條件。

  盧老說,小時候的自己也是隻饞貓,常常和小夥伴一起爬樹摘楊梅解饞,楊梅一直是他的最愛。與其讓它養在深閨人未識,還不如真正將它的優勢利用起來,說不定還能幫助村民們一起發家致富。

  於是,他聯名村裡書記向政府申請在木洞村營造千畝楊梅林,以楊梅產業為主桐油林為輔,實施間作短種等綜合開發模式發展楊梅業。為解決資金問題,他除了向政府申請貸款100萬元還自籌資金2萬元。自此,木洞村的楊梅產業拉開序幕。

  三年承諾,卻是一輩子的堅守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盧科登幹勁十足,但很多村民卻並不熱心,因為楊梅種下去要3年才能結出果實,而結出果實後,還要1-2年才能夠有味道最好的楊梅出產。這4、5年的時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扛得住的。許多不可預知帶來的恐懼打跑了許多人,好不容易說服了,但開山造林需要先燒山,這又讓很多人打退堂鼓,到頭來還怪在盧登科身上,讓他賠錢。儘管各種被誤解,盧登科還是毫不猶豫自己掏錢賠了,戰爭的經歷告訴他,這都不算事,只要認準了是對的,砸鍋賣鐵也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

  三年,說著簡單卻很漫長。說服大家種植楊梅只是第一步,還要有好的種源。為此他一個人趕火車到浙江買回來新品種,又想辦法引進烏梅的品種,好不容易種上了,村民卻對楊梅不上心,很多人對幼苗的成長狀況不聞不問,這讓盧登科很是被動。“不被人理解總是孤獨的”,而他孤單了整整三年。

  為了讓大家相信楊梅種植是真的有成效,這三年他經常都是早上六七點就到了楊梅林裡,天快黑了才回來,修剪枝椏,檢視果樹,就這樣三年如一日,把果林當家,把一株株楊梅苗當孩子一樣照顧,終於讓七萬多畝木洞楊梅結出了累累的果實。

  平均海拔600-800米的青山,清新舒展的空氣,透亮甘甜的水質,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盧登科的辛勤耕耘,終於讓木洞楊梅打出了名氣,在楊梅還沒成熟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大老遠的跑來預定,更有趣的事情是,木洞村門口有人賣楊梅卻無人光顧,村裡面楊梅生意火爆異常。而那些之前對楊梅生長不聞不問的村民也主動找到了盧老,希望好好學習楊梅種植技術,種出飽滿多汁,酸甜可口的楊梅。

  竹簍送貨到長沙,楊梅汁流了一地

  楊梅迎來大豐收,以前冷清安靜的村子,一夜間變得熱鬧起來。經常,人們還沉浸在甜美夢鄉,就有人大老遠開車來預訂搶購了。盧老看在眼裡喜在心裡,但新的煩惱又來了。楊梅是水果當中少數沒有“外皮”的,十分嬌嫩,儲存週期很短。“那時候,想著能讓別人儘快吃上楊梅,大熱天裡他開著貨車從懷化親自送貨去長沙,可是因為楊梅都用竹簍子包裝,再加上高溫烤著,半路上楊梅就不新鮮了,汁水流了一地,最後,我都不好意思把那楊梅送給別人吃。”談起往事,盧老很是心酸。

  幸福都到嘴邊了,難道就讓它這麼溜走?盧登科捨不得讓這些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楊梅被浪費。他通過查資料,找能人等方式給楊梅尋找包裝設計,讓多家包裝設計公司參與設計投標,最終一家公司設計的包裝脫穎而出,不但解決了保鮮的難題,設計效果也讓人很滿意。

  除了在包裝上下功夫,別的方面他也積極探索,就像當年當兵打仗一樣,他總相信,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事情也只有去實踐才會有結果。2001年他獨自去到浙江,學習當地人儲存水果的方法,回來後自掏腰包建了冷庫,並在牆面上做了泡沫隔離層,讓楊梅儲存更久的時間,擁有更好的口感。“我就是想讓大家都能吃到正宗新鮮的靖州楊梅,我也希望每一顆楊梅都不被浪費,都能產生價值!”望著一車車平安運往外地的楊梅,他總算欣慰地笑了。

