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創業成功勵志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2日

  因為舉步維艱,因為四處碰壁,因為創業本身就是從苦澀中創造生活的經歷。看看那些回農村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創業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科技養雞開啟致富之門

  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雙佳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是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省100家優勢產業叢集核心企業、湖南省私營企業100強評選活動優秀企業,擁有80臺國內外先進的電腦智慧孵化裝置、年產20萬噸全價配合飼料生產線和湘西北最大的家禽批發市場,公司的領頭人就是被鄉親們親切稱作“致富引路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刑衛民。

  依靠科技養雞開啟致富之門

  1969年,邢衛民出生於石門縣楚江鎮的一個農民家庭。在邢家的4兄妹中,邢衛民排行第三。邢衛民的父親很有經商頭腦,經常從鎮上的小食品廠買了餅乾、蛋糕等副食品,走村串戶地到鄉下去賣。一天下來,可以純賺20多元。由於家裡還種了糧食、蔬菜,這在當時物價並不很貴的鄉下,除了養家餬口外,還略有盈餘。

  這對年幼的邢衛民影響很大,他很小就在心中產生了“要賺錢,就經商”的想法。

  邢衛民從石門縣農校畢業後,便回到家裡務農。他先後養過甲魚、山雞、生豬、黃鱔等,由於經營得法,總共賺了800多元。但是,怎樣才能上規模、增效益呢?1993年,刑衛民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家上海公司出售從美國進口的“艾維因”肉雞種苗的資訊,他敏銳地意識到家禽產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為此,經過多方面考慮,邢衛民決定養殖肉雞。

  1993年3月,邢衛民在妻子楊文菊的支援下,通過親戚朋友借來5000元,建了雞舍,又從種雞場買來500只雞苗,開始了小規模養殖。對於養雞,當時刑衛民完全是個門外漢,但他堅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了掌握養雞技術,他一頭扎進了雞圈,扎進了書本,周圍群眾戲稱他為“三臭”之人:一是人臭,幾米之外就能聞到身上散發的雞屎味;二是口臭,張口是雞,閉口是雞,說起雞屎的顏色、氣味、稀稠還眉飛色舞;三是書臭,一套《肉雞飼養指南》被他翻得稀爛,屎跡斑斑,也是臭氣熏天。就這樣通過不斷地學習探索,刑衛民養雞技術日益進步,終於用科技養雞打開了致富大門。3個月後,成雞可以上市了。為了將雞賣出去,邢衛民將雞綁在自行車的後座上,騎車跑遍了石門縣城的所有農貿市場,一個一個地進行推銷。然後,他用賺來的錢進行再投入,慢慢地擴大養殖規模。這一年,他賺了1萬多元,成了當時村裡的首富戶。

  邢衛民嚐到了甜頭,意識到自己的路走對了。他購買了許多關於市場營銷方面的書籍,訂閱了10多種養殖雜誌,先後3次到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學習,瞭解市場資訊。最後,他決定通過自育雞苗、科學養殖、積極銷售的方式,擴大生產規模。

  主攻市場不斷壯大規模

  1994年7月,邢衛民以低價買來兩臺他人已經廢棄的恆溫箱,經過精心設計,自己動手,將它們改造成了半自動孵化機。接著,他從上海引進1000套父親代種雞,開始了自繁自養之路。養的雞多了,在石門縣城一下子銷不完,他就跑到常德、慈利、張家界等地開闢新的市場。1997年,邢衛民已能年生產成雞10萬隻,並積累了300萬元資金。隨即,他成立了寶峰禽業有限公司。2003年又與亞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強強聯合組建成立現在的湖南雙佳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金800萬元,固定資產2150萬元。

  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具有敏銳的商業頭腦。只有狠抓產品銷路,不斷開拓市場,才能有大的發展。

  為了集中精力主攻市場營銷,1996年,邢衛民決定自己不再養雞,而是成立養雞聯合體。聯合體吸收對養雞有興趣的農戶參加,由他們專門養殖成雞。他對養殖戶提供養雞籠舍及雞苗、飼料、藥品等,並派出專人進行技術輔導。成雞出籠時,邢衛民按照訂單的約定,以高於市場價格的保護價全部回收。

  邢衛民還幫助農民將閒置的工廠、學校、倉庫改造成雞舍,建立比較規範的消毒防疫體系。為了加強對養殖戶的支援力度,邢衛民不久做出了“協助防疫,協助選址”這兩條承諾。農民不出資或只出很少一部分資金,就可以發展肉雞養殖,並獲得較高的效益。他們的養雞積極性大為高漲。

  隨著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大,想方設法拓展市場和樹立信譽,成了邢衛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跑廣東、福建,赴河南、河北,進行廣泛的聯絡。1998年3月,邢衛民在河北與一個姓秦的經理軟磨硬纏了三天,秦經理終於被邢衛民的誠心感動了。但秦經理出於多種原因,不願簽訂大額合同,只口頭答應讓邢衛民先給他發來50只雞,以便探探河北的市場。邢衛民想,客戶的猶豫是可以理解的,但自己不能因為利小而不為,甚至也不能因為暫時無利就不為呀。他當即答應了秦經理。幾天後,邢衛民就叫公司職工開專車將雞從石門縣送到了秦經理手中。果然,邢衛民的雞由於品種純、肉質好、價格適中,50只雞一下子就銷完了。由於數量太少,又是長途運輸,邢衛民為此虧了本。秦經理卻將邢衛民當作了生意場上最可靠的夥伴,他當即叫邢衛民馬上發8000只雞過來,並且一次性付清了全部貨款。現在,秦經理每年可為邢衛民銷售成雞10多萬隻。

  邢衛民與許多客戶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係。有時,客戶先把款付了,約定1個月後要貨。邢衛民總是如約履行,從不因自己已收了貨款而故意卡人家;有時,客戶由於流動資金緊張等原因,不能預付款,憑一個電話或傳真,邢衛民也會與他成交業務。邢衛民說:“市場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有利可圖,個人才能有錢賺,才能發展。”

  邢衛民的雞有50%左右銷往了外省。在長途運輸中,也有個別的雞在夏天因酷暑而熱死,或在冬天因嚴寒而凍死。邢衛民都是把損失留給自己,不是在與客戶結賬時少收對方的錢,就是在下次發貨時如數補上。

  “人無誠不立,企無誠不興”,這是刑衛民從商多年的成功之道。在2004年“禽流感”爆發期間,家禽產品嚴重滯銷,活雞銷售一度陷入絕境,但刑衛民堅持按合同辦事,為養殖戶銷燬雞苗、回收商品雞等補償損失達到了125萬元,確保了養殖戶的利益和公司養殖業的長遠發展。

  優質的服務,高度的誠信,贏得了養殖戶的信任和支援,實現了公司與養殖戶雙贏。近年來,公司每年產值增長速度達到了30%以上,養殖戶平均每年純收入都達到了10000元以上,其中,最多的達到了10多萬元。2005年,儘管受突發的全球性的禽流感影響,仍實現產值21560萬元,銷售收入18206萬元,利潤102萬元,為養殖戶增收1800萬元。2011年公司實現生產總值92000萬元,銷售收入78304萬元,利潤490餘萬元,為養殖戶增收8000餘萬元。至今,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註冊資金5000萬元,固定資產16715萬元的大型農牧企業。2004年11月,在第六屆中國湖南***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上,公司生產的石門山地黃雞、“雙佳牌”雞用全價配合飼料榮獲金獎。

  20世紀80年代末期,全國各地養雞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相互進入對方所在的地區進行銷售。邢衛民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便在增加品種、提高質量上下功夫。目前,他已選育出了小三黃雞、黑羽烏雞、絲毛烏雞、青腳雞、麻雞等10多個品種。他還加強了銷售隊伍的建設,設立了專職銷售部,擁有高素質營銷人員19人。有10多臺運輸車,每車可1次裝運成雞5000只左右。

  藉助遠端教育帶領鄉鄰同致富

  “立足農村,服務農業,致富農民,奉獻社會”是邢衛民和他的公司矢志不渝堅持的宗旨。在致富路上取得成功的邢衛民,富而思源,此時,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帶領周圍的農民致富,如何把自己致富的技術傳授給急於脫貧的農民。