  孩子們的選擇,他不干涉

  現在的盧登科,是木洞楊梅繁植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不但帶領大家獲得成功,自己也獲得了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科技進步先進個人、懷化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等榮譽稱號。

  和楊梅打交道的日子裡,盧登科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什麼時候施肥怎麼嫁接他都一清二楚,提到他的名字附近的村子也沒有人說不認識。每次農戶來詢問他關於如何種楊梅,他都會耐心的解答,並親身示範。問及會不會讓兒子跟自己一起種楊梅時,他笑言:“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如果他們願意跟我學種楊梅,我當然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如果他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也不會強求,我尊重他們的選擇。”

  楊梅大王的擔憂:一村富不如村村富

  應該說,盧登科和木洞村,是“靖州楊梅”最為響亮的代名詞。但對盧登科而言,他並不希望提到靖州楊梅,人們只能想到木洞村的楊梅,而忽略了靖州其他村鎮上的楊梅。因為,只要是靖州楊梅,便都是他心裡的寶貝。

  就好比距離木洞村不遠的高山村,同樣種植著楊梅,卻遠不如木洞楊梅知名,往年甚至有不少楊梅成熟了之後只能爛在地裡,村民的收入情況也很一般,大部分人住的還是吊腳樓,只有極少數的人住上了磚瓦房。看到這樣的情況,盧登科挺難受的,他也在想辦法逐步幫助其他村鎮上種植更為優質的楊梅,從今年開始聯合電商開始網路預售,他希望能夠通過更多的渠道和方式,逐漸幫助靖州所有的楊梅種植戶改善生活,從一村富到村村富,讓人人都有成為“楊梅大王”的可能。

  後記:

  和盧登科的交流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你看得到他身上因軍旅生活而養成的良好習慣,你也感受得到他的踏實認真和堅毅果敢。採訪的幾天時間裡,我們跟著他,在楊梅山裡上上下下,他就這樣不厭其煩地修剪著楊梅的枝椏,檢視每一株楊梅樹的生長狀況,累了就在山上歇一歇,得閒了就和我們聊一聊他的楊梅故事。看著楊梅從青色轉為紅潤,再長成飽滿多汁的烏梅,一直是他最幸福的事。

  二:

  殘疾人創業建養殖場,豬和鴨子不愁賣

  清晨,貴賢養殖場的100多頭豬在“嗷嗷”地“呼喚”主人來餵食,鴨舍裡的幾千只鴨也在“嘎嘎”地叫……在西林縣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那勞鎮頂蚌村貴賢養殖場,負責人黃貴賢正帶著他的3名殘疾人員工,餵鴨子、清掃豬圈,忙得不亦樂乎。“我們身體都有殘疾,做起工來比較費力,可稍微慢一些,這些小傢伙們就會‘抗議’,所以一大早就起來忙了。”黃貴賢一邊擦額頭上的汗珠,一邊說起了他的創業故事。

  1 為掙醫療費開始養豬

  因十幾年前的一場車禍,黃貴賢落下了四級殘疾,之後兒子又患智力障礙,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2001年,為了掙鉅額的醫療費用,黃貴賢與妻子放下村裡小商店的生意,到那勞鎮上租下空置的糧所,專門養豬。因為本錢不多,剛開始只能養30多頭,那段時間肉豬價格連連攀升,讓黃貴賢夫婦掙了不少錢。“我們家的兩層半樓房共350平方米,在2006年是村裡最大的房子,都是用養豬賺來的錢建的。”黃貴賢頗為自豪地說。

  可房子建好後,黃貴賢手頭上就只剩下2萬多元,而且糧所的房子也被徵收回去。不能養豬了,還能做什麼呢?黃貴賢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我們家不是有一片地嗎?荒著也可惜,你看是不是可以在那裡乾點事?”妻子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從側面“敲了敲”他的腦袋。有了妻子的點撥,黃貴賢重新樹立起信心,打算大幹一場!