  刑衛民一直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正當他感到為難的時候,在石門縣開展的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試點工作猶如一場及時雨,給他帶來了福音。為此,刑衛民和公司先後投資近20萬元,建立了一個多媒體的教室,並相應配置了3臺電腦,1名投影機和120套桌椅以及其它相關設施,使教室成為了遠端教育的主要學習培訓基地。為使學習培訓取得良好效果,他一方面提出了按層次、分批次對員工和養殖農戶進行培訓,並針對網上“農村科技、學用典型和政策法規”等欄目實用性好、應用性強的特點,適時組織員工和養殖戶進行學習;另一方面,他要求技術員利用電腦和投影機的有效組合,開闢流動的科技課堂,把網上轉錄、下載的知識與技術,通過這種形式送給農戶,突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使農戶在小區或家裡,就能接受到家禽養殖知識,防疫、診病技術和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學習與培訓。

  農民每養1萬隻雞,刑衛民要墊付各類資金6萬元左右。2011年,邢衛民的養雞聯合體已有養殖戶1600餘戶,全年共飼養雞苗1800萬羽、出欄成雞1810萬隻,總產值9.2億元。當地農民年總獲利8000餘萬元,戶均獲利3.8萬餘元。有2000餘農民和城鎮下崗職工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98年,石門縣遭受特大洪澇災害,邢衛民慷慨解囊,為災民捐款30000元。少年傅少斌的父母常年生病,無力勞動,家中連治病的錢都沒有,生活十分困難。1992年,傅少斌考上中專,面臨失學的危險。邢衛民知道後,在當時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然決定資助他讀完中專。為了從根本上消除他家的貧困,邢衛民墊付資金6000多元,幫助傅少斌的2個哥哥養雞。4年後,傅少斌中專畢業時,他的父親也靠養雞賺來的錢治好了病。2002年,傅少斌家花10多萬元建了樓,他的2個哥哥也成家立業了。村民賀華平,打工無門路,做生意無本錢。邢衛民知道後,沒有收1分錢,不僅幫他租場地,免費給他提供雞苗,還定期給他指導技術,幫他銷售成雞。2002年10月,賀華平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已擁有存款10多萬元。

  同時,刑衛民通過“希望工程”長期扶助貧困學生,每年捐助的金額都在10000元以上;通過“送溫暖”活動,給貧困家庭和孤寡老人資助錢物,使他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除此之外,他還帶動了一部分下崗職工和殘疾人,使他們靠養殖不僅擺脫了生活困難,而且還走上了致富之路。40多歲的下崗職工胡帶兵,2001年夫妻雙雙從縣水泥一廠下崗,外出找工作很困難,兒子又考上了大學,當時面臨著生活的重壓和兒子失學的危險。在茫然不知所措時,是邢衛民幫他走上了養殖之路,從開始每批養1600只到現在的18000只,年收入從開始的幾千元到現在達到近10萬元,成了下崗職工創業致富的典範。

  隨著養雞規模的迅速擴大,邢衛民又花100多萬元建了1個飼料廠,可年產各種配合飼料5萬噸。由於石門、慈利、張家界、桑植等地的零散玉米供給量已遠遠不能滿足公司的需求,邢衛民便與石門縣農辦等部門聯絡,計劃在石門縣比較貧困的四五個鄉鎮發展玉米種植面積2000公頃。公司與政府訂協議,保價回收產品,為種植戶免費提供種子、藥品和肥料,以便帶動更多農民共同致富。

  目前,公司擁有種類資金5000餘萬元,年產值9億多元,年實現利稅400多萬元。公司在湖南張家界、石門及河南南陽等地建有5個父母代種雞場,可年飼養父母代種雞12萬套,擁有孵化廠2個,年孵種蛋3600餘萬枚;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商品代雞苗1800萬羽、成雞1810多萬隻。