  2 在愛心凝聚中前進

  “開始辦這個養殖場很困難,主要是資金缺乏,我借了貸款。後來在縣殘聯的支援下,慢慢改建、擴建,才慢慢還清了貸款,有了利潤。”說起當年的經歷,黃貴賢依然記憶猶新。

  要辦養殖場,地是不用租了,但是建場房,蓋豬圈,錢從哪來呢?黃貴賢一籌莫展。後來,黃貴賢瞭解到為推動殘疾人事業的健康發展,該縣縣政府通過政策支援和資金扶持、技術培訓等多種措施,積極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在縣殘聯的支援下,2007年黃貴賢向農行借了6萬元,向信用社借了5萬元,加上親戚朋友的支援,他共籌集到了17萬元。黃貴賢說,作為一個殘疾人,當時能籌到那麼多錢還真是不容易,多虧了大家的幫忙。

  2007年8月,場房建好,豬舍蓋好,黃貴賢馬上引進了50頭母豬,120頭肉豬。可17萬元很快就所剩無幾了,後來,連買飼料的錢都沒有。黃貴賢窮則思變,當年他帶著戶口薄、身份證、殘疾證和養殖場的相片,親自到南寧百糧飼料廠求助。作為殘疾人,卻有如此大的信心和決心,廠方被黃貴賢的精神感動,答應黃貴賢賒飼料的請求,讓其賣豬後才付款,這讓黃貴賢激動了好幾天。可好景不長,由於技術跟不上,加上肉豬價格大幅度下降,2008年,黃貴賢養的第二批豬嚴重虧本。飼料錢沒能如期匯給廠家,十幾萬的貸款也沒有辦法還,迫不得已,他只能把大小肉豬連同30多頭母豬都給賣了。

  “在最困難的時候,又是縣殘聯向我伸出了援手。給我買豬仔,送鴨苗,選派我到南寧、崇左取經學技術,幫助我走出困境。”黃貴賢感激地說,縣裡的技術培訓,殘聯每期都讓他參加,現在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期數了。特別是黃貴賢的生態養殖場被定為陽光助殘扶貧基地後,縣殘聯給他的扶持力度更大了,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給他建魚塘、修鴨舍、硬化道路,完善辦公室、培訓室等設施。在採訪中,黃貴賢的手機不停地響。“黃老闆,你的豬要留給我10頭哦!”、“黃老闆,明天我要到你的養殖場買400只鴨子。”……黃貴賢說養殖場裡的豬和鴨子現在都不愁賣。

  3 愛心回報扶持殘疾人

  “我家的母豬難產,他半夜就來幫處置;我家的鴨苗,是他幫打的預防針;我家缺飼料,是他先免費提供;我家的雞賣不出,是他幫聯絡老闆……”對於黃貴賢的好,周邊的群眾,特別是殘疾人群眾總是讚不絕口。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搞養殖難,搞生態養殖更難;用工難,用殘疾人員工更難。然而,黃貴賢就是這麼一個身殘志堅、在創業路上迎難而上的殘疾人,他搞起了生態養殖,專用殘疾人員工,還幫扶周邊的村民特別是殘疾群眾發展養殖業。目前,黃貴賢的養殖場有豬舍500平方米,鴨舍300平方米,年出欄生豬120頭以上,麻鴨年出欄27000羽以上,他儼然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養殖場有三名殘疾人員工,我每個月發給他們1000多元工資,雖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他們已經在我這裡工作三年多了。”採訪中,黃貴賢告訴記者,殘疾人就業創業的難處,他深有體會,他要儘可能地幫助他們。

  近幾年來,黃貴賢協助縣殘聯開展黨員扶殘專案和陽光助殘專案,已為300多個殘疾戶提供種豬,每年發放14噸以上飼料幫助殘疾人發展養豬、養鴨專案。未來黃貴賢打算進一步擴大養殖場規模,爭取今後讓更多的殘疾人到他的養殖場就業,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創業。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事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相關知識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事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事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案例
返鄉農村創業致富事例
返鄉農村創業致富事例
返鄉當農民創業致富事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的故事
關於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