  春華秋實,刑衛民的努力和汗水獲得了社會和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1999年1月刑衛民被湖南省科協授予“科技示範戶”榮譽稱號,2000年2月被中共常德市委評為黨員聯戶帶創活動標兵,同年3月又被湖南省人事廳、農業廳、科委評為省鄉村優秀實用人才,記二等功;2003年4月被常德市委授予常德市勞動模範;2004年7月被評為常德市優秀共產黨員;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勞動模範;2008年被評為常德市十大新聞人物;2010年被共青團中央、國家農業部聯合授予“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稱號;2011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省、市主要領導先後多次來到雙佳農牧公司考察調研,稱讚公司為解決“三農”難題、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可借鑑的模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刑衛民,一個新時期的農民,一個新時代的企業家,憑著對事業的不懈追求,對鄉親們的一片赤誠之心,利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為更多的村民搭起致富的“金橋”,帶領他們奔走在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

  二

  打工仔養雞創業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歲外出打工,從事餐飲服務行業,雖說辛苦,但也不至於風吹日晒。打工時,他認為打工不能長久,遂產生創業想法。在廣東某雞場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來最難吃,但吃得最飽的一頓飯。儘管條件艱苦,一想到自己的選擇,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創業十年來,他帶領上百戶村民搞烏骨雞養殖,村民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烏骨雞批發的抗風險能力低時,他開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抗風險能力,讓村民持續增收。”目前,他已經在成都“探路”,未來兩年將基本實現品牌化的道路。

  說起創業,他總是顯得很熱血,他有說不完的話,有訴不完的情。在他看來,創業是一件能讓他激動的事情。他說,創業不僅能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點,還能帶動周邊的鄉親致富,這就是令他熱血沸騰的事情。

  他就是高縣慶符鎮百通村村民李叢江。

  打工少年與雞結緣

  2001年,16歲的李叢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溫江一家農家樂從事餐飲服務。農家樂的生意不錯,一道名為“叫花雞”的招牌菜點單率很高,“雞的價值原來這麼高?”這個印象逐漸進入了李叢江的腦海。兩年後,他又到廣東清遠從事餐飲服務。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後能做什麼。”李叢江說,他和身邊的務工人員交流發現,只要家鄉有機會,他們都願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後自己能做什麼。不到20歲的李叢江心想,那些四十多歲務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只有選擇一條未知的路。

  許是機緣巧合,許是命運安排。李叢江想到的第一個專案是養豬,他有一個同事是清遠當地人,同事的親戚養豬的效益還不錯。某天,兩人跑到書店,選購兩本養殖的書籍,一本是養豬,一本是養雞。“沒想到養豬那本書沒看進去,倒把養雞的書看進去了。”李叢江說,看了書後就熱血沸騰,書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會很快成功的。

  說幹就幹,三天後李叢江就辦理了辭職,在親戚的介紹下去一家養雞場打工。廣東是我國肉雞養殖的主產區  ,而當地的清遠雞更是聞名全國的雞種,深受港澳消費者的歡迎。這些資訊對於李叢江而言,無疑是興奮的。但是,他的興奮很快被舟車勞頓消磨了。

  “從清遠縣過去,要坐三個多小時的車,再轉車。”李叢江說,到了養殖場老闆的家裡,他吃了一頓目前為止,最難以下嚥,卻吃得最飽的飯。原來,那裡飲食條件很差,在李叢江看來,那是在老家連豬也許都會嫌棄的伙食。

  “我差點眼淚就流出來了,但是強忍住了。”李叢江說,他一想到這是自己的選擇,就咬牙堅持了下來,儘管飯菜難以下嚥,他也強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為自己即將開始的艱苦生活打基礎。飯後,李叢江被帶到養殖場,開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鄉帶領村民致富

  2005年,李叢江回到家鄉,看到自己家鄉已有了幾家小型的養殖場,但他們都是在自己房屋內飼養,飼養方式還比較傳統。於是,他的創業路開始了,他用了2500元養了100只雞,雖然都成活了,卻因為品種的原因沒有賺到錢。“其實在打工期間,很多實用的技術並沒有學到。”李叢江說,雖然當時老闆對他能吃苦、善學習的精神很滿意,但是很多技術並沒有交給他,擔心他學成後就另立門戶了。幾年雞場的打工生涯,對於李叢江而言,就是開闊了眼見,對養雞的基本套路,以及雞場建設有了一定了解。

  經過選品種的失敗後,李叢江仔細分析發現,雖目前沒有掙到錢,但實際上幹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給自己加油打氣。第二批,他購買了500只當地的烏骨雞,進行竹林飼養,深受城裡人喜愛。四個月後,果然賺到了6000多元,這比當時在外地打工要強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對養雞的信心。

  李叢江有個特點,善於思考接下來如何走。當養雞掙到錢後,他就在想,如果只養殖五六斤的大雞,肯定會因為它的養殖週期長***5個月***積壓資金多而週轉不過來,怎樣才能擺脫這個瓶頸呢?他從信用社貸款了5000元,只能暫時解決資金的困難,但是,這對以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從發展思路上想方法。

  後來,他調查發現,很多農民想養雞,苦於孵化技術不到位,而導致養雞的成活率不高。於是他想,何不把剛孵出的小雞養大點,然後賣給想養雞的農戶呢?這樣時間又短,見效又快,資金週轉也快,風險又小,而且還可以帶動農戶養雞的積極性,從而帶動該村的經濟發展。

  金漁村村主任李興友說,李叢江創辦養殖場獲得成功後,周圍村民漸漸上門來請教技術。他都耐心地將養雞技術傳授給村民,對缺乏養殖資金的村民主動提供脫溫雞苗,並精心指導飼養技術,幫助村民逐步走上脫貧路。來自落潤鄉的養殖戶潘廳洪說,李叢江不僅賣小雞苗給他,還教他怎麼喂,年初他買了100只小雞,前幾天把成品雞賣了,賺了好幾千元。“今天來多買點雞苗,喂到過年的時候準能賣個好價錢。”

  “探路者”欲造品牌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李叢江以自己近十年的養殖技術經驗為基礎,帶頭成立了高縣三合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承包了位於慶符鎮金魚村150畝茶山作為養殖基地,年出商品雞2萬隻,帶領其他合作社成員出欄3萬餘隻,實現銷售額400餘萬元,商品雞主要銷售成都、重慶、昆明等地方。

  “雖然每年的出欄量在遞增,價錢上不去的話,抗風險能力就低。”李叢江說,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發銷售,量大價低,雖然銷量一直很好,但是李叢江擔心的是變化莫測的市場因素,一旦市場有變,村民們就掙不到錢了。

  2013年,李叢江在成都開設了第一家“糧辛生態鳥骨雞專賣店”並註冊了“糧辛土雞”商標。他的想法是,通過自己在成都市場的發展進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條品牌路線。以往批發價18元/斤左右的烏骨雞,在成都的售價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這邊的市民還是很接受這個價格,銷量不錯。”李叢江說,2014年在成都的總銷售額約80萬元。

  “我前期作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讓他們掙更多的錢了。”李叢江說,現在他要多條腿走路,一來是繼續搞批發銷售,二來則是做好品牌營銷,爭取在兩年之內讓“糧辛土雞”的品牌在成都打響,他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將他的養雞事業不斷做大做強。打出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的村民來進行土雞養殖,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記者手記:

  說起近十年的創業經歷,李叢江很熱血,語速也很快。同時,他對未來的思路比較清晰。他說,欲創業者,特別是從事養殖業者,不要侷限於書本的知識,而是要真正投身到產業中去,去實際的摸索,才能學會如何去經營自己的事業。只是一味看書,不進行實踐,一切都是空談。

  另外,對於養殖業而言,他有一個心得。養500只雞和養1000只雞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是成本投入的增加,其次是在管理者的心態上也有些許變化,再次是管理的方法上有所不同,精力耗損也不只是多一倍而已。總的來說,從事養殖或是其他,還是要先練好基本功,然後再圖發展。

  李叢江並不認為自己已經成功了,他說,他還在成功的路上,從最開始改變家人生活現狀的創業,到現在帶領村民去改變更多人貧困的現狀,這才是他現在,以及未來要做的事。

回鄉白手創業勵志事蹟
回鄉創業農民致富的事蹟
相關知識
回農村創業成功勵志故事
農村創業成功的小故事
農村創業成功緻富故事
農村創業成功緻富故事
大學生創業成功勵志故事
農村創業致富勵志故事
山區農村創業致富勵志故事
在網際網路創業成功勵志故事
女人創業成功勵志故事
創業成功勵志故事